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五)理综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693969/1-171498864170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五)理综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693969/1-17149886417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五)理综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693969/1-17149886417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五)理综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693969/0-171498863991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五)理综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693969/0-17149886399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五)理综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693969/0-171498863998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五)理综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五)理综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五理综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docx、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五理综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科学家用离心技术分离得到了有核糖体结合的微粒体,即膜结合核糖体,其核糖体上最初合成的多肽链含有信号肽(SP)以及信号识别颗粒(SRP)。研究发现,SRP与SP结合是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加工的前提,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蛋白质均不含SP,此时的蛋白质一般无活性。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微粒体中的膜是内质网膜结构的一部分
B. 细胞中每个基因都有控制SP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C. SP合成缺陷的浆细胞中,抗体不会进入内质网腔中
D. 内质网腔中含有能够在特定位点催化肽键水解的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分泌蛋白先在游离的核糖体合成,形成一段多肽链后,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信号,再与内质网上信号识别受体DP结合,将核糖体-新生肽引导至内质网,SRP脱离,信号引导肽链进入内质网,形成折叠的蛋白质,随后,核糖体脱落。
【详解】A、分析题意,微粒体上有核糖体结合,其核糖体上最初合成的多肽链含有信号肽(SP)以及信号识别颗粒(SRP),且两者结合能引导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据此推测微粒体中的膜是内质网膜结构的一部分,A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信号肽(SP)是由控制“信号肽”(SP)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合成的,所以分泌蛋白基因中有控制SP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细胞中每个基因不一定都有控制SP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如配子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等,B错误;
C、SRP与SP结合可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加工,SP合成缺陷的细胞中,不会合成SP,因此不会进入内质网中,C正确;
D、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蛋白质上均不含“信号肽”,说明在内质网腔内“信号肽”被切除,进而说明内质网腔内含有能在特定位点催化肽键水解的酶,D正确。
故选B。
2. 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会解离为R-(带负电的蛋白质)和H+两种离子,H+被细胞膜上的H+泵(具ATP水解酶活性)逆浓度梯度泵出细胞,使细胞呈现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成为细胞积累阳离子的主要动力。由于R-(不能扩散到细胞外)的吸引,溶液中阳离子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内,最终膜两侧离子浓度不相等,但达到了离子扩散速度相等的平衡,称为杜南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解离出的H+被膜上H+泵泵出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B. 通过杜南平衡在细胞内积累某阳离子时会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C. 将H+泵出细胞外的过程中,需要ATP提供磷酸基团将H+泵磷酸化
D. 当细胞达到杜南平衡状态时,细胞膜内外不再发生水分子的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蛋白质解离出的H+被膜上H+泵泵出细胞外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所以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
B、由于R-(不能扩散到细胞外)的吸引,溶液中阳离子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内,最终膜两侧离子浓度不相等,但达到了离于扩散速度相等的平衡,此过程不直接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B错误;
C、在主动运输过程中,ATP可提供一个磷酸基团将转运蛋白磷酸化,所以将H+泵出细胞外的过程中,需要ATP提供磷酸基团将H+泵磷酸化,C正确;
D、水分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所以当细胞达到杜南平衡状态时,细胞膜内、外还会发生水分子的交换,D错误。
故选C。
3. 目前在独脚金内酯生物学功能的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是人工合成的类似物GR24。现欲探究外源独脚金内酯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株高、根长、真叶数的影响,将若干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随机均分为5组,用适宜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模拟盐胁迫环境,再分别配制浓度为0nM、5nM、10nM、50nM的GR24溶液对盐胁迫组进行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GR24溶液浓度和是否进行盐胁迫处理
B. GR24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C. GR24和乙烯利均在植物细胞中合成,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 喷施GR24可减轻盐胁迫对黄瓜幼苗株高的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变量: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叫做自变量;因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实验组:接受自变量处理的组;对照组:没有经过自变量处理的组。
【详解】A、本实验欲探究外源独脚金内酯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株高、根长、真叶数的影响,自变量为GR24溶液的浓度以及是否浇0.9%NaC1溶液(是否进行盐胁迫处理),A正确;
B、GR24为人工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的激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B正确;
C、GR24和乙烯利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C错误;
D、乙与甲对比可知,盐胁迫会抑制株高,丙、丁、戊与乙对比,前三者株高均更高,说明喷施GR24可减轻盐胁迫对黄瓜幼苗株高的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C。
4.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鲤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可以随环境优化而增大
B. “数罟不入洿池”的目的是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鲤鱼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
D. 该鲤鱼种群成年鱼及其幼体因食物来源不同在水中的不同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3、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
【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优化环境会使K值增大,A正确;
B、“数罟不入洿池”是指密孔的渔网不进入池塘,可以保证幼年个体不被过度捕捞,其意义是为了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鲤鱼的种群数量时,被标记的标记物脱落,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C正确;
D、该鱼种群成年鱼和幼体是一个种群,在水体中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D。
5. 某豆科植物的高茎(N)对矮茎(n)为显性,种子的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现有甲、乙两个品系,其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情况如图所示。已知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不考虑基因突变。甲、乙杂交,后代出现一个基因型为RRr的子代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品系自交,后代有6种基因型
B. 甲与乙正反交,F1的表型存在差异
C. 丙产生的原因是亲本甲减数分裂异常
D. 丙与甲杂交,子代基因型为Rr的概率为1/6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甲品系动物相互交配,雌性可以产生NR、Nr、nR、nr4种配子,雄性由于n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nR、nr雄配子致死,只能产生NR、Nr2种配子,雌雄配子间随机结合,子代一共有6种基因型,A正确;
B、已知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雌配子不会致死,因此甲与乙正反交,F1的表型存在差异,B正确;
C、甲、乙杂交,后代出现一个基因型为RRr的子代丙,r配子是亲本乙产生的,RR是亲本甲产生的异常配子,C正确;
D、丙RRr减数分裂能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r:Rr:R:RR=1:2:2:1,甲能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R:r=1:1,丙与甲杂交,子代基因型为Rr的概率为,D错误。
故选D。
6.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可以在吞噬细胞内寄生的低毒性真菌病原体,其表面有多糖类的荚膜。为探究荚膜的致病机理,某研究人员将新型隐球菌野生株(对照组)和新型球菌荚膜缺陷株(实验组)分别与小鼠吞噬细胞共孵育相同且适宜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吞噬隐球菌的吞噬细胞数/观察到的吞噬细胞数)较高。已知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和胸腺缺失小鼠更易感染新型隐球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型隐球菌侵入机体后,可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B. 推测B淋巴细胞最可能在抗新型隐球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C. 荚膜可提高新型隐球菌抵抗小鼠吞噬细胞吞噬的能力
D. 进一步确定新型隐球菌荚膜合成的关键基因,可为控制其感染提供研究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新型隐球菌侵入机体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也可寄生在吞噬细胞内,因此可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和胸腺缺失小鼠更易感染新型隐球菌,说明T淋巴细胞最可能在抗新型隐球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B错误;
C、实验组(新型隐球菌荚膜缺陷株)吞噬细胞的吞噬率较高,说明荚膜可提高新型隐球菌抵抗小鼠吞噬细胞吞噬的能力,C正确;
D、荚膜可提高新型隐球菌抵抗小鼠吞噬细胞吞噬的能力,进一步确定新型隐球菌荚膜合成关键基因,可为控制新型隐球菌的感染提供研究方向,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7. 连作是指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连作对花生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设置了T1和T2两组土壤,其中T1组土壤前2年连续种植花生,T2组土壤前两年连续种植玉米,然后在两组土壤中种植花生,并测定两组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和比叶重(单位面积的叶片干重的重量),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T1组和T2组两组实验的处理方式可知,______组的种植方式为连作种植。
(2)花生叶肉细胞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的光为______,试结合表格分析连作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推测原因_________。
(3)根据结果可知,T1组的叶片物质积累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T2组,试结合表格数据阐述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答案】(1)T1 (2) ①. 红光和蓝紫光 ②. 连作会降低叶绿素的含量,原因是连作会降低根瘤菌的数量,固氮作用减弱,从而影响细胞合成叶绿素
(3) ①. 小于 ②. T1组的叶面积指数小,且单位面积的重量小
【解析】
【分析】花生叶肉细胞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的光是红光和蓝紫光,连作会改变土壤的微环境,首先连作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单一,机制是连作植物向土壤长期分泌同种物质,导致依赖这种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微生物群落单一或连作会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失衡,机制是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连续种植会吸收同种元素导致营养元素失衡。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T1组前两年种植的也是花生,而T2组前两年种植的是玉米,因此T1组第三年种植花生属于连作种植组,T2组属于非连作种植组。
【小问2详解】
花生叶肉细胞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的光是红光和蓝紫光;根据表格数据可知,T1组为连作组,和非连作组对比,结果表明连作会减少根瘤菌的数量,固氮作用减弱,减弱作物对氮的吸收,从而抑制叶绿素的合成,因此连作会降低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
【小问3详解】
根据比叶重的概念可知,比叶重为单位面积的叶片干重的重量,T1组的叶面积指数小,且单位面积的重量小,因此叶片有机物干重的质量会减少。因此T1组叶片干物质的积累量会小于T2组。
8.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又称老年性痴呆。患者表现为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出现情感及语言障碍。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的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内的神经递质一谷氨酸从突触小体释放到突触间隙,共通过了________层生物膜,经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膜电位变化,实现了________的转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如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图中的Ⅰ~Ⅲ表示生理过程。图示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是_________(填对应的序号)
①谷氨酸的释放
②Ca2+与N受体结合进入海马细胞
③A受体的磷酸化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完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预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4)为验证T段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可以取等量的正常小鼠和T段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小鼠,用HFS处理这两组小鼠的______(填部位名称)。一段时间后,再次施加单次强刺激,检测并比较两组小鼠的_________。
【答案】(1) ①. 0 ②. 化学信号向电信号 (2)①③
(3) ①. Ⅱ ②.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③. B、C
(4) ①. H区传入纤维 ②. 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传入神经纤维末梢的膜属于突触前膜,其释放的谷氨酸属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结合后,促进了钠离子内流,从而激活了N受体,钙离子由高浓度向细胞膜内运输,该过程提供了通道蛋白,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小问1详解】
神经递质一谷氨酸从突触小体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原理是膜的融合,共通过了0层生物膜;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实现了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
【小问2详解】
①谷氨酸的释放是胞吐的方式,需要耗能,①正确;
②Ca2+与N受体结合进入海马细胞,Ca2+是顺浓度梯度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②错误;
③A受体的磷酸化,需要水解ATP,则需要消耗能量,③正确;
故选①③。
【小问3详解】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说明H区神经细胞内的A受体结合到细胞膜上,该结果为图中的Ⅱ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完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依题意可知:实验的目的是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自变量为短肽,导入实验组的短肽含有磷酸化位点,导入对照组的短肽不含有磷酸化位点,因此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分别与B、C选项的内容相对应。
【小问4详解】
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自变量为实验小鼠是否发生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一段时间后,再次施加单次强刺激,检测并比较两组小鼠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9. 我国存在着多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生物存在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过程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区别于热带雨林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
(2)水鹿是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中常见野生林栖动物,主要以各种野草、树叶为食。水鹿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时,能量从第_______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调查显示2012年长白山约水鹿445头,2023年约1636头,且母子鹿遇见率和幼鹿占比都显著增加。由此推测,目前长白山水鹿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为_________。目前通常采用红外相机来调查水鹿的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有_______(答出两点)。
(3)在食物链“植物→雪兔→猞猁”中,与猞猁相比,雪兔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低,从食物成分角度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调查发现,猞猁种群摄入的能量为8.0×102J.hm-2.a-1,同化量为5.5×102J.hm-2.a-1,若猞猁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约20%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则其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约为_________ J.hm-2.a-1。
(4)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存在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②. 物种组成
(2) ①. 一 ②. 增长型 ③. 减少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干扰、避免伤害动物、可长时间调查、监测范围较广
(3) ①. 雪兔摄入的植物中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 ②. 4.4×102
(4)因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当输入到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一定时,某营养级生物种类越丰富,每个种群获得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就越少。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小问1详解】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的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的因素。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区别于热带雨林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物种组成。
【小问2详解】
水鹿粪便中的有机物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植物固定的能量,因此水鹿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时,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母子鹿遇见率和幼鹿占比较大,说明幼小的个体的比例大于老年个体,年龄结构最可能为增长型,目前通常采用红外相机来调查水鹿的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有,减少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干扰、避免伤害动物、可长时间调查、监测范围较广。
【小问3详解】
雪兔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低,说明雪兔的摄入量要多,同化量却少,从食物成分角度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雪兔摄入的植物中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猞猁种群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猞猁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约20%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其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约为5.5×102J.hm-2.a-1×80%=4.4×102J.hm-2.a-1。
【小问4详解】
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因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当输入到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一定时,某营养级生物种类越丰富,每个种群获得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就越少。
10. “三黄鸡”是著名的良种肉用鸡,也是广东三大名鸡、地方良种鸡之一,生长缓慢,鸡昧浓郁,回味香醇。回答下列问题:
(1)三黄鸡鸡爪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I/i和Did的控制,其鸡爪颜色和基因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
实验小组让青脚麻鸡公鸡和三黄鸡(黄脚)杂交,F1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脚雄性:白脚雄性:绿脚雌性:青脚雌性=l:l:1:l(I/i和D/d基因均不在W染色体上)。
①根据杂交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I/i,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让F1的全部雌雄鸡随机交配,后代三黄鸡所占的比例是____。欲利用F1的雌雄鸡进行杂交,使子代最大比例获得三黄鸡,应从F1代选择杂交的亲本的表型组合为________。
(2)马立克氏病(MD)是三黄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该病是由MDV病毒引起的。实验小组获得了甲和乙两个纯合品系的抗性鸡群体,甲品系的抗性基因为B1,乙品系的抗性基因为B2,且B1和B2是一对等位基因。实验小组为了比较B,和B,基因编码产物的抗病毒能力的强弱,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用MDV病毒感染F2代鸡,F2代纯合子的MD发生率为60%-70%,杂合子的MD发生率为12%-17%)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试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一步验证该实验结论,要求写出对比实验的过程和相应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Z ②. DdZiZi×ddZIW ③. 9/32 ④. 雄性黄色×雌性绿色
(2) ①. B2基因编码产物的抗病毒能力更强 ②. 让F1与乙品系杂交,再用MDV病毒感染F2代鸡,F2代纯合子的MD发生率显著低于杂合子
【解析】
【分析】伴性遗传概念: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和性别相关联,叫做伴性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不确定时,常常用假设法分析。
【小问1详解】
①根据题意可知,青脚麻鸡公鸡和三黄鸡(黄脚)杂交,F1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脚雄性:白脚雄性:绿脚雌性:青脚雌性=1:1:1:1,雄性有黄色和白色两种表型,雌性有绿色和青色两种表型,根据基因型和表型的对应关系可知,子代的雄性都含有I基因,雌性都不含I基因,因此I/i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杂交的子代表型可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DdZiZi×ddZIW,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DdZIZi、DdZiW、ddZIZi、ddZiW,其比例为1:1:1:1。
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的Dd:dd=1:1,因此d配子所占的比例为3/4,子代dd所占的比例为9/16,亲本杂交组合为ZiW×ZIZi,子代含I基因的概率是1/2,因此子代三黄鸡所占的比例是9/32。若要利用F1的雌雄鸡进行杂交,使子代最大比例获得三黄鸡,应从F1代选择杂交亲本的表型组合为雄性黄色×雌性绿色。
【小问2详解】
根据杂交的实验结果可知,甲的基因型为B1B1,乙的基因型为B2B2,因此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B1B2,和甲品系测交后代的纯合子基因型为B1B1,杂合子基因型为B1B2,由于用MDV病毒感染F2代鸡,F2代纯合子的MD发生率为60%-70%,杂合子的MD发生率为12%—17%,说明B1B2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强于B1B1,因此说明B2基因编码产物的抗病毒能力更强,为了进一步进行证明可以设置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为让F1与乙品系杂交,再用MDV病毒感染F2代鸡,F2代纯合子的MD发生率显著低于杂合子。
11. 镰刀菌会造成小麦赤霉病,受感染的麦穗出现红色霉层,不仅造成减产,还会产生霉素,造成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我国科学家从小麦近缘属植物长穗偃麦草中首次克隆出主效抗赤霉病基因Fhb7(编码一种谷胱甘肽S一转移酶),为解决小麦赤霉病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金钥匙”。研究发现,用光诱导型启动子(PrbcS)能够使Fhb7基因表达,其结合T基因后能使Fhb7基因更高水平表达。
(1)Fhb7基因可在不同种禾谷类作物细胞中转录并翻译出相同的谷胱甘肽转移酶,这说明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PrbcS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能被______识别并结合,驱动基因的持续______过程。
(3)通过PCR技术可从长穗偃草中获得Fhb7基因并大量扩增,首先要根据已知的核酸序列,设计具有特异性的______,使______酶能够从其______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4)如图,甲、乙均为Fhb7基因表达载体构建过程中的中间载体。区别含有中间载体甲与含有重组载体丙的微生物的方法是______。经酶切后凝胶电泳,测得含2B基因片段长度为0.3kb,经图示信息分析,含光诱导型启动子一T基因的片段长度约为_______。据图分析,形成重组载体丙,需要使用_______限制酶切割中间载体甲和乙,图中重组载体丙问号处有______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答案】(1)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还可以说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2) ①. RNA聚合酶 ②. 转录
(3) ①. 引物 ②. DNA聚合酶 ③. 3’
(4) ①. 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培养 ②. 1.8kb ③. HindIII+NtI或HindIII+EcRI ④. 2
【解析】
【分析】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对引物。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小问1详解】
Fhb7基因可在不同种的禾谷类作物细胞中转录并翻译出相同的谷胱甘肽转移酶,这说明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还可以说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PrbcS属于启动子,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能被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用于驱动基因的持续转录。
【小问3详解】
通过PCR技术可从长穗偃草中获得Fhb7基因并大量扩增,首先要根据已知的核酸序列,设计具有特异性的引物,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其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中间载体甲上不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而含有重组载体丙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故含有重组载体丙的微生物能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而含有中间载体甲不能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由图可知,载体乙的长度为3.6kb,经酶切后凝胶电泳,测得2B片段为0.3kb,设光诱导型启动子+T基因的长度为y,则3.6-0.3+y=5.1kb,解得y=1.8kb;故据图分析,甲的启动子-T基因的左侧为HindШ,右侧和乙2B右侧相同的是NtⅠ、EcRI的酶切位点,因此形成重组载体丙,需要使用HindIII+NtI或HindIII+EcRI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图中重组载体丙问号处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可为 EcRl、NtI的酶切位点,有2种酶切位点。组剂
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
株高/cm
根长/ cm
真叶数/片
甲
浇蒸馏水叶面喷施蒸馏水
15.13
3.38
2.60
乙
浇0.9%NaCl溶液叶面喷蒸馏水
12.58
3.12
2.30
丙
浇0.9%NaCl溶液叶面喷5 nM的GR24
13.51
3.17
2.20
丁
浇0.9%NaCl溶液叶面喷10 nM的GR24
14.03
3.69
2.20
戊
浇0.9%NaCl溶液叶面喷50 nM的GR24
14.35
3.26
2.30
叶绿素含量(mg/g)
根掐数(个/抹)
叶面积指数
比叶重(mg/cm2)
T1组
6.0
92
1.52
7.83
T2组
7.1
117
1.75
8.06
基因型
同时含I和
D基因
只含D基因
不含I基因
只含I基因
不含D基因
不含I和
D基因
表型
白色
青色
黄色
绿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下学期二模理综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下学期二模理综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docx、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下学期二模理综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六)理综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卷(四)理综试题,共12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