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第1页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第2页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2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式阿功葬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囿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式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吾愈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予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基,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忍于晋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泰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泣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旋取胜,如心品化《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蔡王以应赵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泰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
    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孟子对齐宜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底片上的泰山
    闫语
    当一座山,从我的视野向云里消失,而云影又在我的视野之外,在山的视野之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就出现了——泰山。这是一张你在日观峰上拍摄的照片,你把它邮寄给我,你说,这是你觉得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一直想要去的泰山。
    对于我来说,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屹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存活在文字里的山,一座反复出现在你书信里的山,一座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
    你说,山,就是人的经历,人的证明。泰山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为了让人类的经历也复杂一点,让人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去体会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然后,在某一个清晨或是黄昏,当泰山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岱宗,而是你可以促膝谈心的朋友了。
    你说,泰山是仁爱的。你说,泰山是禅意的。你说,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就是一种会意。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一座山,一片水,加上一个“我”,才有了此时此刻这样的一个自己。
    你说。我听。
    杜甫是真的看见了泰山的,他一个人看,由远及近去看,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去看。看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他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的雄峻磅礴,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时,他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他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他想象自己将来登到山顶所能见到的景象时,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看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就在那一刻,他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所以,泰山依旧是泰山,而他已然开始走向伟大。
    李白也是看见了泰山的,他看到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泰山,是一个可以在诗中幻化出亦真亦幻仙境的泰山。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泰山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神妙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向往。也许是泰山感受到了李白多年未的踌躇满志,于是在四月登泰山之后的那个秋天,他突然奉诏入京,有了可以一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泰山不只是泰山,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
    “而泰山模糊得如同我第一位友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里的诗句。读到它,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在火车道边长大的孩子。他说,他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火车旅行的,只是觉得自己是被远方抛弃的人,所以一直想追上去看看,可是一到了目的地,却又发现,故乡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远方。他说,有一年夏天,他乘坐的火车路过泰安,看见了泰山的头和肩膀,不免骤然一惊,后来连上半身和下半身也看见了,整个车厢里的人似乎都在一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他觉得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神一般的敬畏。可火车只是叹了一口气就驶过了泰山,泰安站也重新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地点,而泰山依然是杜甫的泰山,依然是李白的泰山,以至于后来有十几次机会路过泰山脚下,他都因为泰山太深奥,太空灵,而不敢去打扰它天启般的沉思。
    想到这些的时候,忽然发觉我已经记不起他的样貌了,但是却可以清晰记得他向我描述过的泰山,比如杜甫的《望岳》,比如李白的《游泰山》。是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可以是人们出发的借口,也可以是人们归来的理由;它可以被深埋在记忆中,任凭时间的敲打;也可以漫游在时间之外,随便人们写写画画,哪怕黎明的光线早已被夜晚涂改过。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我把这个想法和别人说起时,大多数人都是一笑了之,偶尔有几个朋友照顾到我的情绪,会默默地看着我点头,却不多说一个字。后来,有幸读到诗人车前子很多年前的一篇散文,里面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泰山在他见过的山中,肃穆庄严,天生一副仁相,用人的脸相来形容它,不是尖嘴猴腮,不是瓜子腔,不是鹅蛋脸,像是国字脸。他说,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伊安·费尔韦瑟,在一九三三年,从上海去往北平的途中路过泰山时,灵感突发地下了车,在泰山得到了天赐神示,于二十八年后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寺庙》。这幅画尤为难得的是,画家表现了在西方当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的深奥与空灵的宁静,唤起的是精神生活内在的清静与和谐。
    我忽然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再倒流,那么,在费尔韦瑟登上泰山的那一天,在山脚下他会不会已经遇上了孔子?然后两个人因了泰山的缘故,摒弃了国籍和理念上的分歧,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泰山,就来到了半山腰?这时候,那个想象着登上山顶就可以一览泰山盛景的杜甫,正在专注地吟诵着《望岳》,声音吸引了刚刚到来的两个人,一声赞叹之后,三个人相视一笑,随即结伴继续向上攀登?当他们经过了一段最险要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李白的身影已然等在那里了?
    是的,所有关于泰山的故事里一直不缺少这样的人,也许是他,也许是我,更有可能是你。时间只有通过故事被铭记,泰山,也不例外。这座屹立在时光交错中的泰山,它的众说纷纭的故事中,让人无法分清哪个是现实的场景,哪个又是梦幻般的假设。如艾略特所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
    而最令人惊心的是,流逝的不是时间,也不是泰山,而是我们。一座山,它是一种记忆,甚至它也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它可以是一种旅行的情感,是心灵的脚步,是潮湿的灵魂,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五段借助“你”引出“底片上的泰山”,也交代了杜甫、李白、费尔韦瑟等人登临泰山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B.作者固执地认为“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是因为泰山庄严仁厚,肃穆方正,能带给人灵感与启示。
    C.作者设想费尔韦瑟与孔子、杜甫、李白在不同位置相遇,在虚构的故事里,表达了对泰山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D.结尾所表达的关于“物”与“我”关系的理解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感受是一致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杜甫、李白登临泰山的叙写,既丰富了内容,赋予泰山文化意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思考和感受。
    B.文章写作角度巧妙,不写亲身登临,也少有对泰山巍峨、雄峻的直接讴歌,而是着重写了自己和泰山的心灵之约。
    C.文章底蕴厚重,放得开收得拢,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揉合,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事情的叙述、情感的表达、哲理的阐释真切自然,耐人寻味。
    8.文中的“泰山”在布局谋篇、主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者曾说,在她的散文创作中,“诗歌的手法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已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曰:“勿已,则隰朋其可乎?”对曰:“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已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坚刁而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①,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公》,有删改)
    材料二:
    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岂虚言哉!何以知人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尊贤任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而暗君恶之,以为不若奸佞谗谀言者,此共将亡之征。
    上医医国,下医医疾。夫人治国,固治身之象。疾者,身之病;乱者,国之病也。身之病侍医而愈,国之乱侍贤而治。治身有黄帝之术,治世有孔子之经。然病不愈而乱不治者,非针石之法误,而《五经》之言诬也,乃因之者非其人。苟非其人,则规不圆而超不方,绳不直而准不平,钻燧不得火,鼓石不下金,驱马不可以追速,进舟不可以涉水也。凡此八者,天之张道,有形见物,苟非其人,犹尚无功,则又况乎怀道术以托民服,乘六龙以御天心②者哉?
    (节选自《潜夫论·思贤》,有删改)
    【注】①饰:通“饬”,整理;服:指丧服制度。据礼,居丧不饮酒食肉。②六龙:天子车驾的六匹马。天心:天帝的心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桓公行A公B去私恶C用管子D而为五伯E长F行G私阿所爱H用竖刁I而虫出于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并列,挨着。如成语“比肩而立”,在本文中可以引申为“亲近”。
    B.志,仰慕,追求。上志,可以理解为“志上”,即仰慕追求在自己之上的人。
    C.且,暂且,暂时。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词义相同。
    D.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文中指中医治病之术。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不同意让好友鲍叔牙担任国相,而赞成隰朋担任国相,不徇私情,从有利于国家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正是“贵公”的表现。
    B.材料一认为,天天喝得醉醺醺却要整饬丧礼,利欲熏心却想树立公正,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除了舜,别人是做不到的。
    C.材料二以患者不食厨中美食来类比,指出动乱国家的官府中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只是君主不能任用他们,才最终导致灭亡。
    D.材料二认为,做事需要合适的人才,如果不是合适的人才,即使其有较佳的工具,也是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更不用说治国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仲父之病矣,已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4分)
    (2)而暗君恶之,以为不若奸佞谗谀言者,此其将亡之征。(4分)
    14.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陶渊明
    颜真卿
    张良思报韩,龚胜①耻事新。
    狙击②不肯就,舍生悲缙绅。
    呜呼陶渊明,奕叶③为晋臣。
    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
    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④。
    手持山海经⑤,头戴漉酒巾⑥。
    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
    【注】①龚胜:彭城人,汉哀帝时,曾三举孝廉,为光禄大夫,后因王莽篡权而归隐乡里。王莽数次遣使找他,要拜他为上卿,而他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②狙击:指张良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事。③奕叶:累世,代代。④羲皇人:太古时人,指生活清闲自适。阴渊明曾在《与子俨等疏》中,“自谓是羲皇上人”。⑤陶渊明有《读〈山海经〉十三首》组诗,抒发其壮志豪情和对现实的不满。⑥漉酒:滤酒。《南史·隐逸传上·陶酒》:“郡将候潜,逸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着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五至八句写陶渊明出生于官宦之家,世世代代都将晋王朝的政事放于心上。
    B.诗歌九至十二句写陶渊明的诗酒生活,他的生活看似清闲自适,实则充满矛盾。
    C.结尾化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表现陶渊明由仕到隐的心路历程。
    D.诗人借歌颂陶渊明来表达自己的气节,全诗多处运用典故,语句华丽,富有意蕴。
    16.本诗题为“咏陶渊明”,为什么开头四句先叙述张良和龚胜的事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诗人希望楚怀王骑上骏马,自己愿为楚国变法图新做一个开路先驱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3)“梦”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等,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食物摄入量和身体活动量是保持能量平衡、维持健康体重的两个关键因素。长期能量摄入量大于能量消耗量可导致体重增加,甚至造成超重或肥胖; A .甚至体重过轻。体重过重和过轻都是不健康的表现,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目前,①我国大多数居民身体活动量明显不足,②成年人超重与肥胖率高达50.7%左右。③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率也不断增长。④不仅充足的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⑤还能增强体质,⑥降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生;⑦同时也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⑧缓解抑郁和焦虑,⑨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 B 。建议大家积极进行日常活动和运动锻炼,成年人可以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每天进行主动身体活动至少6000步。鼓励大家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多动多获益。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应主动起身动一动。根据自身特点,保证基本能量摄入的同时,重视身体活动,保持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做一个多动“慧”吃的健康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膺。”“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秦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忸。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音颂》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即不大适用。
    20.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用意。(4分)
    21.“洒狗血”指演员在台上用过火的表演讨好观众,文中评价李白的诗“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是“洒狗血”,你如何理解?(4分)
    22.你觉得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对泰山的描写是否与本文段的观点相符?请陈述理由。(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报考大学时选专业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你想选择哪个专业?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侧重,本卷怎么考,本卷典型情境题,本卷测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12,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5,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55,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