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高考I卷03)(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高考I卷03)(全解全析),共11页。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则表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种”错,原文“比如喙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种之间和同一种但分布于不同岛上的种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可见单凭喙的大小和形状无法确定它们是否属于不同的种。
故选B。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达尔文发现带回的雀形目鸟类是没被描述过的新种”错,原文“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 Guld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选项中“达尔文”应为“Guld”。
故选A。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这是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发生作用的表现”错,原文“而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喙的大小却介于两种的正常值之间,这两个小岛上各只有一种食种子的地雀,因此表现出了竞争释放,即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拓展实际的生态位。就是说这两个岛的中地雀和小地雀可以选择利用的种子大小更为多样化”,可见应是“食物资源的竞争”的作用。
B.“不同岛屿的地雀喙型有异是由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造成的”错,原文“拉克的新书用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方面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予以佐证,并揭示了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形成上的重要作用”,可见“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影响的是“物种形成”,而不是“喙型有异”。
D.“弥补了‘达尔文雀’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遗憾”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在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的研究中应当去追求长期的开放式的持续工作,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演化及生态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尽头”,没有谈到利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得到的研究成果。
故选C。
①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资料却得出了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②在研究了一百多年后,“达尔文雀”仍有许多未解之谜;③团队坚守荒岛 42 年观察研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而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面对同样的原始资料,1947 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竟得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可知,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资料却得出了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
②由“这些遗憾被开始于34 年之后并延续至今的一项长期研究弥补”可知,在研究了一百多年后,“达尔文雀”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③由“更有另一个研究团队42年的荒岛坚守”可知,团队坚守荒岛 42 年观察研究。
5.①科学研究会受同时代观点的影响,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和判断;②科学研究需要持久地探索,要有恒心和毅力;③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受到当时主流观点认为亚种之间形态差异不具备自然选择上的适应性的影响,拉克在‘达尔文雀’身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但后来“生态学上一项名叫高斯原理的理论引起了拉克的注意,并最终改变了他关于‘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可见科学研究会受同时代观点的影响,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和判断;
②由“1938 年12 月……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1939 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 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 号‘达尔文雀’标本”“1947 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竟得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更有另一个研究团队42年的荒岛坚守”可知,科学研究需要持久地探索,要有恒心和毅力;
③由“对‘达尔文雀’的研究,研究者们手中的工具从达尔文时代的猎枪,到拉克的望远镜,再到后来的雾网和录音机,发展到了今天的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可见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
【答案】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更因为对弟弟的气恼”错,依据“没答应他,脸上涨红,好象生气的样子,下了台阶,一直往自己屋里跑”“每个星期都同他去的,这次一定很气他,所以取消了”等内容都只是弟弟自己的猜测,可知二姊不一定是对“对弟弟的气恼”。
故选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叙述情节时多使用长句”错,叙述情节时也是多使用短句。
故选D。
①对林先生的失望;②对告诉林先生姐姐秘密的后悔;③妈妈和姐姐不理睬自己的委屈;④想要林先生送的小人儿画但又不能要的矛盾与难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尾处“弟弟呜呜哭起来”,意思是弟弟心里委屈难过,分析弟弟内心委屈难过的原因,需要由此逆推,梳理出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弟弟的委屈难过。
①弟弟对林先生的态度变得反常,“都是他害的”“他恨恨的又想起林先生”“他又来做什么呢”“谁是你的……”“不要,你不是我的好朋友”,说明弟弟后来“呜呜哭起来”的原因有:对林先生表示失望。
②本来和林先生商量好,告诉了二姊的秘密是两人心照不宣的事情,“你答应了不要告诉人说我开姊姊的抽屉呵”,但是弟弟看到众人的反应,和自己的思想层面产生了错位,于是感到不安,“弟弟忽然脸上热起来,想道,“‘坏了,林先生一定把昨天我开开二姊姊抽屉的事情告诉他们了。他们来告诉妈妈吧?’他愈想愈怕”,并且对告诉林先生姐姐秘密这件事有些许后悔,这也是后来“呜呜哭起来”的原因。
③本来星期天是该去看电影的,结果没去,“‘都是他害的,弄的妈妈姊姊都不见我好了。’他恨恨的又想起林先生,委屈得要哭出来”,可知弟弟后来“呜呜哭起来”的原因有:对妈妈和姐姐不理睬自己,弟弟感到莫名和委屈。
④林先生带来了弟弟最喜欢的小人儿画,“忽然一大张花花绿绿闪金子光的《水浒》小人儿画现在脑子里”“林先生拉着他的小手,递给他一个纸卷”,但是弟弟此刻内心矛盾,想要而又拒绝,“他的话带着哭声。纸卷已落在地上”,说明弟弟后来“呜呜哭起来”的原因有:这种想要林先生送的小人儿画但又不能要的矛盾与难受。
9.内容上,补充内容,交代二姊对林先生的感情;暗示情节,使后文林先生成为弟弟姐夫的情节变得合理。
结构上,交织双线,弟弟和林先生的故事、林先生与姐姐的故事,两条线索通过“有花的硬纸片”这一物象交织在一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分析重要物象在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
内容上,“有花的硬纸片”是二姊对林先生心有所向的载体和纽带,文中没有直接叙述二人之间的情感,只是从弟弟的角度侧面交代,“末了找出一块有花的硬纸片,笑让林先生瞧”“你看这堆纸都有你的林字,这是姊姊从报上剪下来的,不知她留着做什么”,这样,就补充内容,交代二姊对林先生的感情。同时,还暗示了情节,从后文的情节来看,“上房看新姊夫去,还有好东西吃呢”,林先生成为弟弟的姐夫,变得合理。
结构上,全文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一是弟弟和林先生的故事,主要通过“小人儿画”“姐姐的秘密”(“有花的硬纸片”)等内容前后贯穿;二是林先生与姐姐的故事,虽然没有直接叙述二人的交往和感情,但是“有花的硬纸片”成了二人之间的纽带。这样,“有花的硬纸片”将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使得文章更加丰富有意蕴。
【答案】
10.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么好赏恶罚的人,就会弃公务,行私术,紧密勾结来互相包庇利用。
则“好赏恶罚之人”,偏正短语作主语,放在句首单独成句以强调,C处断开;
“释公行”与“行私术”结构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EG处断开。
故CEG三处需要断开。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察知、弄明白。/详细周密。句意: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
B.正确。句意: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
C.正确。句意:忘记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
D.正确。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贵,尊重;/以……为齐。句意:不能保证别人一定尊重自己。/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故选A。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亡国之君的朝廷之中是没有人相伴的”表述错误,文中是指没有和君主一心的人。
故选C。
13.(1)像这样,那么群臣就会废弃法律而推行私权,轻视公法了。
(2)因此,君子不被荣誉诱惑,也不被诽谤吓倒,只是遵循正道行事,这才是君子处世最基本的准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是”,像这样;“废法”,废弃法律;“行私重”,推行私权。
(2)“于”,表被动;“率”,遵循;“至诚之道”,最基本的准则。
14.同:两段材料都建议“明主”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异:材料一韩非子认为“明主”应该明辨是非,将法制作为治国的第一要义。材料二荀子认为“明主”应该重视发挥君子在立法治国中的关键作用,治国之要在于急于得到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同:结合材料一“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主仇法则可也”,材料二“法者,治之端也”可知,两段材料都建议“明主”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
异:材料一,“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加在群臣头上,君主就不会被狡诈虚伪所欺骗;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用来判断远方事情,君主就不会被天下轻重不一所欺骗。可知韩非子认为“明主”应该明辨是非,将法制作为治国的第一要义;
材料二,“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意思是“君子是法律的根源。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约,也足以周遍适用;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因为失去先后的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变化,足以造成混乱;不懂得法律的精神而只拘泥于条文的规定,即使知识广博,面对具体事务也一定会陷于混乱。所以,明君急于得到人才,而昏君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自在而国家得到治理”。可知荀子认为“明主”应该重视发挥君子在立法治国中的关键作用,治国之要在于急于得到人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以当今之时,能除私欲趋国法的就会民安而国治;能除私行行国法的,就会兵强而敌弱。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加在群臣头上,君主就不会被狡诈虚伪所欺骗;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用来判断远方事情,君主就不会被天下轻重不一所欺骗。现在若按声誉选用人才,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联络勾结;若凭朋党关系举用官吏,臣民就会营求交结而不求依法办事。所以官吏不称职的,国家就会混乱。凭好名声行赏,凭坏名声处罚,那么好赏恶罚的人,就会弃公务,行私术,紧密勾结来互相包庇利用。忘记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引进他的同党,那么这些人为君主出力就少了。交情广,党羽多,内外结成死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掩饰的人却很多。所以忠臣无罪却遭难而死,奸臣无功却安然得利。忠臣遭难而死,并不因为有罪,他们就会隐退;奸臣安然得利并不凭功,他们就会进用。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源。像这样,那么群臣就会废弃法律而推行私权,轻视公法了。他们多次奔走奸臣门下,一次也不去君主朝廷;千方百计考虑私家的利益,一点也不为君主的国家着想。属臣数目虽多,不能用来等奉君主;百官虽备,不能用来担当国事。这样,君主就徒有君主虚名,而实际上是依附于群臣之家的。所以我说:衰弱国家的朝廷没有人在里边。朝廷里边没有人,不是指朝廷里边臣子少。私家致力于互谋私利,不致力于利国;大臣致力于互相推崇,不致力于尊奉君主;小臣拿俸禄供养私交,不把官职当回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君主在上不依法断事,而听凭臣下任意去干。所以明君用法选人,不用己意推举;用法定功,不用己意测度。能干的人不可能埋没,败事的人不可能掩饰,徒有声誉的人不可能升官,仅受非议的人不可能斥退,那么君主对臣下就辨得清楚而易于控制了,所以君主依法办事就可以了。
材料二:
法律是国家治理好的开端,而君子是法律的根源。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约,也足以周遍适用;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因为失去先后的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变化,足以造成混乱;不懂得法律的精神而只拘泥于条文的规定,即使知识广博,面对具体事务也一定会陷于混乱。所以,明君急于得到人才,而昏君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自在而国家得到治理;急于得到权势,就会自身劳碌而国家混乱;君子能够做值得被尊重的事,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尊重自己;君子能够做到被人信任,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信任自己;君子能够做到被人任用,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为耻辱,而不以被污辱为耻辱;以不诚实为耻辱,而不以不被信任为耻辱;以无能为耻辱,而不以不被任用为耻辱,因此,君子不被荣誉诱惑,也不被诽谤吓倒,遵循正道行事,这才是君子处世最基本的准则。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以快哉亭的实景衬托平山堂的虚景,意在表达对恩师的思念”理解错误,此处应为以虚衬实,通过昔日平山堂赏景的淋漓兴致传达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也以自己对恩师的仰慕,表达对张偓佺的钦佩。
故选C。
16.①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就能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表达词人身处逆境仍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和超然万物的潇洒胸襟。②词人着意描绘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形象,他的壮伟风神正是词人所追求的浩然之气的风貌写照。③词人对宋玉雌雄之风说的议论,意在表达庄子所言“天籁”本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词人推崇的浩然之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分析末尾两句的意思,“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大意是: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就能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根据这一写作背景以及当时词人的处境可知,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身处逆境仍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和超然万物的潇洒胸襟。
根据词的下片“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可知,下片中词人着意描绘了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形象,老人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的壮伟风神正是词人所追求的浩然之气的风貌写照。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大意是: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这是词人对宋玉雌雄之风说的议论,意在表达宋玉不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词人认为庄子所言“天籁”本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庄子的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词人推崇的浩然之气。
17.【答案】
(1)白露横江 水澹澹兮生烟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澹、胥、赢、飧、樽、醅。
【答案】
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屈指可数)②千差万别(天差地别、迥然不同)③随波逐流(随声附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积累及在具体情境中准确运用的能力。
根据空缺①处上下文语境中的“于万万人中仅是”“大有参差”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形容少之又少,故可填“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
根据空缺②处上下文语境中的“大有参差”“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强调差别之大,故可填“千差万别(天差地别、迥然不同)”。千差万别(天差地别、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根据空缺③处上下文语境中的“争名逐利之潮起”“人人跻身其中”“身不由己”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受潮流摆布,故可填“随波逐流(随声附和)”。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巩渗,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
示例:A 把“造成”改为“形成”;B 在“点染历史”后面加“的旷古奇人”;F 删除“该怎么写”或“还会剩下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A处,“造成”和“人格”搭配不当,把“造成”改为“形成”。
B处,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可以在“点染历史”后面加“的旷古奇人”。
F处,句式杂糅,可以删除“该怎么写”或“还会剩下什么”。
20.①原文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前四个分句均为六字短句,句式整饬,反复铺排,正反相成,表意丰富,简练明快,有韵律感;后两个分句用散句,错落有致。②原文仿骈偶句式,点缀文言字词,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句式活泼,语言雅洁,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从原文的句式结构、句型功能、行文风格等角度揣摩、比较、体会。
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整散结合的短句表达,前四个分句“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是六字短句,表意丰富,句式整齐,有气势,音韵和谐;后两个分句“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是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简练明快。
运用文言字词与句式,如“乎”“为……所”“乃……耳”等,另外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句式活泼灵动,行文简洁,典雅,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
【答案】
21.A因其独特的功效 B导致品质差异很大 C就鉴定为优质牛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后面“医家”对牛黄的推崇备至、奉为上品,应该是因为其有特殊的功效,故填“因其独特的功效”。
B处,根据前面的“产生结石的致病因素不稳定”和后面的“不如培植牛黄品质稳定”可知该处应该交代牛黄的品质状况差异很大,应填“导致品质差异很大”。
C处,根据前文的信息,可知≥35%远远高于25%,因此其为优质牛黄,应填“就鉴定为优质牛黄”。
22.培植牛黄实现阶段性量产,解决了千年难题,因此对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选用句式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二段主要是阐述培植牛黄实现量产的意义,所以首先将该段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再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组合成句即可。
文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指出“培植牛黄成功实现阶段性量产”,第二句关键信息为“优质牛黄稀少的千年难题终于得到破解”,第三句落脚到具体意义,“对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用因果关系整合上述信息得出答案:培植牛黄实现阶段性量产,解决了千年难题,因此对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23.【答案】例文:
坦率有度,慎言为先
《朱子治家格言》写道:“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曾国藩自箴:“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论语•为政》亦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名家谈及入世之法,多涉“慎言”。祸从口出,若逞一时口舌之快,反倒容易生出事端。如此看来,“慎言”成了涉世之法宝,然则“慎言”究竟何如?
今天,我们拥有海量的信息,但我们依然不安、焦虑、躁动,难道不正是因为我们听到的“话”太多太杂,我们说的“话”太随意太冗余?既如此,那我们是否就不言了呢?门捷列夫循求真之旨指出专家之误,夏元吉遵责义上书朱棣之急于求成,故谨言慎行不是不言,而是不妄言,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当言则言,就是要言而收发有度。
社会光速发展,“言论自由”似乎成了某种“高级意识”的代名词,然而自由言论、坦率表达都需要一个“度”。诚然,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这是现代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地确,诸如稻盛和夫、马伯庸等作家始终强调“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直率地表达出来”,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口无遮拦,可以随心所欲地毁谤别人。近期“粉发女孩”郑灵华事件引起广泛热议,明媚鲜艳的生活态度和梦想上,覆盖的却是上千条不明真相的谩骂和别有用心的侮辱,坦率转头成了语言攻击的保护伞。口可吐玫瑰,亦可吐荆棘,不管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在看似隐形的网络,我们都需要时刻注意语言的“度”,不要夸夸其谈的轻浮狂妄,不要毫无遮拦的无意中伤。
咀英华以思,少言语以贵,涉世以慎言为先。《周易》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急躁之人总是急于表现,故而言多,必失,擅思之人往往寡言。看黛玉初入贾府,“步步留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在这一方面,黛玉堪称表率。群处时需慎言,需三思而后言。君子九思之一——言思忠,即言掷地在声,懂得在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忠于出口之言。真知灼见往往经历了沉默的思索过程。严冬慎言,集结郁达夫春风沉醉的烂漫;书写慎言,孕育普希金波尔金诺的秋天;吾辈慎言,积蓄雄鹰振翅的高飞。
诸般德行,皆由内求。能在喧嚣时淡然自若,保持自己的“端庄”,不妄言、不失言,不乱于心。但凡开口,坦率有度,慎言为先,方为吾辈同仁终其一生追求的大智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借助传世经典《格言联壁》中的名言,引出“慎言”这一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会上做事,以谨慎说话为首先。这里的“慎言”是不轻易臧否他人,三思而后言,谨言慎语,是少说,但不是不说,是深思熟虑后发声,不盲目,不跟风,不妄言,体现了个人的修养智慧。而材料后一句话,则通过现实中一部分人的观点,阐述了“直言”的观念,由此鼓励人们直率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直言”,可以是口无遮拦,直来直去,但更可以是立足于道义真理的坦诚言说。
其实,两者并不是完全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需要我们根据情况、场合、对象去理性抉择。考生要进行理性分析和辩证思考,然后进行合理立意。比如,可以指出怎样才是我们真正认可的“直言”:并不是不顾一切,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所有的话不分场合全部不吐不快。这就要求我们要看场合和对象,要具备虚心聆听他人意见的耳朵和真诚审视自己的眼睛。而我们真正认可的“慎言”则是要具备理性精神,懂得察言观色,从而选择出最能合理表达自我认知,也是最适合对方的话。
写作时,要进行辩证论述,要有问题意识,这是将话题引向深入的根本。比如,什么时候必须直率地说、如何谨言慎行,什么时候不便说或不能说,说还是不说的意义和价值等;最后,要利用新时代的新素材写出新意。可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如孔子对于慎言的名言 “话未及言而言之,失言;及言之而未言,失人”,如杨修的说话方式给自己带来灾难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立意:
1.坦率与委婉,皆出本心。
2.说与不说要学会审时度势。
3.多闻慎言,中国智慧。
4.谨言慎行,行稳致远。
1
2
3
6
7
11
12
15
B
A
C
C
D
A
C
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高考Ⅱ卷03)(全解全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九省卷03)(全解全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江苏卷03)(全解全析),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