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本试卷共道大题,共8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试卷说明:
    1.本试卷共道大题,共8页。
    2.卷面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60分钟。
    3.试题答案一律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预落 狼狈 拜谒yè 咎由自取jiū
    B.躬亲 署光 阻塞sāi 称心如意chèn
    C.饶幸 彭殇 自缢yì 有所期冀yì
    D.怜悯 陈迹 挑衅xin 否极泰来pǐ
    2.下列各选项中,对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群贤毕至 毕:全,都 所以游目骋怀 骋:开畅、舒展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犹:尚且 未尝不临文嗟悼 悼:悲伤
    C.况修短随化 化:自然 列坐其次 次:座次
    D.殆有神护者 殆:恐怕 或凭几学书 书:写字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其制稍异于前
    B.娘以指扣门 以手门
    C.每感昔人兴感之由 及其所之既倦
    D.忍尤而攘诟 客逾疱而宴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不久又砌成了墙,一变再变。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
    D.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希望陛下能怜我愚昧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A.预付费电度表又称职能电度表,使用这种电度表可以减少用电抄表等环节,还能解决防止偷电、杜绝拖欠电费等。
    B中国军舰赴索马里海域担任护航任务,大胆亮剑亚丁湾,这既显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实力,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积极奉献。
    C.由民间组织制作的中国企业绿色责任榜竟震动了美国杜邦公司,此事启发我们,环保监督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普通人也可以行动起来,对企业污染进行监督。
    D.微软与金山之间看似“冤家”的微妙关系,反映了中国脆弱的民族软件产业在“与狼共舞”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无到有的跋涉之路。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9题。
    材料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零瞄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破了。”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说,《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就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是对帝王将相的历史之颠覆,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万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备至。他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更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曾雪芹是“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与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这是何等慧眼,何等神力!”“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表荣辱、岛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
    材料二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红楼女儿结海棠诗社,写下海棠诗,其中以宝钮黛玉二人的诗作最为突出。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奥拔萃的才华,又要通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诗)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查:太观因出了“绣春囊”事件,她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因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平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承“胭脂”句发挥,白海棠淡极更艳,颇和艺术辩证法,实亦自写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半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白海棠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痕。庚辰本此处有脂批:“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
    李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袋魂。月窟仙人缝袂,秋图怨女拭啼痕。娇益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诗)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相反、黛玉笔下的种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潇洒活泼,并不特别珍视责族小姐的身份。“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无下尘。“月窟仙人”不恰似“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编衣,多么鱼: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其时黛玉正居父盘,孝服在身,满腹的哀愁不能向任何人领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纹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纹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四平八稳的诗作评为第一了。
    6.下列对材料一中四位学者有关《红楼梦》的评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写作手法和观念。
    B.来自华东师大的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化意味上的中国历史的界碑。
    C.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D.著名作家王蒙说,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读《红楼梦》,并且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原型。
    7.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告诫”的意思是警告。
    B.文中倒数第二段中“颓丧”和“父丧”的“丧”读音不同。
    C.“目无下尘”意即“孤高傲世”
    D.“风流”兼有褒贬义,文中为褒义。
    8.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钗、黛玉所做的两首诗都是七律,且为同一韵部。
    B.宝钗之诗除了标榜自己,还批评了黛玉、宝玉二人。
    C.黛玉以白海棠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处境。
    D.李纨推崇宝钗诗作,等于暗示了二人相同的价值观。
    9.曹雪芹惊人的“天才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以上二则材料概括作答。(4分)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共19分。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投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二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日:“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用之.四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静,居泰。其子杀人,秦意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静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静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m),均为人名。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B
    D
    A
    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其谁可而为之 午非子之子邪
    君知其难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而遂杀之 伤人者刑
    后遂无问津者 同予者何人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与其子面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面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13.请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14.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醇
    15.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所指的内容。(3分)
    ①平公曰:“善。”
    ②国人称善焉。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6-19题,共12分。
    送 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7.诗人借钟声、马嘶村出了清晨的宁静。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黄滔《马嵬二首》)
    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
    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
    18.《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19.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每空1分,共7分)
    (1) ,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3)映阶碧草自春色, 。(《蜀相》)
    (4)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5) ,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望海潮》)
    (6)李密所作《陈情表》,语言生动形象,且富含深情,他用“但以刘日薄西山, ,
    , ,朝不虑夕”来形容祖母垂危之状,版具感染力。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
    冬至
    (1)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风迎面而来,让我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惠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我所置身的这个城市冬日尚暖,对此我该感到幸运。
    (2)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爱音。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冬日尚暖,到底还是冬日。
    (3)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
    (4)于是,我们回家。
    (5)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6)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无论以何种形式,如周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得多么追远,去到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发的那一条河里。于是,在距离太阳最追远的日子里,那团圈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7)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乱乱地,总也理不出头堵。
    (8)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地难以言表,一样地不容亵渎,一样地足以耗尽一生,一样地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是一个向上向着无穷,一个向下向着唯一?“
    (9)在我看来,“叶落归根”说的不仅是过冬的事情,更是回家的事情。其实, 。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钢……它们都会将叶子带到很远的地方使之永不回归。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街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我着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又何以如此恒定?
    (10)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但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完全拥有这些——我们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增加,我们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增长,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终有一日,我们闭门拥袋,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属于我们这个家庭的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柱叶的,而冬是根的。我们从年轻时憧憬四海为家到年老时信车周族同根,无论我们置身何处,无论我们的身体曾经多么自由,无论我们的精神曾经多么狂野,都无法斩断那一脉恒定的根频。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11)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日子很冷。万物休眠。人心沉静。
    (12)此后,日照该一日一日长了,春日该一天一天近了。
    (取材于筱敏同名散文,有改动)
    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2)段中,“跫音”指的是大自然的声音。
    B.第(5)段中,“枯槁”的本义指草木干枯,后也可形容面容憔悴。
    C.第(9)段划线处有一句话被隐去了,从文意来看,大意应该是“落叶一定可以归根”。
    D.第(10)段中“敞开的开的”应该简洁表达,删去一个“敞开的”更好。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冬至”为题,既指向文中所写的具体节气,又关联着文中念家思归的情感。
    B.作者感慨“日照毕竟是短了”,缘于冬日远离了太阳、万物零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
    C.第(6)段中夜饭的爆竹以团圆的烛火为背景,则有冬日里聚拢人气、共度冬节的意味。
    D.第(9)段中写风、流水、足踪、羽翎等,意在表明它们与“叶”一样,最终未必归根。
    E.作者在敏锐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同时,更深入挖掘了民族文化心理,其感悟引人深思。
    22.从全文来看,第(5)段写“各种生物回家”有何作用?(5分)
    23.第(7)自然段作者说“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感的事情”,这里“很困感的情”在文中具体指什么?(6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24.根据名著内容填空。(每空1分,共2分)
    (1)初秋时节,探春雅兴大发,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他们成立海棠诗社,每个人都给自已起了别号。探春的别号是
    (2)秦可卿死前给 托梦,告诚她“登高必跌重”、“盛筵必散”,在富贵时不能过于骄纵,要为将来做打算。
    2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脂评本)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芸轩”中写道:
    (宝玉)因又问晴雯道:“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别提,一送了来,我就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拥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来给我孙子吃去罢。他就叫人拿了家去了。”
    此语段脂砚斋有批语说:“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
    (1)“晴有林风,袭乃钗副”中的“林”“袭”“钗”分别指谁?(3分)
    (2)你是否同意“晴有林风”的评价?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7分)
    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从下面两个微写作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0分)
    (1)有媒体呼吁“别被微信朋友圈箍紧了生活”,请对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150字左右。
    (2)高二年级五月份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有为青年”社会实践活动。请你推荐一个校外场所作为活动地点,并说明理由。要求:凸显活动主题,理由充分,150字左右。
    27.从下面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
    (1)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经历对作家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屈原、史铁生、海明威等。其实何止作家,对于其他人或事物也一样:经历,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负担;经历了,可以更加成熟,也可能变得世故或麻木;那些经历,可以留在昨天,可以带到今天,也可以生成明天……
    请以“‘经历’之我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每天我们都生活在各种数字中:全球年发明专利已超过260万件;世界百米短跑纪录达到9秒58:中国高铁年运送旅客约15亿人次;北京人平均寿命超过80岁;北京汽车保有量为540余万辆:北京全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58微克/立方米,与去年相比下降了13.4%:人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日平均不少于4小时;我国公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某校高中生每月平均零花钱1000到1200元·……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还是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总会牵连着或凝结为一个个数字。我们制造数字,改写数字,也盘点数字,预估数字,更感慨数字……
    请以“数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图景,也可以写微小的情态,以小见大。

    相关试卷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北京市顺义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顺义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6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 18分,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大题共5 小题,共26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