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统编版)
专题06 记叙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 记叙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6记叙文阅读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专题06记叙文阅读解析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常见考点及对策如下: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 干什么 结果怎样”或者“什么 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尤其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事件+结果。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21*教*育*名*师
3.记叙的详略: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21-cnjy*cm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6.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居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8.文段的作用:
先弄清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的开头:①引出下文;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的结尾:①总结全文;②解释全文主旨;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⑤引人深思。(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都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
10.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11.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答题思路如下: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1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赏析。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格式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夸大 (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引用:
(1)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2)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13.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1)人物描写(肖语动心):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
(2))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14.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15.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1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联系文章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父母在
金小林
①母亲绑着一片湛青色过膝拦腰布,在老屋的锅灶头前烧猪食。隔溪对岸,父亲在路边的水泥空地上打豆子。窄窄的河床下,溪水如练,淙淙有声。一只肚白背灰的鹅,正高高举着脖子,探头探脑地率几只鸭在浅滩上摇臀摆尾。
②仲秋的午后,散落村庄周沿的梯田一片灿黄,微风拂面而过,裹挟着阵阵稻香。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
③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更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父亲总是先敲打十几下,然后找出“顽固”的豆荚,挤出几粒“漏网之鱼”。整个下午,父亲都在重复这些动作。
④我甫一靠近,父亲立马偏转头来:“走开点,邋遢得很!”在我家乡,“邋遢”是脏的意思。我穿着一身体面的衣裳,显然与一切农活格格不入。父亲老树根样的脖颈上,早蒙了厚厚的尘泥。他的头顶上,静卧着两瓣枯黄的豆壳。稀疏的发丛下,重枣色的头皮映照着阳光,亮闪闪的。
⑤正堂边堆着一大垛鲜绿的解放草(野茼蒿),这是母亲从田野里新拔回的猪草。近旁地上,搁着一把柴刀、一个千沟万壑草汁斑斑的树头儿。母亲还没来得及切草。我拉了张小板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母亲急拽我肩膀,试图收走我手中的柴刀。母亲拗不过我,赶忙找来两双麻布手套:“你真要切,把手套戴上,小心点。”另一双手套,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豆树刺手,你爸不听我的,你拿去让他戴上。”
⑥父亲终究也没听我的:“要戴老早戴了,手套戴着,豆英不好捏。”为不漏下豆英里的每一粒豆子,他宁愿刺手。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尿等他去铲,脏。家里养着两头猪,早晚两顿进食前清理猪尿,这是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⑦我戴上手套,继续咚咚咚地切猪草。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细细碎碎切完一大堆解放草后,腰腿酸麻。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两桶猪食随着脚步的一前一后剧烈地晃动着,汤汁溅溢一路。母亲年轻时,两手可凌空各提一桶三四十斤的猪食健步如飞,桶内却波澜不惊。如今,她的臂力大不如前。
⑧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我静静地伫立一旁,望着她那满头银丝,忍不住劝她:“你和爸以后活都少干点,明年猪别养了,身体要紧。”在城里工作成家后,由于种种羁绊,我每年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最让人担心的是两位老人的身体。
⑨“我们都老了,不要紧,不要为我们担心。你还年轻,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胃不好酒要少喝点……有什么病痛但愿都给我们老人,只要你们孩子们健健康康,我们就放心了。”母亲淡淡地说。
⑩猪已经吃饱,打着饱嗝走开了。母亲关上猪栏门,提起两个空猪食桶,喊我跟着地一起回家。走在母亲的背后,我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又做回了儿时母亲的“小尾巴”。
⑪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蔑萝里装豆子。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臣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赭红色的夕阳下,割稻的乡亲们也拖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村庄的上空,已炊烟袅袅…
⑫望着家乡这一幕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我久久地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情境里,时光若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就叫“父母在”。
(选自《光明日报》)
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描述了关于父母的哪些场景。
2.品味语言,完成下列问题。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的句子。
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国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
父亲老树根样的脖颈上,早蒙了厚厚的尘泥。他的头顶上,静卧着两辩枯黄的豆壳。稀疏的发丛下,重枣色的头皮映照着阳光,亮闪闪的。
3.第⑪段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章的标题“父母在”有何含义?
【答案】
1.母亲烧猪食、提猪食,父亲打豆子、装豆子。
2.(1)拟人、比喻,赋予豆粒人的情态,将豆粒比作精灵,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豆粒成熟饱满的样子,表达了父亲收获的喜悦。
(2)肖像(外貌)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父亲的吃苦耐劳、朴实无华,虽苍老却还算健康。
3.不能删去。景物(环境)描写,写乡亲们挑谷回家,借家乡最普通的生活场景,烘托宁静禅和的美妙情境,表达“父母在”的幸福感受。同时也和前文第②段的内容相照应。
4.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关爱,“父母在”的宁静祥和、温馨美妙,是这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幸福:父母渐渐老去,更要珍惜“父母在”的每一天,作 者以“父母在”为题,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和爱,也表达了对父母安在的最美好的祝愿。
【分析】
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概括。
从第③段的“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可概括出,父亲打豆子;
从第⑦段的“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和第⑧段的“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可概括出,母亲烧猪食、提猪食、喂猪;
从⑪段的“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篾箩里装豆子”可概括出,父亲装豆子。
2.考查赏析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赋予豆粒人的情态,为拟人;“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将豆粒比作精灵,为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豆粒成熟饱满的状态,表达了父亲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之情。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也可以说是肖像描写。“父亲老树根样的脖颈上,早蒙了厚厚的尘泥”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稀疏的发丛下”表现了父亲的苍老。“重枣色的头皮映照着阳光,亮闪闪的”表现了父亲虽然苍老,但还算是健康。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赭红色的夕阳下,割稻的乡亲们也挑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句属于典型的景物描写,借乡亲们挑谷回家这一最普通的生活场景,表现祥和与丰收的内涵,突出了标题“父母在”的幸福感受。从结构上看,和前文第②段“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所以不能删掉。
4.考查赏析题目的含义。联系文本内容可知,作者紧扣标题“父母在”,记叙了自己和父母相伴的几个场景,感受到陪在父母身边的宁静祥和、温馨美妙。虽然父母年老,却不让我动手干活,表现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虽然“父母在”,但他们都不可避免的老去,所以为人子女者应珍惜父母尚在的时光,好好尽孝。作者以“父母在”为题,除了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和爱以外,还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希望父母永远都在,这就是世界是最大的幸福。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爱的尊严
王永光
①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凑上来,一个20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喝道:“排队,叫了号再过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
②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
③“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④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奈何,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说:“取多少?”
⑤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
⑥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
⑦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元6角——”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
⑧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就取30吧。”
⑨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⑩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
⑪可是走进店里,却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
⑫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⑬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面,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⑭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那么对他。
⑮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⑯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5.请从文中找出“我”面对民工夫妇情感变化的词语。
________→嘲笑→________→感动
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
(2)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7.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是谁?请结合选文说说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5.生气 后悔
6.(1)运用语言描写,生动写出“我”在听到民工兄弟坚持要在窗口取钱后的疑惑、埋怨、不耐烦与生气。
(2)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写出“我”有意嘲笑民工兄弟的心理和举动。
7.示例:最令我感动的人是民工兄弟,因为他乐于助人,是个在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分析】
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我生气地脸一黑喝到”可知第一空应填:生气。根据第十四段中的“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真不该那么对他”可知第二空应填:后悔。
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这是我对那位农民工说的话,“急了”是我的神态,所以本句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联系语境可知,我再三让他去柜员机取钱,但这位农民工坚持要在柜台取钱,而我已经是非常疲惫了,所以这处语言和神态表现了我对他的疑惑、埋怨、不耐烦与生气的样子。(2)“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是我在面对这位农民工要取三十元钱时的心理活动,“丢给”是我的动作,所以本句运用心理和动作描写。联系“丢丢人”可知,这处心理和动作表现了我有意嘲笑这位民工兄弟。
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最令人感动的人可以是这位民工兄弟,因为他把自己的钱借给工友救急,然后为了自己还没有出生的孩子,也为了妻子,用仅有的钱给她买面吃,他是一个有爱心,对家庭负责任的好男人。最令人感动的人也可以是“我”,因为“我”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与帮助,维护了民工兄弟那份爱的尊严。在拟写感悟时,应结合文本的主旨表述。比如: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并且在帮助他们时,还要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8.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9.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力很强,请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赏析。
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
10.文章主要写的是“卖豆浆的孩子”,为什么第⑥段还要写另一个“穿夹衣去上学”的孩子?
11.文末最后一句话含义丰富,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感悟。
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答案】
8.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卖豆浆的大致情况;引起下文,激发阅读兴趣。
9.“熟练”一词是写孩子对算账、找钱、舀豆浆这些事务非常熟悉并做得顺手,表明他做这件事时间已经很长,突出了孩子的懂事、能干、有责任心。
10.对比,突出了卖豆浆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独立。
11.孩子卖豆浆的经历,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品格;培养了他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这些都会为他将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析】
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首段作用的理解。答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首段如果开篇点题,常有开篇点题,总括全文,点明题旨,表达出作者某种情感;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就有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等作用;如果开篇是环境描写,则要答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首段“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卖豆浆的情况,为下文“我”好奇想了解真相作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本题考查分析词语表现力。“熟练”的本义指对技术精通而有经验熟知并做来顺手。结合语境可知,这个词语在句中表示孩子对“算账、找钱、舀豆浆”的程序非常熟知并且做起来很顺手。从中可以看出他卖豆浆已经很长时间了。可以感受到他小小年纪非常能干。
10.本题考查重要情节的作用。第⑥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孩子,从“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一句看出,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有力地衬托出男孩坚强、独立、成熟的生活态度。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一个方面,即突出卖豆浆孩子的生存状况及性格特征。
1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要仔细读文本,理解主旨,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解答本题注意本句子中的关键词,“经历”:指孩子卖豆浆的经历;“财富”指的是具有价值的东西。联系文本内容可知,孩子年龄还小,却独自在小区门口卖豆浆,这种经历,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性格,让他增强了对家庭的责任感,培养了他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些性格品质与能力,会为他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会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勇敢地面对风雨,拥有一个完美自强的人生。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向上的背影
曹春雷
①所有人仰望的目光,都聚焦在岩壁的一个背影上。这是个红色的背影,一点一点向上移动着。人群中还有几台摄像机,在仰拍。如果拉近镜头,可以看到这个红色背影的身形是胖的,是个女人,发丝黑中杂着白的,年龄肯定不小了。
②这个背影此刻正气喘吁吁,但下面的人听不到。汗流到她眼里,很痒,但她腾不出手来擦拭,只好使劲眨巴眼。她知道下面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自己,可她只在意其中的一双眼睛。
③这双眼睛,来自于坐在轮椅上的那个女孩。她不用往下看就知道,女孩此刻一定坐直了身子,紧紧地捂着嘴巴,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她,心里也一定在喊:妈妈,小心!妈妈加油!
④妈妈会加油的,她在心里回应着女儿,一只手紧紧地抠着一道崖缝的边缘,另一只手向上伸着,寻找新的落点。她觉得此刻自己的脚就是女儿的脚,自己的手就是女儿的手,自己是在替女儿攀爬。
⑤女儿喜欢这个攀岩的电视节目。只有在电视前看这个节目时,女儿脸上才有一丝难得的笑容。一场大病后,女儿就站不起来了,医生私下告诉她,你要有心理很快,她就手臂无力,酸疼麻木,有几次脚没踩稳,手没攀住,一下子滑落下去。底下的人们一声惊呼。幸亏有安全绳。准备,你女儿以后能站起来的可能性不高。
⑥尽管她没有告诉女儿实话,但女儿仿佛知道了一切,整日里坐在床上,失了神。有时会说,妈,我干脆死了吧,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她就骂女儿瞎想,然后出门去,找个僻静的地方哭一场。
⑦来参加这个攀岩节目,是因为女儿的一句话。当时女儿看到节目上的那些平常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都可以攀上岩壁去,就说人家真厉害。她听了随口一句,有啥厉害的,我也行。女儿说,你哪行,都五十多岁了,腰疼腿也疼的。她说,我咋不行,我爬给你看。女儿说,我是说着玩的。
⑧但她认了真。
⑨她找到了节目组。攀岩的教练们却不同意,岁数太大了,身体也不好。但她软磨硬缠,连着几天都去找,最后讲了自己女儿的事。教练们商议了一下,才勉强答应。两周的攀岩课程和基本训练后,她终于来到这座岩壁下。这陡峭的岩壁好似一个巨人,无声地站在大家的面前,令人生畏而又有所期待——
⑩和她一起攀爬的都是小伙子大姑娘,年轻力壮,十八米的岩壁,很快就攀到岩顶,探着身为她加油。这时候,她才爬了不到一半。她不敢往下看,她有恐高症。
⑪满眼满脸的汗水。但她没止步。爬,再爬。手指磨破了,手背划破了,两个膝盖肯定也磕出血了,生生地疼。爬,继续爬。“我行,我一定能行!”她一边攀着,一边念叨。脚、手没力气了,歇一歇,攒一攒,再使劲。
⑫终于,她攀上了岩顶!早攀上去的年轻人在为她鼓掌,岩下的人也在为她鼓掌。轮椅上的女儿,巴掌拍得最响。
⑬她俯身向岩下喊:“慧慧,没有什么事能难住咱们,今后咱们都要好好地活!”岩壁太高,声音太轻,容易被风刮走,落不下。这时岩上的人们都俯下身,将手卷成喇叭,一起喊:“要好好地活!……”
⑭底下的慧慧仰着头,流着泪,大声喊:“妈妈,我会的!”她周围的人也将手卷成喇叭,一起喊“会的!……”
⑮从岩上落下来的声音,从岩下飘上去的声音,碰撞在一起,飘落到山谷里,久久回荡。
(选文有改动)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记述的故事内容。
13.文中“她”不适合参加攀岩项目的原因都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4.请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第⑨段“这陡峭的岩壁好似一个巨人,无声地站在大家的面前,令人生畏而又有所期待——”(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第⑪段“爬,再爬。手指磨破了,手背划破了,两个膝盖肯定也磕出血了,生生地疼。爬,继续爬。‘我行,我一定能行!’她一边攀着,一边念叨。脚、手没力气了,歇一歇,攒一攒,再使劲。”(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5.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文章第⑮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从岩上落下来的声音,从岩下飘上去的声音,碰撞在一起,飘落到山谷里,久久回荡。
16.文章以“向上的背影”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
12.选文记述了一位母亲为了鼓励大病后有可能残疾的女儿坚强站起来,克服种种困难参加攀岩节目的故事。
13.年龄大,身体不好,有恐高症。(意思对即可)
14.(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陡峭的岩壁比作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壁的高和陡,既写出了选手们的紧张,又有征服岩壁的信念,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运用拟人的修辞,“无声的站在大家面前”一句将岩壁拟人化,写出了岩壁的高耸陡峭。(任选一种修辞赏析即可)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运用“磨破了”“划破了”“磕出血”等动作描写、“我行,我一定能行!”的语言描写,生动写出了“她”在爬过程中受伤之多,爬的艰难,烘托出“她”的坚定、坚强,表现“她”对女儿的爱。
15.她在攀岩中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敢面对挑战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和激励了女儿,一句“要好好的活”使女儿理解了母亲的用心良苦,有了积极面对生活的决心和勇气,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周围的人。(意思对即可)
16.“向上的背影”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和线索;“向上的背影”也体现了勇敢坚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她攀岩的行为集中体现了她对女儿的爱,突出了主题;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
【分析】
1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本,采用人物+事件的格式概括即可。人物:一位年龄大,身体不好,有恐高症的母亲。事件:为了鼓励女儿,她克服种种困难参加攀岩节目。据此概括为:一位年龄大,身体不好,有恐高症的母亲为了鼓励女儿,克服种种困难参加攀岩节目的故事。
1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结合第⑨段“攀岩的教练们却不同意,岁数太大了,身体也不好”可知,“她”不适合参加攀岩项目的原因一:年龄大,身体不好。
结合第⑩段“这时候,她才爬了不到一半。她不敢往下看,她有恐高症”可知,“她”不适合参加攀岩项目的原因二:恐高症。
14.(1)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划线句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陡峭的岩壁”比喻成“巨人”。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的模式,写出表达效果即可。示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壁的高和陡,既写出了选手们的紧张,又有征服岩壁的信念,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侧面衬托出这位母亲的坚强。
“无声地站在大家的面前”,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陡峭的岩壁”人格化,生动性的写出了岩壁的高耸陡峭。侧面衬托出这位母亲的勇敢、坚强。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结合“爬、磨破了、划破了、磕出血、攀着”等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我行,我一定能行!”运用了语言描写。分析。“磨破了、划破了、磕出血”写出了“她”爬的过程中受了很多伤,表现出“她”爬的艰难,结合“脚、手没力气了,歇一歇,攒一攒,再使劲”“我行,我一定能行!”可知,虽然受了许多伤,但是仍没有放弃,这些受的伤侧面烘托了“她”的坚强、勇敢,而“她”能这么坚持,是因为要给女儿看,要激励女儿,表现出对女儿的爱。
1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从岩上落下来的声音”的含义。结合第⑬段“慧慧,没有什么事能难住咱们,今后咱们都要好好地活!”可知,“从岩上落下来的声音”指母亲告诉女儿要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困难,要坚强、乐观。
“从岩下飘上去的声音”的含义。结合第⑭段“底下的慧慧仰着头,流着泪,大声喊:‘妈妈,我会的!’”可知,“从岩下飘上去的声音”是指女儿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看到母亲在攀岩中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敢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精神,深受感动,重新生出了不怕困难、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乐观的态度。岩上和岩下的人都帮忙喊,表现出大家都被他们的精神和爱所感动。
16.本题考查题目作用。结合第①段“所有人仰望的目光,都聚焦在岩壁的一个背影上”、第③段“她不用往下看就知道,女孩此刻一定坐直了身子,紧紧地捂着嘴巴,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她”等句子可知,文章围绕“向上的背影”展开记叙,“向上的背影”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和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结合第⑬段“慧慧,没有什么事能难住咱们,今后咱们都要好好地活!”可知,她攀岩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女儿,结合第⑨段“攀岩的教练们却不同意,岁数太大了,身体也不好”和结合第⑩段“这时候,她才爬了不到一半。她不敢往下看,她有恐高症”可知,她攀岩遇到许多困难,都一一克服了,故她攀岩的行为集中体现了她对女儿的爱,“向上的背影”也体现了勇敢坚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突出了主题。同时“向上的背影”这个题目能引起读者的疑问,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7综合性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7综合性阅读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专题07综合性阅读解析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5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专题05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古诗词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4古诗词阅读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专题04古诗词阅读解析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