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北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开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要求:请将答案按序号填写到第4页的答题格内。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可用于研究( )
A.隋朝统一的条件 B.赵州桥的艺术特点
C.科举制度的作用 D.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2.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科举制创立于(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3.某班复习课上要求学生对秦、隋两朝的治乱兴衰进行比较,探究两朝的相似之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都在长安定都 B.都结束了长期混乱局面,实现了统一
C.都实行科举制 D.都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王朝
4.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5.如图描绘的灌溉工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秧马
6.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7.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飘逸洒脱”“享有‘诗仙’美誉”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
A.李白 B.骆宾王 C.杜甫 D.白居易
8.他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他”是( )
A.鉴真 B.崔致远 C.玄奘 D.吴道子
9.“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
A.东汉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北宋灭亡
10.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繁荣与开放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分裂与发展
1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 )
A.魏晋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五代十国”
12.《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太祖设置通判的目的是分化( )
A.节度使的权力 B.知州的权力 C.转运使的权力 D.宰相的权力
13.下表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贞观之治 D.王安石变法
14.10世纪初,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政权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15.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 )
A.契丹 B.大金 C.西夏 D.蒙古
16.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1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该词描写的情景是( )
A.北宋抗金 B.南宋抗金 C.南宋抗辽 D.西夏抗辽
18.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
A.工艺水平高超 B.私营作坊为主
C.产品行销世界 D.遍布沿海地区
19.如图文物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它主要反映了宋朝( )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
A.功夫细针畅销全国 B.广告业务兴盛
C.白兔商标十分流行 D.商业十分发达
20.研读下面文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南宋时期( )
A.江南人口大量增加 B.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C.江南一直比较富庶 D.都城临安是南方政治中心
21.1271年,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大元。“他”是( )
A.耶律阿保机 B.铁木真 C.完颜阿骨打 D.忽必烈
22.影响深远的地方管理制度——行省制度始于(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3.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 )
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2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元朝时期为了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设立的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 C.安西都护府 D.市舶司
25.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这( )
A.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 B.沟通了五大水系
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所学,指出秦朝在其所辖地方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二 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局面,为使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这一思想真正贯彻落实,汉武帝从教育入手,兴办太学,因为这是关乎国家教化和招贤纳才的大事。太学肩负着培养新型政治人才的责任。前124年,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从而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太学。
——任晓峰《略论西汉太学》
(2)依据所学,写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概括汉武帝设置太学的目的。(4分)
材料三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的为政理念。任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些理念的。(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4分)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着重于文学写作,也要考帖经(注:儒家经典基础知识测验)。唐玄宗统治时期,采取“作诗赎帖”的通融办法,允许考生不考帖经,而以作诗代替。这样一来,更加提高了诗词在科考中的地位。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上达到了空前的成熟和繁荣。
——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鼎盛局面的名称。小梁认为,唐代科举考试“作诗赎帖”的做法,推动了唐诗的成熟和繁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理由。(8分)
材料二
(2)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4分)
材料三 日本仿唐风气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受唐朝货币制度影响,708年,日本正式在奈良仿照唐“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珎”。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日本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2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同时,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武将却往往只是副帅,受文官的监督和管束,因此,宋代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
——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主要是指什么?为此,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政策?(6分)
材料二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宋代海外贸易图
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上航路与汉代相比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原因。(10分)
河北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样卷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6分)
(1)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分)
(2)孔子;加强中央集权。(4分)
(3)理念:以民为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等。践行: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很受唐太宗的赏识等。(4分)
(4)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4分,答出两点即可。)
27.(18分)
(1)开元盛世。(2分)答案一:判断:同意。(2分)理由: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士科考试“作诗赎帖”的办法,提高了诗歌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推动了应试者的诗歌创作热情,提升了诗歌创作的水平,是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上达到空前成熟和繁荣的重要原因。(4分)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唐诗的发展,除了科举考试“作诗赎帖”的推动之外,更主要与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等多种因素有关。这说明,唐代诗歌的成熟和繁荣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答案三:判断:不同意。理由:唐诗的发展,除了科举考试“作诗赎帖”的推动之外,还与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更主要的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民族:藏族。友好关系:“患难相恤,暴掠不作”。(4分)
(3)现象:日本学习唐朝文化。(2分)原因:唐朝政治统一,国力强大,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畅通,四通八达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28.(16分)(1)教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措施:重文轻武(或文官政治);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等。(6分)
(2)变化:路线更长;范围更广;途径国家多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A
B
D
C
A
A
B
C
B
D
B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C
B
A
D
B
D
D
B
A
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北区第一学区片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