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2第1章~第3章第2节。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B. 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的内容
    C. 观察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
    D. F2出现了性状分离,该实验结果能否定融合遗传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豌豆是自花闭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A正确;
    B、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属于“假说”的内容,B正确;
    C、观察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实验验证”的内容,C错误;
    D、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了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既能否定融合遗传又能支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C。
    2. 以下哪项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
    A. 雌配子与雄配子的比为1:1
    B. F2的表型比为3:1
    C. F1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
    D. F1产生两种雌配子,且比例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一般情况下,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大于雌配子的数量,A错误;
    B、F2的表型比为3∶1是性状分离比,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错误;
    C、F1测交后代比为1∶1,说明子一代产生的配子比为1∶1,不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错误;
    D、F1产生的配子比为1∶1,说明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产生不同配子的比为1∶1,最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D正确。
    故选D。
    3. 现有一批遗传因子组成为AA和Aa的豌豆和玉米种子,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2:1。两种作物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田地和玉米田地中F1的显隐性状的比例分别为( )
    A. 11:1、36:1B. 12:1、8:1
    C. 11:1、35:1D. 5:1、8:1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自然状态下,豌豆是雌雄同体同花,进行闭花授粉、自花授粉,因此2/3AA、1/3Aa间行种植,为自交产生后代,2/3AA→2/3AA,1/3Aa→1/3(1/4AA、1/2Aa、1/4aa),故显性(2/3AA+1/3×3/4)∶隐性(1/3×1/4)=11∶1;玉米为雌雄同体不同花,可以随机交配,2/3AA、1/3Aa产生的配子为5/6A、1/6a,故后代隐性(aa)为1/6×1/6=1/36,显性为1-1/36=35/36,显性∶隐性=35∶1。
    故选C。
    4. 已知玉米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用两个纯种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杂交得F1,再用F1与玉米丙杂交(如图1),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丙个体自交,产生的子代中矮秆抗病个体占1/2
    C. 如果图1中的F1自交,则F2中与亲本表型不同的个体占3/8
    D. 图2中的四种类型中都有纯合子和杂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两个纯合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DdRr),再让F1与玉米丙杂交得到后代比例如图2。根据图2,子代表现高秆:矮秆=1:1,抗病:易感病=3:1,可以判断亲本丙为ddRr。
    【详解】AB、据图可知,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DdRr),再让F1与玉米丙杂交得到后代比例如图2。根据图2,子代表现高秆:矮秆=1:1,抗病:易感病=3:1,F2中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3:1:3:1=(3:1)(1: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判断亲本丙为ddRr,丙个体(ddRr)自交,产生的子代中矮秆抗病(ddR_)个体占3/4,AB错误;
    C、若图1中的F1(DdRr)自交,则F2中与亲本表型不同的个体(D_rr和ddR_)占3/16+3/16=3/8,C正确;
    D、图2中矮秆易感病个体(ddrr)都是纯合子没有杂合子,D错误。
    故选C。
    5. 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皮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型种类及比例是( )
    A. 4种9:3:3:1B. 2种13:3C. 3种12:3:1D. 3种10:3:3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题意可知:当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所以白皮为W_Y_与W_yy,黄皮为wwY_,绿皮为wwyy。
    【详解】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后代可表示为9W_Y_:3wwY_:3W_yy:1wwyy,由题干信息“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可知,W_Y_和W_yy个体都表现为白色,占12/16;wwY_个体表现为黄色,占3/16;wwyy个体表现为绿色,占1/16,所以后代表型种类及比例是白色:黄色:绿色=12:3:1,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 某二倍体植物植株高度由4对等位基因控制(A/a、B/b、C/c、D/d),这4对基因独立遗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相同并且具有叠加性,如基因型为AABBCCDD植株高为32cm,基因型为aabbccdd植株高度为16cm,现有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植株进行杂交得到F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亲本植株的高度都为24cm
    B. F1植株中最高个体为28cm,最矮个体为20cm
    C. F1植株中基因型有12种,表型有5种
    D. 在F1的所有植株中基因型为AaBBCcDD占1/8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这4对基因独立遗传”可知,某二倍体植物植株高度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4对等位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相同并且具有叠加性,如AABBCCDD植株高为32cm,说明一个显性基因决定的高度为4cm,aabbccdd植株高度为16cm,说明一个隐性基因决定的高度为2cm。
    【详解】A、由题意可知:AABBCCDD植株高为32cm,aabbccdd植株高度为16cm,说明一个显性基因决定的高度为4cm,一个隐性基因决定的高度为2cm。由于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亲本都含有4个显性基因和4个隐性基因,所以它们的高度均为4×4+2×4=24cm,A正确;
    BC、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F1植株的基因型有2×2×1×3=12种,AaBBccDd和aaBbCCDd均能产生含有3个显性基因的配子、2个显性基因的配子,1个显性基因的配子,因此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子代中会出现含有6个显性基因的个体、5个显性基因的个体,4个显性基因的个体,3个显性基因的个体,2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对应的高度分别为4×6+2×2=28cm、4×5+2×3=26cm、4×4+2×4=24cm、4×3+2×5=22cm、4×2+2×6=20cm,即最高的植株为28cm,最矮的植株为20cm,子一代表型有5种,BC正确;
    D、F1中基因型为AaBBCcDD植株占所有植株的比例为1/2×1/2×1×1/4=1/16,D错误。
    故选D。
    7. 如图是某种哺乳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的不同时期的一组图像,对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①②③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B. ④中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
    C.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细胞②中
    D. 雄性动物睾丸中可以观察到上图所示的四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但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据图可知,细胞①②③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
    B、④中着丝粒断裂,不含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B错误;
    C、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细胞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
    D、雄性动物睾丸中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①③),也可进行减数分裂(②④),D正确。
    故选B。
    8.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染色单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不可能同时发生减半
    B. 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有利于增加后代的多样性
    C. 受精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D. 有性生殖产生配子的种类多样化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2、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详解】A、在减数分裂Ⅰ(减数第一次分裂),伴随着子细胞的生成,染色单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同时减半,A错误;
    B、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增加配子的种类,有利于增加后代的多样性,B错误;
    C、在受精卵中,细胞核中的核DNA分子来自精子和卵细胞的各占一半,C错误;
    D、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配子的种类多样化有利于生物的进化,D正确。
    故选D。
    9. 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B.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都可以在减数分裂Ⅰ后期自由组合
    C. 摩尔根等人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摩尔根等人通过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
    【详解】AD、摩尔根是第一个把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的人,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D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B错误;
    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但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错误。
    故选D。
    10.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标记的目的基因序列作为探针,探查人体细胞内该基因是否存在的产前诊断方式。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有一位怀有两个胎儿并患该病的孕妇,下图为医生对该对夫妇及两个胎儿进行基因诊断的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孕妇的丈夫的基因型是XdY
    B. 个体3一定是女性,个体2一定是男性
    C. 两个胎儿都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
    D. 这对夫妇再生育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2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目信息可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D,则女性的基因型有XDXD、XDXd、XdXd三种类型,男性有XDY、XdY二种类型。分析图可知该孕妇的基因型为XDXd,个体1的基因型是XDY,个体2的基因型为XdY,个体3的基因型为XdXd,个体1、个体2中必然有一个是父亲。
    【详解】AD、因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孕妇既含有D基因也含有d基因,所以其基因型为XDXd,个体3放射性强度大,即含有两个d基因,所以可判断个体3的基因型是XdXd,据此可推测该孕妇的丈夫基因型是XdY,因此这对夫妇再生育一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2,AD正确;
    B、个体3含d,且放射性强度是含1个d的二倍,基因型是XdXd,所以个体3为女性,个体2含d,放射性强度弱,基因型是XdY,所以一定是男性,B正确;
    C、个体1的基因型是XDY,个体2的基因型为XdY,个体3的基因型为XdXd,父亲基因型为XdY,两个胎儿中只有个体1含有D,所以只有个体1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C错误。
    故选C。
    11. 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先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并能和母鸡交配。现偶得一只非芦花变性公鸡,与一只芦花母鸡交配,得到的子代中,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B. 变性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不变
    C. 染色体组成为WW的鸡不能成活D. 非芦花的基因型种类比芦花的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基因其实是不变的。所以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但是这只性反转的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仍然是ZW。能根据题中信息分析杂交后遗传图解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A、由分析可知,性反转后的母鸡的基因型仍然为ZW,与正常母鸡(基因型为ZW)杂交,其后代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Z,其一条Z染色体来自非芦花父方,另一条Z染色体来自芦花母方,说明其为杂合子,而其表现型为芦花公鸡,因此可判断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A正确;
    B、鸡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性反转只是表现型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所以性染色体还是ZW,染色体组成也不变,B正确;
    C、后代个体中公鸡:母鸡=1:2,表明基因型为WW的鸡不能成活,C正确;
    D、假设由B/b表示这对等位基因,则芦花的基因型有ZBW、ZBZB、ZBZb、非芦花的基因型有ZbW、ZbZb,故非芦花的基因型种类比芦花的少,D错误;
    故选D。
    12. 某同学对格里菲思的实验进行了改良,将R型菌、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到Ⅰ、Ⅱ、Ⅲ、Ⅳ四组相同的培养基上,在适宜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Ⅰ中菌落表面光滑,Ⅱ中菌落表面粗糙
    B. 对第Ⅳ组实验的分析应是以Ⅰ~Ⅲ组的实验现象为参照
    C 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有无荚膜来区分R型菌和S型菌
    D. Ⅳ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会使R型菌发生转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A、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据图可知,Ⅰ中为R型菌,菌落表面粗糙,Ⅱ中为S型菌,菌落表面光滑,A错误;
    B、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各组相互对照时,每组均既是实验组又是对照组,每个实验组除要探究的因素各不相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最终结论必须由几组实验结果对比得出,所以对第Ⅳ组实验的分析应是以Ⅰ~Ⅲ组的实验现象为参照,B正确;
    C、不同菌体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可以通过肉眼观察菌落粗糙还是光滑来区分R型菌和S型菌,荚膜不能用肉眼观察到,C错误;
    D、Ⅳ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不能说明该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D错误。
    故选B。
    13. 某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该DNA片段的基本骨架
    B. DNA分子中碱基对C—G所占比例越大其结构越稳定
    C. 该DNA分子β链从5′到3′端的碱基排列顺序是—TGCA—
    D. 若α链中A+T占42%,则该DNA分子中G占29%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A正确;
    B、C-G之间含有三个氢键,A-T之间含有两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碱基对C—G所占比例越大其结构越稳定,B正确;
    C、-OH端为DNA链的3′端,游离磷酸端为DNA链的5′端,据图可知,该DNA分子β链从5′到3′端的碱基排列顺序是—ACGT—,C错误;
    D、由于DNA分子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若a链中A+T占4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A+T占42%,则G+C占58%,由于G=C,所以DNA分子中G占29%,D正确。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的模拟实验中,两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 乙模拟的是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和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C. 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且Ⅰ与Ⅱ桶、Ⅲ与Ⅳ桶的小球总数必须相等
    D. 甲、乙各重复10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不相等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用Ⅰ与Ⅱ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用Ⅲ与Ⅳ小桶的球可模拟自由组合定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详解】A、甲的模拟实验中,两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
    B、Ⅲ、Ⅳ小桶内装有的是非等位基因,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和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B正确;
    C、由于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数量,因此Ⅰ与Ⅱ桶内的小球总数可以不相等,C错误;
    D、甲、乙各重复10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概率为1/2×1/2×2=1/2,AB组合的概率为1/2×1/2=1/4,即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不相等,D正确。
    故选ABD。
    15. 虎皮鹦鹉羽毛颜色光艳,性情活泼且叫声清脆,广受大众喜爱,其羽毛的黄绿色和天蓝色、无纹和条纹分别由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某一对显性基因纯合会出现致死现象。某只黄绿色条纹与某只天蓝色无纹鹦鹉交配,F1中黄绿色无纹和天蓝色无纹鹦鹉的比例为1∶1,F1的黄绿色无纹鹦鹉相互交配后,F2中黄绿色无纹∶天蓝色无纹∶黄绿色条纹∶天蓝色条纹=6∶3∶2∶1。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黄绿色对天蓝色为显性,无纹对条纹为显性,黄绿色基因纯合致死
    B. F1黄绿色无纹个体相互交配,后代有2种纯合子
    C. F2天蓝色无纹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天蓝色条纹个体的比例为1/9
    D. F2中黄绿色条纹和天蓝色无纹个体杂交,后代中出现黄绿色条纹个体的概率为1/6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根据F1黄绿色无纹鹦鹉相互交配,所得F2中黄绿色∶天蓝色=2∶1,无纹∶条纹=3∶1,可推测黄绿色对天蓝色为显性,且黄绿色基因纯合时致死,无纹对条纹为显性。
    【详解】A、F1黄绿色无纹鹦鹉相互交配,所得F2中黄绿色无纹∶天蓝色无纹∶黄绿色条纹∶天蓝色条纹=6∶3∶2∶1,属于9∶3∶3∶1的变式,其中黄绿色∶天蓝色=2∶1,无纹∶条纹=3∶1,可推测黄绿色对天蓝色为显性,且黄绿色基因纯合时致死,无纹对条纹为显性,A正确;
    B、F1黄绿色无纹鹦鹉相互交配,所得F2中黄绿色无纹∶天蓝色无纹∶黄绿色条纹∶天蓝色条纹=6∶3∶2∶1,属于9∶3∶3∶1的变式,可知F1黄绿色无纹鹦鹉的基因型是AaBb,相互交配子代AA纯合致死,因此子代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BB、aabb,共2种,B正确;
    C、F2天蓝色无纹(1/3aaBB、2/3aaBb)的个体随机交配,1/3aaBB、2/3aaBb产生的配子为aB=2/3,ab=1/3,后代中天蓝色条纹个体(aabb)的比例为1/3×1/3=1/9,C正确;
    D、F2中黄绿色条纹(Aabb)和天蓝色无纹个体(1/3aaBB、2/3aaBb)杂交,后代中出现黄绿色条纹(Aabb)个体的概率为2/3×1/2×1/2=1/6,D正确。
    故选ABCD。
    16. 如图1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2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⑤不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B. ②④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C. ②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在减数分裂Ⅰ发生过染色体片段的互换
    D. 图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可同时形成①③④⑤四个精细胞
    【答案】B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由图可知②中的那条长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在未交换前的染色体与④相同,则②④来自同一次级精母细胞。
    【详解】A、③⑤细胞中的染色体“互补”,可以考虑是由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A错误;
    B、②④染色体基本完全相同,可以考虑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后形成的某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精细胞,B正确;
    C、②中的白色染色体有一小段为黑色,明显是与其同源染色体互换而来的,故②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在减数分裂Ⅰ发生过染色体片段的互换,C正确;
    D、图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细胞在没有互换发生的情况下应该是两两相同,即只有两种类型,D错误。
    故选BC。
    17. 下图为一只果蝇的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不是一对等位基因
    B. 该果蝇产生配子时,基因v和w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基因cn、cl、v、w不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 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AB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所示一条常染色体上有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两种基因;X染色体上有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两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此题中的朱红眼基因和暗栗色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同理辰砂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也不是等位基因。
    【详解】A、因为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一条常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属于非等位基因,不是一对等位基因,A正确;
    B、基因v和w属于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即该果蝇产生配子时,基因v和w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图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可能移向同一级而进入同一个细胞中,当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时,基因cn、cl、v、w则可能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错误;
    D、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D正确。
    故选ABD。
    18. 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用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将T2噬菌体置于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液中进行标记
    B. 如果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降至80%,则上清液中32P的含量会增加
    C. 搅拌时长需大于2min,否则两种标记的实验结果均会受到较大影响
    D. 搅拌5min后上清液中32P的含量仍有30%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
    【答案】AC
    【解析】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为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在培养液中进行繁殖,无法在培养液中进行标记,A错误;
    B、如果被侵染细菌存活率降至80%,说明被侵染的细菌破裂,会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则上清液放射性物质32P的含量会增高,B正确;
    C、搅拌时长需大于2min,如果搅拌时间不足,上清液中35S放射性会在沉淀中,其放射性受较大影响。32P正常情况是在沉淀中,因此,搅拌时间不足对上清液中32P影响不大,C错误;
    D、实验中使用较多数量的T2噬菌体,这些T2噬菌体无法同时入侵寄主,搅拌5min后上清液32P的含量仍有30%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D正确。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 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存在的毛色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注:AA纯合胚胎致死)。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若亲本基因型为Aa1×Aa2,则其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可能为_____。
    (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_____。
    (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_____。
    结果预测:①_____;
    ②_____。
    【答案】(1)黄色∶灰色=2∶1
    (2) ①. Aa2、a1a2 ②. 1/8
    (3) ①. 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杂交;②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毛色 ②. 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 ③. 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黑色,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
    【解析】
    【分析】由表中信息可知:鼠的毛色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因此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根据黄色个体与基因型对应关系可知A对a1、a2为显性,根据灰色个体与基因型对应关系可知a1对a2为显性,因为AA纯合胚胎致死,故种群中没有AA。
    【小问1详解】
    亲本基因型为Aa1×Aa2,其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Aa2∶a1a2=1∶1∶1∶1;因AA纯合胚胎致死,所以其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Aa1与Aa2)∶灰色(a1a2)=2∶1。
    【小问2详解】
    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黄色(A_)、灰色(a1_)和黑色(a2a2)三种表现型,说明双亲中均有a2基因,进而推知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Aa2和a1a2,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1/2a2×1/2a2×1/2=1/8。
    【小问3详解】
    一只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或Aa2,欲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可以采用测交方案,其实验思路为: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a2a2)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毛色。①如果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则其与黑色雌鼠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2、a1a2,表现型为黄色和灰色。②如果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则其与黑色雌鼠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2、a2a2,表现型为黄色和黑色。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明确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测交可以检测待测个体的基因型。在此基础上,以题意及表中分别呈现的信息“AA纯合胚胎致死”与“毛色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为切入点,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知识,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20. 遗传性肾炎和半乳糖血症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控制遗传性肾炎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半乳糖血症的基因用B/b表示,其中有一种病为伴性遗传。一对正常的青年男女(Ⅲ1和Ⅲ6)结婚前去医院进行婚前检查,医生对他们开展了遗传咨询并绘出遗传系谱图如下。请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遗传系谱图分析,半乳糖血症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遗传性肾炎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
    (2)若Ⅲ1和Ⅲ6结婚,子女中患遗传性肾炎的概率为________。
    (3)若Ⅲ1携带半乳糖血症致病基因,则同时考虑两种遗传病,Ⅲ1的基因型是________。她与Ⅲ6婚配,生下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4)若Ⅲ1已通过基因检测得知不携带半乳糖血症致病基因。假如你是一名遗传咨询师,从优生角度,给予他们的建议是生________(填“男孩”“女孩”或“男孩和女孩均可”)。理由是________。
    【答案】(1) 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伴X隐性遗传
    (2)1/8 (3) ①. BbXAXA或BbXAXa ②. 13/48
    (4) ①. 女孩 ②. 生女孩不患病,生男孩患遗传性肾炎的概率是1/4
    【解析】
    【分析】分析系谱图:Ⅱ4和Ⅱ3不患半乳糖血症,却生育出患该病的女儿Ⅲ4,所以半乳糖血症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1和Ⅱ2不患遗传性肾炎,但是生育出患遗传性肾炎的孩子Ⅲ2,结合题干信息可知,遗传性肾炎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Ⅱ4和Ⅱ3不患半乳糖血症,却生育出患该病的女儿Ⅲ4,因此半乳糖血症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其中有一种病为伴性遗传,因此遗传性肾炎为伴X遗传,根据Ⅱ1和Ⅱ2不患遗传性肾炎,但是生育出患遗传性肾炎的孩子Ⅲ2,故遗传性肾炎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2详解】
    控制遗传性肾炎的基因用A、a表示,则Ⅲ2基因型为XaY,其亲本Ⅱ1基因型为XAXa,Ⅱ2基因型为XAY,因此Ⅲ1基因型为1/2XAXA、1/2XAXa,Ⅲ6基因型为XAY,两人结婚,子女中患遗传性肾炎XaY的概率为1/2×1/4=1/8。
    【小问3详解】
    若Ⅲ1携带半乳糖血症致病基因,基因型为Bb,故Ⅲ1的基因型是1/2BbXAXA、1/2BbXAXa;Ⅱ4和Ⅱ3基因型为Bb,Ⅲ6基因型为1/3BBXAY、2/3BbXAY,两人婚配,生出半乳糖血症bb孩子概率为2/3×1/4=1/6,基因型为B_概率为5/6,生出遗传性肾炎(XaY)概率为1/2×1/4=1/8,基因型为(XAX-+XAY)的概率为7/8,故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为5/6×7/8=35/48,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35/48=13/48。
    【小问4详解】
    若Ⅲ1已通过基因检测得知不携带半乳糖血症致病基因,其基因型是1/2BBXAXA、1/2BBXAXa,与Ⅲ6结婚,所生男孩中患遗传性肾炎的概率为1/2×1/2=1/4,所生女孩都正常,因此从优生角度,给予他们的建议是生女孩。
    21. 如图甲表示处于某分裂时期的三种细胞,图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a、b、c三种物质含量的变化,图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细胞②的名称为________,③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图甲②细胞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__个核DNA分子。
    (2)图乙中________表示染色体,可用来表示图甲③细胞的时期为________(填“①”或“②”)。
    (3)图丙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图甲中处于图丙BC段的细胞为________。
    (4)若某二倍体生物的卵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________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________个四分体。
    【答案】(1) ①. 初级精母细胞 ②. 极体和卵细胞 ③. 2 ④. 8
    (2) ①. a ②. ①
    (3) ①. 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②. ①②
    (4) ①. 48 ②. 12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细胞①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在细胞中央赤道板的部位,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②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③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乙中a、b、c依次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①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0∶1,且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因而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因而可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全过程;图丙中AB段形成的原因DNA的复制;BC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小问1详解】
    图甲细胞②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分配,故其表示初级精母细胞;③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第一极体和卵细胞。图甲中,②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
    【小问2详解】
    图乙中b有为0的时候,代表染色单体,而a代表的数目是c代表数目的一半或相同,因此a表示染色体,c表示核DNA数目;图甲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且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因此对应的时期为①。
    【小问3详解】
    图丙中CD段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减半,是由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的;图丙BC段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含有2个DNA分子,即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对应图甲中①②细胞。
    【小问4详解】
    二倍体生物的卵细胞由减数分裂形成的,若其中含有12条染色体,则说明该生物的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加倍为48条,即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48条;由于体细胞中含有12对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可形成12个四分体。
    22. 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对生物学至关重要,回答下列关于确定核酸为遗传物质的相关问题:
    Ⅰ.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然后开展下列五组实验。
    (1)本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是采用“________原理”。
    (2)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Ⅱ.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下图为其所做实验中的一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图1中,噬菌体的核酸位于________(用图1中字母表示),噬菌体利用来自于________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外壳。
    (4)在图2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离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5)图2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由实验结果可知,此次实验的标记元素是________,根据该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________进入了细菌。上述实验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¹⁵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6)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1)减法 (2)DNA是S型菌的遗传物质
    (3) ①. A ②. 宿主细胞##大肠杆菌
    (4) ①.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 ②. 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使菌液分层
    (5) ①. 32P ②. 噬菌体的DNA ③. 不能 ④. DNA和蛋白质均含有N元素
    (6)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小问1详解】
    该实验的思路是通过酶解法去除某种物质,分别研究去除物质的作用,因此控制自变量采用了“减法原理”。
    【小问2详解】
    第①组为对照组,将S菌的提取物与R菌混合,培养基上形成了两种菌体,第②-④组中分别加入蛋白酶、RNA酶、酯酶后培养基上仍有S型细菌出现,说明S型细菌中去除的以上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第⑤组加入DNA酶后无S菌出现,说明DNA是S型菌的遗传物质,故本实验的结论为:DNA是S型菌的遗传物质。
    【小问3详解】
    分析图1可知,噬菌体A部位包括噬菌体的核酸(DNA)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故噬菌体A部位的物质组成是DNA、蛋白质,所以图1中,噬菌体的核酸位于A。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利用大肠杆菌的氨基酸来合成自身蛋白质外壳。
    【小问4详解】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使菌液分层。
    【小问5详解】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图2实验过程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所以标记元素是32P。根据该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噬菌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N元素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不能实现DNA和蛋白质的区别,故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
    【小问6详解】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结论是DNA是噬菌体遗传物质。
    23. 玉米粒色有紫色粒和白色粒两种表型,选取纯种的紫色粒玉米植株与白色粒玉米植株为亲本,杂交得F1,均为紫色粒,F1自交得到F2,F2中表型及比例为紫色粒∶白色粒=9∶7,同学们对此提出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玉米的粒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A和B同时存在表现为紫色粒,其余为白色粒。
    观点二:玉米的粒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但含某种基因的部分花粉不育,导致F2的性状分离比偏离3∶1。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观点一,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F2中紫色粒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种,F2白色粒中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
    (2)依据观点二,可推测F1产生的含_____________(选填“A”或“a”)基因的部分花粉不育。
    (3)为验证两种观点,以亲本中的白色粒植株和F1植株为实验材料进行测交,F1植株应为_____________(选填“父本”或“母本”),若子代出现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则观点一成立;若子代出现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则观点二成立。
    【答案】(1) ①. AABB和aabb ②. 4 ③. 3/7 (2)A
    (3) ①. 父本 ②. 紫色粒∶白色粒=1:3 ③. 紫色粒∶白色粒=1:7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依据观点一,玉米的粒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由此可知控制玉米的粒色的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和B同时存在表现为紫色粒,其余为白色粒,用纯种的紫色粒玉米植株与白色粒玉米植株为亲本,杂交得F1,均为紫色粒,F1自交得到F2,F2中表型及比例为紫色粒∶白色粒=9∶7,由此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2中紫色粒的基因型有4种(AABB、AaBB、AABb、AaBb),F2白色粒中纯合子的比例是3/7(1/7AAbb、1/7aaBB、1/7aabb)。
    【小问2详解】
    依据观点二,纯种的紫色粒玉米植株与白色粒玉米植株为亲本,杂交得F1,均为紫色粒,F1自交得到F2,F2中表型及比例为紫色粒∶白色粒=9∶7;由此可知,紫色粒为显性性状,F1的基因型为Aa,F1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1,设F1产生的花粉中基因型为a的概率为X,而F2白色粒aa的概率为7/16,则1/2X=7/16,则X=7/8,由此可知,F1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1:7,则导致F2的性状分离比偏离3∶1,是因为F1产生的含A基因的部分花粉不育。
    【小问3详解】
    为验证两种观点,以亲本中的白色粒植株和F1植株为实验材料进行测交,F1植株应为父本,若子代出现的表型及比例是紫色粒∶白色粒=1:3,则观点一成立;若子代出现的表型及比例是紫色粒∶白色粒=1:7,则观点二成立(同时结合(2)分析)。表现型
    黄色
    灰色
    黑色
    基因型
    Aa1
    Aa2
    a1a1
    a1a2
    a2a2

    相关试卷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珠海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东省珠海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广东省珠海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运东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沧州市运东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沧州市运东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