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科目:语文 满分:150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材料二:
    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中国小说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直接由史传衍生出来,其叙事传统继承史传自不待言;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
    白话叙述脱胎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而口头文学叙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观叙述。所谓主观叙述,就是叙事者随时都伴随在读者左右,或者诠释情节中疑惑难解的问题,或者提醒要注意某个关键处,或者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直言不讳地说出来。
    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综合各人所叙,便是人物的立体影像。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作者。
    《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量,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曹雪芹是怎样表达他的倾向的呢?除了别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笔削的手法,他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客观叙述中笔与削大有深意,就“笔”而言,又有一个如何写,也就是载笔之体的问题。用晦之道,就是载笔的最重要的原则,其要义是直书其事却并不用直笔。
    (摘编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才能摆脱当下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
    B.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春秋笔法”的认识就不能局限于修辞手法这方面。
    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
    D.只要小说家与史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受到经学观念的影响,他们所叙述的作品就都会运用到笔削这一手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烛之武退秦师》写到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叙事者在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中包含了自己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价值判断。
    B.《红楼梦》中经常用“闲话少叙,却说……”,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
    C.《鸿门宴》塑造了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叙述,让叙事者能自由进入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
    D.《三国演义》叙事结构中蜀汉这条线索最重要,着墨最多,按春秋笔法的笔与削来看,这体现了作者抑曹尊刘的褒贬立场。
    4.请以《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为例,简要说明《红楼梦》是如何将叙述者戏剧化的。(4分)
    5.法国汉学家于连认为,“春秋笔法”是一种“迂回”的话语表达,对它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看法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有删改)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前三段意味深长,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今昔拼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作为次要人物的管家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并多次阻止他砸缸。相比司马光,他是更懂官场潜规则的势利之人。
    C.王拱辰所送的“缸”意蕴丰富,既象征金钱的诱惑,也可喻指舆论的压力,两口缸的叠加让司马光倍感压力。
    D.两次砸缸,都展现了司马光的人格魅力,文本一中的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文本二中的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
    7.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翰林学士王拱辰在文中的首次出现带有神秘色彩。
    B.中进士、获“诚信状元”美誉、以学识化解干戈、因反对变法被排挤,这些过往经历体现了王拱辰的才华横溢、诚信正直。
    C.第六段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与他重视品行的过往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后文“缸中皆为财物”作了铺垫。
    D.结尾处,王拱辰所送之大缸终被打破,很多人前来看热闹,王拱辰构陷同僚的用心终被推至幕前,他的腐化堕落令人唏嘘。
    8.文本一在叙述老年司马光砸缸时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出现。请结合文本,概述该手法的作用。(4分)
    9.同样写“司马光砸缸”,两个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10~14题。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畿内道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征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征出使?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昨往怀州,有上封事者云:‘何为恒差山东众丁于苑内营造?即日徭役,似不下隋时。怀、洛以东,残人不堪其命,而田猎犹数,骄逸之主也。今者复来怀州田猎,忠谏不复至洛阳矣。’四时蒐田,既是帝王常礼,今日怀州,秋毫不干于百姓。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 如斯诋毁,有似咒诅。”侍中魏征奏称:“国家开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陛下亲自披阅,或冀臣言可取,所以侥幸之士得肆其丑。臣谏其君,甚须折衷,从容讽谏。汉元帝尝以酎祭宗庙,出便门,御楼船。御史大夫薛广德当乘舆免冠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言,臣自刎,以颈血污车轮,陛下不入庙矣。’元帝不悦。光禄卿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广德言可听。’元帝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以此而言,张猛可谓直臣谏君也。”太宗大悦。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凡A上书B谏正C自D有常E准F臣G贵H有I词J主K贵L能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指脸色变严肃,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舍瑟而作”的“作”意思不相同。
    B.恒,经常、总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苟无恒心,放辟邪侈”的“恒”意思相同。
    C.秋毫,喻指极细微的事物,与《鸿门宴》中“秋毫不敢有所犯”中的“秋毫”意思相同。
    D.所以,表示原因,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向大臣们征求由谁出任畿内道黜陟使的建议,右仆射李靖极力推荐魏征,而唐太宗最终让李靖来担任这一职务。
    B.唐太宗到怀州去打猎,有人上书进谏,认为如今劳役之重已经和隋朝不相上下,并且皇帝打猎过于频繁,已经是一个骄奢的君王了。
    C.汉元帝想乘楼船前去祭祀,薛广德认为应该从桥上走,并用自己的性命向元帝施压,张猛劝谏元帝说圣明的君主不能置臣子于险地。
    D.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很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4分)
    (2)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4分)
    1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唐太宗“每行不欲与其(魏征)相离”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答丁端州①
    王安石
    莫嗟荒僻又离群,且喜风谣岭北闻。
    铜柱虽然蛮徼接,竹符还是汉家分。
    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
    相见会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②。
    【注】①丁端州:丁宝臣。据记载,其在越州“除弊兴利甚重,再迁太常博士,移知端州”。端州,今广东肇庆。②沈休文:南朝梁文学家沈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内容可知,丁宝臣因在越州治理有功而移官端州,但他心中更多的是郁闷。
    B.第五句中的“春书来逐”点明了时令和事件,并且巧妙地呼应了诗题中的“次韵”。
    C.中间两联采用流水对,体现了王安石律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的创作特点。
    D.诗人以“南望苦”悬想友人思念自己以致心中凄苦,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蕴。
    16.本诗“莫嗟”一词开宗明义,安抚友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写作意图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面对司马光的责难,王安石考虑即使勉强解释,也“ ”,故只简单回复;又考虑到“ ”,故又写了第二封信,即《答司马谏议书》。
    (2)宋人曾批评王安石“偏执己见,凡诸君子之论,一切指为流俗”,拒绝他人意见,对此,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回应说,“ , ”,不算拒谏。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用“ , ”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
    (4)《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魏征援引《荀子·王制》中的“舟”“水”之喻,提醒唐太宗“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5)暮春季节天气回暖,穿上轻便的春装,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像《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晳描绘的那样,和三五知己好友,“ , ”,唱着歌回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汉字构形的学术解释和社会俗解并没有截然的界线, 学术专著《说文解字》 引用了不少俗解。如,“王”字在《说文解字》里没有正面解释,只是引用了几个不同的说法:一是引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将其释为“天下所归往也”,这是用“往”释“王”,属于声训;二是引孔子说的“一贯三为王”,主要讲字形;三是引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分析了形义关系,比孔子更具体。后来,唐代李阳冰对孔子和董仲舒的说法作了进一步补充:“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这些解释 出自大学者, 都是通过主观解字来美化王权,可以看作俗解。
    又如现代人讲“聪”字:“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黑板,这样你就会变聪明。”“聪”字从耳总声,构形理据很清晰,之所以这样讲解,显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们好好学习。
    除了汉字俗解外,猜字谜、写春联以及其他文字游戏等,都是因为有了汉字才产生的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今天,古老生僻字在现代网络中的流行、年度汉字的评选狂欢等,也正在形成新的民俗,而它们也是以既有汉字为前提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使 也 虽然 但 B.即便 就 非但 也
    C.即便 也 非但 且 D.即使 就 虽然 还
    19.下列句中的“你”和材料中“这样你就会变聪明”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你不能因为种子外表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它以后长得很好。”
    B.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C.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D.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20.材料列举了汉字“俗解”的方法,请从以下几个字中任选一个进行合理的“俗解”。(2分) 信 功 舒 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①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开始把手机屏幕当成一方舞台,②以“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③对此,有人颇有微词。④殊不知,大部分戏曲院团基本是靠财政补助生存,戏曲生态早已陷入艰难的境地。⑤如果还过分苛求所谓的“艺术理想”,担心过度商业化而拒绝一个上佳的宣传手段,实在是因小失大。⑥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没有直播,也会有其他传播手段。⑦这些年,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为更好的戏曲生态竭尽全力。⑧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惊·鸿》首当其冲,在B站跨年晚会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赞赏;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
    窃以为,这不仅仅是破圈,____________,是“破茧重生”。
    当然,戏曲直播只是一种手段,是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而创新是为了守正,守正也才能创新。一个年轻戏曲人,通过直播收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的打赏,这也无可厚非。
    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对文化的坚守,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 中国戏曲能薪火相传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_________,才能实现创新与守正平衡下的持续发展。
    2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
    2024年春季高一年期中联考试卷指导
    1.D
    【解析】A 项,来源于材料一第 2 段,第 2 段指出: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接着又说:“‘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可见,对“春秋笔法”进行系统研究与阐释是“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的一个方面,它可以克服当前中国文论的“失语症”的,但认为它进而就能完成中国学术当代话语的构建则缺乏依据。故 A 项不正确。
    B 项,来源于材料一第 4 段,第 4 段说“‘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 所以,B 项中、后部分作出“春秋笔法” 标志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梳理是正确的。但材料二第1 段说,“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史传之叙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可见,“春秋笔法”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史传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而非采纳运用这种叙事方式,因此,B 项前、中部分说“‘春秋笔法’采用中国史传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不符合原文意思。故B 项不正确。
    C 项,来源于材料二第 1 段,第 1 段说“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当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为它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便意味着它也被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历史发展归宿”。这段有两层意思,一是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作者的时候,白话小说也就被纳入到了史传叙事传统之中;二是中国文化决定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最终合流。而选项把“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最终合流”这一结果归因为白话小说被纳入到史传叙事传统。这无疑窄化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故C 项不正确。
    D 项,来源于材料二第 5 段。
    2.B
    【解析】A 项来源于材料一第 3 段,材料一第 3 段说“从总体上看,(中国叙事学著作)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可见,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给中国叙事学著作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带来一种可能。选项却把这种可能说成是必要条件,不合逻辑。故 A 项推断不正确。
    B 项来源于材料一第 4 段
    C 项来源于材料二第 1 段和第 3 段。第 1 段说“白话小说从民间‘说话’口头文学演进而成”,说的是白话小说是从何演进而成的。第 3 段说 “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说的是白话小说叙述方式的转变问题。白话小说的演进与白话小说叙述方式的转变,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 C 项推断不正确。
    D 项来源于材料一第 4 段和材料二第 6 段。材料一第 4 段说,“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这里说的是史家、作家在对“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的具体书写过程中,他们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会受经学观念的影响。材料二第 6 段说,通过笔削,可以把实录和褒贬统一在文本。“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这里说的是史家、作家采用笔削手法的原因,是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而经学观念的影响只是左右他们褒贬态度的一种可能。选项把小说家与史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受到经学观念的影响,与“小说家与史家所叙述的作品就都会运用到笔削这一手法”说成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推断是不正确的,因为只有那些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的作品才会运用到笔削。故 D 项推断不正确。
    3.C
    【解析】
    C 项,材料二第 5 段说:“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可见,全知叙述在角色叙述上的作用是能自由地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鸿门宴》塑造了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去表现,而不是因为叙事者自由地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所以选项的逻辑关系不成立。因此 C 项分析评价不正确,是本题的答案。
    4.①《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作品中的人物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 ②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才完成贾宝玉立体形象的塑造。
    5.①“春秋笔法”的“迂回”表现为寓褒贬于曲折的用笔之中。 ②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并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
    6.B(“更懂官场潜规则的势利之人”错误。由文中“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为主人谋划的人,司马光也并非不懂官场潜规则,他只是不认同。)
    7.D(“构陷同僚”分析有误。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马光。)
    8.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②使情节更曲折动人。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摇曳多姿。
    ③丰富人物形象。如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突出了司马光的清廉自律。
    ④表现主题。在砸缸结果到来前,描写众人送礼、出殡盛况等内容,反映出官场的趋炎附势。(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文体特征上:文本一为小说,内容虚构,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文本二为史书,强调真实。
    ②人物塑造方面:文本一采用了细节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司马光的形象立体丰满;文本二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
    ③叙事方面: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设置悬念,有铺垫伏笔,使得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文本二的事件叙述为平铺直叙,简约明了。
    ④语言方面:文本一生动形象,修饰词较多,多用比喻;文本二平实简洁。(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FJ(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
    11.B (恒心的恒,意思是“永久;持久;长久”,二者意思不相同)
    12.C (“不能置臣子于险地”错)
    13.(1)你们能够匡正我的错误吗?为什么就说出这样的话来,太没有道理了。(4分。“正”1分,“不”1分,“有所言”1分,语意通顺1分)
    (2)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谏言。(4分。“忧危”1分,“任贤”1分,“受谏”1分,语意通顺1分)
    14.(1)能匡正太宗是非得失(2)能为太宗排忧解难(3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
    出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八年,太宗准备派遣各道黜陟使,畿内道这个地方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太宗亲自确定,询问房玄龄等大臣说:“这个地方的事务最为重要,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右仆射李靖说:“畿内道的事务重大,非魏征不可。”太宗神情严肃地说:“我如今要到九成宫去,这也不是小事,怎么可以派遣魏征出使?我每次出行都不想与其分开,实在是因为他能够看到我的是非得失。你们能够匡正我的错误吗?为什么就说出这样的话来,太没有道理了。”于是命令李靖担任关内道黜陟使。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过去到怀州去,有人上书说:“为什么总是差遣山东的劳工到宫里修造苑囿呢?当今劳役之重,似乎和隋代不相上下了。怀州、洛水以东,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而皇上还时常到那里去打猎,真是一个骄奢的君王啊。今天皇上又到怀州来打猎,皇上已经听不进忠言了。”一年四季出行打猎,是古代帝王常有的礼数,今日我到怀州,对老百姓不会带来一丝一毫的干扰。凡是上书提出意见的,一般我都采纳,臣子贵在能直谏,君王贵在能改正。但如今这样的诋毁,像是在诅咒我啊。”侍中魏征上奏说:“朝廷广开言路,所以上书提意见的人特别多。陛下亲自批阅奏书,有时希望臣子的意见可以采纳,这是侥幸大胆上书的人能够陈列陛下他们浅见的原因。臣子向国君提意见,必须言语委婉,措辞得体,借此以言彼。汉元帝曾用醇酒去祭祀宗庙,想从便门出去,再乘楼船到宗庙。御史大夫薛广德挡住汉元帝乘坐的马车摘下官帽说:“陛下应当从桥上经过,如果陛下不听臣的话,我就自刎,让我颈中的鲜血玷污你的车轮,陛下就进不了宗庙了。汉元帝很不高兴。光禄卿张猛说:“我听说如果君王圣明,那么臣子就会忠直。乘船危险,过桥安全。圣明的君王不会冒着无谓的危险,薛广德的意见可以采纳。”汉元帝说:“开导别人不应该像这样吗!'于是就从桥上经过。从这点看,张猛可以算是正直的大臣劝谏君王啊。”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侍臣:“守江山是难还是易?”侍中魏征回答说:“很难。”唐太宗说:“选拔任用贤才,接受谏言,就行了,有什么难的?”魏征说:“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谏言。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一定会懈怠政务,使直言进谏的人变得谨慎恐惧,这样日复一日,就会使国家灭亡。古代圣人居安思危的原因,正是因为这啊。国家太平无事却要国君心怀忧惧,难道不难吗?”
    15.D(“悬想友人思念自己”错,“相见会知南望苦”,那时候相见,你就会知道我每每南望遥思故人,心中也十分凄苦。应是诗人思念友人。)
    16. ①“莫嗟”开篇,直接劝导友人不必因荒远之地和离群索居而感伤;
    ②“且喜”后,以当地的风俗闻名岭北,有汉家官员在此驻守,来劝慰友人,畅想友人秋天便可乘骑归来,表达对友人早日归来的希望;
    ③尾句用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来宽慰友人,带给友人心灵的慰藉。
    【解析】①“莫嗟荒僻又离群”,不要为在荒远之地离群索居而感伤。“莫嗟”,不要嗟叹。“莫嗟”一词开篇直接劝导友人不必因眼前的情况而感伤。
    ②“且喜风谣岭北闻”,意为:暂且为它的风俗闻名岭北而高兴吧。“铜柱虽然蛮徼接,竹符还是汉家分”,意为:代表与中原分境的铜柱虽是南方少数民族浇铸的,但还是有汉家的官员在那里驻守的。这是以当地的风俗闻名岭北,有汉家官员在此驻守,来劝慰友人。
    “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意为:现在你的书信随着衡阳归雁而来,希望到秋天你就可以乘骑北归。“秋骑归看”表明诗人畅想友人秋天便可归来,表达对友人早日归来的希望。
    ③“相见会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意为:那时候相见,你就会知道我每每南望遥思故人,心中也十分凄苦,现在身体就已经孱弱似沈休文了。“病骸今似沈休文”体现诗人以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来宽慰友人,带给友人心灵的慰藉。
    17.(1)终必不蒙见察 蒙君实视遇厚 (2)辟邪说,难壬人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浴乎沂,风乎舞雩
    18.(3分)A(根据句意关系可知)
    19.(3分)C(材料中的“你”是泛指。A指说话者“我们”;B指说话对象:周朴园;C泛指;D指前面的“地”“天”。)
    20.(2分)答案示例:信:“人”只要“说话(言)”就一定要讲“信”用。功:“工”作努“力”,才会成“功”。舒:善于“舍”弃,善于给“予”,才会感到“舒”心。忌:妒“忌”之人,因为“心”中只有自“己”。
    评分建议:有一定寓意,解析合理即可。
    (6分)①“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改为“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
    ⑤“过分苛求”,删掉“过分”
    ⑧“首当其冲”,改为“精彩亮相”。
    22.(4分) 更是对戏曲生态的一种良性修复
    只有在戏曲直播中保持文化含量
    23.写作
    【解析立意】
    材料中关键词是两种眼光:历史的眼光、新闻的眼光。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必然会对身边的人、事,乃至整个社会、时代进行不同程度地观察、思考,作文材料中的“两种眼光”更接近于观察、感受、体悟现实的两种方式。
    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现实,意味着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好处可能在于能使我们看问题更客观、更清晰。如古人所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历史的眼光看当下的现实可以具有超越性、前瞻性、未来性,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当下。回顾历史、着眼于未来,放在一个历史的维度去考量,很多问题更容易看清楚。
    新闻的眼光则要求我们紧贴时代的脉搏,与时代保持足够的温度。新闻强调及时性、新鲜性、敏锐性,因此新闻的眼光往往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时代、社会的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不掉队,与时俱进。正如古人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为青年人究竟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可以强调两种眼光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也可以在比较中强调其中一种眼光。
    【评分标准】
    基准分:44分。由于联盟校学生基础较好,平均分理应高些,以往阅卷平均分偏低。
    第一档(50—60):能准确理解两种眼光的内涵,辩证地分析出两种眼光之间的关系,在深入分析基础上鲜明提出观点。观点可以是两种眼光同等重要,不可或缺,也可以在分析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更强调其中某种眼光的重要。切合题意,文体鲜明,论述有层次,体现严谨的思考逻辑过程和成果。论证有力。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第二档(44—49):基本能正确理解两种眼光的内涵,分析出两种眼光之间的关系,且观点明确、合理。文体特征较明确,论述恰当。
    第三档(36—43):只写其中一种眼光,对另一种眼光没有提及;对两种眼光内涵及关系的理解不是很恰当。
    第四档(35以下):离题,字数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共性①:“历史”和“新闻”都是学科,并且都是观照现实的学科,其共通性都在“求真”“求实”:一方面这意味着它们是不可作伪、不可假冒、以事实为准绳的;但另一方面又表明它们所欲彰显的“事实”并不总是那么“真实”,存在人为斧凿的痕迹。
    共性②:“历史”和“新闻”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证据得出结论,需要通过严密的事实证明和逻辑推理实现其“自洽性”,在这一方面它们都是“理性”的学科。但是,历史和新闻都更强调“横向”或“纵向”的轴线,或因过分的理性搁置了对完整世相的主观感受,或更加注重“起点”和“终点”而忽视了“过程”。
    共性③:“历史”和“新闻”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历史”是由无数个“新闻”构成的,每一个时新的事件都将淹没于历史的陈迹;“新闻”自其诞生便成为了“历史”,“历史”是每一个“新闻”的聚集。
    共性④:“远视”和“近视”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我们环顾周遭、打量世界的眼光,但不可久居于此,更需勇敢地从幕布后登上时代的舞台,书写自我的故事。“正视”与“平视”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活在当下,“仰视”与“俯视”让我们感怀天高地迥、狭路通幽。
    共性⑤:当我们用自己的“眼光”打量“历史”与“新闻”之时,也同样需要接受“历史”“新闻”乃至每一个时代眼光的审视,在双向乃至多向的审视中选择彼此和解、彼此相拥。同时,更需要跳出无数重“眼光”的审视,跃出生命的弧度。
    通过上述的共性分析,我们会发现命题人的意图不仅仅在于其给出的“参考立意”,结合此门考试为“语文”且命题人为语文老师,不难想见题干呼之欲出的另一门学科是“文学”,这也同样贴合新高考日益走向“语文本位”的趋势:它兼有“历史”和“新闻”的共性,又向青草更青处漫朔。以下我们给出相关思考,每一部分思考都与前文所言“历史眼光”与“新闻眼光”的局限性有密切的关联:
    思考①:文学的眼光既寻求事件的真实,又假托想象的虚拟,譬如红楼之太虚幻境梦幻旖旎,又如本巴草原脱胎母腹的梦呓。文学的眼光给予人以现实危楼墙角下的庇护所,是陶渊明苦难人生中“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文学的眼光赋予人以幻梦迷魂弹丸外的匕首投枪,是陈映真幻灭苦痛后“我的一生是长江黄河”的呐喊绝叫。“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文学的眼光是理想与现实的相会、真相与梦境的重逢。
    思考②:文学的眼光既需要采取对现实的缜密思索,“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寻求救人济世的良方;又需要抱持对本心的感念觉知,“在天庭的路途上流离飘泊,在日或夜的哪个处所得到安详”,追逐淡雅清丽的白月光。文学的眼光始终行走在路上,它属于作家,也属于读者,从过去至现在到未来,它如一位远行的旅人,不问归期。
    思考③:文学辗转于历史与新闻,它既是岁月的陈酿,又是来日的陶匠;它将纵向与横向连缀构成平面,又将平面折叠构成可亲可敬的人间。它在“远视”与“近视”中选择了“正视”与“平视”,直面惨淡与光辉并存的人生,与每一个时代相向而行;它又选择“仰视”和“俯视”,从宏大的世相里抽身,关注每一个微小的个体。
    当然,“如何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或许太过宏大,而材料也同样给了我们“时空”这一维度,在质疑的环节我们也需要对“眼光”做一做反思。
    相关试卷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3,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3,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