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统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四(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四(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中描绘的是 时节的景色,由“ ”“ ”可以看出来。
2、“唱黄鸡”的意思是 ( )
A、比喻时光流逝 B、听黄鸡鸣叫,新的一天开始了 C、黄鸡报晓
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运用了 的手法,意思是 ?
4、下列诗句与本词表达的感情一致的项是 ( )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再无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B、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6、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题。 ( )
(2)“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这一句是词前的小序,简要介绍了作词的缘由。 ( )
(3)苏轼又名苏东坡,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 )
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 ,山是 。
? 。
才 ,又 。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 代的 。
体裁是 ,“卜算子”是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 。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 。这句既写送 ,又送 ,表达了词人对 的留恋,对 的深情。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写出了词人 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 也隐藏在词句中。
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 , 把山比喻为 , 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 。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词的作者是 代词人 ,号 。
2、这首词写的是 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 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四、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宋]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注释]①耒(lěi):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
1、这两首诗都是写 ,都表达了 之情,《春夜喜雨》中表达出诗人情感的一个字是 。(3 分)
2、《春夜喜雨》中描绘了春雨 和 (A、来前 B、来时 C、来后)的情形;《春雨》中描绘的是春雨 (A、来前 B、来时 C、来后)的情形,其中后两句中的一个“ ”字让人能够想象雨量的充沛。(3 分)
3、这两首诗中,杜甫认为春雨好在 ( ), 周邦彦认为春雨好在( )(多选)(2分)
A、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B、春雨水量可观
C、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 D、春雨来得及时
4、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1)《春夜喜雨》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如诗句“好雨知时节”;而《春雨》中采用了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如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 )
(2)《春夜喜雨》采用了拟人和想象的写法,写出了春雨的润物无声和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 ( )
(3)《春雨》在写作手法、上也采用了想象的写法,写出了春雨把池塘涨满了。 ( )
五、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题目交代 和 ,描写的是 (季节)乡村的景色。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 。
2、解释词语:
白满川: 。 子规: 。
才了: 。 蚕桑: 。
3、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
。“ ”“ ”两个字充分表现出农民劳动的繁忙与紧张。
4、对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
B、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C、表达了诗人对都市繁华生活的向往
六、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
不要人夸好颜色, 。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2、先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再解释诗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满: 。 清气: 。
诗意: 。
3、诗中梅花的特点是 和 。
4、此诗的前两句 (写实 抒情言志),强调“我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素净、雅洁;后两句 (写实 抒情言志),说明梅花不是为了要让 , 只是 。
5、从作者描写梅花的诗句中,你感悟到了梅花的哪些品格、精神?联想到了哪些人?
七、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 的场面,表现了将士们 的精神。
2、“ ”一句写景,既交代了时间是在 ,又烘托出了战前的 。
3、“ ”一句写出敌人夜间的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 。
4、卢纶的《塞下曲》中还有一首:“林暗草惊风, 。
,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写的是 、
的事。诗中表现了将军 的品质。
5、理解《塞下曲》一诗,并判断对错。
(1)全诗语言简洁,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 )
(2)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可以通过领悟诗意想象出一幅战争的画面来。( )
八、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①天山:指祁连山。 ②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③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④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前半部分表现了边塞生活 、 的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有什么好处?
3、全诗要表达的主题有 ( )(多选)
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B、边塞生活的艰苦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诗中的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
九、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一首 诗。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寒”“孤”表达了诗人送友人时的留恋和孤寂之情。( )
(2)“冰心”“玉壶”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
3、理解古诗,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前两句在写景中融入了离别之情。
B、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思念。
C、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清廉正直的品格。
D、本诗写离别愁绪,悲愤幽怨之情十分明显。
4、《芙蓉楼送辛渐》淡写 ,重写 。
A、朋友的离情别绪 B、自己的高风亮节
5、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十、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石灰吟①
[明]于谦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④在人间⑤。
【注释】
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⑤人间:人世间。
1、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
2、试着用“/”画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3、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我体会到了石灰 的精神;读了后两句中的“浑不怕”,我想到了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 、 ,这两句诗还让我想到了文天祥的诗句:“ , 。”
4、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
B、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C、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D、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
5、联系本课中学习的三首古诗,你觉得这首古诗和哪首古诗的写作方法是相同的?相同点是什么?
十一、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因此要在学习上不遗余力。
B、池塘春草和阶前梧桐,通过意象的变化突出时不我待,进而来劝学。
C、击打石头才有火花,是用来类比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的。
D、三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劝人学习的思想却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
(2)三首劝学诗在劝学方面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十二、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是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3、找出这首诗歌里的诗眼,并作简要分析。
十三、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两位诗人的目光都紧盯农村 这一特定时节,都运用了 手法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形象再现了农忙的景象。(4分)
古代诗人在反映农村生活时,感情往往比较压抑。但范成大、翁卷这两首诗却与之不同,读来有别样的滋味,试作赏析。(8分)
十四、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 相 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两首诗词都写到"枫叶",两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请简要指出。(3分)
、 。
请简要分析李煜《长相思》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十五、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鹤楼》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黄鹤楼》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滕王阁》首联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滕王李元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
D、《滕王阁》颔联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和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2、两首诗都是诗人登楼有感所作。试结合诗歌分析诗人传达情感的异同之处。
十六、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塞下曲(节选)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请联系选文的内容,说说两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一种物侯现象。(4分)
十七、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山居秋暝》中“春芳”的意思是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的意思是 。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首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
B、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静雅致的环境。
C、两首诗中的“空”字都写出了大自然的空旷之美。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十八、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
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一、
1、早春 兰芽 子规
2、A
3、反问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4、B
5、B
6、×√√
二、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 王观 词 词牌名 题目
3、离别的情绪 春归去 友归去 春 朋友
4、惜春 祝福之意
5、美人流动的眼波 美人蹙起的眉毛 诗情画意的山水图
三、
1、宋 黄庭坚 山谷道人
2、初夏 惜春
3、这两句以浪漫的奇想,把对春的依恋之情表达得极为深切。
4、词人把春天拟人化,赋予春天生命。 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四、
1、春雨 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喜
2、B C C 漫
3、AD BC
4、√√×
五、
1、时间和地点 初夏 山原、子规 、雨
2、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指种桑养蚕。
3、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又马上要开始插秧了 才 又
4、C
六、
1、朵朵花开淡墨痕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 王冕
2、弥漫 梅花的清香之气 它不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间
3、颜色好 和 气味清香
4、写实 抒情言志 别人夸奖它的颜色好
想让清新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 5、示例:我感悟到梅花高风亮节、高洁端庄的品格。联想到屈原、文天祥、范仲淹等人。
七、
1、将军准备追敌 奋勇豪迈
2、月黑雁飞高 夜晚 紧张气氛
3、单于夜遁逃 趁着夜色的掩护仓皇逃跑
4、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昏暗的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拉开弓射箭,箭头插入石块中 英勇神武、镇定自若
5、(1)√ (2)√
八、
1、艰苦、清冷
2、“抱”意为 “怀抱”,表现了战士们无心睡眠,随时准备应战的边塞生活,而“枕”显得比较安逸,没有体现出军旅紧张的气氛。
3、AB
4、表达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为国杀敌的戍边战士的赞扬之情
5、戍边战士有着积极奋发、昂扬向上,充满爱国激情的精神面貌。
九、
1、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 送别
2、(1)√ (2)√
3、ABC
4、AB
5、示例:因何事被贬?是不是做错什么或犯什么罪了?
十、
1、C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无惧无畏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4、A
5、与《墨梅》的写作方法相同,都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
十一、
(1)D、“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错误,是劝人学习上进的,充满着现实的积极性。
(2)①要珍惜时间,趁着青春年少赶紧学习。②要注重亲自学习和实践。
陆诗译文: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朱诗译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孟诗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十二、
1、B 【详解:B项中“”表述错误,首句的意思“幽居之处少有邻居”,并非自小就有邻居作伴。】
2、C 【详解:C项中“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述错误,诗前三联叙事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引起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幽。此诗紧扣“幽”字来写,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静,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无遗。
十三、
(1)夏初(初夏、夏天、夏季) 白描(各2分)
(2)这两首诗,流露出的都是轻快愉悦的情感。(2分)
①范诗写农忙季节,田间劳作的人们各司其职,忙忙碌碌,开开心心。景是宜人的,事是悦人的,全诗基调昂扬。(3分)
②翁诗的前两句写景,所写之景让人感到惬意、舒心;诗的后两句写人,突出了人人忙碌,农事不断,让读者体会到农民投身劳动的积极性,表达了愉悦之情。(3分)
十四、
不同(1分)。杜诗用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1分);李词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从而表现相思之愁苦(1分)。
(2)"菊花开,菊花残",点明时令是秋季,抒情主人公从花开等到花残,表明相思之久(2分);用"花残"二字渲染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主人公极其愁苦的心情(2分)。
十五、
1、B 【详解:B项,“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故选B项。】
2、
同:两首诗都传达了物是人非,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自然永恒的感慨。
《黄鹤楼》中写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滕王阁》中首联的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异:《黄鹤楼》中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还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十六、
《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地势高花开迟。(1分)体现高下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1分) 《塞下曲》: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1分)体现高下差异或南北(纬度)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1分)
十七、
1、(1)春天的芳华 (2)自然界一切声音
2、C 【C项对诗歌的理解错误。《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不是指“大自然的空旷之美”。】
十八、
B 这种愁情既包括对亲人的思念,也包含国破家亡、离乱衰老的伤痛。
2、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二(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对比阅读,完成练习,阅读,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三(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阅读古诗《采薇》,并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一(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古诗,完成练习,读古诗,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