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对材料一的论证思路作简要概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卷两部分,试题卷8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理性精神在北方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南方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
在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中,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芳泽衣装,望舒飞廉……在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追求者。《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
《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因为九歌之曲。”清楚说明了这一事实。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芈姓楚贵族和一些被芈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都丹阳。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但是,楚贵族集团毕竟源于中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多相同之处。
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等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拥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再加上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如《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士亹用《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在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书》中的话,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风气是一样的。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晋楚郯之战时,楚庄王就认为用兵的目的不在于炫耀武功,而在于“禁暴”“安民”,符合中原的礼乐政治观念。
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风的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如楚灵王,史称其“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当吴人来攻,国人告急之时,犹“鼓舞自若”,不肯发兵。楚怀王亦是“隆祭祀,事鬼神”,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贵族阶层崇信巫祭,现在出土的材料多有证明。而在南方土著聚居的“南郢之邑、沅湘之间
,更是巫风浓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到战国中期楚国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诸侯国之间兼并激烈,根据当时列国的实力,有人认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是有根据的。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不仅在外见欺于秦国,一再丧师割地,连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劫留而死。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屈原正是在这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
(摘编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离骚》将无羁多义的浪漫想象与炽热深沉的人格情操融合为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真正的光辉起点。
B.王夫之说《九辩》是“绍古体”,可以“被之管弦”,可歌可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
C.屈原的所有作品想象奇特,充满了原始活力,构成了一个突出的南方文化浪漫体系,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
D.后人概括楚国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地美学艺术等有明显影响,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便是例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辞还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B.刘项的基本队伍大都来自楚地,西汉宫廷中又以楚声为主导,这是汉代文艺领域保留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的重要原因。
C.楚国和中原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等方面很相似,而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缘于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
D.以楚灵王与楚怀王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崇尚巫风、崇信巫祭,把希望寄托于巫鬼,直接导致了楚国由盛而衰,最终为秦所败。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楚文化”想象奇异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B.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谯,巢堂坛兮。
C.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D.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4.请对材料一的论证思路作简要概括。(4分)
5.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浪漫楚文化”形成的原因,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求雨
汪曾祺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脾,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签,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库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
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僻僻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下雨了!”“下雨了!”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第二天,插秧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
选自《汪曾棋短篇集》)
文本二
我们翻开汪曾祺的集子,有些故事很难说它是一篇小说还是一篇散文,被人们划定为小说的文章,那些大段的看似闲笔的风景描写,对地方民俗人事的介绍,都实实在在有着散文的韵味。他的小说与散文分界不明显,主要偏向小说的散文化。
(沈书枝《汪曾祺: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写到望儿的队伍是“神圣的队伍”,体现了小孩感到为大人帮忙的成就感以及大人心中的期盼之情。
B.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突出了盼雨的急切心情;雨后是黑亮的,表达了人们得雨后的喜悦与希望。
C.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而农民“不预备龙骨水车”,用房斗浇水育苗,小孩祈雨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D.孩子们枯瘦,衣着褴褛、污脏,没有读过书,大人“利用孩子求雨”,表现了地方的落后与人物的愚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开篇写了昆明地区气候特点,“栽秧时节”间歇式下雨,空气是潮湿的,为篇末半夜降雨埋下伏笔。
B.文本中求雨歌出现了两次,读者在第二处的歌唱中似乎看到了文章前面对旱情的描写,有场景再现的作用。
C.文本一重点刻画了望儿的行动、心理和神态,以儿童视角看世界,表现了儿童心灵的纯真美好及其成长历程。
D.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有田园牧歌散文化风格的乡土小说,反映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向往。
8.汪曾祺的小说记叙的大多是身处社会下层的平凡人物的小故事,作者意在通过这些平凡人物的小故事反映什么,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5分)
9.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小说“有着散文的韵味”“偏向小说的散文化”,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材料二: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②田,或翔于云表;暮则愫③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释:①浮图,梵语音译词,意为佛、佛塔等,文中指佛教徒,即和尚。②陂(béi):池塘,水边。③僚(s心):向,沿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盖余A所至B比好游者C尚不能D十一E然视F其左右G来而记之者H已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的“舍”,指“筑舍定居”,和“锲而不舍”的“舍”意义不同。
B.“不出,火且近”的“且”指“将要”,和“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且”意思相同。
C.“水及其半扉”指“门”,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两句中的“扉”意义相同。
D.“适当其缺”的“适”指“到…….去”,与“始适还家门”中“适”的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介绍华山洞的位置,路边石碑碑文,推测“华山”可能是“花山”的误读,为下文记游做了铺垫。
B.材料一前洞地势平坦,后洞道路艰险,王安石等人深入后洞,因力量和火把消耗殆尽而出洞,他为未能尽享游玩之乐后悔。
C.材料二“放鹤亭”对着彭城西面的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秋冬时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D.材料二中隐士云龙山人所养的两只鹤是山人避开世事纷扰,选择隐逸生活的重要象征。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分)
(2)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4分)
14.请分别简要概括“褒禅山”“放鹤亭”名称的由来。(2分)
(二)古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杜甫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注:刘桢(?一217年),字公干,三国魏,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人。他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士、诗人,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他六人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之一,他的五言诗在当时富有盛名,人们将他与才高八斗的曹植并列,称为“曹刘”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诗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B.刘诗松树生长在“瑟瑟风”“冰霜”环境中,表现松树不畏狂风严寒,坚贞不屈,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崇高。
C.杜诗前两句将松树与其他树作对比,从体态和颜色上衬托出松树独有的形象特点。
D.两首诗都是先从眼前的松树形象写起,然后想象抒情,表达了对松树的喜爱之情。
16.两首诗都写“松”,但抒发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一文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 , ”。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写诗人闲居小楼写字品茶消磨时光,但毕竟放不下未酬之志,故以此自嘲,表明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焦虑郁闷。
(3)2024年是农历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代诗词中多有出现,比如“ , ”。
第I卷(共80分)
三、语言运用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现实版“扫地僧”是怎样练成的
“这叫唱怛罗曼怛里孥洲,那叫舍谛洲,下边还有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提诃洲、毗提诃洲……”近日,颐和园保洁员张旭为游客介绍四大部洲的“贯口”视频刷屏网络,引发关注。
视频中,张旭手持扫帚和抹布持续“输出”,向游客介绍建筑群八小部洲、九山八海等知识点,引得手捧介绍书籍的游客啧啧称赞。有网友说这是真正的“高手在民间”,也有人说这才是现实版的“扫地僧”。一位资深国家高级导游评价,“张师傅介绍了建筑本身,还把建筑背后的含义、历史、美学等讲得一清二楚,比书上细多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也验证了(甲)。
( )的建筑名称,不一定被专业人士讲透,却被一名提着扫帚和簸箕的保洁员说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反差”无疑引人关注。国庆期间,因对“凤穿牡丹”“云肩”等知识信手拈来而走红的郑州博物馆保洁阿姨是“扫地僧”﹔诗词大会夺冠的外卖小哥也是;逆袭上北大的北大保安同样是……高手在民间的故事还有许多。评论区中,有调皮的网友打趣道,“懂了,这启示我们就算当保洁员也要去文博单位”,说出了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想,若张旭将颐和园的古建筑视为一堆堆大同小异的砖头瓦块,而非“一个个积淀着厚重文化而且开口说话的朋友”,将保洁工作视为一个枯燥的体力活,而不是“与古建筑充满禅机与灵性的对话”的机会,扫完地下班得了,又怎会成为“颐和园扫地僧”﹖郑州博物馆保洁阿姨同此理。北大保安故事中,能逆袭神话的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过的都是平凡一生。可见,(乙),需要结合身处其中之人的觉醒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普通人身怀高超本领的故事,既是在一次次声明,学习的门槛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同时也强调了,要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需要兴趣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①良好环境的作用,②是帮助我们自己的兴趣所在,③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④就能铸就大隐隐于市的民间高手。张旭从小耳濡目染对各种建筑感兴趣,在业余时间喜欢遍览各种古建有关的书籍,然后一点点进行研究对比,再到颐和园进行实地验证,是将兴趣与学习相结合,以学习为乐事;“北大保安第一人”张俊成的学习也是自觉、主动的。(丙),自然很难持之以恒,有的人学感兴趣的事、感兴致地学,乐在其中,终身学习也就不是什么难事,谈不上什么“坚持”。
“扫地僧”以乐助学、以学为乐为较高层次境界。普通人若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沉下心来,找到日常工作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的状态,终身学习、韧性成长,也可能成为下一个“扫地僧”。
(选自南方日报)
18.将下列成语填入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佶屈聱牙 B.博大精深 C.高深莫测 D.阳春白雪
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标题中“扫地僧”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对“凤穿牡丹”“云肩”等知识信手拈来而走红的郑州博物馆保洁阿姨。
B.将保洁工作视为一个枯燥的体力活,而不是“与古建筑充满禅机与灵性的对话”的机会。
C.扫完地下班得了,又怎会成为“颐和园扫地僧”?
D.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才能铸就大隐隐于市的民间高手。
20.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错误,请选出序号,并改错。(4分)
21.请在(甲)(乙)(丙)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22.请结合文本内容,给“扫地僧”下一个定义,字数在50字以内。(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
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3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