


所属成套资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图形计算题,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3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
1.如果△×□=25,(△×5)×(□×4)=( )。
A.800B.500C.200
2.107×( )≤4000,括号里最大能填下列数中的( )。
A.30B.60C.40D.20
3.下面的算式中,与15×160的计算结果不同的算式是( )。
A.150×16B.30×80C.90×40
4.如果两个非零的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 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5倍,那么积就( )。
A.不变B.扩大到原来的5倍C.扩大到原来的10倍
5.一个泳道长50米,一位运动员每天游40个来回,他每天游( )千米。
A.4000B.2C.4
6.根据,可以知道得数正确的算式是( )。
A.B.C.D.
7.在乘法中,一个乘数乘10,另一个乘数乘2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 )。
A.乘10B.乘20C.乘200
8.一箱牛奶有3盒,每盒8元,买5箱这样的牛奶,一共需要多少元?正确的算式是( )。
A.8×3B.8×5C.8×3×5
9.小华和小力出同样多的钱买一箱苹果,结果小华拿了8千克,小力拿了12千克。这样,小力就要给小华16元。苹果的单价是每千克( )。
A.4元B.6元C.8元D.12元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 )里填“>”“<”或“=”。
296×49(______)15000 260×40(______)26×400 8亿(______)99999999
2.根据算式15×3=45,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得数。
15×30=(______) 150×3=(______) 150×30=(______)
3.王阿姨买5千克鲫鱼共花了70元,鲫鱼的单价是(______)元千克;李明骑车10分钟行了3千米,他骑车的速度是(______)千米/时。
4.160的40倍是(______),65个(______)是65000。
5.已知a×b=50,那么(a×3)×(b×2)=(______)。
6.工人们沿圆形人工湖栽树,每两棵树之间间隔16米,一共栽树185棵,沿湖步行一圈要走(______)米。
7.妈妈买4千克苹果用了24元,可以求出苹果的(____),算式是(____)。
8.用0、1、5、7、9这5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乘积最大是(______),最小是(______)。
9.王老师带了5000元为学校选购13台同样的饮水机,有 种不同的购买方案,其中花钱最多的那种饮水机共花 元钱.
10.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6分)
1.一个因数(0除外)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积也扩大3倍。(________)
2.两个数相乘,积的末尾没有0,那么两个乘数的末尾也没有0。(______)
3.。(______)
4.一辆卡车装40头猪,每头猪重100千克,正好能安全通过承重量是4吨的一座桥。(______)
5.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没有0,那么它们乘得的积的末尾一定没有0.( )
6.. ( )
四、图形计算题(14分)
1.口算。(8分)
60×90= 500×80= 600÷30= 20×34=
13×600= 75-18= 70-30= 8000-300=
120÷3= 45×20= 210×4= 70×200=
25×100= 75÷3= 125×8= 300×40=
2.用竖式计算。(6分)
五、应用题(每题6分,共42分)
1.疫情期间为了方便居民们的生活,幸福社区成立了蔬菜供应站。昨天蔬菜供应站运来了土豆和洋葱各120箱,每箱土豆重48千克,每箱洋葱重32千克,请问土豆和洋葱一共重多少千克?
2.一辆汽车从建湖到南京行了3小时,以同样的速度从南京到杭州行了4小时。建湖到南京的公路长285千米,南京到杭州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3.张会计不小心撕毁了学校购买体育用品的收款票据(如下图),你能计算出学校买了几个足球吗?请写出你的思考过程。
4.小明从甲地向乙地走,小华同时从乙地向甲地走,当各自到达终点后,又迅速返回,行走过程中,各自速度不变,两人第1 次相遇在距甲地40 米处,第2 次相遇在距乙地 15 米处。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米?
5.上衣每件120元,鞋子每双105元,王阿姨买了5件上衣和8双鞋子,付的钱都是100元,王阿姨至少付了多少张?
6.明亮灯具店某型号的节能灯进货价每盏20元,零售价每盏25元。节日期间该店进行“买2盏送1盏”的促销活动。
(1)促销活动前,该店卖出此型号节能灯22盏,共可盈利多少元?
(2)促销活动期间,张叔叔连买带送一共拿了22盏这种节能灯。他应付多少元?
7.
(1)大华日用品商店购进12个不锈钢水壶和15个不锈钢锅,一共要用多少元?
(2)昌盛日用品商店要购进30个电水壶,准备3600元,够不够?多(或少)多少元?
附加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算式谜.
2.小马虎在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题时,把两位数20个位上的0错看成8,乘得的积比正确的结果多960,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3.小明、小红和小萌三人共买了24本笔记本,准备3个人平均分。由于小明没带钱,小红和小萌先帮他垫上,小红付了78元,小萌付了66元。小明应该给他俩各多少钱?
商品名称
单价/元
数量/个
篮球
128元
14
足球
88元
总计
¥2584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
1、B
【分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或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会随之扩大几倍或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假如第二个数不变,第一个数扩大5倍,积也扩大5倍,然后第二个数在此基础上扩大4倍,那么积比之前相当于扩大20倍。
【详解】(△×5)×(□×4)=△×5×□×4=△×□×5×4=25×5×4=500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积的变化规律的灵活应用,并且也熟练运用运算定律。同时注意,同一级运算,数字和前面的运算符号可以一起移动位置。
2、A
【分析】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答,如果有余数,则商就是所填的最大的数;如果没有余数,所填的数就是比商小1的数。
【详解】根据选项,可得4000÷107=37……41;所以括号里最大填30。故答案为:A
【点睛】先把大于号或者小于号看成等号,再根据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求出未知项,如果有余数,运算的商就是可以填的最大的数,填上数后注意验证一下。
3、C
【分析】积不变的规律: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由此解答即可。
【详解】A.150×16=15×160 B. 30×80=15×160 C. 90×40=3600,3600≠15×160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考查了积不变的规律的灵活应用,解答时要看清乘法的变化。
4、B
【分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会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如果两个非零的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5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5倍。故答案为:B
【点睛】此题考查及的变化规律的熟练应用,要牢记特点,熟练掌握。
5、C
【分析】根据题意,可用50乘2计算出1个来回的距离,然后再乘40进行计算结果,然后换算为千米即可。
【详解】50×2×40=100×40=4000(米) 4000米=4千米 故答案为: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1个来回的距离,然后再乘40进行计算即可,解答依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6、A
【分析】积的变化规律:如果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n倍,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m倍,积也会随之扩大(或缩小)nm倍,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根据及的变化规律可知:
A. B. C. D.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7、C
【分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两个因数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扩大的倍数就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两个因数都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倍数的乘积;由此解答。
【详解】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可知,在乘法中,一个乘数乘10,另一个乘数乘2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20=200.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积的变化规律的灵活应用,牢记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快速解答。
8、C
【分析】一箱牛奶数量是3盒,单价是8元,根据总价=数量×单价,计算出一箱的价钱,再乘以总箱数,就是一共需要的钱数;由此解答。
【详解】8×3×5=24×5=120(元)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清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列式解答。
9、C
【分析】小力要给小华16元,那么小力比小华多花16×2=32(元),求出小力比小华多拿的苹果质量,多花的钱÷多买的苹果质量=苹果单价,据此解答。
【详解】16×2÷(12-8)=32÷4=8(元),苹果的单价是每千克8元。故选择:C。
【点睛】解答此题主要依据单价×数量=总价,找出两人的所花总价之差和所买苹果的数量之差是解题关键。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 >
【分析】(1)先计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2)根据末尾有0的乘法,两边都是先计算26×4,再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所以相等;
(3)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首先要看他们的数位,如果数位不同,那么数位多的数就大,如果数位相同,从最高位开始,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由此比较。
【详解】296×49=14504,296×49<15000 260×40=26×400
8亿=800000000,8亿>99999999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的比较大小,不同的算式要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应用比较方法。
2、450 450 4500
【分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0除外),积也会随之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扩大n倍,另一个因数扩大m倍,积也会随之扩大nm倍,由此解答。
【详解】15×3=45 15×30=450 150×3=450 150×30=450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积的变化规律的灵活应用,解答时要看清因数扩大的倍数。
3、14 18
【分析】(1)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直接填空解答。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2)统一单位: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他们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他们之间的进率。1小时等于60分。
【详解】(1)鲫鱼的单价=总价÷数量=70÷5=14(元/千克)
(2)由1小时=60分钟,所以1小时内有6个10分钟;
骑车的速度=路程÷时间=3×6=18(千米/时)故答案为:14;18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熟记数量关系等式、化统一单位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4、6400 1000
【分析】要求160的40倍是多少,用160×40即可;要求65个几是65000,用65000÷65即可。
【详解】160×40=6400 65000÷65=1000
答:160的40倍是6400,65个1000是65000。
故答案为:6400,1000
【点睛】考查了整数乘除法的意义的灵活运用。
5、300
【详解】根据乘法的性质进行计算。50×3×2=300
6、2960
【分析】由于是在圆形上载树,所以间隔数等于栽树的棵数,根据“距离=间距×棵数”,间距是16米,棵数是185棵,代入数据列式解答即可。
【详解】185×16=2960(米)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树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知识点:栽树的棵数=间隔数(封闭图形)。
7、单价 24÷4=6元
【分析】由我们学过的公式:单价=总钱数数量,总钱数和数量都已知,分别为24元和4千克,将其代入公式即可得解。
【详解】(1)单价;(2)244=6(元)
妈妈买4千克苹果用了24元,可以求出苹果的单价,算式是:244=6(元)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整数除法的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认真审题,熟练掌握单价=总钱数数量的公式。
8、68250 5790
【分析】根据乘法意义及乘法算式的性质可知,乘法算式中的因数越大,积就越大;根据数位知识可知,一个数的高位上数字越大,其值就越大,又因为现在各个数的和一定的情况下,两个因数越接近,它们的乘积就越大,由此可知,要使两个数的积最大,三位数或两位数的最高位上应是最大的数,个位上应是最小的数,要想使乘积最小,思路正好与乘积最大的相反,由此得到最小的两个。据此原则可知,用0、1、5、7、9组成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式,积最大的算式是750×91=68250;积最小算式是10×579=5790。
【详解】750×91=68250 10×579=5790
用0、1、5、7、9这5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乘积最大是68250,最小是5790。
【点睛】完成本题要注意在完成此类问题中,要求最大,应先使位数少的因数的高位数值最大,反之最小。
9、3,4940
【分析】分别用这三种饮水机的单价乘13,求出各需要的钱数,再与5000元比较,只要小于5000元就可以是其中的购买方案,再找出小于5000元最大的,就是花钱最多的那种饮水机共花多少钱.
【解答】解:(元 (元
(元
答:有 3种不同的购买方案,其中花钱最多的那种饮水机共花 4940元钱.
故答案为:3,4940.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本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
10、
【分析】这类题型先从最简单的方框开始,个位2下面的方框是4想2乘几个位会是4,那么有2×2=4,2×7=14,所以2上面的方框里可以填2或者7。1下面的方框是0说明是1加一个数变成10,1上面的方框只能填9,从个位的2上知道2乘任何数都为双数,这里个位变成9,说明有进位上面乘数的个位不可能为2只能为7。9前面还有方框说明又有进位,9去掉进位1还剩8,2乘4和9个位是8有进位只能选9,原式可得97×□2,方框里面的数乘7个位是1,只有3,所以原式可得97×32。
【详解】故答案为:
【点睛】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这类题型先从最容易推理出数的方框入手,有些方框可以填的数不止一个,这时需要把每种可能性都试一遍,把不可能的答案去掉,最后留下正确的答案,有时正确答案不止一种。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6分)
1、√
【分析】两数相乘,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相当于给积乘几。
【详解】如3×2=6,3×2×3=18,所以这句话对的。故答案为:√
【点睛】两数相乘,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2、√
【分析】根据两数相乘,积末尾有0的3种情况:(1)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2)其中一个因数末尾有0;(3)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得到是整十数,整百数,由此可知,反之,如果积末尾没有0,则两个乘数的末尾也没有0。
【详解】由分析可知,两个数相乘,积的末尾没有0,那么两个乘数的末尾也没有0。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数相乘,积末尾有0或没有0情况的掌握。
3、√
【分析】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据此解答。
【详解】666×8+111×52=111×6×8+111×52=111×48+111×52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考查了积不变性质的灵活运用,要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
4、×
【分析】用每头猪的重量乘以猪的头数,计算出猪的总质量进行单位换算,应注意考虑到卡车本身的重量,由此进行解答。
【详解】40×100=4000(千克) 4000千克=4吨
卡车本身也有重量,卡车重量+4吨>4吨故答案为:×
【点睛】完成本题关键是要考虑到用猪的重量加上卡车的自重。
5、×
【分析】根据题意,假设这两个数分别是2与3或2与5,分别求出它们的乘积,然后再进一步解答.
【解答】解:假设这两个数分别是2与3或2与5,
,6的末尾没有0; ,10的末尾有0;
所以,两个因数的末尾没有0.它们的积的末尾可能有0,也可能没有0.
原题说法不正确.故答案为:.
【点评】根据题意,用赋值法能比较容易解决此类问题.
6.√
【分析】根据“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则另一个因数要缩小相同的倍数除外),积不变的规律”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由积不变的规律可知:在里,50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800缩小2倍,积不变;
所以.所以题干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了积不变的规律,关键是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图形计算题(14分)
1、5400;40000;20;680;7800;57;40;7700;40;900;840;14000;
2500;25;1000;12000
【分析】根据整数加减乘除计算方法计算即可。
【详解】60×90=5400 500×80=400000 600÷30=20 20×34=680
13×600=7800 75-18=57 70-30=40 8000-300=7700
120÷3=40 45×20=900 210×4=840 70×200=14000
25×100=2500 75÷3=25 125×8=1000 300×40=120000
【点睛】直接写得数时,注意数据特点和运算符号,细心解答即可。
2、16380;42000;8596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因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因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详解】=16380 =42000 =8596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运用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计算时要仔细、认真。
五、应用题(每题6分,共42分)
1、9600千克
【分析】根据题意,每箱土豆和洋葱共重(48+32)千克,那么120箱土豆和120箱洋葱共重(48+32)×120千克,由此解答。
【详解】(48+32)×120=80×120=9600(千克)
答:土豆和洋葱一共重9600千克。
【点睛】先求出每箱土豆和洋葱共重多少千克,再求120箱土豆和洋葱共重多少千克。
2、380千米
【分析】因为由题干可知,从建湖到南京行了3小时,建湖到南京的公路长285千米,则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千米),以同样的速度从南京到杭州行了4小时,所以南京到杭州的公路长:(千米)。
【详解】285÷3=95(千米) 95×4=380(千米)
答:南京到杭州的公路长380千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即路程=速度×时间。
3、9
【分析】学校买篮球和足球总计花了2584元,篮球的单价是128元,买了14个,用篮球的数量乘篮球的单价,求出篮球的总价;用买篮球和足球的总价减去买篮球的总价,得出买足球的总价;再除以足球的单价得出买足球的数量。
【详解】[2584-(128×14)]÷88=[2584-1792]÷88=792÷88=9(个)
答:学校买了9个足球。
【点睛】熟练的运用价格公式(总价÷单价=数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105米
【详解】
根据第一次相遇点离甲地40米,可知小明行了40米
则从第一次到第二次相遇小明所行路程为40×2=80(米)
因此,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小明共行了40+80=120(米)
由图示可知,甲、乙两地的距离为120-15=105(米)
答:甲、乙两地之间相距105米。
5、15张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王阿姨买5件上衣和8双鞋子,求出上衣花的钱数和鞋子花的钱数,就能知道花费的总数,再想至少几个100才能超过总费用。
【详解】120×5=600(元) 105×8=840(元) 600+840=1440(元)
15×100=1500(元)>1440(元)
或综合算式:120×5+105×8=600+840=1440(元)
15×100=1500(元)>1440(元)
答:王阿姨至少付了15张100元。
【点睛】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有这个的数量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从问题出发,找到求什么就用哪个公式解题。
6、(1)110元; (2)375元
【分析】(1)零售价-进货价=每盏盈利的钱数,每盏盈利钱数×盏数=共盈利的钱数。
(2)买2盏送1盏,说明买2盏的钱数卖了3盏,求出22中有几个3,就是送了几盏,22-送的盏数=实际需要付钱的盏数,再乘单价即可。
【详解】(1)22×(25-20)=22×5=110(元)
答:共可盈利110元。
(2)22÷3=7(个)……1(盏)
25×(22-7)=25×15=375(元)
答:他应付375元。
【点睛】本题是整数四则复合应用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
7、(1)1692元 (2)够了;多30元
【分析】(1)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代入数据,分别求出12个不锈钢水壶和15个不锈钢锅的总价,再相加即可;(2)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代入数据,计算出30个电水壶的总价,与3600元比较即可判断,要计算多(或少)多少元,相减即可。
【详解】(1)12×56+15×68=672+1020=1692(元)
答:一共要用1692元。
(2)30×119=3570(元) 3570<3600 够了 3600-3570=30(元)
答:准备3600元,够了,多30元。
【点睛】本题考查总价、数量、单价三者的关系的灵活应用,数量关系式为:总价=数量×单价,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附加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相乘积的末尾是8,根据乘法口诀可知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是6;(2)因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个数的乘积是4位数,且积的最高位是1,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应是大于等于4且小于8的数,又因积的十位上的数是2,可确定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是5,再根据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的乘积是一个三位数,可确定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可能是1、2、3,然后积的百位上的数是9,可确定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是3.据此规范解答.
【解答】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乘法口诀来进行推理规范解答问题的能力.
2、2400
【分析】根据题意,把第二个因数20个位上的0看成了8,乘得的积比正确的结果多960,8比0多8,也就是960是8的几倍,第一个因数就是几,由此可以求出第一个因数,960÷8=120,再用120×20求出正确结果。
【详解】960÷(28-20)=960÷8=120 120×20=2400
【点睛】此题解答关键是根据把第二个因数20的个位上的0看成了8,结果比正确的积多了960,求出第一个因数,然后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
3、应该给小红30元,应该给小萌18元
【分析】根据求平均数的方法,先求出平均每人应付多少元,然后用小红和小萌付的钱数分别减去平均付的钱即可。
【详解】(78+66)÷3=144÷3=48(元) 78-48=30(元) 66-48=18(元)
答:小明该给小红30元,给小萌18元。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应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后测评,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步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测试综合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可能是这道式子的得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