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辽宁卷01)(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辽宁卷01)(全解全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肺牵张反射能调节呼气和吸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一种转运胆固醇进入全身组织的脂蛋白颗粒,家族性高胆固醇患者中LDL的数值异常增高。下图为LDL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胆固醇到达全身组织后,在全身组织中可用于合成脂质激素
B.LDL表面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并识别后才能完成胆固醇的运输
C.将LDL膜平铺于空气-水界面时其表面积是LDL球面积的两倍
D.组成LDL的各种物质都属于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大分子物质
【答案】B
【解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题意分析,LDL是一种脂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不属于跨膜运输,无需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但需ATP供能。
【详解】A、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腺产生的,据此可推测,胆固醇到达全身组织后,不会在全身组织都用于合成脂质激素,A错误;
B、LDL是一种脂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其转运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方式,该过程中,LDL表面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并识别后才能完成胆固醇的转运,B正确;
C、图中显示,LDL表面是磷脂单分子层,因此,将LDL膜平铺于空气-水界面时其表面积不会是LDL球面积的两被,而应该与LDL球面积差不多,C错误;
D、图中显示,组成LDL的物质为蛋白质和磷脂和胆固醇,其中蛋白质属于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大分子物质,而磷脂和胆固醇不是,D错误。
故选B。
2.从某微生物中提取出的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取适量淀粉酶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水解等量淀粉,并在第1h末和第2h末测定麦芽糖含量。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淀粉酶能提供活化能,所以能使淀粉水解反应加快
B.由0~1h的数据可知,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5℃
C.在15℃条件下,第6h结束麦芽糖含量也可达到1.8g/mL
D.35℃时淀粉酶已变性,故1~2h水解的淀粉比25℃少
【答案】C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分析题图可知:在0~1h,35℃下麦芽糖含量最高(1.5g/mL),说明在已测的4个温度中,35℃时酶的催化效率最高,但不能确定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5℃。在1~2h,25℃和35℃条件下,麦芽糖含量均为1.8g/mL,说明此时淀粉已完全水解。
【详解】A、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具有催化作用,酶不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A错误;
B、在0~1h,35℃下麦芽糖含量最高(1.5g/mL),只能说明在已测的4个温度中,35℃时酶的催化效率最高,要探究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还需要在25℃~45℃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进行实验,B错误;
C、据图可知,15℃条件下,该淀粉酶每小时使麦芽糖含量增加0.3/mL,而淀粉完全水解产生的麦芽糖总含量为1.8mg/L,所以15C℃下淀粉被全部水解共需要6h,C正确;
D、35℃第2h只增加了0.3g/mL,是因为在第1h内生成了麦芽糖1.5mg/L,留给第2h反应的淀粉少,不是酶已变性,D错误。
故选C。
3.将某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装置中,用红外线测量仪进行测量,测定的条件和结果见下表:
若将该叶片先置于20 ℃、6 000勒克斯光照条件下10小时,然后置于10 ℃黑暗条件下,则该叶片一昼夜葡萄糖积累的量为( )
A.2.91 mgB.11.25 mgC.22.5 mgD.33.75 mg
【答案】C
【分析】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白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黑暗条件下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详解】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叶片置于20℃、6 000勒克斯光照条件下10小时,O2的净释放量=3.1×10=31mg。叶片置于10℃黑暗条件下(24-10)小时,O2的吸收量=0.5×(24-10)=7mg,叶片一昼夜O2的净释放量=31-7=24mg,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知,一昼夜葡萄糖积累的量为24×180÷(6×32)=22.5 mg,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三体是指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核中的某对同源染色体增加了一条。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可形成含一条或两条该染色体的配子。基因型为Aaa的三体雌果蝇与基因型为Aaa且A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的三体雄果蝇(只含片段缺失的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进行杂交,假设子代全部存活,不考虑其他变异,上述三体果蝇的杂交子代中,正常二倍体果蝇所占比例为( )
A.1/5B.1/9C.2/15D..1/8
【答案】A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BCD、由题干信息“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可形成含一条或两条该染色体的配子”可推测,基因型为Aaa的三体雄果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2:1:1,由于只含片段缺失的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因此能参与受精作用的精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2:2:1;基因型为Aaa的三体雌果蝇形成的卵细胞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2:1:1;杂交子代中不存在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数目变异的个体基因型为Aa和aa,比例为2/5×1/6+2/5×2/6=1/5,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5.UBE3A 蛋白的合成由位于 15 号染色体上的 UBE3A 基因控制。在人体非神经组织细胞中,来自母方或父方的UBE3A 基因都可以正常表达,但在人体脑细胞中的表达却与该基因的来源有关: 来自母方的UBE3A 基因可正常表达,来自父方的 UBE3A 基因受到其上游的snrpn 基因转录产生的反义RNA的干扰而无法表达。脑细胞中UBE3A蛋白含量不足,会使人患一种被称为天使综合征的神经系统发育性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义RNA的产生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参与
B.UBE3A蛋白的合成场所与反义RNA的合成场所相同
C.天使综合征患者来自母方的UBE3A基因可正常表达
D.snrpn基因和UBE3A 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分析】基因表达产生蛋白质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若mRNA的合成受阻或mRNA被其他核酸结合导致核糖体不能与之结合进行翻译,则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出相应蛋白质。
【详解】A、反义RNA 是指与靶核酸链(如 mRNA链或 DNA 链)互补的 RNA分子,是通过转录产生的,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RNA聚合酶本身具有解旋功能,不需要解旋酶的参与,A错误;
B、UBE3A 蛋白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合成,反义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B错误;
C、由题意可知,正常人脑细胞中来自母方的 UBE3A 基因可正常表达,故正常人脑细胞中的 UBE3A 蛋白含量正常,而天使综合征患者脑细胞中的UBE3A蛋白含量不足,表明患者脑细胞内来自母方的UBE3A 基因不能正常表达,C错误;
D、snrpn 基因位于 UBE3A 基因的上游,表明这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故 snrpn 基因和 UBE3A 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间的双向迁移,会使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变大
B.只要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变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C.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
D.达尔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发现了人工选择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即种群间互有迁出和迁入,会弓|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种群内变异量增大,A错误;
B、只有个体的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B错误;
C、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C正确;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是自然条件对生物的选择,达尔文并没有研究人工选择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7.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取正常供水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植物体中,ABA合成的主要部位是根冠和鲜嫩的叶片
B.据图可知,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幼苗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C.若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适量的ABA,推测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减弱
D.ABA缺失突变体苗缺乏ABA,是该幼苗直接控制合成ABA的基因突变所致
【答案】C
【分析】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分布在将要脱落或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与脱落。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在植物体中,ABA合成的主要部位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A错误;
B、据图可知,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野生型的根长度增加明显高于突变体,野生型有ABA,突变体没有ABA,因此可知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幼苗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B错误;
C、植物在干旱条件下气孔关闭,为了减少蒸腾作用,题干信息“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因此可推测施加适量的ABA,抑制茎叶生长,推测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减弱,C正确;
D、ABA是一种植物激素而不是蛋白质,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ABA缺失突变体苗缺乏ABA,是该幼苗控制合成ABA酶的基因突变所致,D错误。
故选C。
8.肺牵张反射能调节呼气和吸气。吸气时肺扩张,当肺内气量达一定容积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抑制吸气中枢兴奋,吸气转为呼气。呼气时肺缩小,感受器兴奋下降,吸气中枢再次兴奋,呼气停止转而吸气。下列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B.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
C.受大脑皮层一定程度的调控D.可防止剧烈运动时对肺造成损伤
【答案】A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必须完整才可以完成反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低级神经中枢),脑分为大脑(维持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和脑干(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节控制,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
【详解】A、肺牵张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脊髓损伤(如高位截瘫)的病人呼吸正常,因此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而不位于脊髓,A错误;
B、从题干信息中分析可知,吸气与呼气能维持稳态,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大脑皮层可参与闭气过程,说明大脑皮层对该反射有一定的调控作用,C正确;
D、肺牵张反射能调节呼气和吸气可以防止剧烈运动时肺过度扩张,有利于肺的保护,D正确;
故选A。
9.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发生期间,科学家通过实验检测到如下曲线图。对0-2ms时间段内的曲线进行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注:Vm代表膜电位;gK和gNa分别代表膜对钾离子和钠离子的通透性
A.Na+的通透性先增强后减弱再稳定
B.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远远高于K+
C.Na+通透性变化的时间较K+短
D.gK和gNa分别表示K+外流和Na+内流的通透性
【答案】B
【分析】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膜对钠离子的透性增强,大量Na+内流引起,静息电位的恢复主要是膜对K+的透性增强,细胞内K+大量外流引起。
【详解】A、据图可知,Na+的通透性先增强后减弱再稳定,A正确;
B、不同时间内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不同,在1~2ms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远远高于Na+,B错误;
C、据图可知,Na+通透性变化的时间较K+短,C正确;
D、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大量Na+内流引起,静息电位的恢复主要是K+大量外流引起,gK和gNa分别表示K+外流和Na+内流的通透性,D正确。
故选B。
10.图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若Y表示生物体内酶的多样性,甲、乙、丙、丁表示四种不同的生物,则同化或异化作用步骤最复杂的是丁
B.若Y表示细胞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含量的比值,甲、乙、丙、丁表示四种不同的动物,则新陈代谢能力最强的是丁
C.若Y表示遗传多样性,甲、乙、丙、丁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是丁
D.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甲、乙、丙、丁表示四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则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丁
【答案】B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若Y表示生物体内酶的多样性,甲、乙、丙、丁表示四种不同的生物,丁生物中酶的种类最多,细胞代谢最复杂,A正确;
B、同一生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但是不同生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不一定越旺盛,B错误;
C、若Y表示遗传多样性,甲、乙、丙、丁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丁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因此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最强,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越丰富,自我调节能力越强,D正确。
故选B。
11.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 1 到 8 表示的 8 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种群密度(个/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答案】C
【分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生物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的生物种类越多,个体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甲群落物种种类多,但是物种5、6、7、8的密度很小,故抵抗力稳定性最低;乙群落与丙相比,物种种类相同,但是乙群落中各种生物的密度比较均衡,故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详解】AB、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 A、B 正确;
CD、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C错误,D正确。
故选C。
12.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由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曲线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
B.若图②所示曲线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曲线中c点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捕捞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④表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捕鱼。
【详解】A、若图①所示曲线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导致该种鱼类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正确;
B、图②所示曲线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变得更加优越,B正确;
C、图③曲线中,c点后种群数量减少,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
D、当种群数量维持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捕捞,保护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C。
13.研究人员用EcRI和Smal两种限制酶处理某DNA分子,图1为EcRI切割该DNA分子后的结果;图2是酶切后的凝胶电泳图谱,其中1号泳道是DNA Marker,2号、3号、4号分别是EcRI单独处理、Smal单独处理、两种酶共同处理后的电泳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1可知EcRI的识别序列为—GAATTC—,切割位点在G和A之间
B.据图2可知琼脂糖凝胶的加样孔在B端,且连着电泳槽的负极
C.据图2可知该DNA分子最可能是含1000个碱基对的环状DNA
D.据图2可知该DNA分子中两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各有一个
【答案】B
【分析】切割DNA 分子的工具是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又称限制酶。这类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它们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详解】A、图1中DNA双链片段被切割成两段,该片段序列是—GAATTC—,断开的部位是在G和A碱基之间,A正确;
B、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会影响物质在电泳时的迁移速率,DNA片段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迁移就越慢,分子量越小,迁移速度越快,据图2可知琼脂糖凝胶的加样孔在A端,B错误;
C、2号、3号、分别是EcRI单独处理、Smal单独处理后的电泳结果,两个泳道均只出现一个DNA片段,且分子量是1000,说明该DNA分子最可能是含1000个碱基对的环状DNA,C正确;
D、图2中4号是EcRI和Smal两种酶共同处理后的电泳结果,显示800bp和200bp两个条带,说明在该DNA分子中,两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各有一个,D正确。
故选B。
14.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采用特定技术将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药物连接到单克隆抗体上,实现对肿瘤细胞精准的选择性杀伤。ADC的结构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如下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DC实现精准杀伤肿瘤细胞的基础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B.该肿瘤细胞死亡是在ADC诱导下细胞自动死亡的过程
C.将特定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以从小鼠血清中获得单克隆抗体
D.对特定抗原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可获得单克隆抗体
【答案】C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由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因此可以把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跟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等相结合,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故ADC实现精准杀伤肿瘤细胞的基础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A正确;
B、抗体进入细胞后,溶酶体裂解,释放药物,导致细胞凋亡,肿瘤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死亡的过程,B正确;
C、将特定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以从小鼠血清中获得抗体,获得的抗体可能有多种,不是单克隆抗体,C错误;
D、对特定抗原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可获得单克隆抗体,该种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体,D正确。
故选C。
15.超市中酸奶的配料表显示其有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乳酸菌。研究小组计划将酸奶中的不同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下列操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高压蒸汽灭菌、倒固体平板
②将酸奶进行系列稀释
③准备水、培养皿并配制培养基
④挑取单菌落接种到斜面培养基
⑤用涂布器涂布并进行37℃厌氧培养
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⑤→④
C.①→③→②→⑤→④D.②→③→①→④→⑤
【答案】B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血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的操作顺序为:
准备水、培养皿并配制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到固体平板将酸奶进行系列稀释用涂布器涂布并进行37℃厌氧培养挑取单菌落接种到斜面培养基。
故顺序③→①→②→⑤→④,ACD错误,B正确。
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模拟夏季一天中的光照强度,并测定苦菊幼苗的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则苦菊幼苗干重不变
B.若b点时,突然增强光照强度,短时间内苦菊幼苗叶肉细胞C3含量减少
C.bc与eb段光合速率变化的差异可能内渠光合产物积累抑制了光合作用
D.c点时幼苗的光合速率最大,那么此时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也最大
【答案】BC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
【详解】A、据图可知,若a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由于非叶肉细胞还存在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因此,苦菊幼苗干重下降,A错误﹔
B、据图可知,b点时突然增加光照强度,短时间内,光反应增强ATP含量增多,导致暗反应中C3转化为C5的速率加快,CO2的固定不变,最终导致C3减少,B正确;
C、图中bc段与eb段光合强度相当,但光合速率有差异,可能因光合产物积累抑制了光合速率,C正确;
D、c点时光合速率最大,但呼吸速率未知,此时光合速率不一定最大,D错误。
故选BC。
17.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的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Ⅱ2的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2
B.Ⅲ1的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1/2
C.Ⅲ2的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8
D.Ⅳ1的基因型为XA1XA1的概率是1/4
【答案】CD
【分析】伴性遗传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X和Y为同源染色体,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受精作用是雌配子和雄配子的结合。XY型在雌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在雄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
【详解】A、Ⅱ2的基因型为1/2XA1XA2、1/2XA1XA3,XA1XA2的概率是1/2,A正确;
B、Ⅱ2的基因型为1/2XA1XA2、1/2XA1XA3,提供XA1的雌配子概率为1/2×1/2+1/2×1/2=1/2,Ⅲ1为男性(XY),是Ⅱ2提供含X的雌配子和Ⅱ1提供含Y的雄配子受精而来,故Ⅲ1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1/2,B正确;
C、Ⅲ2为女性(XX),是Ⅱ3提供含X的雌配子和Ⅱ4提供含X的雄配子受精而来,Ⅱ4(XA2Y)提供含X的雄配子一定为XA2,Ⅱ3的基因型为1/2XA1XA2、1/2XA1XA3,Ⅱ3提供XA1的雌配子的概率为1/2×1/2+1/2×1/2=1/2,故Ⅲ2的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2,C错误;
D、若Ⅳ1的基因型为XA1XA1,需Ⅲ1和Ⅲ2提供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均为XA1。Ⅲ1的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1/2,提供XA1的雄配子的概率为1/2。Ⅱ3的基因型为1/2XA1XA2、1/2XA1XA3,Ⅱ4的基因型为XA2Y,Ⅱ3提供的雌配子为1/2XA1、1/4XA2、1/4XA3,故Ⅲ2的基因型为1/2XA1XA2、1/4 XA2XA2、1/4 XA2XA3,Ⅲ2提供的雌配子为XA1概率为1/4,因此Ⅳ1的基因型为XA1XA1的概率是1/2×1/4=1/8,D错误。
故选C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伴性遗传的计算,是常考点也是难点,应抓住受精作用的本质为雌配子和雄配子的结合,再结合配子法进行计算。
18.下图为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样品液中是否含有HIV抗体的试纸,具体过程为:将样品液滴加在HIV抗体试纸的样品垫后,会向试纸另一端流动并到达吸收垫,多余的样品最终被吸收垫截留。结合垫中含有用胶体金(红色)标记的HIV抗原,可随样品液移动。测试线固定有HIV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显红色,质控线上的物质与胶体金结合后显红色。HIV抗体能同时结合测试线和标记物上的抗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加的样品可以是疑似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清
B.HIV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就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
C.阳性患者样品液中HIV抗体与标记物结合后再与测试线中HIV抗原结合,造成测试线显色,多余的标记物与质控线物质结合显色
D.感染者早期应用该方法检测体液中是否存在抗体
【答案】BD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由辅助性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检测试剂盒检测的患者的抗体,因此样本最好选用待测个体的血清或血液(含有相应的抗体),检测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
B、HIV是RNA病毒,宿主细胞没有逆转录酶,B错误;
C、由题意知,阳性患者样品液中HIV抗体与标记物结合后再与测试线中HIV抗原结合,造成测试线显色,多余的标记物与质控线物质结合显色,C正确;
D、感染者早期血液中可能尚未产生抗体,应先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D错误。
故选BD。
19.如图示某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其中W₁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₂+C₂+D₂)
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 (A₂+B₂+C₂+D₂)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₂+C₂+D₂) /D₁×100%
D.图中 B₁+C₁+D₁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体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答案】BD
【分析】分析题图:W1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W1=A1+B1+C1+D1,又因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则W1=A1+B1+C1+D1=A1+B1+C1+A2+B2+C2+D2,其中,A1、A2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1、B2表示未利用的能量,C1、C2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1、D2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W1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
B、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D1,即A2+B2+C2+D2,B正确;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100%,C错误;
D、图中 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体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正确。
故选BD。
20.某研究小组以A、B两种单细胞真核藻为亲本,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高产DHA融合藻。两种藻特性如表所示。
以获得的融合藻为材料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如柱形图所示。请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诱导融合前,需用胰蛋白酶分别处理A、B两种藻,获得原生质体
B.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得到的融合藻都既能自养,又能产生DHA,还能较快速生长
C.融合后可将藻接种在LB培养基上进行光照培养,根据藻落大小淘汰生长速率慢的藻落
D.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不仅可降低成本,也可防止杂菌生长
【答案】BD
【分析】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使用化学方法(聚乙二醇)或物理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不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
【详解】A、A、B两种单细胞真核藻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因此用纤维素酶分别处理A、B两种藻,可获得原生质体,A错误;
B、利用A、B两种单细胞真核藻为亲本得到的融合藻既具有A藻的自养、产生DHA的特点,又具有B藻较快生长的特点,B正确;
C、LB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不能得到藻落,C错误;
D、融合藻利用光能和简单的无机物即能生长,不需添加葡萄糖,可降低成本,同时也可防止杂菌生长(因为多数细菌是异养型的),因此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D正确。
三、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55 分。
21.(11分)线粒体对维持旺盛的光合作用至关重要,图1为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虚线框内示“草酰乙酸/苹果酸穿梭”。科研人员对新疆阿克苏糖心苹果进行探究实验,结果如图2、图3所示,图2中部位百分比指该部位的相对光照强度,图3中搭棚不影响CO2的供给。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在探索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中,希尔通过在 中(有H2O,没有CO2)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发现水光解产生了氧气。后来鲁宾和卡门用 的方法研究了氧气来源于H2O之后,阿尔农发现叶绿体可 ,且这一过程总是伴随水的光解。
(2)图1光合作用时,CO2与C5结合产生三碳酸,C3接受 释放的能量,继而 成三碳糖(C3),为维持光合作用持续进行,部分新合成的C3必须用于再生出 ;运到细胞质基质中的C3.可合成蔗糖,运出细胞。每运出一分子蔗糖相当于固定了 个CO2分子。
(3)据图2分析,对果树上部、中部、下部进行采摘的最佳时间分别是 ,上部糖心果率高于其他部位,原因是 。
(4)图3中10月13日之后,果树非搭棚处理比搭棚处理的糖心果率高,原因是 。
【答案】(1) 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 同位素示踪 合成ATP
(2) ATP和NADPH 被NADPH还原 C5 12
(3) 60天、30天、30天 上部的光照充足,积累的糖类较多
(4)非搭棚处理的果树呼吸速率降低,消耗的营养物质少,积累的有机物多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 NADPH)。 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CO2与C5(五碳化合物即核酮糖-1,5-二磷酸)结合,形成两个C3(3-磷酸甘油酸)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
【详解】(1)1937年,英国植物学家希尔(R.Hill) 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 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H2O,没有CO2)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后来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氧气来源于H2O之后,阿尔农发现叶绿体可以合成ATP,且这一过程总是伴随水的光解。
(2)在光合作用中,CO2与C5结合产生C3,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继而被NADPH还原成三碳糖(C3),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维持光合作用持续进行。蔗糖是二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构成,含有12个碳原子,因此每运出一分子蔗糖相当于固定了12个CO2分子。
(3)据图2分析,果树上部、中部、下部的糖心果率分别在60天、30天、30天的最高,对果树上部、中部、下部进行采摘的最佳时间分别是60天、30天、30天;上部糖心果率高于其他部位,原因是上部的光照充足,积累的糖类较多。
(4)图3中10月13日之后,环境温度降低,非搭棚处理的温度比搭棚处理的温度低,那么非搭棚处理的果树呼吸速率降低,消耗的营养物质少,积累的有机物多,因此果树非搭棚处理比搭棚处理的糖心果率高。
22.(11分)某鳞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翅的鳞片颜色由A、a和B、b基因控制,翅长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为探究翅的鳞片颜色和翅长基因的遗传机制,某研究团队以金黄色金属光泽鳞片小翅(品系甲)和银色金属光泽鳞片正常翅(品系乙)两个纯合品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如表杂交实验。(注:一对昆虫一次繁殖后代约120只。)
杂交组合二的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统计F2表型及数目如下。
雌虫:金黄色金属光泽鳞片正常翅180只、金黄色金属光泽鳞片小翅90只,银色金属光泽鳞片正常翅140只,银色金属光泽鳞片小翅70只;
雄虫:金黄色金属光泽鳞片正常翅180只、金黄色金属光泽鳞片小翅90只,银色金属光泽鳞片正常翅140只、银色金属光泽鳞片小翅70只。
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该鳞翅目昆虫的鳞片颜色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是 ,F2出现上述杂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2)控制翅长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杂交组合二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杂交组合二的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关于翅长出现F2特殊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 。
(3)请从杂交组合一的F1、品系甲和品系乙中选择合适的昆虫,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验证第(2)小题中关于特殊性状分离比的推测,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
【答案】(1) 控制该鳞翅目昆虫的鳞片颜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鳞片颜色呈金黄色金属光泽,否则鳞片颜色呈银色金属光泽
(2) Z aabbZDW、AABBZdZd 含有d基因的雄配子存活率只有50%
(3)实验思路:让杂交组合—F1中雄性个体与品系甲的雌性个体杂交(或让杂交组合—F1中雄性个体与品系乙的雌性个体杂交),统计后代雌性个体的表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子代雌性个体中正常翅:小翅=2:1
【分析】性染色体上的的基因控制性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从性遗传是指相同基因型在不同的性别中表现为不同表现型的现象。它与伴性遗传的区别为控制从性遗传的基因一般位于常染色体,而不是性染色体。伴性遗传概念: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和性别相关联,叫做伴性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不确定时,常常用假设法分析。
【详解】(1)就昆虫的鳞片颜色这对性状而言,金黄色金属光泽昆虫和银色金属光泽昆虫杂交,正交和反交的子代都表现为金黄色金属光泽,且杂交组合二中F1随机交配,F2无论雌雄的表型及比例均为金黄色金属光泽:银色金属光泽=9:7,说明控制该种昆虫的翅鳞片颜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F2出现9:7的特殊分离比的原因是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鳞片颜色呈金黄色金属光泽,否则鳞片颜色呈银色金属光泽。
(2)分步分析杂交组合二的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出现F2特殊性状分离比的原因。第一步:确定控制该种昆虫翅长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情况。杂交组合一和杂交组合二中,甲、乙两亲本正、反交结果不同,且杂交组合二的F1中小翅只在雌性个体中出现,正常翅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因此可以判断控制该昆虫翅型的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第二步:确定杂交组合二的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出现F2特殊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杂交组合二的F1随机交配,F2中正常翅:小翅=2:1,而不是1:1,说明小翅个体只有正常翅的1/2,最可能的原因是含有d基因的雄配子存活率只有50%。杂交组合二中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ZDW、AABBZdZd。
(3)杂交组合二的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出现F2特殊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含有d基因的雄配子存活率只有50%,设计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如下:实验思路一:让杂交组合一F1中雄性个体(基因型为ZdZd)与品系甲的雌性个体(ZdW)杂交,统计子代雌性个体的表型及比例,子代雌性个体中正常翅:小翅=2:1。实验思路二:让杂交组合一F1中雄性个体(基因型为ZDZd)与品系乙的雌性个体(ZDW)杂交,统计子代雌性个体的表型及比例,子代雌性个体中正常翅小翅=2:1。
23.(11分)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 ,激素乙通过 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 。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 ,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 。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 。
【答案】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 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示增加产热量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和甲状腺激素调节,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
(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判断图中两种激素的名称以及各自的作用,明确任何条件下只要体温恒定,则产热量一定与散热量相等。
24.(11分)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水草能量流向各种动物的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调查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甲壳类和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A.该湖泊中的生产者只有水草
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上图中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上图中与底栖动物有关的食物链共有4条
(2)湖泊中某些滤食性鱼类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食性鱼类、乌鱼等生活在水体中层,青鱼等生活在水体下层,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其原因是 。理论上,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宜放养 (填“滤食性鱼类”或“草食性鱼类”或“乌鱼”或“青鱼”)。研究发现,放养鱼类后不能明显降低水体中的蓝藻等,如果要根治,应采取的措施是 。
(3)该湖泊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4)该湖泊目前已被生活污水污染,为找出理想的污染治理措施,科研人员做了相关研究。下表是某地排污池下游河道中多种指标的测定结果。
注:红假单胞光合菌是一种光合细菌,菌体内有多种光合色素,无光条件下能异养生长。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表中红假单胞光合细菌,属于 。表中治理该湖泊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 ,理由是 。
【答案】(1)ACD
(2) 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滤食性鱼类 控制好流入水体的污染源
(3)肉食性鱼类较植食性鱼类营养级高,营养级越高,流动到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
(4) 生产者和分解者 红假单胞光合菌 不产生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1)A、该湖泊中所有的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都是生产者,除了水草还有其他的生产者,如藻类等,A错误;
B、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甲壳类和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所以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B正确;
C、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以该生态系统内是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上图中只包含了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上图中与底栖动物有关的食物链共有5条,分别为,水草→底栖动物→小型鱼类→乌鱼;水草→底栖动物→虾类→乌鱼;水草→底栖动物→虾类→翘嘴鲌;水草→底栖动物→翘嘴鲌;水草→底栖动物→河蟹→青鱼,D错误。
故选ACD。
(2)由于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所以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导致富营养化。滤食性鱼类是一类用筛耙过滤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细菌、有机碎屑等的鱼类,所以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宜放养滤食性鱼类。控制好流入水体的污染源,才能根治水体的中蓝藻过多的问题。
(3)由于肉食性鱼类较植食性鱼类营养级高,营养级越高,流动到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所以该湖泊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
(4)红假单胞光合菌有光条件下可进行光能自养生长,无光条件下可分解有机物化能异养生长,因此其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和分解者。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红假单胞光合菌不产生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因此治理该湖泊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红假单胞光合菌。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和表格数据,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生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图中和表中信息准确答题是解答本题关键。
25.(11分)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可以预防由HPV引起的多种宫颈癌,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图a是HPV疫苗制备所需的L1基因片段,图b是某种质粒载体。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构建重组HPV疫苗,科研人员将L1基因插入质粒中,最好选择限制酶 进行共同切割,原因是 (答出2点即可)。
(2)图中启动子为RNA聚合酶结合位点,该处序列应根据 (填“人宫颈细胞”或“乳头瘤病毒”或“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识别序列来设计。
(3)若将工具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载体得到的混合物经过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结果大肠杆菌有的未被转化,有的含有质粒载体,有的含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如果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在上述三种大肠杆菌中,能够正常生长的有 ,这些大肠杆菌能正常生长的原因是 ﹔若将上述筛选出来的大肠杆菌,培养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其生长情况可能是 、
(4)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表达产物衣壳蛋白L1经纯化,可被免疫系统识别,引起免疫反应。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这样的重组疫苗更安全又有效。从疫苗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答案】(1) BamHI、HindⅢ 不会导致标记基因都被破坏/避免目的基因自身环化/避免载体自身环化/避免目的基因反向连接到载体上/BdI在质粒上的酶切位点不唯一,导致结果不可控
(2)大肠杆菌
(3) 含有质粒载体和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二者都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可抗氨苄青霉素,在该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含有质粒载体的大肠杆菌能正常生长,而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不能生长
(4)衣壳蛋白L1无核酸成分,无繁殖能力(或侵染能力),但有抗原特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而传统灭活疫苗含有核酸,可能存在侵染能力
【分析】1、“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3)其它载体: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 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 大肠杆菌,其转化方法是:先用 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 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详解】(1)BamHI、HindⅢ不会导致标记基因都被破坏/避免目的基因自身环化/避免载体自身环化/避免目的基因反向连接到载体上/BdI在质粒上的酶切位点不唯一,导致结果不可控,所以将L1基因插入质粒中,最好选择限制酶BamHI、HindⅢ进行共同切割。
(2)大肠杆菌中的启动子序列有利于L1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所以应该根据大肠杆菌中RNA聚合酶识别序列来设计。
(3)含有质粒载体和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都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可抗氨苄青霉素,所以含有质粒载体和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都可以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由于重组质粒中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被破坏,不能抗卡那霉素则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不能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
(4)衣壳蛋白L1无核酸成分,无繁殖能力(或侵染能力),但有抗原特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而传统灭活疫苗含有核酸,可能存在侵染能力,所以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这样的重组疫苗更安全又有效。
黑暗时O2吸收量(mg/h)
6 000勒克斯光照时O2释放量(mg/h)
10℃
0.5
3.6
20℃
1.2
3.1
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甲
92
4
0
0
1
1
1
1
乙
0
25
20
20
20
5
0
0
丙
0
65
20
10
3
2
0
0
亲本藻
A藻
B藻
优势代谢类型
自养
异养
生长速率(g•L-1•d-1)
0.06
0.14
固体培养基上藻落直径
小
大
DHA含量(‰)
0.7
无
杂交组合
亲本
F1
一
♀甲×♂乙
♀金黄色金属光泽鳞片正常翅(60只)、♂金黄色金属光泽鳞片正常翅(60只)
二
♂甲×♀乙
♀金黄色金属光泽鳞片小翅(30只),♂金黄色金属光泽鳞片正常翅(31只)
生物
毒素含量μg/L
铵盐吸收率
有机物去除率
硅藻
0.1
52%
0
蓝藻
0.554
78%
0
红假单胞光合菌
0
87%
9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江苏卷01)(全解全析),共17页。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广东卷01)(全解全析),共19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生物(全析全解),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