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北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6页。
第Ⅰ卷(32分)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汪剑钊教授介绍说,今天我们还要阅读普希金,首先是因为他对美的敏感。普希金在日常生活当中是艺术化地生活,借用王尔德的一句话来说,普希金实际上是让生活______艺术。他的一生都活得非常艺术,( )。第二,普希金始终有一种公民意识。他觉得作为诗人当然有审美使命,另外他也一直没有忘掉自己作为公民的道德使命。他总是会把自己同情的天平放在小人物这一端,他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几个小人物的形象,在俄罗斯文学中被后人所接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是把普希金当成偶像来崇拜和模拟的。第三,普希金具有人道主义的理想,博大的爱心。普希金的诗歌中除了很多写爱情的,还有很多作品讴歌______的爱,对普通大众的爱,对整个人类和自然的爱,这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吸取的精髓。此外,汪剑钊还介绍了普希金同时代的诗人。普希金不是一颗孤独的太阳,而是身处一个______的黄金时代。在本场讲座中,通过汪剑钊教授的讲解,听众不仅深深感受到了普希金及俄罗斯黄金时代诗歌的魅力,也对此进行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摹写 更广义 星光灿烂
B.模仿 更广义 群星闪耀
C.摹写 更深沉 群星闪耀
D.模仿 更深沉 星光灿烂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他的作品就可以证明,他对美的敏感使他能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
B.能从对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显示了他对美的敏感,这一点通过他的作品就可以证明
C.他对美的敏感使他能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一点通过他的作品就可以证明
D.通过他的作品就可以证明,能从对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显示了他对美的敏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是把普希金当成偶像来崇拜和模拟的。
B.这样的大作家像托尔斯泰,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是把普希金当成偶像来崇拜和模拟的。
C.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是把普希金当成偶像来崇拜和效仿的。
D.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是把普希金当成偶像来崇拜和效仿的。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以四言为主,夹杂五言、六言等。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剧作,属于“社会问题剧”,强调在舞台上呈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在戏剧中直接讨论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
D.《迷娘》的作者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等。
5.下列文化常识解说有错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中“丈人”指对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B.“陶朱”指春秋时期的范蠡。他帮助越王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总角之晏”指少年时代的快乐。
D.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白色。秦朝百姓用白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古代对老百姓的别称还有黎民、白丁、布衣、匹夫等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穷则反本穷:贫穷
B.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通过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D.便言多令才令:美好
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祸患常积于忽微
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竭忠尽智以事其君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8.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赢粮而景从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余威震于殊俗D.“离骚”者,犹离忧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B.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①以为桂林、象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罅隙(xià)巢穴(xuè)啮草(niè)淇水汤汤(shāng)
B.山岗(gāng)迷惘(wǎng)桂冠(guàn)堞蝶不休(dié)
C.倔强(jué)畏怯(qiè)偃卧(yǎn)藤蔓四延(wàn)
D.揭杆(gān)氓隶(mang)谪戍(shù)度长絜大(xi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选文一: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班固《汉书》,有删节)
选文二:
答苏武书(节选)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逃亡
B.子为父死,亡所恨恨:遗憾
C.故欲如前书之言书:书信
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图:料想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谓武曰蒙故业,因遗策
B.空自苦亡人之地临不测之渊
C.报恩于国主耳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且汉厚诛陵以不死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B.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C.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D.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交代了李陵以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选文一面对李陵的劝说,苏武全然不为所动,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选文二李陵自陈内心,他列举范蠡、曹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他投降匈奴并非真心实意,实在迫不得已。
D.选文二李陵不同意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说法,他从自己先祖李广遭际讲起,至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归汉却未得到厚遇的现状,斥责了汉廷做法的不妥。
第Ⅱ卷(共88分)
三、(19分)
1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1)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3分)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4分)
16.阅读姜夔的《淡黄柳》,按要求作答。(6分)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出巷陌凄凉之感。
B.“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这是抒写客怀。
C.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境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4分)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屈原《离骚》)
(3)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而倔起阡陌之中。(贾谊《过秦论》)
(5)《蜀相》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3分)
端午的阳光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证明了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苏轼之于赤壁,表明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作者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感到不满。
C.时空的距离让历史变得缥缈混沌,因此我们在分享传统文化时,不仅要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更要探究它所蕴含的真谛。
D.屈原为了拯救楚国自沉汨罗江。一个诗人的陨落,成就了一种文化,没有屈原就没有今天的端午节。
19.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20.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五、(6分)
21.校园文学社刊物近期要推出一个关于“《红楼梦》研读”的专栏,现特邀你为专栏作者,为该栏目撰写赏析文字与读者交流。编者发来以下选题,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6分)
要求:1.情节概述符合原著。2.认识评价符合情理。
宝黛初会 黛玉葬花 晴雯撕扇 熙凤出场
六、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网络热词“沉浸式”正从虚拟世界走入现实生活:废寝忘食的莘莘学子,沉浸在知识海洋里;挥汗如雨的劳动大众,沉浸在生产岗位上;呕心沥血的科技人员,沉浸在创新创造中……沉浸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沉浸式体验是一种滤掉外在干扰的高专注投入,更是一种为积极的事业不知疲倦的高价值愉悦。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来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北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天津市北辰区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共15小题,共36分,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北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