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人体的营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人体的营养》教学设计,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人体的营养》教学设计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本节主要学习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一节。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提高对健康的认识、保持良好的健康行为。这不仅会使青少年终生受益,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为《消化和吸收》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认识不同食物中所富含的不同种类的营养物质,是中学生树立合理饮食观念的基础。重在提供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提供让学生体验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健康和生命教育。教学重点: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教学难点: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活动。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实验器材等。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太空中航天员吃的食物。教师:航天员飞向太空,在飞船中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甚至还要出舱活动,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体力。为保证航天员的健康,航天员的一日三餐必须科学合理。那么,航天员带到太空的食物中,至少应该含有哪些成分?为什么需要这些成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来探究营养物质的奥秘。二、探究新知探究一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1.请同学们列举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对照教材P38—39“常见的食物成分表”,查阅这些食物中各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1)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这对你选择食物的种类有哪些启示?(2)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和所需能量有什么关系? 提示:(1)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细胞所含物质和所需能量的来源。 教师讲述: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它们是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2.教师过渡:我们在学习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时候已经知道,细胞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就来源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中哪些营养物质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学生思考后,尝试回答: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19—20内容。教师提问:为什么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这体现出哪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学生进行表达交流。多媒体出示几种糖类含量较多的食物:教师讲述:葡萄糖属于糖类。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由糖类提供的。葡萄糖、蔗糖、淀粉、麦芽糖都属于糖类。 教师提问:为什么病人几天不吃食物,身体会明显消瘦?学生进行表达交流。多媒体出示脂肪含量较多的食物:教师讲述:肥肉、大豆、花生等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贮存在人体内的脂肪是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病人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会明显消瘦,这是因为贮存在体内的脂肪等物质消耗多而补充少。【补充讲解】糖类摄入=糖类消耗,那么脂肪的形成就较少;糖类摄入>糖类消耗,脂肪的形成较多;糖类摄入<糖类消耗,脂肪会消耗。脂肪就像一个“仓库”,多了存,少了用。 教师提问:为什么大病初愈、伤病员和青少年及儿童要多吃奶、蛋、肉? 学生进行分析:奶、蛋、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教师讲解:蛋白质的作用:①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②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有助于人的身体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③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教师归纳总结:(1)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 (2)供能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探究二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教师过渡: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够提供能量,那食物中到底有多少能量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测定呢?教师讲述:同学们都知道,能量可以相互转换,食物中的能量主要是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热能释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种子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来测定。 带领学生回顾探究实验的6大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教材P20—22“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提出问题】你们小组想探究的问题是: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作出假设】食物中含有能量。【制订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讨论、制订并完善计划。【实施计划】学生按照计划进行操作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测试结果及结论。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相同处理的实验组,其实验数据是否相同?为什么?(2)要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应如何处理不同实验组的数据?(3)实验测定的结果与教材P38-39表格中的数据是否一致?(4)为了减少实验过程中散失的热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举例说明。(5)这个实验只做一次,结果可靠吗?应当怎样?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派代表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纠正补充。 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食物中确实含有能量,但是食物因含有不同种、不同量的有机物,因此蕴含的能量多少不同。为了使我们每天能正常活动,我们要吃多种食物。探究三 水、无机盐、维生素的作用教师过渡:食物中还有一些营养物质是不提供能量,但又是细胞中必不可少的物质。1.教师提问:水是生命之源,说明水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物质。那么为什么水对我们这么重要呢?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讲述: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行。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 2.教师过渡:常见的食物成分表中还含有钙、铁、锌、磷等无机盐,无机盐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如果缺乏无机盐,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教师讲解:无机盐即无机化合物中的盐类,旧称矿物质,在生物细胞内一般只占鲜重的1%-1.5%,虽然无机盐在细胞、人体中的含量很低,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出示几种无机盐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23的故事,想一想,该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阅读资料后,思考问题。 教师讲述:维生素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在人体内含量极少,大多数都是人体自身不能制造的。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但是它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维生素的种类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D等。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其他种类的维生素吗?如果缺乏维生素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表达交流。多媒体展示几种维生素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教师强调: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绿色蔬菜、瓜果和胡萝卜等食物中却含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4.【拓展】维生素的分类: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5.课后阅读:请学生在课下阅读教材P25“科学·技术·社会”,了解膳食纤维。三、课堂小结一起来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一起讨论。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eq \b\lc\{\rc\ (\a\vs4\al\co1(有机物\b\lc\{\rc\ (\a\vs4\al\co1(糖类——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人体内的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维生素——小分子有机物,不用于供能)), 膳食纤维(第七类营养素),无机物\b\lc\{\rc\ (\a\vs4\al\co1(水——细胞内含量最多,无机盐——含量少,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见课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说出自己常吃的食物,与同学交流等形式获取信息,丰富了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方法了解食物中含有能量,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疑惑:我们身体中的能量来源于哪儿?知识拓展环节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膳食纤维、夜盲症及其预防。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下节课学习消化和吸收过程奠定基础,并且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消化系统与学生的健康联系密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比较强烈。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但不够完整,加上消化系统的抽象性,学生对一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比如说“胃是消化的主要器官、胆汁是由胆囊分泌的”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学习,促进概念的转换。教学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实验器材(新鲜馒头、试管、温度计、碘液)等。一、导入新课莉莉中午吃了白菜豆腐、红烧肉、米饭和豆浆,下午就感到肚子不舒服,大夫检查后说是吃得太多消化不良。那么,当我们一次吃得太多时,为什么会出现消化不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二、探究新知探究一 初步认识消化和消化系统教师提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怎样才能进入人体细胞内呢?常见的六类营养物质是否都被人体直接吸收?学生阅读教材P26,找出答案。教师讲述: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多媒体出示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 教师讲述: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等器官以及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食物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各种消化腺又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从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开始探讨。多媒体出示教材P26图4—20舌和唾液腺的图片。教师讲解:口腔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导管的开口。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吃东西的时候,牙齿将食物切断、磨碎;唾液腺大量分泌唾液;舌一方面配合牙齿的咀嚼,另一方面通过搅拌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对食物的消化来说,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腺分泌唾液是不是都很重要呢?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一个探究实验,来解决这些疑惑。探究二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师分发馒头,请同学们仔细咀嚼、品尝,感受口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刚开始咀嚼馒头的时候,并没有觉得甜,而细细品尝就能尝到甜味,这是为什么?馒头的变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作出假设】 学生大胆设想馒头变甜的原因:与牙齿的咀嚼有关;与舌的搅拌有关;与唾液的分泌有关;与三者都有关系。(教师鼓励学生拓展思维,作出不同假设)【制订计划】学生分小组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自行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变量,讨论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并完善实验计划。【实施计划】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注意事项,并请各小组在等待实验结果时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37 ℃的温水中?(2)在消化馒头的过程中,牙齿、舌、唾液分别起什么作用? (3)细嚼慢咽和狼吞虎咽哪种进食方法更好?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并讨论上述思考题。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各组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小组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表达与交流】组织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并询问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一样的小组有哪些。学生尝试分析原因,教师对学生探究得出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进一步提问:(1)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2)口腔中的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分解? 学生思考后尝试回答。教师讲解:(1)区别: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能使淀粉开始发生变化。联系:牙齿的切碎与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使淀粉发生变化。(2)淀粉在口腔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了麦芽糖。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促进物质发生变化的有机物。教师讲解:麦芽糖并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只有继续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才能被消化吸收。进一步明确:消化过程分为化学性消化和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物理性消化: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的过程。三、课堂小结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与感悟。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消化系统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2.消化腺:唾液腺、肝、胰等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见课件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概念解释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也逐步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课时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本课主要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等,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消化曲线图、小肠的结构图特点,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分析能力等科学思维能力。学生已有消化系统的组成、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等知识储备,但对消化曲线、吸收的知识缺少相关知识储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渐认识消化曲线横坐标、轴坐标、曲线的转折点的含义,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和图片。一、导入新课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为了麦芽糖,但是麦芽糖仍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和利用,还要继续经历一系列的变化,那这些变化是在哪里发生的?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消化与吸收的知识。二、探究新知探究一 食物的消化1.多媒体出示教材P29图4—2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请同学们完成任务:(1)找出消化道的组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提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2)找出所有的消化腺以及所分泌的消化液。提示:唾液腺(唾液)、胃腺(胃液)、肝脏(胆汁)、胰腺(胰液)、肠腺(肠液)。2.多媒体出示肝、胆、胰、十二指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学生注意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师强调:胆汁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当中,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胰腺分泌的胰液也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请同学们用表格梳理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以及消化液的流入场所以及消化物质。学生对应示意图完成表格内容。 3.教师进一步提问:①小肠中含有几种消化液?②三大营养物质分别在哪里被消化?如何被消化?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多媒体播放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尝试梳理三大营养物质消化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1)淀粉的消化:淀粉 eq \o(―――→,\s\up7(唾液淀粉酶),\s\do5(口腔))麦芽糖 eq \o(―――→,\s\up7(麦芽糖酶),\s\do5(小肠))葡萄糖(2)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 eq \o(―――→,\s\up7(胃蛋白酶),\s\do5(胃))多肽 eq \o(―――→,\s\up7(多肽酶),\s\do5(小肠))氨基酸【强调】胃是蛋白质消化的起始部位,多肽是蛋白质的中间产物,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最终场所,以及氨基酸是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3)脂肪的消化:脂肪 eq \o(―――→,\s\up7(胆汁),\s\do5(乳化))脂肪微粒 eq \o(―――→,\s\up7(脂肪酶),\s\do5(小肠))甘油+脂肪酸4.多媒体出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曲线图,学生进行曲线解读。思考:(1)C和D分别代表的是什么结构?(2)图中哪一条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3)D中含有哪些消化酶?学生尝试解读曲线,判断出X、Y以及C、D分别代表的物质以及结构。教师总结:食物进入消化系统会依次通过口腔(切碎、将食物团与唾液混合)、咽(吞咽)、食道(推动食物入胃)、胃(食物与胃液混合,变成食糜)、小肠(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大肠,最后食物残渣从肛门排出,经过了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因为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消化酶),所以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探究二 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师过渡: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经过消化系统消化转变为小分子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后,能够像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一样被人体直接吸收和利用。教师讲述:吸收就是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0“资料分析”,思考:(1)你知道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有哪些吗?(学生能够回答出小肠,教师补充大肠和胃。)(2)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结构是大肠还是小肠?为什么?学生分析资料,尝试说出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教师总结:①小肠很长,营养物质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长。②小肠的内表面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内表面面积大大增加。③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些结构特点都决定了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所以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教师进一步提问:小肠、大肠和胃分别吸收了哪些物质?教师补充介绍:胃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小肠吸收大部分的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和水,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剩余的残渣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多媒体播放视频: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教师讲述: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大多数都经血液汇集到肝脏,它可以将暂时不用的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起来,还可以将一些有毒物质转变为无毒物质。三、课堂小结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与感悟。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糖类 eq \o(―――→,\s\up7(唾液(口腔)),\s\do5(肠液、胰液(小肠)))葡萄糖蛋白质 eq \o(―――→,\s\up7(胃液(胃)),\s\do5(肠液、胰液(小肠)))氨基酸脂肪 eq \o(―――→,\s\up7(胆汁、肠液、胰液),\s\do5(小肠))甘油、脂肪酸二、吸收的概念和场所三、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见课件本节课通过展示各消化器官的结构以直观的方式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积极思考各器官的功能。运用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学生能结合学点巧妙地应用和知识转化。虽然很多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思考,但是仍有个别学生没有参与。在解决练习时应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不要急于提醒和引导。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本节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合理营养,主要分析合理营养的内涵,结合本章前面两节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并通过为家人设计一份合理营养的午餐食谱的任务,增进学生与家人的情感;第二部分是食品安全,主要让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问题,并学习食品安全法,培养法律意识。本节课的知识与学生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部分学生都在日常生活里被家人教育着要多吃青菜,少吃垃圾食品,但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刚离开家人,来到学校独立生活,生活判断能力较弱,偏爱于泡面等垃圾食品。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的认知能力,增强对食品安全的常识性认识,通过设计合理营养的午餐食谱的作业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最后让学生回家与家人一起实施这份午餐食谱,从而增加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和对食品安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实践。教学重点: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教学难点:合理营养;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等。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学生们常吃的零食及泡面的图片。教师:同学们,方便面,即泡即食,确实方便,旅行中便于携带,救灾中便于运输,可以解燃眉之急。方便面能经常代替正餐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方便面不能代替正餐,方便面中淀粉、脂肪含量高,而蛋白质、维生素含量低,营养不够全面、均衡,经常食用不符合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影响健康。什么样的膳食结构才算均衡合理?什么样的食品才是卫生安全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二、探究新知探究一 合理营养1.多媒体展示肥胖和瘦弱的学生的图片。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提示:肥胖是因为营养过剩,瘦弱是营养不良造成的。 2.播放关于合理营养的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2的内容。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行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合理营养?(2)说出合理营养的含义。 提示:(1)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2)“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3.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32—33图4—23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讨论图示做法是否正确,并说出其中的科学道理。学生讨论后回答,答案可能出现多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纠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①早餐必须要吃好,主食为主,副食次之,不能偏食。②长期偏食、挑食,会造成体内某种营养素的缺乏,不能保持身体健康。③吃盐太多,容易使血压升高,加快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胃癌,易患感冒,加快骨钙丢失。④饮料含糖较多,甜饮料喝得多了,会影响正餐营养的吸收。⑤暴饮暴食会损害肠胃。4.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不良饮食习惯外,在你身上还存在哪些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且纠正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给出正确的饮食习惯建议。5.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①不挑食、偏食、暴饮暴食。②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③每日三餐,按时进食。④少吃高脂肪食物。⑤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等。教师过渡:我们了解了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为了让我们很好地做到合理营养,我国的营养学家设计了“平衡膳食宝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3的内容。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行解决以下问题:(1)营养学家将食物分成哪几类?图示食物的比例有什么特点?(2)一日三餐的合理能量占比是多少?(3)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些什么?(4)我们的饮食应遵循哪些准则?提示:(1)营养学家把食物分为谷类、蔬果类、鱼肉蛋类、奶豆类、油脂类。其中谷类最多,油脂类最少。(2)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和30%左右。(3)青少年每天应比成人多摄取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即“平衡膳食宝塔”中的鱼肉蛋类、奶豆类食物。(4)①食物多样,合理搭配。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③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④适量吃鱼、禽、蛋、瘦肉。⑤少盐少酒,控糖限酒。⑥规律进餐,足量饮水。⑦会烹会选,会看标签。⑧公筷分餐,杜绝浪费。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4的“设计”,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结合“提示”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示例:探究二 食品安全教师过渡:如果要做一份我们自己设计的营养午餐,要先去市场买菜,这就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食品安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5的内容,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行解决以下问题:(1)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内容?(2)怎样判断包装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3)购买蔬菜、鱼肉等非包装食品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提示:(1)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标注的有关营养成分,是否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以及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及厂家地址等内容。(2)根据食品包装上注明的生产日期或保质时间进行推算,就可以判断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3)购买蔬菜时要看蔬菜的颜色是否新鲜,用手摸一摸是否硬挺,就可以知道蔬菜的新鲜程度。购买鱼肉时,要看它们的颜色是否有光泽,闻闻气味,就可以知道它们的新鲜程度。买肉时还应看是否盖有检疫合格的印章。教师进一步提问: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你还有哪些补充?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预防食物中毒、防止食品污染的角度,深层次认识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治教育。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6的“小资料”,了解绿色食品的含义和绿色食品的标志。3.【拓展提升】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和水果农药含量少。请你对这种说法做出科学评价。(2)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吗?为什么?提示:(1)这种说法不科学。蔬菜、水果上有“虫眼”,不能证明没有喷洒过农药。有了“虫眼”的蔬菜,可能是蔬菜长虫后又打了农药,也可能是虫子没有被农药杀死。(2)不能。因为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中的有毒物质会大量积累在家禽、家畜的体内,这不仅会影响家禽、家畜的生长发育,而且人吃了这样的家禽、家畜,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合理营养1.概念:“全面”“平衡”2.“平衡膳食宝塔”3.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二、食品安全1.安全食品的购买2.预防食物中毒3.不滥食野生动物4.防止食品污染见课件本节课知识注重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蕴含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评语中既获得自身素质发展状况的反馈信息,同时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自己被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生命观念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思维1.对照P38-39表格,分析早餐(午餐)中所含营养物质,归纳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类型。2.阅读教材,阐述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和食物来源。3.举例说明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症状。探究实践尝试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态度责任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饮食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健康饮食的理念。三大有机物主要功能主要来源糖类(包括葡萄糖、蔗糖、淀粉等)供能白糖、土豆、馒头、米饭等脂肪贮能核桃、动物脂肪、植物油、花生等蛋白质修复鱼、瘦肉、蛋、牛奶、大豆等种类缺乏症状食物来源钙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奶制品、豆类、海带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等瘦肉、鱼、鲍鱼铁缺铁性贫血猪肝、豆类、花生、菠菜碘地方性甲状腺肿,智力体格障碍海带、紫菜锌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花生、牛奶、动物肝脏钠反应迟钝、血压下降食盐、酱油种类缺乏症状食物来源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肝脏、胡萝卜维生素B1神经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黄豆、小麦、猪肉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辣椒、菠菜、柠檬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鱼类、蛋类、黄油生命观念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探究实践1.如何设计、改进和完善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2.完成淀粉在口腔内消化的探究实验。态度责任通过探究实验,明确吃饭需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生命观念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1.描述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及其最终产物的吸收过程。2.阅读教材、识别小肠结构图,归纳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探究实践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态度责任养成细嚼慢咽等良好的饮食习惯。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流入何处消化物质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口腔初步消化淀粉胃腺胃液胃蛋白酶胃初步消化蛋白质肝脏胆汁不含消化酶小肠乳化脂肪胰腺胰液含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小肠糖类、脂肪、蛋白质肠腺肠液含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小肠糖类、脂肪、蛋白质生命观念认同合理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科学思维1.举例说明什么是合理营养。2.结合教材和自身实际,阐述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营养。3.举例说出食品安全的实例。探究实践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态度责任关注食品安全,养成合理膳食的行为。食物富含的营养物质杂粮米饭含有大量糖类(淀粉)芹菜炒豆干芹菜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粗纤维,豆干含有蛋白质清蒸鱼低脂肪,高蛋白西红柿鸡蛋汤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酸奶增加钙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