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697857/1-171506788216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697857/1-171506788219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697857/1-171506788223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697857/0-17150678781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697857/0-171506787875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697857/0-171506787884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研究者在内蒙古草原建立多个大型实验围栏阻止动物出入,以探究季节性人工增雨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较夏季人工增雨,春季人工增雨能更明显促进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布氏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天敌、食物等影响
B. 实验可采用标记重捕法统计布氏田鼠种群数量
C. 春季增雨可能增加布氏田鼠喜食植物的生物量
D. 人工增雨使布氏田鼠种群的出生率、迁入率提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布氏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天敌(种间关系)、食物等影响,A正确;
B、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统计布氏田鼠种群数量,B正确;
C、分析题意,相较夏季人工增雨,春季人工增雨能更明显促进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故推测春季增雨可能增加布氏田鼠喜食植物的生物量,C正确;
D、人工增雨促进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但据题意可知,研究者在内蒙古草原建立多个大型实验围栏阻止动物出入,故该实验中不会使田鼠种群的迁入率升高,D错误。
故选D。
2. 物种间竞争能力相差不大的群落中偶尔会因为干扰而出现物种空缺的一个断层斑块。断层斑块可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逐渐恢复原貌;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物种侵入和占有,哪个物种先占据该断层斑块生存空间,该物种就会成为优势物种,该生态现象被称为断层抽彩式竞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火烧、放牧等因素可造成群落形成断层斑块
B. 在因干扰而形成的断层斑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C. 断层抽彩式竞争的前提是有很多物种具有入侵断层斑块的能力
D. 断层抽彩式竞争可能会改变群落的优势物种,但不改变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火烧、放牧等人为因素可造成群落形成断层斑块,A正确;
B、在因干扰而形成的断层斑块上,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确;
C、断层斑块可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逐渐恢复原貌;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物种侵入和占有,这说明断层抽彩式竞争的前提是有很多物种具有入侵断层斑块的能力,C正确;
D、断层抽彩式竞争可能会导致某个物种先占据该断层斑块生存空间,则该物种会成为优势物种,优势物种的改变也可能会导致物种数量的改变,进而改变群落的丰富度,D错误。
故选D。
3. 洞穴水域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地下水域生态系统,通常以有限的开口与地表生态系统连接,只有局部区域(如洞口、有光带)生长有少量绿色植物和极少数化能自养生物,其光合初级生产力(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有机物总量)较低,营养贫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输入洞穴的能量有光能和化学能,苔藓等是重要的生产者
B. 部分底栖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在不同的洞穴中存在一定差异
C. 洞穴水域因光照强度不同导致底栖动物空间位置有一定差异
D. 洞穴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高于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一般呈现负相关。
【详解】A、洞穴水域生态系统光照不充足,阴生植物相对为优势植物,苔藓等植物是重要的生产者,A正确;
B、不同洞穴中的食物来源有差异,部分动物的营养级在不同洞穴中存在一定差异,B正确;
C、由于洞穴中光照强度的不同,导致植物分布有差异,植物能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分布决定了动物在空间位置上具有差异性,C正确;
D、洞穴生态系统物种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于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D。
4. 2024年2月26日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各国代表共商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环境治理问题。本次大会的主题为“采取有效、包容和可持续的多边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量
B. 优先乘坐公共交通、注意节约用电、用纸等,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C. 多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不可枯竭资源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
D. 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消失、退化、片段化是物种绝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1、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 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 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 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等;
(4) 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详解】A、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是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量,A错误;
B、优先乘坐公共交通、注意节约用电、用纸等,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B正确;
C、未来能源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不可枯竭资源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C正确;
D、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消失、退化、片段化,严重影响的生物的生存,因此是物种绝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D正确。
故选A。
5. 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结构决定着种群内个体被捕食风险的高低,研究者对某种北方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免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里负相关。
A. 鼠兔与植被可构成特有的生物群落
B. 根据生活环境推测该鼠免数量波动很可能呈非周期性波动
C. 一定范围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降低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
D. 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该实验以警戒距离为观察指标,研究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自变量为鼠兔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高度。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详解】A、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A错误;
B、根据生活环境推测该鼠免数量波动很可能呈周期性波动,B错误;
C、据图可知,随鼠兔种群密度增加,警戒距离增加,即被捕时风险减小,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升高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C错误;
D、据图可知,随植被群落高度增加,警戒距离减小,即被捕时风险增加,则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D正确。
故选D。
6. 濒危动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渔业上合理捕捞量的确定等,都离不开种群和群落的研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宣城扬子鳄繁育中心的建立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易地保护
B. 林冠层郁闭度的增加,导致一年蓬的种群密度降低为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C. 若因被标记个体的学习记忆而难以再被捕获, 会导致标记重捕法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大
D. K值时, 中等强度捕捞(捕捞量在 K/2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环境容纳量指的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不是种群数量可以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可能会超过环境容纳量。
【详解】A、宣城扬子鳄繁育中心的建立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易地保护, A 正确;
B、一年蓬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有关, 即与一年蓬受到的光照强度有关,阳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为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B错误;
C、 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 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若因被标记个体的学习记忆而难以再被捕获,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小,导致估算值大于实际种群密度, C正确;
D、鱼群数量达到K值时,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 K/2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D正确。
故选B。
7.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b
B. 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C. 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b
D. f表示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其中a表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第二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f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表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流入分解者;i表示初级消费者遗体、残骸中的能量流入分解者;g表示分解者获得能量。
【详解】A、图示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其中a表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
B、由图可知,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d表示初级消费者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错误;
C、由于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未知,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无法计算,C错误;
D、由图可知,f表示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D正确。
故选D。
8.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区域生态状况显著改善。对沙化土地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极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状况,恢复了部分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会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 选种耐干旱抗风沙的灌木遵循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C. 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后,当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D. 该生态工程的建设要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循环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自生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详解】A、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可恢复部分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
B、种植的生物需要考虑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环境的容纳量,遵循了协调原理,B正确;
C、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后,当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C错误;
D、生态工程的建设需要遵循整体原理,因此京津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需兼顾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C。
9. 泡姜属于四川风味泡菜,有发汗解表、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邪的功效。在腌制泡姜之前,泡菜坛宜用开水烫一遍;腌制过程中,泡菜坛口的水槽中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否则泡菜坛内可能会长出一层白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腌制泡姜前,用开水烫一遍泡菜坛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
B. 在制作泡姜时,加入适量青花椒等香辛料既能防腐又能调节口味
C. 泡姜腌制过程泡菜坛内长出白膜是由于氧气进入导致乳酸菌大量繁殖
D. 腌制两天后,泡姜的风味逐渐显现,但不宜食用,因为此时泡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较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2、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原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发酵;
3、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十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详解】A、在腌制泡姜之前,泡菜坛宜用开水烫一遍,其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
B、在制作泡姜时,加入适量的高度白酒、蒜瓣、红尖椒、青花椒等香辛料不仅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还能调节泡姜的风味,B正确;
C、在泡姜腌制过程中,泡菜坛口的水槽中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如果不能确保良好的密封性,泡菜坛内会长出一层白膜,这是因为制作泡菜需要厌氧环境,如果泡菜坛密封不严导致有氧气进入,产膜酵母会大量繁殖,C错误;
D、腌制两天后,泡姜的风味逐渐显现,但此时还不宜食用,原因是亚硝酸盐的含量较高,一般在腌制10天后食用为宜,D正确。
故选C。
10. 如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和②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③和④都发生在线粒体中
B. 果酒发酵是否产生乙醇,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
C. 过程③和④不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D. 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其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果酒发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④表示醋酸发酵过程。
【详解】A、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以及无氧呼吸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而过程④为果醋制作过程,醋酸菌为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A错误;
B、酸性的重铬酸钾可与酒精反应产生灰绿色,故果酒发酵是否产生乙醇,可用重铬酸钾来检验,B正确;
C、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其中第三阶段需要氧气的参与,过程④表示果醋发酵,由于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该过程也需要氧气的参与,C错误;
D、过程①②③是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18~30℃),过程④是醋酸菌的酿醋过程,所需的最适温度在30~35℃,故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不相同,D错误。
故选B。
11. 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经常通过无菌操作技术避免杂菌的污染。下列有关无菌操作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消毒或灭菌,可将所有的杂菌、孢子和芽孢等都杀灭
B. 接种环、接种针等用具应在酒精灯火焰内焰部位灼烧灭菌
C. 常见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巴氏消毒、化学药物消毒等
D. 实验室中已经灭菌的材料用具几乎不含杂菌,可以随意放置
【答案】C
【解析】
【分析】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1)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2)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3)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
【详解】A、消毒只能杀死部分微生物,只有通过灭菌,才可以将所有的杂菌、孢子和芽孢等都杀灭,A错误;
B、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应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即外焰部位灼烧灭菌,B错误;
C、常见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巴氏消毒、化学药物消毒等,C正确;
D、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D错误。
故选C。
12. 酸笋是制作食品“螺蛳粉”的灵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传统酸笋的制作流程与泡菜类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采购的竹笋进行预处理时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B. 发酵过程中的酸性环境会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C. 制作过程使用的盐水需经煮沸冷却,加入坛中没过蔬菜
D. 山泉水浸泡时适当加入上一批次的发酵液可加快发酵
【答案】A
【解析】
【分析】制作传统泡菜是利用植物体表面天然的乳酸菌来进行发酵的。发酵期间,乳酸会不断积累。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会有亚硝酸盐产生。
【详解】A、竹笋中含有发酵的天然菌种,故不能对采摘后的竹笋进行灭菌,否则会杀死发酵的天然菌种,A错误;
B、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乳酸呈酸性,酸性环境会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B正确;
C、制作过程使用的盐水要先煮沸灭菌后再冷却,加入坛中没过蔬菜,造成无氧环境,C正确;
D、因为上一批次的发酵液中含有大量的发酵菌种,故适当加入上一批次的发酵液可加快发酵进程,D正确。
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 泡菜是许多中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佐餐佳品。下列有关泡菜发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泡菜发酵有关的乳酸菌在植物的体表没有分布
B. 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仅在细胞质基质发生
C. 坛沿水干涸时乳酸菌在液体表面繁殖导致“生花”
D. 在配制泡菜水时应将清水煮沸并冷却后再配制盐水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A、在自然界中,乳酸菌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都分布有乳酸菌,与泡菜发酵有关的乳酸菌在植物的体表有分布,A错误;
B、乳酸菌是厌氧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的过程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只在其细胞质基质内完成,B正确;
C、在坛沿水已干涸的泡菜坛内,液体表面出现“生花”,这主要与酵母菌有关,C错误;
D、在配制泡菜水时,应先按照水:盐=4:1 的比例配制盐水,然后再煮沸冷却,D错误。
故选ACD。
14. 在我国农村,有很多整体设计的庭院生态系统,如图为某个庭院生态系统设计实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系统缓解了农村饲料、燃料、肥料的缺乏问题,减小了生态足迹
B. 大棚中的蔬菜可以固定太阳能并为人和家畜提供能量,但没有间接价值
C. 图中可以体现人类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有效利用,甚至有一部分能量被循环利用
D. 设计生态系统需考虑各组分搭配与比例适当,形成结构有序的整体,即考虑协调原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详解】A、建立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做燃料,沼渣经过处理可以用作肥料,蔬菜等可以用于喂养鸡鸭,从而缓解了农村农村饲料、燃料、肥料的缺乏问题,减小了生态足迹,A正确;
B、大棚蔬菜能够吸收棚内调节CO2产生O2棚内气体组成等,存在间接价值,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生态系统需各组分搭配与比例适当,形成结构有序的整体,体现了生态工程中整体原理,D错误。
故选A。
15. 为了培育高效利用木糖发酵产乳酸的菌株,科研人员将能利用木糖产乳酸的菌种搭载于中国“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卫星返回后进行筛选,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其中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步骤②进行富集培养的目的是增加产乳酸的菌株的数目
B. 与步骤②相比,步骤③的培养基成分还包括琼脂、碳酸钙
C. 步骤③倒平板浇注时,培养基的温度应该控制在65℃以上
D. 从培养基的功能角度分析,步骤③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利用溶解碳酸钙形成的透明圈来筛选产乳酸的菌株。
【详解】A、步骤②是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富集培养,目的是使目的菌株成为优势菌种(增加目的菌株的浓度或富集目的菌株),A正确;
B、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利用溶解碳酸钙形成的透明圈来筛选产乳酸的菌株,故与步骤②相比,步骤③是在平板培养基中分离培养,应该在其培养基中加入的成分还有琼脂和碳酸钙,B正确;
C、步骤③进行平板浇注分离时,倒平板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且培养基的温度应该控制在50℃左右,C错误;
D、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利用溶解碳酸钙形成的透明圈来筛选产乳酸的菌株,由此可知,步骤③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D正确。
故选C。
16. 小鼠胚胎干细胞经定向诱导可获得多种功能细胞,制备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结构a分割成单细胞,移植到同期发情的代孕母鼠子宫内可获得仔鼠
B. 用胰蛋白酶将细胞a的膜蛋白消化后可获得分散的胚胎干细胞
C. 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出的各种细胞都需在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D. 细胞a和细胞b因分化程度不同,所以全能性高低不同
【答案】A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a为内细胞团细胞,b为滋养层细胞,其中内细胞团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属于胚胎干细胞,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盘和胎膜。
【详解】A、将结构a分割成单细胞,移植到同期发情的代孕母鼠子宫内不能获得动物个体,可将内细胞团分割均匀的囊胚期的胚胎移植到代孕母鼠子宫内,获得仔鼠,A错误;
B、用胰蛋白酶处理内细胞团,分解细胞间的胶原蛋白等,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B错误;
C、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在含5%CO2和95%空气的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C正确;
D、通常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因此细胞a和细胞b因分化程度不同,所以全能性高低不同,D正确。
故选A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7. 火烧会对群落的演替产生巨大影响,当植被遭到焚烧时,火焰可能会烧毁上层林木和林下植物,但对土壤有消毒作用并可加快土壤硝化作用,增加土壤营养元素的可利用量。研究人员为探究塔柏对火灾迹地(遭受过火烧但还未开始恢复的土地)、人工刈除杂草地的适应性,在同一无人为干扰的退化林地选取了三组基本相同的地块开展种子埋藏实验。三个月后监测种子成苗率、一年后检测幼苗成活率,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的过程。火烧后群落的演替属于_____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因为________。
(2)组别③林地处理方式为________,设置组别③的作用是______。
(3)根据结果显示,组别________(填序号)最有利于塔柏的生长,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1) ①.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②. 次生 ③. 火烧过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 ①. 不做处理(或直接埋藏种子) ②. 作为对照
(3) ①. ① ②. 火烧后,杂草几乎被完全清除,该组塔柏与杂草的竞争弱于组别②和组别③,塔柏生存压力更小,成活率更高;火烧后,以塔柏为食的多种昆虫及病毒等几乎被除尽,塔柏受病虫害的概率更低,成活率更高
【解析】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火烧过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火烧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小问2详解】
题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林地处理方式,故组别③林地处理方式为不做处理(或直接埋藏种子),设置组别③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小问3详解】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组别①最有利于塔柏的生长,其种子成苗率和幼苗成活率均高于组别②和组别③,火烧后,杂草几乎被完全清除,组别①塔柏与杂草的竞争弱于组别②和组别③,且以塔柏为食的多种昆虫及病毒等几乎被除尽,塔柏受病虫害的概率更低,从而使塔柏幼苗成活率更高。
18. 果园生草法是指人工全园种草或果树行间带状种草,所种草可以是优良多年生牧草(用于饲养牛、羊等牲畜),也可以是除去不适宜种类杂草的自然生草。利用此方法能控制不良杂草对果树和果园土壤的有害影响,是一项先进、实用、高效的土壤管理方法。如图表示利用果园生草法管理的果园生态系统中相邻3个营养级部分能量的分配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不良杂草能产生某些化合物,对果树的生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据此说明不良杂草向果树传递的信息类型为__________。
(2)营养级a与营养级c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据图分析,营养级b每年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45×104kJ。
(3)该果园生态系统中,果树和优良多年生牧草的高度不同,该空间搭配可提高___________,进而提高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另外,与果园清耕(及时清除果树树下及行间杂草)相比,该果园模式可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从而减少果园虫害的发生。
(4)若要调查该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____________(填“适合”或“不适合”)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化学信息
(2) ①. 20% ②. 小于
(3) ①. 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②. 抵抗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4) ①. 不适合 ②.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物群落;生态农业模式的原理是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
【小问1详解】
据题意可知,不良杂草能产生某些化合物以调节种间关系,属于化学信息。
【小问2详解】
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知,图示中营养级从高到低依次为c、a、b。营养级a与营养级c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的同化量÷a的同化量×100%=3.0÷15.0×100%=20%;营养级b每年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同化量-流入下一级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所以营养级b每年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111.0-15.0-41.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103kJ=(54.5-流向分解者的能量)×103kJ,故营养级b每年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小于5.45×104kJ。
【小问3详解】
该果园生态系统中,果树和优良多年生牧草的高度不同,该空间搭配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进而提高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另外,与果园清耕(及时清除果树树下及行间杂草)相比,该果园模式物种丰富度更高,其抵抗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减少果园虫害的发生。
【小问4详解】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所以调查该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19. 近年来,受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污染、土壤退化、土壤和水源重金属超标、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回答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及保护的相关问题:
(1)水华发生过程中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___,导致水中鱼类以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此过程属于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经研究,适量投放铜锈环棱螺对引起水华的藻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因此可采用“以螺控藻”方案对水华进行生物防治,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___。
(2)轮船活动以及生活污水排放导致长江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在长江江豚体内比在其他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更多的原因是___,这也是造成江豚死亡的原因之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长江保护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的保护措施属于___保护,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3)“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某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如图1、2所示。
①通过检测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海水的相关指标,结合图1和图2分析,养殖区表层海水CO2相对含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是___。此外,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了有机物沿___传递,增加了有机碳的储存;同时由图可知,贝类还可通过___来减少海水中的CO2。
②“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助力实现“碳中和”,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___。
【答案】(1) ①. 下降 ②. 正反馈 ③. 不污染环境,可使藻类数量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2) ①. 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②. 就地
(3) ①. 与非养殖区相比,养殖区由浮游植物和海带等构成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 ②. 食物链(食物网) ③. 利用表层海水CO2形成的碳酸盐构成贝壳 ④. 整体
【解析】
【分析】1、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2、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发生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小问1详解】
水华是由于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含量太高,导致水体中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中氧气消耗量过多而下降,引起水体中鱼类以及其他需氧型生物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这种使水体偏离稳态程度越来越大的调节方式称为正反馈调节。生物防治的优点有不污染环境,可使藻类数量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小问2详解】
重金属具有生物富集的特点,通过生物富集最终会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重金属进入生物群落后,化学性质较稳定,不易被分解排出,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而发生生物富集,长江江豚所处的营养级较高,其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物浓度最高。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在长江流域原地进行保护,属于就地保护。
【小问3详解】
①与非养殖区相比,养殖区由浮游植物和海带等构成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所以养殖区表层海水CO2相对含量较低。故养殖区可降低表层海水CO2相对含量,生态系统中,贝类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沿着食物链、食物网传递,增加了有机碳的储存,同时,由图可知,贝类还可通过利用海水表层二氧化碳形成的碳酸盐用于贝壳构成来降低海水中的CO2。
②“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时,获得了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活条件(发展经济),实现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20. 猕猴桃因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极高,药食两用,风味特异而被称为“水果之王”。如图是以猕猴桃为原料发酵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酿制果酒时,一般要先通气的目的是______。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的反应式为______,
(2)酒精发酵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好______(答出3点)等发酵条件,使发酵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______(答出2点)等,以了解进程。
(3)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是糖源______(填“充足”或“不足”)。为鉴定果醋是否酿制成功,除可以通过观察菌膜、尝、嗅之外,还可以通过检测______作进一步的鉴定。果酒和果醋发酵中都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但杂菌却不能正常生长繁殖,原因是______。
(4)酿制成功的果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会逐渐出现酸味,气温高的夏天更易如此,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②.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 ①. 温度、pH、溶解氧 ②. 酵母菌数量、酒精浓度
(3) ①. 不足 ②. 发酵前后的pH ③. 酵母菌及醋酸菌大量的代谢产物如酒精及醋酸抑制了其他杂菌的生长繁殖
(4)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夏天温度较高),导致醋酸菌大量生长产生醋酸
【解析】
【分析】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小问1详解】
制作果酒时,一般要先通气后密封,其中先通气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和CO2,进行酒精发酵的反应式为:。
【小问2详解】
酒精发酵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好温度、pH、溶解氧、罐压、营养物质等发酵条件,使发酵全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同时定期检测微生物数量(酵母菌数量)、产物浓度(酒精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实施终止发酵或更换发酵液。
【小问3详解】
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是糖源不足,在糖源和氧气都充足的情况下,醋酸菌将葡萄糖直接发酵成醋酸。醋酸产生会导致发酵液pH变化,鉴定果醋的常用方法是检测发酵液前后的pH变化。酵母菌及醋酸菌大量的代谢产物如酒精及醋酸会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繁殖,因此通常不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小问4详解】
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夏天温度较高,所以酿制成功的果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会导致醋酸菌大量生长而逐渐出现醋酸味。
21. 富集培养是从微生物混合群开始,对特定菌种的数量比例不断增高而引向纯培养的一种培养方法。从自然菌样筛选较理想生产菌种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联苯降解菌内的联苯水解酶是催化多聚联苯(环境污染物)降解的关键酶,下图是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联苯降解菌的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的过程目的是_______。
(2)进行⑤过程的目的是____,可采用___法将初筛菌液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⑤过程中,首先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分别进行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目的是______。
(3)在⑥和⑦的实验检测过程中,作为对照组的是___组,设置实验组的目的是_______。
(4)若用此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自生固氮菌,菌落在平板上培养时间不宜过长的原因是___。配制的培养基中所需的营养物质有____(填选项字母)等。
A.碳源 B.氮源 C.水分 D.无机盐
(5)某同学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自生固氮菌和酵母菌混在一起,请你写出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自生固氮菌和酵母菌的实验原理____。
【答案】(1)通过富集培养,增大联苯降解菌(目的菌)的浓度
(2) ①. 获得联苯降解菌的单个菌落 ②. 稀释涂布平板 ③. 杀灭细菌和芽孢,防止杂菌干扰实验结果
(3) ①. ⑦ ②. 说明获得的单菌落中没有其他杂菌
(4) ①. 自生固氮菌会分泌含氮化合物,引起杂菌生长 ②. ACD
(5)自生固氮菌能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酵母菌则不能;青霉素不影响酵母菌等真菌的生长繁殖,而会抑制自生固氮菌的生长繁殖
【解析】
【分析】(1)微生物培养的程序:a.器具的灭菌、b.培养基的配制、c.培养基的灭菌、倒平板、d.微生物接种、e.恒温箱中培养、f.菌种的保存;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
(2)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根据不同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环境不同而配制的.不同微生物对某些化学药品的抵抗力不同.利用这些特点,我们便可配制出适于某些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基,例如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数滴,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根据对营养物质的特殊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微生物,比如尿素分解菌的氮源是尿素,纤维素分解菌的碳源是纤维素。
【小问1详解】
①②③过程是将土壤样品接种到含有多聚联苯的富集培养基中,目的是通过富集培养,增大联苯降解菌(目的菌)的浓度(比例)。
【小问2详解】
进行⑤过程的目的是获得联苯降解菌的单个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目的菌),可采用稀释涂布法将初筛菌液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⑤过程中,首先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目的是杀灭细菌和芽孢,防止杂菌干扰实验结果。
【小问3详解】
在⑥和⑦的实验检测过程中,⑦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实验组⑥能够说明获得的单菌落中没有其它杂菌。
【小问4详解】
由于自生固氮菌会分泌含氮化合物,引起杂菌生长,因此用此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自生固氮菌,菌落在平板上培养时间不宜过长。由于自身固氮菌能够固定空气的氮元素,因此在培养基中不加氮源可以起到选择作用,但是碳源、生长因子、水分和无机盐等仍然是必须的成分。
故选ACD。
【小问5详解】
自生固氮菌能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酵母菌则不能,因此可以用无氮培养基筛选出自身固氮菌;而青霉素不影响酵母菌等真菌的生长繁殖,而会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因此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可以筛选出酵母菌。组别
林地处理方式
种子成苗率
幼苗成活率
①
模拟林火干扰
13.0%
68.1%
②
人工刈除杂草
10.5%
21.2%
③
___________
5.4%
1.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