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鹰潭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C 解析, 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吴太建 潘梦琴 彭程
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按试题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答在试题卷或其它位置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鲁迅记忆里那蒙着皎洁月色的社戏,贺敬之心中那永不变味的méi 子( )油馍和米酒,刘成章笔下那气势磅礴、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 )吴伯萧文字里那静穆的,暖融融的灯笼,无一不是民俗风情画卷中色彩浓重的一笔。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并理解民俗的多样和价值。
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糜 kuàng B. 靡 guǎng C. 糜 guǎng D. 靡 kuàng
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1分)
、 。 B. 、 , C. , 。 D.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社戏》中,随母亲归省的“我”,终于可以看社戏了,先前的怅惆之情烟消云散 。戏并不精彩,但悠扬的笛声并没有随“我”的离开 ,依然萦绕在草长莺飞的江南,萦绕在生命的深层,连同那淳朴的民俗。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丙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1分)
A.灰飞烟灭 B. 半途而废 C.戛然而止 D. 化为乌有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创造的民间文化。
B.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
C.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的。
D.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创造并传承的民间文化。
5.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
②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③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④③②①
6.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王阿姨来小明家做客,得知小明读了很多书,王阿姨夸奖小明说:“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看过这么多书,将来一定有出息!”小明回答说:
A.“谢谢阿姨的夸奖!‘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会更加勤奋读书的,绝不辜负您的厚望。”
B.“谢谢阿姨的夸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会努力读书的,将来成为人上人。”
C.“谢谢阿姨的夸奖!‘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吃苦’,我相信我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D.“谢谢阿姨的夸奖!‘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会加倍努力读书的,为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寒菊
郑思肖【注】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末年诗人,南宋灭亡后,一直隐居,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此诗写于南宋灭亡后。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两句意思是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当百花已凋零时,独有菊花挺立于疏篱旁。
B.后两句意思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什么时候会吹落到北风之中呢?
C.第二句中“趣”既指菊花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指诗人融入菊花形象中的傲然自得的主观之趣。
D.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10分)
清荫台记
ㅤㅤ长安里居左有园,多老松。门内亘以清溪,修竹丛生水涯。过桥,槐一株,上参天,孙枝皆可为他山乔木。其余桃李枣栗之属,郁然茂盛。内有读书室三楹,昔两兄与予,同修业此处。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夏日无事,乃于溪之上,槐之下,筑一台。台为青槐所覆,日影不能至,因名之曰“清荫”,而招客以乐之。虽无奇峰大壑,而远冈近阜,郁郁然攒浓松而布绿竹,举凡风之自远来者,皆宛转穿于万松之中,其烈焰尽而后至此;而又和合于池上芰荷之气,故虽细而清冷芬馥。至日暮,著两重衣,乃可坐,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乃大呼客曰:“是亦不可以隐乎!”
9.(3分)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属( ) (2)名( ) (3)虽( )
10.(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桥,槐一株,上参天,孙枝皆可为他山乔木。
(2)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
(3分)本文与《小石潭记》都写到了“乐”,但作者内心的心境却迥然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做分析。
(三)默写。(6分)
12.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读诗,让人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为我们徐徐展开从煌煌京城到缥缈巴蜀的画卷。
(2)江西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在农村,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让《桃花源记》中“ , ”的美好画面成为现实。
(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 , ”两句写出了青年男子对美貌女子的倾心爱慕、日思夜想。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缓解气候变化需要碳中和技术
明廷臻 熊寒冰
①4月11日在海南省海口举办的第三届消博会上,绿色可持续理念,低碳可降解的产品,成为各类消费精品生产企业的共同追求。
②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活动变化,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后者包括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变化等。
③全球系统中的碳库主要有4个,分别为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图碳库。大气碳库是4个碳库中最小的,约700Gt(1Gt=10亿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最先引起关注。
④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大量开采和使用岩石圈中以石油,煤、天然气等形式存在的化石燃料,最终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停留在大气圈中。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等生态问题,也会导致森林火灾,干旱、龙卷风等气候异常。
⑤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目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主要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
⑥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核电集团全年发电量为182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1%,创历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⑦过程控制是指在温室气体排放源处设置相应技术来减排。在火力发电厂,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气中的碳重新回归岩石图,主要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工厂位于冰岛,每年可储存4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把790辆汽车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目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成本和一些技术难关依旧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
⑧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是在减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无法处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当前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该技术被认为是可行性最高的负碳技术,通过农作物或植物的生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还有一些其他技术,包括陆地增强风化,海洋碱化,均是提升生态系统能力来去除火气中的碳。直接空气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指通过大型风扇提供稳定的大气流动,并结合化学工艺直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和水源的负担,但捕获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600美元,成本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⑨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声明,去除大气中温室潜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时间内解决气候变化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光催化剂内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羧基活性基团,氧化大气甲烷。目前出现了一种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可实现超稀薄大气甲烷的大规模、零能耗捕集与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年度报告认为是新兴负排放技术。
(选自2023年4月25日科普时报),有删改)
13.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太阳活动变化和人类使用化石燃料都能引起全球气候系统变化。
B.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会产生各种生态问题和气候异常。
C.减少温室气体的主要手段目前均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D.热催化和光催化技术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中的甲烷,是目前解决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14.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15.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在减碳减排活动中可以做什么?(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7分)
材料一:实际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行业造成的冲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对于绘画领域而言,AI作画也远非其面临的首次“危机"。20世纪前后,照相技术的普及给学院派肖像画家造成了巨大压力。在廉价的、快速的高质量照片面前,人们不再选择昂贵的、需要漫长等待的肖像油画。但也正是那时,画家们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各种艺术流派百花齐放,艺术市场得到空前发展。这也提示相关从业者,与其担心岗位被AI取代,不如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展现自己的智慧,更好地利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工具。
科幻小说《诗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为了写出媲美李白作品的诗歌,拆掉太阳系、组装量子储存器,把汉字所有的组合都排列出来,但最终依旧发出了 “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的叹问。或许在棋类竞技中人机对抗将不再有悬念,或许在解决特定领域复杂问题时人工智能的效率千百倍甚至亿万倍于人类,但那些仅属于人类的思想、想象和智慧,以及构成人之本质的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可能也是技术永远无法触达的。仅从这一点出发,面对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不妨多一些自信和底气,快一些思考怎样更好为我所用。
(选自《AI作画兴起,画师们该感到“压力山大”吗》)
材料二:仅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AI绘画确实算得上一种艺术。不过,这种艺术更多是一种科技艺术,而非人文艺术。即使AI绘画工具可以呈现毕加索、蒙克、莫奈的画风,其所呈现的是基于精密计算的临摹,而绝非独一无二的创作,充其量不过是一件“精仿”的赝品。仅就绘画领域而言,各种足以乱真的赝品多如牛毛,但它们何曾阻止那些真正的创作?
承认AI绘画属于“艺术”,并不会绞杀真正的艺术,相反,还可以成为推动艺术创新的“催化剂”。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人工智能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只能“推陈”,而无法“出新”。无论大数据运算的能力如何强大,目前仍只能依赖已有的数据建模。换句话说,绘画只能临摹已有的流派和表现形式,既无法开辟新的表现形式,更无法凭空创造新的流派。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意味着原有格局的打破,有人因此不得不走出“舒适区”。每一次科技革今,都有人被“夺去饭碗”,重新定义自己的位置,但人类社会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反而爆发出更大的创造力。究其原因,在于科技只能替代科技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无法替代人类的思考和创造。
(选自《AI绘画算不算“艺术”》)
材料三:人工智能绘画工具,像摄影术的发明一样,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介质和可能。作为绘画创作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利用这种创作工具。
我们可以把人工智能的绘画作为启发自己灵感创意的一把钥匙。由于其技术与工具特点,人工智能绘画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人类创作者知识结构、想象力,以及所处文化环境的限制,迅速生成一些出人意料的图像,极大地提高创意过程的效率,带来一些新的可能性。
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新的工具来展示自己的创意。随着人工智能绘画对算力和计算机硬件要求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人用人工智能画画,人们对它的接受与认知,会逐渐从猎奇转变为欣赏。人工智能作画,也可能会像摄影、电影那样,逐渐从一门技术变成了艺术门类中的一种。
(选自《AI绘画可以取代人类画家吗》)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述材料呈现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绘画行业的冲击与人们应如何应对的思考。
B.材料一中写照相技术的普及曾经给学院派肖像画家造成了巨大压力,但同时也让画家们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C.材料二中写AI绘画可以算是一种艺术,可以达到与毕加索、蒙克、莫奈一样的水平,这种艺术更多是一种科技艺术。
D.材料三中写人工智能绘画程序可能会超越人类创作者知识结构、想象力,以及所处文化环境的限制。
17. 小文同学对绘画特别感兴趣,他的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画家,但妈妈对他说:“现在人工智能绘画比画家画得还好,当什么画家呢?”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替小文同学来说服他妈妈。(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4分)
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
毕淑敏
①原以为到了北极,以北极冠名的北极熊应该不少,虽不能像早年间的荒山野兔遍地跑来跑去,但每天见上几头应该不成问题。真到了北极圈内,我才发现那里生存环境的恶劣,真不是我等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能轻易想象的。除了北极圈附近的岛屿上有些许苔藓类植物苦苦挣扎,其余皆无边冰海。
②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说它们常驻,是指一年到头,无论极昼还是极夜,无论觅食还是繁衍,都不离这苦寒之地。不像一些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拣着北极仅有的好时光在这里休憩与繁殖,一旦天气转劣,立刻起飞,成群结队向南逃逸,寻找更舒服的地方。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活法,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让人更生喟叹。
③这是我第一次见北极熊。
④它并不算很大,身体灵活,毛色雪白,估计肚子里的油水有限,不曾被环斑海豹的脂肪染黄。它在冰面上迅疾奔跑,如同银箔打造而成的精灵,四只大掌犹如白色蒲扇在冰雪中有序地扑打,姿态优雅。
⑤虽说它的听觉并不发达,但游客们吸取教训,完全噤声,加之破冰船不散发任何味道,它不曾受到惊吓,仍保持着怡然自得的心境。奔跑中遇到海冰错落处,面对海水的阻隔,它想也不想,并不放慢脚步,也没有丝毫踌躇,凭借跑动惯性纵身一跃,在空中划出一道白光,稳稳降至另一块浮冰上。
⑥在它的前方,冰上多裂缝,它便一个箭步接一个箭步地飞腾而起,好像跨越无形的栏杆,步幅可达5米。多数时刻,它判断准确,安然着陆,紧接着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跑。
⑦有时运气不佳,不知是判断有误还是体力不支,它未能抵达另一个冰面,而是坠落冰隙,被蔚蓝色的海水淹没。北极熊镇定自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马上昂起头,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在划水……北冰洋的水多刺骨啊!坠落的那一刻,北极熊瞬间被冰水浸透,会不会冷得打一个寒战?
⑧一刹那,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
⑨清澈的海洋如蓝色水晶,北极熊浮动时,优雅如盛开的白莲花。
⑩我知道如此形容一只重达几百千克的凶猛动物有些不妥,但当目睹这雪白的动物在幽蓝的海水中轻盈地舞动四肢,如特大水母般随波荡漾之时,你只能发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喟叹。
(选自《破冰北极点》,有删改)
18.梳理文章内容,概括写北极熊的三件事,读出每件事中蕴含的情感,完成下面表格。(3分)
19.请你自选角度,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3分)
20.第②段写候鸟的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21.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是本文的特色。请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中任选两种,以⑦~⑩段为例,具体分析它们各有什么作用。(4分)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0分)
22.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骆驼祥子》中,老舍运用老北京市民的口语,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
B.《红星照耀中国》为出版发行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C.《海底两万里》是阿西莫夫的“海洋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D.《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有着“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23.【了解经典】根据《经典常谈》内容,完成下表填写。(3分)
24.古典文学研究家钱伯城评价《经典常谈》:“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对此评价,请你联系整本书内容谈谈感受或启示。(4分)
五、写作。(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任选一题作文。
翻开八年级下册的课本,书里有江南水乡的社戏,有西北高原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有钢铁般意志的保尔……对话经典,我们走近大师;对话山水,我们触摸自然;对话他人,我们体悟生活。
对话,是交流与互动,更是碰撞与接纳。深层的对话能带来精神的熏染,自我的完善。
(1)请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哪些回忆、感触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任选一题作文
②文体自选,比如读后感、书信、游记、记叙文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
鹰潭二中2023-2024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语文试卷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C
2.B
3.C 解析: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半途而废:事情没有完成就放弃了。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化为乌有:形容一下子全部丧失或落空。
4.D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
画横线句“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语病是语序不当,将“传承”与“创造”调换位置。故选D
5.C本题考查排序。
结合语境,纵观语句,可知。语段表达的是“寻找民俗文物,弘扬民俗文化”,②句总领全文,应排第一位;④①句紧承②句阐明民俗文化的重要性,①句“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复指④句“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可见,④句在前,排第二位;①句在后排,第三位;③句“因此”总结全文,应排第四位;因此排序为:②④①③。
故选C。
6.D
【详解】A.“腹有诗书气自华”有自夸之嫌,“绝不辜负您的厚望”过于自满;
B.“将来成为人上人”思想意识有问题;
C.“我相信我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有自夸之嫌;
D.“我会加倍努力读书的,为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谦恭有礼,语言恰当;
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7.B(2分) 【命题解读】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解题思路】 B项理解有误,诗歌后两句的意思是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故选B。
8.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寒菊表现自己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2分) 【命题解读】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解题思路】作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的表面意思,然后从句中找到关键词去理解诗人的情感,即诗歌的深层意思。如“宁可”“何曾”等词,表面写菊花,其实也表明了诗人的情感倾向。 据此具体分析即可。
9. 属:类 名:命名 虽:虽然
10.(1)过了桥,有一棵槐树,高入天空,小枝条都相当于别的山上的乔木。
低头(可以)看到鱼儿(在水里)嬉戏,抬头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我的心情更加愉悦舒畅了。
11.柳宗元因政治失意,心中充满忧伤,寄情山水也只得到短暂的快乐,一旦被周围凄清的环境所触发,他的悲凉凄苦抑郁就会自然流露。《清荫台记》写的则是袁中道的寓居之地,那里有和兄长同窗共读的美好记忆,如今乐享清净,陶醉于清荫台清幽的环境,心境闲适愉悦。
译文:在老家长安村,左面有一个园,多的是苍老的松树。大门里横着一条清溪,高高的竹子丛生在水边。过了桥,有一棵槐树,高入天空,小枝条都相当于别的山上的乔木。其余桃树李树枣树栗树之类,郁郁苍苍非常茂盛。树林中有书房三间,从前两个哥哥和我一起在这里读书学习。后来两个哥哥先后考中进士,全家都搬进城里居住,只有我还一个人住在这里。夏天闲暇无事,我就在溪边槐树下筑了一个台。台被青青的槐树覆盖着,阳光照不到,因此就把它叫做清荫台,而且还常常把朋友接引到这里玩耍。这里虽然没有高山大川,可是远远近近的山冈,郁郁苍苍地不是浓密的松树,就是布满了翠绿的竹子。凡是从远处吹来的风,都转转折折地从松林中穿过来,到这里时所夹带的热气早已消失,而又融和着池上莲叶藕花的香气,所以风虽然是细细的,却是又清凉又芬芳。到了傍晚,要穿上夹衣才能坐在这里。低下头看看鱼儿在清溪中游动,仰起头听听乌儿在树林里唱歌,我心里便有说不出的愉快,不禁大声对朋友们说:“这里难道不可以隐居吗?”
12(6分,每空一分,每空错一字该空不得分)(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9分
13.(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D.根据第⑨段“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可知,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由此可知,热催化和光催化技术,还不是目前解决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理解有误;
故选D。
14.(3分)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非常高,亟待通过源头控制,开发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15. (3分)我们可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生产、消费低碳可降解的产品;可以实施“低碳”生活,降低碳排放;同时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保护生态环境;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开发新能源,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开发、利用新技术,减少碳排放。(答到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15题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和启示。
根据第①段“4月11日在海南省海口举办的第三届消博会上,绿色可持续理念,低碳可降解的产品,成为各类消费精品生产企业的共同追求”可知,我们可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生产、消费低碳可降解的产品;
根据第②段“后者包括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变化等”可知,我们可以实施“低碳”生活,降低碳排放;同时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第⑤段“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目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主要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可知,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
根据第⑥段“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可知,开发新能源,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根据第⑦段“过程控制是指在温室气体排放源处设置相应技术来减排。在火力发电厂,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气中的碳重新回归岩石图,主要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第⑧段“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是在减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无法处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当前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第⑨段“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声明,去除大气中温室潜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时间内解决气候变化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光催化剂内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羧基活性基团,氧化大气甲烷。目前出现了一种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可实现超稀薄大气甲烷的大规模、零能耗捕集与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年度报告认为是新兴负排放技术”可知,开发、利用新技术,减少碳排放。
(二)7分
16.C(3分)
【解题思路】由材料二第一段中的“即使AI绘画工具可以呈现毕加索、蒙克、莫奈的画风,其所呈现的是基于精密计算的临摹, 而绝非独一无二的创作,充其量不过是一件‘精仿’的赝品”可知,C项错误。
17.妈妈,人工智能绘画只能临摹已有的流派和表现形式,既无法开辟新的表现形式,更无法凭空创造新的流派,科技无法替代人类的思考和创造。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我们应抱以开放的心态,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展现自己的智慧,更好地利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工具,启发自己的灵感创意,而不是担心自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的缺陷2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2分。共4分)
(三)14分
18.(3分)①在冰面上迅疾奔跑②赞叹北极熊如同银箔打造而成的精灵③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 3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极熊比喻为白莲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极熊的圣洁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
20.参考答案: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与候鸟遇到天气转劣立刻向南逃逸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表达作者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
21.参考答案:文章结尾处写道:“我知道如此形容一只重达几百千克的凶猛动物有些不妥,但当目睹这雪白的动物在幽蓝的海水中轻盈地舞动四肢,如特大水母般随波荡漾之时,你只能发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喟叹。”这句话运用了议论、抒情,含蓄点题,表现了北极熊给“我”留下的记忆之深,表达了“我”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情感概括。
①根据第④段“它在冰面上迅疾奔跑”可概括:在冰面上迅疾奔跑。
②根据第④段“它在冰面上迅疾奔跑,如同银箔打造而成的精灵”可概括:赞叹北极熊如同银箔打造而成的精灵。
③根据第⑧段“一刹那,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可概括: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
19.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赏析时,可从用词、修辞、句式结构等角度入手来进行分析。
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清澈的海洋比作蓝色水晶,把浮动的北极熊比作盛开的白莲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极环境之好以及北极熊浮动时的优雅,流露出作者对北极熊的喜爱之情。
20.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根据第②段“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和“不像一些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拣着北极仅有的好时光在这里休憩与繁殖,一旦天气转劣,立刻起飞,成群结队向南逃逸,寻找更舒服的地方”可知,作者写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目的是将其与北极熊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让人更生喟叹”。
21.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本题答案不唯一,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及情感作答。
文章第⑦段“北极熊镇定自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马上昂起头,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在划水……”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北极熊浮动时的优雅与舒展,让人心生怜爱。
文章第⑧段“我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则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直白地流露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四、名著阅读(10分)
22.C【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有误。《海底两万里》是由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而不是阿西莫夫的作品;
故选C。
23. 《春秋》 《说文解字》 西汉司马迁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叙事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时止,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24.【答案】示例一:朱自清能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
示例二: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这对我们中学生理解经典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
《经典常谈》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所以说“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见解上鞭辟入里,可以使读者对古文更亲近、更有熟悉感,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的入门佳作,所以说“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五、作文(50分)
【详解】(1)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作文题目“对话”,“对话”的本义指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引申为心灵的沟通。本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验以及心灵的成长。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对话是叙事主体,可写对话过程、结果以及对对话的认识。
第二,思路选材。最好选择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一次对话,熟悉的生活便是写作的素材。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详略的把握,根据主题确定是强调对话过程还是对话结果。如果是过程,行文中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要细致,如果强调对话的结果,就要写出对话后对你的影响。如导语中所写:可以与经典对话,可以与山水对话,可以与他人对话。与大师对话,选取最喜欢或印象最深的经典著作,在阅读经典著作时有何感受或疑问,与作者对话,有了更深层的体会或解答了你的疑惑;与山水对话,可以是一棵山间扎根的草,或是一朵即将凋零的花,在与他们对话中,你更亲近自然了或者有所收获了与他人对话,可以写与朋友以对话化解矛也可以写与父母对话谈心,或者写与老师对话得到鼓励,甚至可以与古人、偶像对话。
例文:
对话
随着一场淅淅沥沥的冷雨,一阵阵凉风扑面而来,花枯了,树谢了,一股股冷意已不知不觉的渗入了千家万户。
桐树也不例外,俗话说“桐叶知秋”,踱步在上学的路上,秋风萧萧,无情地捋下一片片桐叶,望着这番景象,不禁感慨地叹息:“桐树啊桐树,你为何是秋天最早落叶的树呢?”“是在叫我吗?”一个声音沉沉地应道。可把我吓了一大跳,桐树说话了!“你,你怎么会开口说话!”“何足为奇?我们都是生命,难道不可以开口说话吗?”桐树意外平静地回答使我闭起了吃惊的嘴巴。我定了一定神,又问道:“那您为何是秋天最早落叶的树呢?难道是为了保存更多的养分吗?还是……”
没等我说完,一片叶子就尖声叫了起来:“才不是,才不是这样的呢!”桐树用枝条轻轻的拍打着叶子的头,也略显气愤地说:“你们人类总是误解我们,其实则不然,这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像松树和常青树一样不落叶,可是我们知道秋风一来,天气就转凉了,为了让人类在冬天更多的得到温暖的阳光,我们赶快脱去了衣裳;在夏天我们撑起了一张张绿色大伞,宁愿为你们挡雨、遮阳。而你们对却对此置之不理,反倒把松树捧的火热,我们怎能不伤心?”讲到这里,她不禁小声地啜泣了起来。听到这里,我不禁为桐树的话而震惊,一时竟呆在那里不知如何安慰它才好。
忽然吹来一阵冷风,我不禁打了个寒战,猛然从遐想中惊醒,老桐树那张伤心的面孔已然在脑海中消失不见,可那哀伤的声音却深深的徘徊在我的脑间。是呀!原来桐树是这样执着的无私,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着想,而我们却把它们的奉献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想到这里,我不禁心生感动,这是一棵多么伟大的梧桐树啊!
叮咚!一滴梧桐的眼泪……
主要事件
常年驻守广阔冰域
①
坠落冰隙自在划水
作者情感
因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更生喟叹
②
③
经典书目
“谈”经典
1.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
2.
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有九千字之多。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史记》
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江西省鹰潭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1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