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提升: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类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提升: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类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提升: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类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提升: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类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提升: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类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提升: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类,共14页。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词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考查形式:或单独设题,或与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设题。
    【技巧点拨】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方法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3.看意象、炼字看意象炼字也就是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4.看注释注释是出题人为了消除学生答卷的障碍给的解释说明,必须阅读。
    二、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1.忧国伤时
    2.人生志向
    3.人生感受
    4.思乡怀人
    5.长亭送别
    【真题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紧扣诗题“早”字,写出了平淡生活的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朴实无华之美。
    B.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写台阶上睡觉的小狗和窗边晨啼的小鸟,想象巧妙,写出江南春天的清新。
    C.“新脱冬衣体乍轻”的细节写诗人早起穿衣时的细微感受,头“重”体“轻”,对比鲜明。
    D.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独特感受。
    2.尾联抒发了丰富、细腻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尾联两句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②“乡梦不多成”暗示诗人有离开故乡之愁;③但结合诗题“早兴”和诗歌前两联内容,诗人已被江南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不再悲愁,取而代之的是迎来明媚春天的喜悦;④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和热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对比鲜明”错,头“重”体“轻”不形成“对比”。“体乍轻”而“头仍重 ”,是酒意未竟消之际,一种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意思是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
    “乡梦不多成”暗示诗人有离开故乡之愁。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所以,尾联还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和热爱。
    【参考赏析】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年),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今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又作“挂帆”。②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曾在庐山隐居修行。③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圣地。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精雕细刻某个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B.一、二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
    C.诗人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难觅高人踪影。
    D.本诗景物的选取,不刻意着笔奇景,对重点景物浓墨重彩。
    2.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D
    2.①诗人初见香炉峰的愉悦欣喜之情;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倾慕;③不见高人,只闻晚钟的怅然。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重点景物浓墨重彩”错。本诗景物的选取不刻意着笔奇景,描写用淡笔,不着浓墨,色彩淡素,浑成无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诗人“晚泊浔阳望庐山”的所见、所闻、所感,诗歌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且“一波三折”。
    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
    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永怀尘外踪”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
    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①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③抗疏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②信宿:再宿。③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④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
    1.下列对杜甫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杜诗和毛词《沁园春·长沙》都借“同学少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两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B
    2.不相同:杜诗:①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他们住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独享富贵。②借多已发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毛词:①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奔放。②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故意飞飞”错,“故”应是“依旧”之意。“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误,“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透露的是诗人憎厌无聊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杜诗: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年少一起求学的同学大多已经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着轻衣,骑着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轻肥”,即轻裘肥马。穿轻裘,乘肥马,指富贵生活。尾联用同学少年飞黄腾达的得意反衬自己功业未成,表达诗人自伤自怜的愤激之情。
    毛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阳羡兼送刘八长卿
    皇甫冉
    湖上孤帆别,江南谪宦归。
    前程愁更远,临水泪沾衣。
    云梦春山遍,潇湘过客稀。
    武陵招我隐,岁晚闭柴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的“湖上”是分别之地,次句的“江南”是诗人家乡阳羡所处的区域。
    B. 以“孤”饰“帆”隐含形只影单之意,“谪”则显示了诗人的身份和归因。
    C. 颈联运用了互文手法,写楚地的山水处处充满春意,从这里经过的人却少。
    D. 诗人化用武陵源的典故,暗示自己在隐居生活中获得了安慰,悲情已消减。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 ①被贬的伤感。诗人仕途不顺,遭贬归家,因而惆怅。
    ②惜别的友情。诗人送刘长卿依依不舍,并对其前程表示担忧,临水落泪。
    ③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感到武陵源正是他要归去的地方。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在隐居生活中获得了安慰,悲情已消减”错误。诗人写此诗时正在回家途中尚未归隐。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湖上孤帆别,江南谪宦归”中的“湖上”是分别之地,次句的“江南”是诗人家乡阳羡所处的区域。诗人仕途不顺,遭贬归家,因而伤感、惆怅。
    颔联“前程愁更远,临水泪沾衣”写了诗人对刘长卿的前程表示担忧,分别之时眼泪沾满衣服,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武陵招我隐,岁晚闭柴扉”写武陵正在招呼我去归隐,每到晚上就可以关闭柴门,享受悠闲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感到武陵源正是他要归去的地方。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王安石
    伊吕①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②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①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他帮助汤王灭了夏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②汤武: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尹与吕尚能够发挥才能,成就功业,离不开自身的杰出才能和君王的赏识。
    B.“若使当时身不遇”表明作者提倡消极避世,也指出事业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
    C.“风虎云龙”源于《易经》中“云从龙,风从虎”,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
    D.“兴王只在谈笑中”将改朝换代、建国创业的奇功写得如此轻松,突出伊吕才能杰出。
    2.词的最后两句“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包含了词人丰富的情感,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
    1.B
    2.①到几千年后的今天,谁能与他们一争高下呢?或“几千年后的今天,无人能与之相比”。
    ②词人有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此句暗示词人有同伊吕一样的才能与抱负。
    ③词人有高度的自信心。用反问句作结,表达了想与之“争功”的自信。
    ④词人对伊吕受到重用的羡慕、赞颂之情。
    ⑤词人渴望被君王重用,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明作者提倡消极避世”错,“若使当时身不遇”意思是如果两位英雄都没有遇到英明的君主,作者在这里只是强调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并没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的意思是,一直延续到几千年后的今天,谁能与他们一比高低呢?意思是无人能与他们相比,作者给予二人高度的赞扬,肯定了伊尹与吕尚辅佐君王成就伟业的功勋,抒发了艳羡之情。
    此二人的际遇无疑是词人的精神力量,他借歌颂二人也是希望能效仿他们,建立像“伊吕”二人那样的功业,一定能与二人“争功”, 运用反问句表达了自己强烈的自信,暗示词人有同伊吕一样的才能与抱负。
    词人如此歌颂伊、吕,其实是在托史论今,反观自己也遇到明主宋神宗,也可以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另外宋神宗坚决支持王安石变法,词人在这里也是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和希冀,希望能够重用自己,赏识自己的,渴望被重用,以施展才能和报复,建立功勋和业绩。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诸葛武侯书台
    宋·陆游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 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本诗开篇从河阳道中的诸葛武侯祠着笔,渲染出衰飒的气氛,引发了怀古之思。
    B. 诗中写司马懿不敢应战诸葛亮之事,暗含了作者对两人鲜明的褒贬与爱憎态度
    C. 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
    D. 诗人批判一般的读书人见识鄙俗浅陋,即便登上武侯书台也不明白读书的意义。
    2. 本诗“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两句与苏轼《江城子》“料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二者都是虚写,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 ① 本诗由阵阵松风想到诸葛亮吟唱《梁甫吟》及慨然出山的场景,表达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②苏词想象明月照在亡妻坟墓上的情景,表达对亡妻深沉的思念。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即便登上武侯书台也不明白读书的意义”错,诗人是嘲讽俗儒不明白诸葛亮为何能够建立这样的功业,还在纷纷猜测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意思是这墓前的松风还在怀想当年诸葛亮吟诵《梁甫吟》的情景,以及回忆诸葛亮慨然应允出山,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此句借“松风”抒己怀,向往诸葛亮的风采,表达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料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想象明月照在亡妻坟墓上的情景,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此处推己及人,表达对亡妻深沉的思念。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日的春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毕竟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
    B.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览,词中“残影”“明霞”对此也有照应。
    C.湖中景色见于词人的顾盼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暮色中的垂柳朦朦胧胧。
    D.面对美景,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春色如旧,鬓已成霜,怅惘年华易老的感伤,以及江海流离,居无定所,慨叹人生飘零的感情。②词的上阕描写了春风吹拂,春草初生,夕阳映照的景象,下阕写作者已满头白发,却仍在留恋美好的时光,表达了作者面对如旧的春色,不由得发出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的慨叹。③“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表现出作者漂泊不定、人生无依的感伤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错误。根据下片内容,作者用“霜鬓不堪春点检”来形容自己的年华已逝,他的鬓发已经不堪春天清点、检核,表示时光的流逝无法阻挡。他重新插上去年的花枝,文中并没有表明是为了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而是对逝去的美好年华的怀念。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词的上片通过浩荡的春风、初生的绿草、灿烂的云霞、粼粼的水光、如烟的垂柳等景色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湖上早春图,词的下片写作者面对初春美景,叹惜自己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华,不由得插上曾经戴过的花饰,借细节描写来抒情,表达对时光流转、生命流逝的感慨,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意为人生如同在江海中的梦境,不知何处才是安身的家园,何处才是真正的归宿。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漂泊不定、内心无处安放的伤感之情。
    (八)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孤山
    (宋)谢枋得①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释】谢枋得:南宋末年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起句运用比喻,勾画小孤山所处的环境似海门关,突出了江水的险恶,“无涯”“骇众”等词进一步描写环境的凶险,为下联作铺垫。
    B. 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小孤山的壮伟。“天地偶然”表明小孤山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语义双关,突出了它的现实意义。
    C. 颈联进一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以间接抒情的手法,展现小孤山的气概和独木难支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本诗托物言志的特色。
    D. 尾联是虚写。运用“明日”“须”“渺观”等词,表达意欲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以开阔心胸之情。传达出作者以身许国的志向。
    2. 古诗常论:“诗言志”。作者在这首诗中“言”了哪些“志”?
    【答案】
    1.C
    2. ①身处危局,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②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仍矢志不移,力挽狂澜,坚定抗元的复杂情感。③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的高远志向。④将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不畏时艰、挺身而出、舍身报国的爱国之情。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
    C.“以间接抒情的手法”错误。借小孤山形象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首联描写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险恶;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颈联托物言志,表明情感;尾联直抒胸臆,是对全诗的总结。看作者在这首诗中“言”了哪些“志”,重点就颈联和尾联分析。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这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以及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仍矢志不移,力挽狂澜,坚定抗元的复杂情感。
    尾联“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的高远志向,进一步抒发不畏时艰、挺身而出、舍身报国之情。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提升: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类: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提升: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类,共14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习题精练专题31:诗歌鉴赏之雄心壮志类(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习题精练专题31:诗歌鉴赏之雄心壮志类(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6、诗歌鉴赏类选择题专练(原卷+答案与解释)2024中考语文复习专项讲练:

    这是一份06、诗歌鉴赏类选择题专练(原卷+答案与解释)2024中考语文复习专项讲练,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