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检测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检测卷(含答案),共6页。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单元检测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热总是从较____________的一端传向较____________的一端,这种传热方法叫作____________。2.热传递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太阳的热是通过____________传到地球上的。3.雨过天晴,地面上的积水会慢慢变干,这是____________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小水珠,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4.水的温度下降到____________时,继续放热,水开始结冰。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夏天天气炎热,小明想让杯中的热水凉得快些,他不应该( )。A.揭开杯盖 B.选用单层的杯子 C.在杯子外侧裹上锡箔纸2.下列物体属于热的良导体的是( )。A.金属 B.水 C.塑料3.我们常常用热水瓶来储存烧开的热水。热水瓶的构造和保温杯相似,它里面有一个内胆,是由两层玻璃组成的,并且玻璃层中间真空;保温瓶的最外面,是一层薄的塑料壳或金属壳。热水瓶能较好的保温,最主要是因为( )。A.外壳坚硬,热量不易散失 B.内胆真空,保温效果好C.塑料材料,传热能力差4.关于水蒸发,下面分析错误的是( )。A.有风吹,水蒸发得快 B.空气越潮湿,水越容易蒸发C.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5.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棍的时候,小明看到冰棍在“冒烟”,这其实是( )。A.冰棍上的水蒸发了 B.冰棍上的冰蒸发了C.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蒸发的是( )。A.酒精擦在皮肤上觉得凉凉的 B.樟脑丸过一段时间明显变小C.湿衣服慢慢变干7.将高压锅放在煤气灶上加热,热量从高压锅外部传到高压锅内部属于(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8.观察下面三幅图,用圆点代表热源,箭头代表热传递的方向。热传递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A. B. C.9.关于水沸腾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量的多少影响着水沸腾时的温度B.水沸腾时,停止加热,水的沸腾也会停止C.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会升高10.房间中的冷空调往往装在上方位置,汽车中的热空调往往装在下部。这主要和热传递中的( )有关。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11.将一把金属勺子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的情况是( )。A.只有浸入水中部分会热起来 B.只有离水近的部分会热起来C.整把勺子都会热起来12.下列现象中,由于热传递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是( )。A.用毛巾反复擦皮肤时感到热 B.将铁丝反复弯折几次,弯折处会发热C.把手伸到热水中手会感到热13.在检验各小组制作的保温杯保温效果时,下列操作不合理的是( )。A.初始水温相同 B.初始水量不同 C.测试时间相同14.我们在做“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实验”时,应选用相同( )的铜棒、铝棒、铁棒进行比较。A.重量、体积 B.长短、粗细 C.颜色、体积15.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A.轻重 B.体积 C.温度16.冬天,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子里的暖气片应该安装在房间的( )。A.上方 B.中间 C.下方17.厨房内的厨具中,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多用( )材料制成。A.传热能力强 B.传热能力差 C.金属18.在做热实验时,经常使用到感温粉末和感温油墨,作用是( )。A.缩短加热时间 B.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帮助观察变化C.增加热量19. 一杯80℃的热水放在教室里,随着时间变化,温度( )。A.一直下降 B.没有变化 C.先下降,然后保持教室温度不变20.自然界有许多神奇的天气现象都与水蒸气的变化有关。霜和雪的形成其实是水蒸气的( )变化。A.蒸发 B.升华 C.凝华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保温杯中的热水较难变冷,但如果只将冰块放在保温杯中,冰会很快融化。( )2.用湿布擦过的黑板变干了,是因为水蒸发了。( )3.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会发生热的传递现象。( )4.水沸腾后,即使不加热,也能一直保持沸腾状态。( )5.云、霜、冰和雾是大自然中水的不同形态。( )6.测量水温时,可以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读数。( )7.水结冰时,向周围散发出热量,冰融化时,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8.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时,需要用试管夹,而且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9.水受热以后重量会增大,体积也会变大。( )10.冬天自来水管或水表冻裂,是因为水结成冰体积变大。( )四、综合题。(共30分)1.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可知:甲图是分别把衣服折叠与摊开,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物体的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有关;乙图是分别把衣服放在阳光下和放在阴凉处,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__________有关;丙图是分别把衣服放在有风和无风的环境下,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_有关。(3分) 甲乙丙A.温度 B.表面积 C.空气流速 D.空气湿润2.小科在课后继续研究了温度与水的状态的关系,他准备了三个相同的烧杯,在第一个烧杯中倒入半杯热水,第二个烧杯中倒入半杯自来水,第三个烧杯中倒入半杯碎冰块。然后将这三个杯子相隔定的距离放置在桌面上。(10分)(1)小科准备用温度计测量热水、自来水和碎冰块的温度变化,他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 (填字母,下同)A.把温度计下端放入水中或冰块中,但不碰到底和壁,每隔段时间记录一次B.温度计放入后要马上记录好开始的温度C.读数时要把温度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读数(2)小科在读温度计示数时,正确的方法是( )。 B. C.(3)实验中,小科使用温度计对水温进行实时监测。如图,温度计指示的温度为( )。A.38℃ B.﹣38℃ C. 42℃(4)小科观察到放热水的烧杯面还在不停地冒“白气”。放冰块的烧杯外面却有很多小水珠。下面关于这些“白气”和小水珠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些“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珠B.这些“白气”和小水珠都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C.这些“白气”和小水珠的形成与温度的变化没有关系(5)小科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加入一些食盐,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3.小科在材料箱里找到两种金属棒,想要用它们探究“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他将甲金属棒和乙金属棒焊接成一个六边形,上部分较粗的是甲金属棒,下部分较细的是乙金属棒(如图)。然后分别在A、B、C、D、E这5个点上用蜡油粘一根火柴,在O点用酒精灯加热。(9分)(1)关于实验操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在O点加热时,用酒精灯内焰加热 B.实验结束后,立即整理材料C.用蜡油粘火柴时,要保证蜡油在每个点上涂抹均匀(2)热量在甲金属棒上的传热方向是O→( )→( )→( )。 (填字母)(3)小明想要比较这两种金属的传热性能,该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示为甲、乙两种金属传热速度的关系图,推测这两种金属可能是( )。A.甲是铝,乙是铜B.甲是铁,乙是铝C.甲是铜,乙是铁4.最近淘宝上出现了一款网红杯子——“55度杯”(结构示意图如图),据说这款杯子可以将开水和凉水的温度在短时间内调节到55℃,堪称喝水神器。那么,它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呢?55度杯官方宣传中是这样介绍的:不锈钢内胆夹层中有一种微米级传热材料,可随着温度变化实现可逆的固液转换从而实现升温和降温的功能。(8分)(1)当我们倒入100℃的开水后,由于不锈钢传热本领好,热量会快速从___________传递到___________(以上两空填“水”或“微米级传热材料”),这时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微米级传热材料由固态变成液态。(2)当我们喝完热水倒入冷水的时候,微米级传热材料瞬间___________(填“释放”或“吸收”)热量,杯中的水温度升高到55℃,同时微米级传热材料变成固态。参考答案一、热 冷 热传递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 热辐射蒸发 凝结0℃二、CABBCBABBACCBBCCBBCC三、×√××√×√√×√四、B A C(1)A (2)B (3)A (4)B (5)降低冰块温度(1)C (2)A B C (3)甲、乙金属棒粗细不一样 (4)C(1)水 微米级传热材料 热传导 (2)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