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 电与磁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 电与磁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课后作业题,共8页。
A.铝粉和银粉B.铜粉和银粉C.铜粉和铝粉D.铁粉和铜粉
根据指南针指示南北的事实,下列不能得出的是( )
A.地理南、北极附近的磁感线较密
B.地球是个磁体
C.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D.地球周围存在磁场
关于磁场和磁感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B.磁感线是磁体周围空间实际存在的曲线
C.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D.磁场看不见、摸不到,但可以借助小磁针感知它的存在
下列描述磁场的各图中错误的是( )
A.B.C.D.
为了判断一根铁棒是否具有磁性,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不能确定该铁棒具有磁性的是( )
A. 将悬挂的铁棒多次旋转,静止时总是南北指向
B. 将铁棒一端靠近小磁针,相互吸引
C. 将铁棒一端靠近大头针,大头针被吸引
D. 水平向右移动铁棒,弹簧测力计示数有变化
将如图所示的条形磁体从中间截成两段,则( )
A.左右两段都只有一个磁极
B.左段一定是N极,右段一定是S极
C.左右两段都有N极和S极
D.左右两段全部失去了磁性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着地磁场,图中表示地磁南极的是( )
A.aB.bC.cD.d
如图所示,用条形磁铁N端,在一根钢棒上从左向右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钢棒具有磁性的情况是( )
A.钢棒左端为N极
B.钢棒右端为N极
C.无法确定钢棒某端的极性
D.钢棒无磁性
甲、乙两个磁极附近有一个小磁针,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所示(涂黑的为N极),那么( )
A.甲、乙都是N极B.甲、乙都是S极
C.甲是N极,乙是S极D.甲是S极,乙是N极
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一磁铁沿水平方向从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的A端移到B端,此过程中测力计示数与水平位置的关系可表示为( )
A.B.C.D.
、填空题
我们试着做一个游戏如图:将磁铁 M 固定在铁块 C 上。用手将一元硬币 B1、B2 叠在一起竖立在磁钢上端,如将手指稍稍松开一小段距离,将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硬币的上端将 (填“合拢”或“分开”)。这是因为硬币被磁铁 ,且两个硬币的上端磁极 (填“异”或“同”)名。
如图所示,A.B均为外形相同可能有磁性的钢棒,现将A挂在弹簧秤上,在B的上方从左端向右端匀速移动,若弹簧秤的示数始终不变,则 棒肯定无磁性;若弹簧秤的示数显示先由大变小,然后是由小变大,则 肯定有磁性。
方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磁化过程,图中容器内装的是一些铁屑,架上所夹的是一根软铁棒。
(1)比较甲、乙两图中的现象可知,当磁体靠近软铁棒时,软铁棒由于被 而显出 。
(2)方齐从图乙中拿开条形磁体,发现软铁棒下端的铁屑纷纷掉下来,这说明软铁棒获得的磁性 (填“能”或“不能”)长久保持。
(3)方齐用形状完全相同的钢棒代替软铁棒重做上述实验,发现当条形磁体拿开后,铁屑经过很长时间才掉下来,说明钢保持磁性的能力比较 。
(4)方齐用形状完全相同的铜棒重做上述实验,发现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铁屑均不能被吸引上来,这说明铜 (填“是”或“不是”)磁性物质。
、解答题
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一磁体甲(该磁体的重力为G),沿水平方向从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乙的A端移到B端的过程中,请在图b中画出表示测力计示数与水平位置的关系变化图,并简要说明弹簧测力计在A点、O点、B点位置示数情况及理由。
1.1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 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选择题
D
A
B
【解析】A.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磁感线是人为引入的曲线,用于描述磁场的分布规律,本身并不存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故C正确不合题意;
D. 磁场看不见、摸不到,但可以借助小磁针感知它的存在,故D正确不合题意。
B
【解析】根据磁感线的特点和环绕方向分析判断。
A.条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N极出来,回到S极,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蹄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也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地磁场的磁感线,也是从地磁N极出来,回到地磁S极,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因此两个N极之间的磁感线呈顶牛之势,且磁感线的方向都是向外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B
【解析】判断一根铁棒是否有磁性,可以有以下方法:
①悬挂法,观察静止时是否总是指向南北方向;
②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③观察它是否吸引铁磁性物质;
④观察它是否具有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的特点。
据此解答。
A.将悬挂的铁棒多次旋转,静止时总是南北指向,说明它有磁性,故A不合题意;
B.将铁棒一端靠近小磁针,相互吸引,那么铁棒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无磁性,故B符合题意;
C. 将铁棒一端靠近大头针,大头针呗吸引,说明它有磁性,故C不合题意;
D.水平向右移动铁棒,弹簧测力计示数有变化,说明铁棒对铁块有磁力的作用,且表现出两端磁性和中间磁性大小不同的特点,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C
【答案】B
【解析】根据地磁场的分布规律判断。
【解答】地磁场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场的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根据图片可知,ad方向与赤道垂直,则a为地理北极,d为地理南极。因为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所以地磁南极为b。
故选B。
A
A
【解析】根据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根据以上规律再结合图示即可判定出甲乙两端的极性.
解: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图中小磁针N竖直朝上,说明甲和乙是同名磁极,都是N极.
故选A.
D
【解析】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体各部分的磁性不同,条形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主要由所挂磁铁的重力和所挂磁铁所受到的力决定。当弹簧测力计位于A端时,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可知,所挂的条形磁铁受到向上的斥力的作用。随弹簧测力计向B端移动受到向上的斥力逐渐减小,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靠近B端时,同名磁极相互吸引,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所以在A移到B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始终增大,D选项正确。
故选D
、填空题
分开;磁化;同
【解析】(1)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将磁铁 M 固定在铁块 C 上,用手将一元硬币 B1、B2 叠在一起竖立在磁钢上端,如将手指稍稍松开一小段距离,将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硬币的上端将分开。这是因为硬币被磁铁磁化,且两个硬币的上端磁极同名。
B;B
【解析】将A的一端从B的左端向右端滑动,若在滑动过程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的大小不变,则说明B的两端不是磁极,则A是有磁性的;若发现弹簧秤的示数由大变小再变大,则说明B的两端是磁极,磁性较强,中间磁性较弱,B有磁性.
解:A挂在弹簧秤上,在B的上方从左端向右端匀速移动,若弹簧秤的示数始终不变,说明它们间的力的作用大小不变,则B棒肯定无磁性;若弹簧秤的示数显示先由大变小,然后是由小变大,说明B的两端磁性较强,中间磁性较弱,则B肯定有磁性.
故本题答案为:B;B.
(1)磁化;磁性
(2)不能
(3)强
(4)不是
【解析】(1)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不能保持磁性的铁磁性材料叫软铁;
(3)铁屑能够被吸引,说明钢棒存在磁性。
(4)只有铁、钴、镍等铁磁性物质才能被磁化,据此分析解答。
(1)比较甲、乙两图中的现象可知,当磁体靠近软铁棒时,软铁棒由于被磁化而显出磁性。
(2)方齐从图乙中拿开条形磁体,发现软铁棒下端的铁屑纷纷掉下来,这说明软铁棒获得的磁性不能长久保持。
(3)方齐用形状完全相同的钢棒代替软铁棒重做上述实验,发现当条形磁体拿开后,铁屑经过很长时间才掉下来,说明钢保持磁性的能力比较强。
(4)方齐用形状完全相同的铜棒重做上述实验,发现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铁屑均不能被吸引上来,这说明铜不是磁性物质。
、解答题
【答案】FA<G,因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拉力小于重力;
FO>G,因磁体乙中间磁性最弱,但磁体甲的N极对磁体乙有吸引力;
FB>G,因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拉力更大
【解析】首先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悬挂的条形磁铁受到的电磁力方向,然后再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分析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解答】磁体甲从A端到中间的过程中,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可知,甲受到向上的排斥力,根据G=F拉+F斥可知,此时拉力小于重力;
磁体甲到达中间位置时,磁体A受到的吸引力减小,但是仍然有吸引力,根据G=F拉+F斥可知,此时拉力仍然小于重力。这段时间内,由于磁力逐渐减小,所以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
磁体甲从中间到最右端的过程中,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此时磁体A受到向下的吸引力,根据F拉=G+F吸引可知,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大于重力。这段时间内,由于吸引力逐渐增大,因此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如下图所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随堂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2课时课堂检测,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条形磁铁的周围放置八枚小磁针,用粗缝衣针自制一枚简易的指南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1课时随堂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磁极,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