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答题卡上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
    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意识到“文本批评”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就纷纷跑到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的怀抱中去。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太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而是更加关注其中暗含的“倾向性”。这时候,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在批评实践中受到忽略了。这是我们在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它以“内部批评”为中心,又承袭了既往的社会历史批评,成为一种兼容并蓄的细读式批评。这正如陈晓明所说:“试图从小说艺术、思想特质以及历史语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由此来突显当代中国小说的艺术变革所创造的新型的文学经验。”细读法首先对文本内部研究有用,但也适用于外部研究。之所以我们关注外部的某个因素,是因为文本内部有一定的“触发点”,正是这一点引导评论家去进行相关的外部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读法可以很好地连起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因此,好的文学批评,对于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精读作品,又要“出乎其外”——跳出作品,即从个别、特殊走向普遍、共性。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批评可以引入社会、人生,引入作家、读者等维度,但须在文本相关的范畴内,不能话题无边、“喧宾夺主”。理想的做法是,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要通过细读找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复杂关联。因此,文本解读要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形而上王国。
    这其实需要批评家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一个批评家要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当下很多评论家介入文学创作,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样的评论家在细读、批评作品时,才容易深入肌理、细部、空白处,进而达到对整个作品的宏观把握。由于打通了创作与批评,他们的思维也不局限于作品,他们往往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这其实也有助于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在批评实践中,还需要评论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细读式批评,着力的是对文本的剖析、阐释,批评家的判断、评价,就包含在述评中。你不能把一般作品说成是优秀作品,把优秀作品拔高到伟大作品,坚持艺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这使人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斐·拉萨尔历史剧本《济金根》的评价。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剧本,认为故事情节让人“惊叹不已”“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另一方面坚持“最坦率”的批评,指出了剧中人物身上的“席勒式”的概念化倾向。由此,他们还升华出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值得我们很好地研习与借鉴。
    (摘编自段崇轩《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细读”也都可称为“文本批评”,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B. 把批评的首要职责放在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和评判上,这种做法被质疑为割裂了文本与外部的联系。
    C.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研究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本。
    D. 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因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文学批评导引》的内容,阐述了文本批评的概念,指出该概念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之大。
    B. 文章末段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对《济金根》的评价,是为了论证批评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C. 文章阐述了“文本细读”这一方法在文学批评中的发展过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
    D. 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提出方法和要求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3. 下列对文本的解读,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对《再别康桥》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句,有同学提出“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
    B. 《荷塘月色》的标题是偏正结构还是并列结构?学完课文后,同学们认为把标题理解为并列结构更为适宜。
    C. 《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不仅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和品格之美,还有对自己因遭受污陷被贬的不屈精神。
    D.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对“念了什么书”前后的回答完全相反,从中可看出黛玉的聪慧和小心谨慎。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错误,“文学作品”扩大范围,原文是“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以偏概全,原文第五段为“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错误。由原文“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和“‘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以及“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可知,应该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逻辑顺序进行论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BD三项都只对作品进行了内部研究,就是只对作品本身进行了研究,没有进行外部研究;
    C.前面“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和品格之美”是对内部的研究,后面“对自己因遭受污陷被贬的不屈精神”是对外部的研究。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借助外力来进行传播,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但鸟类的饭量不小,且进食频率又较高,对于大多数木本植物来说,只能每年“宴请”一次。于是,许多植物将眼光投向了蚂蚁。
    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的力量从来不是以单个个体来衡量的,它们是社会性生活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另外,一只蚂蚁可能跑不了多远,但地球上的蚂蚁分布非常广泛,在陆地上几乎随处可见。那么,植物究竟是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
    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其富含营养,甚至含有蚁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
    植物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大多为红色的果实或种子,来让鸟类发现它们的存在,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植物该如何告诉蚂蚁们“上门取货”?
    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植物就把重点转向了化学信号,且专门针对蚂蚁“投其所好”。
    大多数蚂蚁有两个喜好,一是糖类,二是蛋白和脂类,前者可用于补充成年工蚁日常活动消耗的能量,后者是蚁后生产和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在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为昆虫,故蚂蚁对于昆虫血淋巴(体液)的气味异常敏感。基于此,植物让油脂体变成了一个富含小分子蛋白和脂类的营养包,非常适于蚂蚁幼虫吸收和利用,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让蚂蚁难以抗拒,一闻到就急不可待地蜂拥而来。
    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
    蚂蚁啃咬油脂体时会咬伤种子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油脂体与种子的结合并非牢不可破,只要蚂蚁啃咬到一定位置,油脂体就会从种子上脱落下来,且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被蚂蚁咬伤。
    一只虫子被蚂蚁吃掉体液后,剩下的坚硬外骨骼是没法再利用的,于是就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蚁巢。 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油脂体就是它们的“体液”,而种子本身就是那个啃不动的“外骨骼”,于是被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幸好如此,不然种子发芽形成的小苗将会破坏蚁巢结构,并耗费其中的氧气,威胁蚁群的生存。
    既然油脂体已被啃光,那蚂蚁又怎样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呢?对此,植物也有考虑,它们在种子上形成了一些精巧的构造。紫堇属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种子大小形态各异,小型种子大多比较光滑,如石生黄堇;而稍大的种子,比如紫堇的种子上就有凹点;异果黄堇或阜平黄堇的种子上,有凸起的尖齿或凹点,它们都能增加摩擦,方便搬运。
    细辛属和马蹄香属的种子腹面中央,具有一条长而宽的沟槽,油脂体就长在里面,待蚂蚁把油脂体吃掉后,叼着凹槽边缘的裙边就能轻松将其丢出蚁巢了。
    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如蚂蚁的排泄物、动物尸体,以及建筑废料——挖掘出来的土粒。种子待在这样一个肥力充足的地下安全室内,一旦等到适合萌发的季节到来,便会冲破种皮,顶开土壤,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
    全世界蚁播植物约有2800多种,大部分为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多出现于贫瘠的区域,通过与蚂蚁合作,它们就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
    (摘编自叶峥嵘《蚂蚁竟然是“种子传播员”》)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几种传播媒介中,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鸟类就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
    B. 蚁播种子通常个体较小,种皮比较光滑,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独有的油脂体,这些都能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
    C. 蚂蚁视力较差,味觉灵敏,这一特点被植物有效利用,既吸引它们来搬运种子,又促使它们把种子当垃圾扔掉。
    D. 油脂体可以作为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其与种子并非牢不可破的结合形式还可以防止蚂蚁咬伤种子。
    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植物的角度来介绍蚂蚁这一特殊的“种子传播员”,有种反客为主的意味,令人感觉新颖而有趣。
    B. 文章先后使用多个问句,既能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又可以引起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而有逻辑。
    C. 蚂蚁的垃圾堆成了种子的“地下安全室”,一粒种子被蚂蚁当成一只“虫子”,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
    D. 为了说明种子便于被搬出蚁巢,作者详细介绍了紫堇属的不同种子的精巧构造,举例翔实,研究细致。
    6. 蚂蚁是如何进行种子传播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6. ①蚂蚁首先被种子的营养丰富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的油脂体吸引。
    ②然后凝聚一个蚂蚁家族的力量,大家一起咬住油脂体,将种子搬运回蚁巢。
    ③蚂蚁啃光油脂体后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蚂蚁的垃圾堆肥力充足,为种子提供营养,而种子等待时机,适时萌发,茁壮生长。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错误,结合原文“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可知,原文是“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选项“鸟类……传播成功率最高”于文无据;原文是“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不是“自然界”,选项“所以……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曲解文意,而且因果关系失当。
    B.“这些”错误,结合原文“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可知,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的只有油脂体。选项“这些”扩大范围。
    C.“蚂蚁视力较差,味觉灵敏”错误,结合原文“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可知,原文是说大部分蚂蚁视力较差,蚂蚁的嗅觉灵敏。选项“蚂蚁……较差”扩大范围,“味觉灵敏”于文无据。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C.“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错误,结合原文“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可知,这里不是打比方。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原文“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可知,首先被种子的营养丰富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的油脂体吸引。
    结合原文“它们是社会性生活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可知,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会凝聚一个蚂蚁家族的力量,将种子运输到远处。
    结合原文“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可知,然后咬住油脂体,将种子搬运回蚁巢。
    结合原文“于是被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可知,啃光油脂体后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蚂蚁的垃圾堆肥力充足,为种子提供营养,而种子等待时机,适时萌发,茁壮生长。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麻鞋之歌
    叶梓
    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麻成为一双麻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为了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他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只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都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在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上的。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文本二:
    胡同文化(节选)
    汪曾祺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本一中,作者把清水种麻延绵至今说成是一件“诗意的事”,与下文写麻的实用价值形成了对比。
    B. 文本二中,作者用生活琐事表现北京人善于忍耐,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C. 文本一中,作者细致描绘麻鞋制作过程,突出传统手艺的光芒,引出伟大的文化常深藏于僻远民间的感慨。
    D. 文本二中,画线句子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作者怀旧伤感的情绪。
    8. 如何理解“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这句话?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
    9. 两则文本都写了文化载体的没落,但两位作者对此的态度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评析。
    【答案】7. A 8. ①麻鞋等传统手工艺品不但制作精美,还蕴藏着丰富寓意和美好传说,这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和文化。
    ②身处偏远的民间艺人默默传承甚至创造着精美的手工艺品,他们将传统文化留存在最平凡普通的物件上。
    ③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手艺文化、传承这种文化的人及孕育了这种文化的大地深深的敬意。
    9. ①文本一中,作者赞美清水麻鞋,赞美做麻鞋和穿麻鞋的清水人,表达的是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和留恋,希望这种传统能能得到传承。
    ②文本二中,胡同文化具有封闭保守的一面,显然不适合商品经济大潮下开放进取的时代,它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作者虽然对胡同文化有留恋和伤感,但也能豁达地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时世交替。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与下文写麻的实用价值形成了对比”有误,两者都是麻身上蕴含的价值,作者并没有对比之意。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倒数第三段,根据前文“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可知,麻鞋等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精美;
    “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可知,麻鞋等传统手工艺品“各有寓意”和美好传说;
    根据“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都隐藏在一双鞋里”可知,传统手工艺品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和文化。
    再者,“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做工前备染。鞋遂成”展现了老人做麻鞋的详细过程,老人身处“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他是一位民间艺人,默默传承着精美的手工艺品,他将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凝聚在了麻鞋这一平凡的物件上。
    最后,“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中,“伟大”是对传统手艺文化和传承这些文化的人的褒奖,表现了作者对“遥远僻深的民间”的赞美与崇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论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是文本一,“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麻成为一双麻鞋的漫长过程”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赞美清水麻鞋和做麻鞋的手工艺人;
    “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作者因为麻鞋赞美了清水。结尾“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更是表现出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与留恋,以及希望其得以传承。
    其次是文本二,“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展现了胡同的弊端,即封闭保守;“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展现出胡同已经不适合商品经济时代,消亡是必然。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表现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消逝的豁达,其中带有一些留恋与伤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姬资之A 三年B 自王C 以下D欲求E 报其F 父仇G 莫能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度,估计,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含义不同。
    B. 诚,果真,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诚”含义相同。
    C. 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D. “余所诛者”中的“诛”字与现代汉语词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信陵君为了避免赵国灭亡,求魏王友持遭拒:信陵君打算率领门客前去同秦军拼命,并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侯嬴。
    B. 如姬的父亲曾被人杀了,却无人替她报杀父之仇,而信陵君实现了她的夙愿,因此她知恩图报,甘愿鉴窃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
    C. 唐顺之认为赵、魏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如果灭亡,魏国也会步其后尘,而赵、魏两国的存亡又关系到楚、燕、齐等国的石广。
    D. 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14. 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BDG
    11. B 12. D
    13. (1)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为什么不可以呢?
    (2)这就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江山为个人的姻亲陪葬,我真不知道信陵君该用什么向魏王谢罪。
    14. 作者认为不足以怪罪,应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姬怀愤三年了,从大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没有人办得到。
    “资之”是动宾结构,“三年”是补充时间,二者中间不断开,B处断句;
    “自王以下”是下句主语,有时为了表示强调或者句子较长,主语后面可断开,D处断句;
    “欲求报其父仇”是动宾结构,G处断句。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估计/衡量。句意:公子自己揣测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什么。/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
    B.错误。果真/的确、确实。句意:公子果真一开口求如姬。/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
    C.正确。
    D.正确。都是“谴责”。句意:我所要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错,“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态度有所不满,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都只为信陵君着想,他们的心里只有信陵君,却没有魏王。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纾”,解除;“分”,分担;“奚”,为什么。
    (2)“倾”,倾覆;“殉”,陪葬;“何以”,用什么;“谢”,谢罪。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可知,作者认为不足以怪罪,应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
    由“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可知,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攻破了赵国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包围了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给魏王及公子书信,向魏国求救。公子多次请见魏王,还派门客、辩士用多种手段劝说魏王。魏王畏惧秦国,终究没有听从公子。公子自己揣测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什么,便决定不图自己苟活而让赵国灭亡,就请求宾客,凑集了百余辆车马,想带领门客前赴秦军,与赵国共存亡。路过夷门,遇见了侯嬴,把想同秦军拼死的情况全都告诉侯嬴。侯嬴说:“公子喜欢士人,名闻天下。现在有了困难,没有别的办法,想与秦军拼命,这好比把肉扔给饿虎,有什么用呢?又哪里用得着这些门客呢?”公子又拜了拜,就向他请教。侯嬴就让人退下,私下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如姬又最受宠幸,出入大王卧室,有能力偷出兵符。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怀愤三年了,从大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没有人办得到。如姬对公子哭泣,公子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敬献给如姬。如姬想去为公子死,她是不会推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果真一开口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么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北面救援赵国,西面打退秦国,这是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偷来了晋鄙的兵符送给了公子。
    材料二:
    评论的人把窃取兵符看作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并不足以怪罪信陵君。那时强大的秦国的暴虐已经到了极点,现在用全部兵力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了,那么魏国就会随后灭亡。赵国和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国和魏国灭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也会随后灭亡。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为什么不可以呢?
    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果真没有罪过吗?我说:又不是这样的。我所要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信陵君只不过是一个公子罢了,而魏国本来有国君。赵国不向魏王请求救援,却恳切地向信陵君请求救援,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平原君利用婚姻关系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因为姻亲,想赶紧救援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姻亲,不知道有魏王。他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只是为了赵国而已;也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那么这就是赵王与国家的重要性,还抵不上平原君一个公子,而魏国所倚仗的保卫国家的军队和装备,也只是供信陵君的一个姻亲使用。幸亏战胜了,还好,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这就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江山为个人的姻亲陪葬,我真不知道信陵君该用什么向魏王谢罪。窃符救赵的计策,大概是侯赢提出的,而由如姬完成的。侯嬴用窃取兵符的计策教信陵君,如姬为了信陵君从魏王卧室内窃取兵符,这就是他们二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却不知道有魏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诗歌鉴赏,完成下面小题。
    春寒
    宋代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①。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咏白海棠
    《红楼梦》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农历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5. 下列过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诗描写二月巴陵凄风冷雨,紧扣标题,也暗示了动乱的社会背景。
    B. 陈诗中诗人一怯自己弱不禁风,恐染风寒;二怯海棠在雨中不开花。
    C. 林诗首句写看花人与花保持距离,为下文看花人的想象提供了条件。
    D. 林诗颁联中,白海棠净如梨蕊,具梅之精魂,动词的使用巧妙别致。
    16. 这两首诗都是“咏海棠”的上乘之作,但“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及其意蕴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春寒》海棠“不惜”娇色,独立于风雨,寄寓陈与义面对山河破碎、动荡时局时不屈不挠、傲视风雨的品格。
    ②《咏白海棠》中的海棠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又如闺中少女愁怨孤苦,寄寓林黛玉多愁善感、冰清玉洁的本性,摒弃世俗、洁身自好的风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陈诗中诗人一怯自己弱不禁风,恐染风寒”错误,无根据。“怯园公”此三字,道出了诗人心境:既怯花不发,又怯花发遭雨打。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陈与义的诗中,海棠美丽而坚强。二月的时候,春寒正料峭,园子里的许多花草都耐不住严寒,以至于“谈‘寒’色变”,而海棠却不以为意,它依旧在寒风冷雨中绽放。“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濛濛的细雨会打湿花瓣,久而久之就冲淡了花的绚丽之色,而傲视风雨,挺立于严寒中,以自己的美丽妆点人间春色,哪怕减损了自己的胭脂色,也在所不惜。联系时代背景,笔下雅致孤高海棠,也是作者流亡时的自我写照。作者正如风雨严寒中的海棠一样,他不屈不挠,傲视风雨打击。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
    在林黛玉笔下,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众人看了,感受到的当然是“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颈联则紧承上联,以比喻笔法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以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它的素白,而且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美好形态。“秋闺怨女拭啼痕”,同是比喻,感情却有变化。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这当然又是林黛玉的“别一样心肠”,写来只是“不脱落自己”(脂评),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尾联,笔墨重又回到写看花人,写来情景交融,娇羞默默。倦倚西风、欲诉衷肠的既可是花,也可是人,看花人与白海棠完全融为一体。不过重点应落在看花人身上。林黛玉是在托物抒情。从内容上看,它又是上两句感情的必然发展。它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亦即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把她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感伤情绪刻画得极为深刻。由于林黛玉紧紧把握住了看花人与花的感情联系,诗中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婚俗礼仪“六礼”中的“亲迎”环节,就是今天的迎亲,场面热烈隆重。《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婚礼“六礼”中的“亲迎”之礼。
    (2)建设美好乡村,需要传承乡土文化。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对古老乡土文化的赞美之情。
    (3)“桃花”被誉为花中的“妖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如“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以尔车来 ②. 以我贿迁 ③. 箫鼓追随春社近 ④. 衣冠简朴古风存 ⑤. 桃花潭水深千尺 ⑥. 不及汪伦送我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尔、贿、箫、简、菲、鹭、鳜。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给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阙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18.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的词语“稍稍”“常常”“看着看着”,说说它们和“稍”“常”“看着”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19. 对文学作品来说,相同的标点符号有时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文中画横线语句中的两个问号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改写成“半天晚霞把草地照红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8. 三个重叠词语“稍稍”“常常”“看着看着”与“稍”“常”“看着”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稍稍”是稍微的意思,比“稍”的程度更轻,更能突出日影的轻微的变动;“常常”指的是一个行为或者是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并且中间的间隔时间不长。“常”指的是一个行为不止一次;也有普通的、一般的和长久的意思。“常常”比“常”程度深,更能表现出经常性,突出被人遗忘的频率高;“看着看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比“看着”更能突出观察空中微云的过程。
    19. 画线句连用两个问句,突出了语句内容,使表达更有力度,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情绪。可看出第一句问号表示惊讶,表示辽阔的草原只有自己和牧羊的孩子来欣赏;第二句问号表示感叹,表达沉浸在美丽风景中的愉悦之感。
    20. 原句中“朱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晚霞的颜色是红色,具体生动,改句用“晚霞”显得平淡;原句运用比喻,将晚霞比作燃烧的火焰,生动形象写出红霞满天的灿烂景色,而改句没有对色彩和亮度的描写;原句用“三分红意”来写晚霞映照草地的景象,增强了表现力和美感,而改句只写晚霞照红了草地,不具体,不形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三个重叠词语“稍稍”“常常”“看着看着”,说说它们和“稍”“常”“看着”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
    句子“日影稍稍西斜了”中,“稍稍”是稍微的意思,比“稍”的程度更轻,更能突出日影的轻微的变动,意思是说日影稍微有点西斜;
    句子“常常会被人遗忘”中,“常常”指的是一个行为或者是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并且中间的间隔时间不长,“常”指的是一个行为不止一次,有普通的、一般的和长久的意思。“常常”强调总是多次,比“常”程度深,更能表现出经常性,突出被人遗忘的频率高,句意强调平凡的下午总是被人们遗忘;
    句子“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中,“看着看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比“看着”更能突出观察空中微云的过程,句子强调人在慢慢观察云彩的过程中会产生奇想。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线句连用两个问句,突出了语句内容,表达更有力度,表达了强烈的情绪。可看出第一句“就只交付给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其中问号表示惊讶,表示面对“茫茫草原”,只有自己和牧羊的孩子来欣赏;第二句“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其中问号表示感叹,表达沉浸在美丽风景中的愉悦之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半天朱霞”中“朱霞”强调晚霞的颜色是红色,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显得具体生动,改句直接用“晚霞”就很平淡,没有这个效果;
    原句“粲然如焚”运用比喻手法,写空中的红色晚霞发出光亮,像正在燃烧的火焰,生动形象地写出红霞满天的灿烂景色,而改句没有对色彩和亮度的描写。
    原句“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用“三分红意”来写晚霞映照草地景象,客观细致,增强了表现力和美感。而改句“半天晚霞把草地照红了”只是写晚霞照耀草地的结果,不具体,不形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次重大的体育赛事,也是展示中华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无论是“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还是取材自钱江潮的“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现杭州湖山景观的“湖山”奖牌和“青花瓷”礼服,在杭州亚运会已经释出的诸多设计理念中, ① 。尽管尚未开幕,杭州亚运会就已经展现出文化盛会的风采。
    杭州亚运会将“智能”首次纳入办赛理念,亚组委以数字化改革作为牵引,将科技创新融入到亚运的全流程、各环节。不论是向全球首创推出的“亚运数字火炬手”,还是打造了亚运会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或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亚运统一网管系统,通过多维度全方位打造“智能亚运”服务体系,能够擦亮“智能亚运”金名片,向世界充分展现“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效和最佳实践。
    杭州亚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 ② 。亚组委秉持“还馆于民”的理念,例如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陆续向社会惠民开放,目前,海报、会徽和吉祥物等各类亚运元素已经“铺满”浙江各地,处处涌动着全民运动热潮。我们相信,在“亚运惠”的加持下,“全民健身”运动定将跃上新台阶,掀起新高潮!
    21.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 ②更是全民的运动会。
    22. ①语序不当。“将‘智能’ 首次纳入”修改“首次将‘智能’纳入”。②句式杂糅。把“作为”修改为“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为总结性质的句子,前面“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现杭州湖山景观的“湖山”奖牌和“青花瓷”礼服,这些都呈现了中国元素,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
    ②由“不仅”可知此处应有“更”之类的词语承接;由“还馆于民”可知此处是说全民参与,内容与“运动员的盛会”相对,可填:更是全民的运动会。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首次”语序不当,该词应该修饰“将‘智能’纳入”,可将“将‘智能’首次纳入”修改为“首次将‘智能’纳入”。
    ②“以数字化改革作为牵引”句式杂糅,或者是“以……为”,或者是“把……作为”,此处可把“作为”修改为“为”。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蒸馒头争口气。”面对美国强势的芯片制裁,华为化压力为动力,披荆斩棘,突破封锁,研制出“中国芯”,突破了“卡脖子”困境,华为Mate60系列成为媒体及网友纷纷点赞的“争气机”。
    “退一步海阔天空。”杨绛先生曾翻译兰德的诗曰:“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用华为突破美国强势制裁,研制出“中国芯”的事例,借媒体和网友之口点出关键词“争气”;材料第二段用杨绛先生翻译兰德的诗点出关键词“不争”。由此可知,本次写作的关键词是“争”与“不争”。综合来看,两段的“争”的内涵不同,前者强调面对压力,要有一种不畏强势的竞争意识;后者强调的是面对个人得失要淡定得失,理性处理好名利得失的关系。
    考生可以从“争”的角度做如下思考:
    如争的意义。现实生活中,争不可避免,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争对个人的意义: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争对个人的成长起到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怠;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争使人更勇敢;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争激发个人潜力。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只有敢于争,直面争,在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也可以从“不争”的角度思考:
    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
    材料中的“争”与“不争”是两个不同思想维度下的论题,二者均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各有其理性,当然其合理性也有前提条件。就主流价值观来说,对功业和道德的“争”是必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不争”也是处理与内心关系时的高明智慧,是提升精神境界、安放灵魂的一种选择。但从现实世风来看,在“内卷”日甚,倦怠和焦虑令人疲惫不堪,“躺平”成为一些人的选择的社会背景下,依然应该坚持积极的“争”,这是当前个人和社会走出发展困境的不二法门。
    当然也可以辩证看待“争与不争”。如争什么,不争什么;如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如要把握争与不争的度;争与不争是一种智慧。当然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任何一种角度来写作,但如将二者结合起来,则更能体现思辨色彩。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引出“争”与“不争”的话题,并进一步明确观点,如“唯有以不争之心去行争之事,方可了悟生命的真谛”;接着要廓清概念,分析“争”与“不争”的关系;然后围绕“有所争,有所不争,怀瑾握瑜,濯缨沧浪”“有所争,有所不争,明辨心灵,洞悉坐标”两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何去做,可以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进行说理;最后总结全文,“临大义而争,于小利而不争,做有意义的事,方可于海海人生之中寻一线曙光,于山山而川之中,登顶最高的山峰”。
    立意:
    1.争是智勇,不争是淡泊。
    2.力争于大义,不争于小利。
    3.不争为帆争为桨,稳渡琼田三万顷。
    4.争与不争,进退有度。
    相关试卷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试题docx、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三诊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