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广东卷02)(全解全析)
展开D 2.C 3.B
4.①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
②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
③开启了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方式(或使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成为可能)。
5.①调查实施前,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引导更多的公众志愿者参与。
②实施过程中,让志愿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
③调查结束后,及时公布调查数据,调查报告,发表论文或对管理部门提出建议。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并且具有正式科学教育特征的一种非传统的科学研究活动”错误。材料二第三段第三句指出,公众科学是“新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方式”,材料一第一段第二句“相较于一般的科学研究方式”不等于“非传统”
B.“不是扩展科学知识”错误。材料一“公众科学项目对于扩展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行为”和材料“在伯尼的理念中,科学家牢牢把握着研究的话语权,公众只能在科学家设计好的研究方法中从事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或分析工作,作为助手帮助科学家拓展知识边界,同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都指出公众科学项目要产生新知识。
C.“公众只完成数据收集分析工作”错误。由文中“互联网的应用,可以让专家和公众参与者突破地域阻隔,形成密切协作的网络”等处来看,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这就让科学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职业”错误。因果不当,“惠威尔还创造了‘科学家’一词,由此也把专门从事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和不专门创造知识的公众划分开来”无法推出“这就使科学家逐渐成为一种职业”这一结果。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伯尼的公众科学理念:科学家牢牢把握着研究的话语权,公众只能在科学家设计好的研究方法中从事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或分析工作,作为助手帮助科学家拓展知识边界,同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A.达尔文与朋友和旅行者交流生物观察记录,不能说是指导他们进行研究。
C.是科学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不是公众科学项目。
D.突出了志愿者的作用,与原文观点相反。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相关信息集中在材料二。
由“公众科学作为一种大规模采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丰富了科学家的研究手段,得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学者的重视。它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这对于传统的田野采样方式的研究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可知,让大规模、地域广泛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
由“公众科学对于依赖本地化数据、以假设驱动的研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一些原本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可知,公众科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受限于经费的研究成为可能或更好地开展;
由“公众科学的‘干中学’特征,让公众有机会从科学内部来理解科学”可知,开启了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方式(或使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成为可能)。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答本题学生首先要了解调查研究的一般流程,主要分为调查实施前、实施过程中、调查结束后。然后结合文本,对“海藻调查”的项目实施流程图提出补充建议。最后,综合两则材料来看,“公众参与的力量:科学研究的‘新’方式”“为了科学,还是为了公众?——论公众科学的两种进路”,主要强调了“公众的广泛参与”,故补充建议也要从这入手。
调查实施前,结合材料一“公众科学项目应积极地让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最终能得到具体的科学结果,产生新知识或新理解,如回答一个研究问题,或为保护行动、管理决策和环境政策提供信息”分析,调查实施前,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引导更多的公众志愿者参与。
实施过程中,结合材料一“项目团队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公众参与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分析,让志愿者参与项目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
调查结束后,结合材料“只要有可能,公众科学项目的数据和元数据都应作为公开信息,研究结果也应公布在开放的平台上”分析,及时公布调查数据,调查报告,发表论文或对管理部门提出建议。
6.B 7.D 8.①表明四点五出生时生命卑微,与他现在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四点五生命力旺盛、热爱生活的形象;②使他出生时的情形与成年后的状况形成对比,令读者思考生命的坚韧与美丽,深化文章主旨;③四点五出生时的可怜弱小,与前文生命力饱满、干劲十足的形象形成反差,使文章再起波澜;④让读者知晓四点五这一奇特名字的由来,解除悬念,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使作品完整缜密。 9.观点一:是。理由:①作者在文中表现了米筒木讷老实、不善与人交往、缺乏创新意识和改变精神的形象特征,这些都不是值得褒扬的特点;②作者还通过肯定四点五身上的开朗幽默、善于交往、勇于打破常规等特征来反面衬托米筒,暗含对米筒的批判;③作者直接进行议论来表达对米筒的批判,如用“空茫”“重复”“不需要”“可以‘没有’”等词语来表达对米筒的看法。
观点二:不是。理由:①米筒虽然木讷老实,不善与人交往,缺乏创新意识和改变精神,但也淳朴厚道,自尊自重,安分守己,他身上体现了作者对复杂真实人格的思考;②作者说米筒和四点五是一对反义词,并非对他们一贬一褒,而只是认为他们性格不同;③作者把米筒这个人放在整个村庄背景上进行呈现,不是要对他个人进行批判,而是要表达对“村庄风气深深影响了生活在其间的人”这一主题的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也过于好强和活泼”说法不当。原文是说“因为他生命力过于旺盛,也因为他太没正形”。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写四点五种花生的情节”没有“直接的议论评价”。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由“他出世时,是家里第六个儿子。他妈听说又是个男孩,就喊他爸去灶头抓把灰,把新生儿闷死”可知,表明四点五出生时生命卑微,出生时不受欢迎,差点被闷死,与他现在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四点五生命力旺盛、热爱生活的形象。
②由“你这命啊,只值半个狗”“四点五其实快六十了。因为他生命力过于旺盛,也因为他太没正形”“米饭五分钟,喝粥两分钟。早上六七点去山里砍树,下午四点多才回来,和搭档一天斩了一万八千斤,一粒米没吃只喝水,这样的事他是干过的”可知,他出生时的情形与成年后的状况形成对比,一个出生时可怜弱小的人,在成年后却热爱生活,生命力旺盛,令读者思考生命的坚韧与美丽,深化文章主旨。
③由“他妈听说又是个男孩,就喊他爸去灶头抓把灰,把新生儿闷死。他爸不忍”“他生命力过于旺盛”“早上六七点去山里砍树,下午四点多才回来”“他种植从来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植物”可知,四点五出生时可怜弱小,而他成年后热爱生活、生命力旺盛、勤劳能干、干劲十足,两种形象形成反差,使文章再起波澜。
④从表达效果上看,“四点五”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悬念效果,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最后揭开谜底,让读者知晓四点五这一奇特名字的由来,解除悬念,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也使作品完整缜密。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观点一:是。
理由:①由“米筒这种人,连多抽人家一根烟也不愿意。递给他第一根烟他拿着,第二根要再递给他,他就赶紧摸出自己的”“全村是他第一个有驾驶证,也不晓得开车赚点钱,只会在家里刻木头。他十五岁就学木雕,但他的木雕卖不出高价。他没大师证。上次有人说出三万元可以买个大师证,他也没买”可知,米筒木讷老实、不善与人交往、缺乏创新意识和改变精神,生活从来是按部就班,这些都不是值得褒扬的特点。
②由“四点五其实快六十了。因为他生命力过于旺盛,也因为他太没正形”“米饭五分钟,喝粥两分钟。早上六七点去山里砍树,下午四点多才回来,和搭档一天斩了一万八千斤,一粒米没吃只喝水,这样的事他是干过的”“他赋予沉重或者沉闷的农业生活一种天真的魔幻感。他做西瓜酒”“他停下脚步,讨一碗水喝,边喝边攀谈。他的学名不算稀奇,同名同姓也不奇怪。但那一个停留,他交到了人生最好的朋友”可知,四点五身上有开朗幽默、善于交往、勇于打破常规等特征,作者明显带有对四点五这一形象的可定,而米筒的形象却与四点五相反,可见作者用四点五反面衬托米筒,暗含对米筒的批判。
③由“我在米筒身上感受到一种空茫——每一天都重复同一天的人。劳作但不需要作品的人。不需要署名的人。不需要表达的人。可以‘没有’的人”可知,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米筒的批判。
观点二:不是。
理由:①由“米筒这种人,连多抽人家一根烟也不愿意。递给他第一根烟他拿着,第二根要再递给他,他就赶紧摸出自己的”“米筒太老实,也没用。全村是他第一个有驾驶证,也不晓得开车赚点钱,只会在家里刻木头。他十五岁就学木雕,但他的木雕卖不出高价。他没大师证。上次有人说出三万元可以买个大师证,他也没买”可知,米筒虽然木讷老实,不善与人交往,缺乏创新意识和改变精神,但也淳朴厚道,自尊自重,安分守己,表明一个人自身可以具有复杂的性格,没有批判之意。
②由“在村里,米筒和四点五是一对反义词”“这对反义词关系很不错”可知,四点五开朗幽默、善于交往、勇于打破常规,这个形象与米筒正好相反,但作者说米筒和四点五是一对反义词,而且关系不错,可见并非对他们一贬一褒,而只是认为他们性格不同。
③由“就算把梅兰菊竹改成桃花栀子,大家看了也会大摇其头,叹息它卖不出去的命运。就像吾乡的西红柿炒鸡蛋是用白糖炒的,如果用盐炒,大家就会嗤之以鼻,仿佛你对生活极缺乏认识并且极不尊重”“所以大家都按套路做,安全地,无欲无求地,从一而终地。这样的蟹篓米筒做了二十几年,无数个,想必会再做无数个”可知,作者把米筒这个人放在整个村庄背景上进行呈现,大家都按套路做,安全地,无欲无求地,从一而终地生活做事,不只是米筒一个人如此,可见作者不是要对他个人进行批判,而是要表达对“村庄风气深深影响了生活在其间的人”这一主题的思考。
10.CFG 11.A 12.C 13.(1)趁敌人出现的败灭趋势,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
(2)吴王孙皓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平定吴国。 14.①用离间计使东吴临战换将,军心浮动;
②派奇兵偷袭乐乡,虚张声势,震慑敌军,活捉吴歆;
③明判敌我形势,坚持灭吴计划, 一举平定东吴。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事都要分析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
“此举”作主语,“利”作宾语,省略谓语“占”,主语前,宾语后断句,所以CF处断句;
“一二”指的是“其害”,“于无功耳”指的是“止”,“其害”与“止”为两方面的内容,中间应该断开,所以G处断句。
故选CF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恰逢;/出嫁。句意: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B.正确。
C.正确。去、到;/起草。句意:直趋吴国京都建业。/楚怀王命令屈原起草法令。
D.正确。离间;/参与。句意:杜预利用张政隐瞒战况之机,向朝廷上表,把捕获的吴军送还孙皓,离间了孙皓与张政的君臣关系。/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正值南方梅雨季节,疫病流行”错误,由原文“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可知,是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晋军行军作战困难”错误,根据杜预对进攻形势“譬如破竹”的分析可知,“晋军行军作战困难”为无中生有、生观臆断。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趁;“迫”,发动攻击;“溃”,溃败。
(2)“贤能”,贤能之人;“不劳”,不费多大代价;“定”,平定。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预表还所获而间张政”可知,用离间计使东吴临战换将,军心浮动;
由原文“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可知,派奇兵偷袭乐乡,虚张声势,震慑敌军,活捉吴歆;
由原文“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可知,明判敌我形势,坚持灭吴计划,一举平定东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中所说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的问题。趁敌人出现的败灭趋势,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诚如兵法所说:“要利用有利态势击破敌人。”晋武帝司马炎秘密制定一个灭亡吴国的战略计划,但交给朝臣讨论时,多数人的主张与帝意相违。唯有羊祜、杜预和张华的看法与武帝意图相合。征南大将军羊祜病重时,曾向武帝举荐杜预代替自己职务。待到羊祜一死,晋武帝便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督统荆州一切军务。杜预奉命到镇后,修缮兵器铠甲以搞好战备,加强部队训练以显扬武威。他在选拔精锐部队大败吴国西陵都督张政之后,就向晋武帝请示大举伐吴的日期,武帝回复说等到明年再考虑大举攻吴之事。为此,杜预再次上表申述己见说:“凡事都要分析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朝臣们说吴国败亡的形势还没有到来,(他们所以这样说,)只是因为灭吴之决策不是出于他们的谋划,胜利后的功绩也不能归于他们本身,且又都羞于承认自己原来意见的错误,所以至今仍然固执己见而反对伐吴。自入秋以来,伐吴之事已经逐渐外露,倘若中途停止而拖延进攻时间,那么,吴国皇帝孙皓因担心被伐而想出对策来,或如迁都武昌,增修江南城防设施,疏散城镇居民,将会给我们造成城镇不可攻拔,野外无所掠获的被动局面,一旦吴国把大批舰船集中到夏口对我进行防御,那么,明年伐吴的计划或许就落空了。”就在晋武帝与中书令张华下围棋兴致正浓之时,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张华立即推开棋盘拱手向武帝说:“陛下英明伟大,战无不胜,国家富饶,兵力强大;吴王孙皓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平定吴国。”晋武帝听后,就批准了杜预的建议。杜预于是把部队集中到江陵,并派周旨、伍巢等将率军乘船夜渡长江以袭击乐乡;晋军沿途多插旗帜,点火于巴山之上,出击其要害之地,从心理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俘虏了吴军都督孙歆。晋军在平定了长江上游地区后,从湘江以南至交州、广州的广大地区的吴国州郡,都望风不战而降,杜预则亲执符节宣读皇帝诏书,一一加以安抚。在晋军众将举行会议时,有人提出说:“已据江南百年的吴国敌寇,是很难一下子把它完全战胜的。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因此,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之时,再大举进攻吧。”杜预则坚定地回答说:“从前燕国大将乐毅凭借济西一战,而一鼓作气地吞并了齐国。现在,我军已经声威大震,对敌进攻如同刀劈长竹一样,数节劈开之后,其余的就会迎刃而解,不再需要用力处理了。”于是,杜预指挥众将率军直趋吴国京都建业,沿途所过城镇的吴军,无不束手就降,结果活捉了孙皓,平定了吴国。
——(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
材料二:
孙子说:“一旦发现敌人有隙可乘,就要迅速乘机而入。”杜预利用张政隐瞒战况之机,向朝廷上表,把捕获的吴军送还孙皓,离间了孙皓与张政的君臣关系。又说:“善于进攻的军队,展开兵力就像从九霄突然降下,势不可挡。”杜预派奇兵偷袭乐乡,孙歆以为他们如同神兵天降一般飞过长江。又说:“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从自己创造的有利作战态势中去追求胜利。”杜预认为军威已经大振,形势的发展如同刀劈长竹,将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六·晋杜预》)
15.C 16.杨诗塑造的渔人形象,着意表现其鄙弃富贵利禄,纵享闲情逸致、超然物外的情怀。徐诗塑造的渔人形象,侧重表现渔人清苦贫寒的日常生活。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也表明了两位渔人捕鱼的时令相近”的说法错误。杨诗从“菡萏”“春醉”等词看出时令是暮春,而徐诗从“芦花烟”,即芦苇花如烟的景象判断是初秋的景象,因此二诗的时令并不相近。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不同诗歌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用意的能力。
徐诗从“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两联看出一个率性洒脱、狂放不羁的渔人形象,而尾联“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直抒胸臆,更是把这个渔翁鄙夷富贵荣华,而放浪形骸于江湖的形象描绘了出来。
杨诗从“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看出这是一个迫于生计钓鱼换钱的贫寒渔翁,从“柴门”也可以看出居住环境简陋。尾联“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以景结情,渔翁醉眠,而小儿寻找他问下锅的米买到没有?从此联依然看出渔翁的清贫潦倒。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7. 二川溶溶 明星荧荧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溶”“荧”“殷”。
18.A.外卖行业对预制菜的需求尤为旺盛 B.但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19.句②,可修改为:这些半成品菜肴有着严格的质量把控和卫生标准。语句⑦,可修改为:根据相关数据(或相关数据显示)。语句⑨,可修改为:市场规模达到5999亿元人民币(或市场规模5999亿元人民币左右,或市场规模约5999亿元人民币)。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上文说预制菜需求不断增长,然后出现了一个连接词“其中”可知A处补写内容主语应包含在餐饮行业中,且应是高需求的。根据接下来的内容“许多餐厅为了提高外卖送餐效率”可知,“外卖”是新出现的信息,此处需要补写的内容应包含该词语,故此处可填写“外卖行业对预制菜的需求尤为旺盛”之类的句子。
B处,上文是“虽然预制菜具有诸多优点”,前有关联词“虽然”,可知此处应表示转折意。由下文“原材料可能存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问题”“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等食品安全隐患”可知,此处应是说“安全问题”,故可填写“但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之类的句子。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段共有三处表述不当。
语句②为动宾搭配不当,“经历”作为动词,与“质量把控”和“卫生标准”两个宾语搭配不当,把“经历”改为“有着”。
语句⑦为句式杂糅,将“根据……”与“……显示”两句杂糅在一起,可以修改为“根据相关数据”或“相关数据显示”。
语句⑨为表意重复“约”和“左右”均表示“大约、接近”,且“达到”与约数不能搭配,改为“市场规模达到5999亿元人民币”或“市场规模5999亿元人民币左右”或“市场规模约5999亿元人民币”。
20.①画横线部分叙述一天结束后乌鸦飞过,星月升起的场景,反复使用“了”字,使语言具有口语化特征,更加亲切自然。
②连用多个“了”字,仿佛一个儿童在讲述自己的见闻,并将事物拟人化,使得语言更具有孩子气的童真,感性稚拙,天然清新。 21.①“棒槌”一词加上双引号,表示并非上文所说的女人浆洗衣服所用的“棒槌”,而是借此代指女人们秋天时所忙碌的事情。
②加上双引号,表明在本句中沿用上一段所说“捶棒槌”之语,使得语意顺延下来,进一步凸显秋天之短暂、冬天到来之快,似乎做了“浆衣裳”“拆被子”“捶棒槌”几件事之后就到了冬天。 22.(1)“就是提前制作好的半成品菜肴”中的“就是”一词是在给“预制菜”下定义,相当于“是”,表示判断。
(2)“夜里多做几个割高粱的梦就是了”中的“就是”则作语气词,常与“了”字连用,用在此处表示对上文所说的秋天与夏天没什么差别的结论的肯定,人们也只是更忙着收割而已。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了”字看似是不起眼的虚词,但在文中却被反复使用,这必然是作者的刻意追求,背后必有其表现意图。
多用“了”字使得文章语言更加口语化,真实亲切,仿佛作者与读者面对面絮絮叨叨地谈天一般。
画横线部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人睡了,猪、马、牛、羊也都睡了”,使得语句带有孩童的天真语气。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棒槌”代指上文所说的女人们浆洗衣服之事,但显然不止一件事,从“一到了八月也不过就是浆衣裳、拆被子、捶棒槌”可见,其实是用“棒槌”泛指女人们秋日所做之事。
同时,由于沿用上文词语,使语意上下贯通,更突出秋天之短暂。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能力。
从“就是”一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可知,在句末与“了”字连用,当为语气词;居句中,当是介绍概念、下定义。
(1)从“预制菜,顾名思义,就是……”可见,“就是”处于句子中间,是说预制菜是一种怎样的菜品,在介绍预制菜的概念。
(2)从“就是了”可见,此处的“就是”出于句末,且与“了”字连用,是语气词,表示“也就差不多”“也就一样了”的意思,此处表示对“秋天和夏天的分别不太大”的肯定。
23.例文:
创新守正应齐飞,吾乡原树应更美
宋代王禹偁曾写下“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的诗句,看来无论何时何地,“吾乡”总能让人魂牵梦绕。材料谈及的“米筒”“吾乡”只雕蟹篓的做法也发人深省,不禁让我们思考:“米筒”们怎么做,“吾乡”才会更美好?在我看来,米筒们的守正固然可圈可点,但吾乡需要更多的“四点五”精神,守正创新若齐飞,原树吾乡岂不更美?
“米筒”“吾乡”的“守正”值得点赞,但更要能看到他们“守旧”的一面。
从不离经叛道,始终守着一片初心,这就是米筒们正在做的事情,从他个人只雕蟹篓,到整个“吾乡”都只雕蟹篓,连本地学徒们也只雕蟹篓,可以看出“米筒们”没有太澎湃的欲望,作为全村第一个有驾照的人不去拉车赚钱,拒绝购买“大师证”为自己雕刻的作品“抬价”,这都彰显“米筒”守正初心的珍贵。但他也深陷“吾乡”构建的茧房中,让其守正初心也沾染了守旧的病毒也是不争的事实!看来,一味机械的重复,从来不求改变,很快就会在守旧中逐渐变得空茫。
祛除“守旧”风气需要“四点五”精神,对自己要有开发。
我们应该庆幸有“四点五”这样的人在“吾乡”。他勇于打破常规,生命力饱满且干劲十足,与米筒的守旧封闭不同,他是一个向内开发自己并持续输出创造力的人!他是一个没有被“吾乡”旧有风气裹挟的人,那么,米筒们呢?我们呢?是否还在机械的重复和无聊的空茫?能否能像四点五一样能跳出某种风气的围猎,勇于打破常规,随时能举起创新的利刃呢?不如,就从这一刻开始,对内开发,先燃起创新的花火。
守正与创新是永恒话题,在守正中创新,让“米筒”人生更精彩,让“吾乡”更美!
创新很多时候并不是整个颠覆,传统也并非一无是处!守正与创新更多的是一种进守辩证,在守正中创新方能使创新的花火真正成为火炬,点亮过去也照亮现在,同时还能烛照未来。中国年文化从爆竹驱年兽到歌舞辞旧迎新,再到如今的数字人民币拜年和国际共庆中国年,庆祝的方式在不断创新,甚至“年”文化的意义也在多元发展,但团圆的内核以及回乡的精神皈依依然没有改变,所以,在守正中创新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如此,“米筒们”的人生可能会更精彩,吾乡也会因此更美。
我们很有可能不自觉的会成为“吾乡”里的“米筒们”,要提防被旧有风气裹挟,也不能盲目颠覆失了本真。要有点“四点五”精神,能在守正中创新,让创新守正齐飞,让我们的家园更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道题模仿前一段九省联考作文题的命题思路,是一道读写结合作文题。作文情境依托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Ⅱ《作为反义词的两个人》文本,摘取其内容要点,进行思维的拓延,引申至更广袤的“社会生活”领域,明确导向于“也存在类似于‘米筒’的做法和类似于‘吾乡’的现象”,最后推出写作任务指令“对于这样的做法和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可以看出,命题的整体布局就是“问题情境”+“话题”的形式。当然,这里的话题属于潜伏的那种——“米筒”只雕“蟹篓”。
通读材料,发现材料只有两句话,审题的关键就在于“‘吾乡’木雕始于雕蟹篓”“‘吾乡’城乡的不少木雕作坊只雕蟹篓”这两句关键句子。考生围绕这两句话可以思考:木雕始于雕蟹篓,现在就只能雕蟹篓吗?到底还能不能雕别的?吾乡为什么开始到现在都只雕蟹篓?米筒及“吾乡”为什么不试试别的呢?社会生活中的这种现象,不就是不知变通不知创新、墨守成规定势思维吗?据此,我们可以有以下三方面的思考和立意:
①肯定“只雕蟹篓”的坚守与传承。但是这个角度,应该是最难自圆其说的,因为米筒和“吾乡”“只雕蟹篓”,根本就不是有意义的传承和坚守,而是对外界了解不多的表现。
②联系生活中的此类现象,指出只雕蟹篓的原因是思维固化,解决办法是打破成规,创新传承。这一类立意比较好写,可选论据也比较多。例如董宇辉的文化直播、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的创新融合、当下的云游博物馆热等等。
③辩证分析,既肯定“只雕蟹篓”的坚守,择一事终一生,又指出他们应该转换思维,拓展视野,给雕蟹篓注入创新元素,这样才能在创新中坚守,美美与共。
具体写作时,考生不妨借鉴学习《拿来主义》的说理论证思路:破——立——挖(剖析原因)来进行写作。首先,树靶子,摆出“问题”对象——“米筒”只雕“蟹篓”,是什么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其本质是什么?社会影响或危害几何?我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这部分的思辨任务是“破”。考生可以举一些例子论证,如项羽的自大,满清政府的固步自封,柯达胶卷的日落西山,王麻子剪刀的江河日下等等。其次,立标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做法——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个人行为到社会整体姿态,只有解放思想,活化思维,才能创新发展,创造出新高度,打造出更佳的业绩——这就是“立”。这方面事例论据也是很多的,如华为5G的崛起,中国航天的发展、精准扶贫的突破、青蒿素的发现等等,大凡个人或团队之发展进步者,基本上都可以用来论证说明这个观点。最后,剖析“为什么”——“米筒”为什么只雕“蟹篓”?“四点半”为什么也会有“失败”?可以借此提出结论:没有思想的解放,只能固步不前;但同时,唯有守正,方能创新。最后再总结全文,首尾照应。
立意:
1.不能因循守旧,要勇于创新。
2.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自我。
3.敢于打破环境的桎梏。
4.专注一事,做到极致。
5.既要专注一事,也要勇于创新。
1
2
3
6
7
10
11
12
15
D
C
B
B
D
CFG
A
C
C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广东卷03)(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广东卷03)(全解全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B 3,①叶三和季陶民关系亲密,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2(五省通用卷)-语文(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2(五省通用卷)-语文(全解全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①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天津卷)-语文(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天津卷)-语文(全解全析),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