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九省通用猜想押题模拟卷(三)(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九省通用猜想押题模拟卷(三)(解析版)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九省通用猜想押题模拟卷(三)(解析版)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九省通用猜想押题模拟卷(三)(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九省通用猜想押题模拟卷(三)(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九省通用猜想押题模拟卷(三)(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拒绝哀叹,知足常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来无数建筑物的重修碑记都以“焕然一新”这样的形容词来描绘重修的效果,这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首先,在思想要求方面,古建筑从来没被看作像金石书画那样的艺术品,人们并不像尊重殷周铜器上的一片绿锈或者唐宋书画上的苍黯的斑渍那样去欣赏大自然在一些殿阁楼台上留下的烙印。其次,是技术方面的要求,一座建筑物重修起来主要是要坚实屹立,继续承受岁月风雨的考验,结构上的要求是首要的。至于木结构上的油饰彩画,除了保护木材而需要更新,还因剥脱部分,若只片片补画,将更显寒碜。若补画部分模仿原有部分的古香古色,不出数载,新补部分便成漆黑一团。大自然对油漆颜色的化学、物理作用是难以在巨大的建筑物上模拟仿制的。因此,重修的结果就必然是焕然一新了。“七七”事变以前,我曾跟随杨廷宝先生在北京试做过少量的修缮工作,当时就琢磨过这个问题,最后还是采取了“整旧如新”的老办法。这已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了,但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面貌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镜用擦桐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这也是一个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有哪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很值得深入地研究一下。
    在砖石建筑的重修上,也存在着这一问题。但在技术上,我认为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认为在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时,一般应以“整旧如旧”为我们的原则。这在重修木结构时可能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但在重修砖石结构时,就比较少些。
    就赵州桥而论,重修以前,在结构上,由于二十八道并列的券向两侧倾离,只剩下二十三道了,而其中西面的三道,还是明末重修时换上的。当中的二十道,有些石块已经破裂或者风化;全桥真是危乎殆哉。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补砌的部分,都呈现苍老的面貌,石质则一般还很坚实。两端桥墩的石面也大致如此。这些石块大小都不尽相同,砌缝有些参差,再加上千百年岁月留下的痕迹,赋予这桥一种与它的高龄相适应的“面貌”,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作为一座古建筑,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之表现,是和这种“品格”“个性”“面貌”分不开的。
    在这次重修中,要保存这桥饱经风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它的有利条件之一是桥券的结构采用了我国发券方法的一个古老传统,在主券之上加了缴背(亦称伏)一层。我们把这层缴背改为一道钢筋混凝土拱,承受了上面的荷载,同时也起到了搭牵住下面二十八道平行并列的单券的作用,则表面完全可以用原来券面的旧石贴面。即使旧券石有少数要更换,也可以用桥身他处拆下的旧石代替,或者就在旧券石之间,用新石“打”几个“补丁”,使整座桥恢复“健康”、坚固,但不在面貌上“还童”“年轻”。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1300岁高龄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与此对比,山东济南市在柳埠重修的唐代观音寺(九塔寺)塔是比较成功的。这座小塔已经很残破了。但在重修时,山东的同志们采取了“整旧如旧”的原则。旧的部分除了从内部结构上加固或者把外面走动部分“归安”,尽可能不改,也不换料。补修部分,则用旧砖补砌。基本上保持了这座塔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我们应该祝贺山东的同志们的成功,并表示敬意。
    在重修文物建筑时,特别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于在文物建筑本身面前我们加上去的部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的问题。这和前面所谈“整旧如旧”事实上是同一问题。
    游故宫博物院书画馆的游人无不痛恨乾隆帝。无论什么唐、宋、元、明的最珍贵的真迹上,他都要题上冗长的歪诗,打上他那“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之宝”的图章。他应被判为一名破坏文物的罪犯。他在爱惜文物的外衣上,拼命地表现自己。我们今天重修文物建筑时,可不要犯他的错误。
    前一两年曾见到龙门奉先寺的保护方案,可以借来说明我的一些看法。
    奉先寺卢舍那佛一组大像原来是有木构楼阁保护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推测甚至可能从会昌灭法时),就已经被毁。一组大像露天危坐好几百年,已经成为人们脑子里对龙门石窟的最主要的印象了。但今天,我们不能让这组中国雕刻史中最重要的杰作之一继续被大自然损蚀下去,必须设法保护,使它不再受日晒雨淋。给它做一些掩盖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做什么和怎样做。见到的几个方案都采取柱廊的方式,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方式。这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至于怎样做,许多方案都采用了粗壮有力的大石柱,上有雕饰的柱头,下有华丽的柱础;柱上有相当雄厚的檐子。给人的印象略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柱廊。唐朝的奉先寺装上了今天常见的大礼堂或大剧院的门面!这不仅喧宾夺主,使人们看不见卢舍那佛的组像,而且改变了龙门的整个气氛。我们正在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建设中我们的确应该把中国人民的伟大气概表达出来。但这应该表现在长江大桥上,在包钢、武钢上,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上,而不应该表现在龙门奉先寺上。在这里,新中国的伟大气概要表现在尊重这些文物、突出这些文物上。我们所做的一切维修部分,在文物跟前应当表现得十分谦虚,只做小小“配角”,要努力做到“无形中”把“主角”更好地衬托出来,绝不应该喧宾夺主,影响“主角”地位。这就是我们伟大气概的伟大的表现。
    在古代文物的修缮中,我们所做的最好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那就是我们最恰当的表现了。
    (摘编自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前古建筑重修要求焕然一新,所以古建筑没被看作像金石书画一样的艺术品,而木结构上的油饰彩画也不会去模仿古香古色。
    B.“七七”事变以前,梁思成曾跟随杨廷宝在北京试做修缮工作,梁思成当时就有过思考并坚持“整旧如旧”,但没被采纳。
    C.重修赵州桥,表面采用了原来券面的旧石贴面,保存了赵州桥饱经风霜的外貌,整体上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
    D.梁思成认为龙门奉先寺要新建的保护佛像的柱廊不能太过华丽和雄伟,它只做“配角”,以便更好地衬托“主角”卢舍那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比木结构的文物建筑的重修而言,砖石结构的文物建筑的重修在保持历史原貌的技术上的困难不能说没有,但要少一些。
    B.山东济南市在重修唐代观音寺塔过程中采取“整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不改,也不换料,基本保持原貌,重修比较成功。
    C.乾隆皇帝在唐、宋、元、明的文物真迹上题诗和盖章,看似是表明自己特别爱惜文物,实则是表现个人,破坏了文物的原貌。
    D.梁思成认为武钢、人民大会堂等的建设都应该去表现伟大气概,而文物建筑的维修不应喧宾夺主,去抢这些工程建设的风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福建东山关帝庙的梁架、门窗及各类木构件,在经过清洗、绘色、补漆等措施后,与经过修复的剪瓷雕屋脊一起,使得这座建筑的原貌得以重现。
    B.武康路民居在保护文物原真性和恢复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内部植入当今时尚的、与其原功能相似的使用功能,赋予了场所新的意义和建筑新的活力。
    C.应县木塔存在倾斜、沉降变形及木构件的残损等问题,在维修前有多个建筑院校及古建筑研究机构对木塔进行了测绘,真实地记录了木塔的性状。
    D.眉县净光寺唐塔、西安万寿寺塔、旬邑泰塔等因倾斜发生重大险情,相关部门都及时采取了科学合理的工程手段,比较有效地制止了风险的扩大。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文中加点处词语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焕然一新”描绘了文物建筑在经过修缮后的效果,修缮后的文物建筑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
    B.“整旧如新”指在重修文物建筑时运用的一些严重损害到文物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的做法。
    C.“归安”指在重修唐代观音寺塔过程中,采取“整旧如旧”的原则,要从内部结构上加固。
    D.“配角”指为了保护龙门奉先寺而所做的一切维修部分,这些维修部分是不能喧宾夺主的。
    5.今天,我们提出古建筑修缮的四个原则——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传统技艺原则,这些原则与梁思成的有关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本文是如何逐步论述重修文物建筑时应坚持“整旧如旧”原则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D 3.A 4.C 5.①首先以赵州桥的修缮为例,阐述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时要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②接着从反面举例论证,批评乾隆帝在珍贵真迹上乱题诗盖章的破坏文物的行为;③然后以龙门奉先寺的保护方案为例,指出维修部分不能喧宾夺主;④最后总结,指出古代文物的修缮最好能做到“有若无,是若需,大智若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果错乱,“以前古建筑重修要求焕然一新,所以古建筑没被看作像金石书画一样的艺术品……”理解错误,原文是“首先、在思想要求方面,古建筑从来没被看作像金石书画那样的艺术品……其次,是技术方面的要求……至于木结构上的油饰彩画,除了保护木材而需要更新,还因剥脱部分,若只片片补画,将更显寒碜。若补画部分模仿原有部分的古香古色,不出数载,新补部分便成漆黑一团……因此,重修的结果就必然是焕然一新了”,选项因果倒置。
    B.“梁思成当时就有过思考并坚持‘整旧如旧’,但没被采纳”不合文意,原文是“‘七七’事变以前,我曾跟随杨廷宝先生在北京试做过少量的修缮工作,当时就琢磨过这个问题,最后还是采取了“整旧如新’的老办法……”。
    C.“保存了……整体上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分析不当,原文是“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1300岁高龄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可见没有保存饱经风霜的外貌,也不能表现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而文物建筑的维修不应喧宾夺主,去抢这些工程建设的风头”曲解文意,原文是“在包钢、武钢上,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上,而不应该表现在龙门奉先寺上。在这里,新中国的伟大气概要表现在尊重这些文物,突出这些文物上。我们所做的一切维修部分,在文物跟前应当表现得十分谦虚……绝不应该喧宾夺主,影响‘主角’地位”,是说在文物面前,维修不应喧宾夺主,而不是说抢工程建设的风头。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时要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的中心观点。
    B.说的是民居的推陈出新。
    C.说的是木塔在维修之前,先进行测绘和记录。
    D.说的是古建筑发生重大险情,相关部门采取工程手段,有效地制止了风险的扩大。
    B、C、D三项都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的中心观点。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C.理解错误,“归安”指的不是“要从内部结构上加固”,而是“把外面走动部分归还原处”“补修部分,则用旧砖补砌”。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首先“就赵州桥而论,重修以前……”“在这次重修中,要保存这桥饱经风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以赵州桥的修缮为例,阐述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时要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
    ②接着“游故宫博物院书画馆的游人无不痛恨乾隆帝。无论什么唐、宋、元、明的最珍贵的真迹上,他都要题上冗长的歪诗,打上他那‘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之宝’的图章”从反面举例论证,批评乾隆帝在珍贵真迹上乱题诗盖章的破坏文物的行为;
    ③然后“前一两年曾见到龙门奉先寺的保护方案,可以借来说明我的一些看法”以龙门奉先寺的保护方案为例,指出维修部分不能喧宾夺主;
    ④最后总结,“在古代文物的修缮中,我们所做的最好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那就是我们最恰当的表现了”指出古代文物的修缮最好能做到“有若无,是若需,大智若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串门去(节选)
    李娟
    进入二月后,白天越来越长,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当我们迎来冬牧场上第一拨正式拜访的客人阿孜拉和她的妈妈后,也憋不住了。在当天的晚餐桌上大家商量着列出了一份计划表,开始挑选合适的日子陆续出门拜访邻居。先由年轻人开始,然后是嫂子,接着是居麻。
    其实早在一月,我和加玛就说好了二月一起出去串门的事。为什么非要二月不可呢?因为,若是十二月和一月的话,白昼一晃而过,哪怕去最近的人家拜访,也未必能当天去当天回。又不能走夜路,夜里有狼。
    我很早就开始期待这趟行程了。期待的同时却发愁没有像样的外套。都脏得不像样子,脏得洗都没法洗……随着二月一天天来临,大家也替我着急起来。我决定穿我的皮大衣,虽然臃肿不合身,毕竟是干净的。大家都说:“豁切①,又不是去放羊。”太邋遢了。
    我又想穿我的短羽绒衣。因为它是深色的,不太显脏,而且合身又利落。大家说:“不行,太冷!”
    我说:“天不是已经热了嘛。”
    加玛用汉语说:“去,热。回来,冷。”——回来的话,太阳就西斜了,温度迅速降了下来。
    居麻大方地说:“行啦行啦,我的衣服借给你吧!”
    我伤心地说:“豁切!”
    终于到了出门那一天。一大早加玛就提醒我,一定要穿刚洗过的那条裤子!这天她洗脸的时间格外漫长,然后又足足打扮了半个小时。
    我坚持穿我相对体面的那件但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反对。我只好妥协,只好把肮脏的长羽绒衣套在短羽绒衣外面。依大家说的,一到地方就赶紧脱下来塞在马鞍后。
    本来这天打算去北面牧场拜访加玛的一个同学家,但因一时找不到散养在外的坐骑,耽搁了些时候。等备好了马要出发时,突然东北面沙丘上出现了两个骑马的人。走近一看,正是那个同学和她的妈妈!真不愧是最适合串门的一个日子啊。两人真不愧是好朋友,想到一起了。
    于是我们又卸了马鞍,脱去衣服。大家回到地窝子里亲亲热热地叙话。嫂子去毡房割了一块肉,为客人蒸了手抓饭。
    送走客人后,已是半下午了。大家在赶牛之前摆开餐布重新喝茶,还开了个会。这回决定第二天改去西面牧场上加玛的一个远房兄弟家。那里也很近,骑马只需一个小时。
    第二天,赶完小牛后,加玛继续花大半个小时洗脸、打扮。这回我们顺利出发了。我还是长羽绒衣套着短羽绒衣。郁闷的是,短羽绒衣虽短却宽松,长羽绒衣虽长却瘦窄。为了能把胳膊挤进袖子并且合上胸前的拉链,我折腾了老半天。
    两人一路向西。走到旷野尽头的沙梁时,又沿着沙梁折向西北方向。渐渐走到两座沙丘间的豁口处,那里有明显的两条汽车辙印。我们拐上汽车路,在起伏的沙梁间走了很久。又渐渐离开车辙,继续向西。
    每当小路带我们走向高处时,加玛就为我指向大地的各个方向。详细地告诉我哪个地方住着谁,谁又是谁,谁和谁有什么关系,谁的谁离此地多远……说了许多,似乎这片大地其实也是热闹的。可举目四望,苍苍茫茫。走着走着,脚下的小路越来越清晰,牲畜蹄印越来越密集、匆忙。渐渐又行至高处,这时我一眼看到前方沙丘起伏处有一小团漆黑的角落——到了!沙漠是黄的,雪地是白的,天空是蓝的。整个世界都是浅色的,唯有历经无数个冬天的这一小块人畜栖身地是深色的。像一小块镇纸,稳稳压在起伏动荡的大地上。在那团黑色之上,天空和大地的距离最远。
    我们放慢速度靠近。我一心想的是如何在被人看到之前从紧紧裹在身上的脏外套里挣脱出来……那拉链可真难拉!……很不巧,还没到地方,就被人发现了。先是两个孩子站在地窝子门口呆呆地张望。渐渐认出加玛后,他们大喊一声,欢乐地奔跑过来……
    那时我们已经走到沙窝子一侧的平地上,那儿栽着粗粗的马桩。我下马后,尽量若无其事地狠拽拉链,挣扎了一番才脱离那件又脏又窄的外套。但孩子们毫不在意,一声不吭充满期待地看着我们系马、整理衣物和头发。当我们向地窝子走去时,孩子们又赶紧冲在前面,提前为我们开门。看我们走得慢慢吞吞,又从门边冲回来,陪我们一起慢慢走。等走到地窝子近前,再次冲上前开门。从头到尾,不说一句话,只是不停地笑。
    (节选自《冬牧场》)
    [注]①豁切:哈萨克语,意思是行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家都反对我仅穿相对体面的短羽绒服上路,可见他们并不像我一样在意衣服的整洁,而更注重保暖。
    B.送走冬牧场上第一拨正式拜访的客人后,我们也憋不住要去拜访邻居,可见冬牧场生活的枯燥与寂寞。
    C.快到要拜访的客人家时,我匆忙脱掉脏外套,虽然装作若无其事地狠拽拉链,但内心充满了尴尬和慌张。
    D.在迎接我们的时候,孩子们一会冲到我们前面,一会冲回来和我们慢慢走,可见客人来访时他们的兴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记述了哈萨克牧民在冬牧场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内容真实,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如临现场的感觉。
    B.互相拜访的客人并非亲近的亲属,如同学、远房兄弟,既表现出牧民生活的寂寞,也现出牧区人们的热情和洒脱。
    C.我们终于准备好要去拜访加玛的同学,却因为她们正巧来访而打乱了计划,这种延宕让我们激动的心情变得失落。
    D.冬牧场上人畜的栖息地被广阔的天地衬托得极其渺小,作者用镇纸来比喻它,流露出对艰苦环境中的生命的赞美。
    8.作者擅长描写人物,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三言两语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语言描写的特色。(4分)
    9.冬牧场环境的艰苦并没有削弱哈萨克牧民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始终渗透在李娟的散文中。请结合文本对串门过程的描写,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的。(6分)
    【答案】6.A 7.C 8.①语言简洁短促,表现出牧民干脆豁达。②短句多、省略多,表现出牧民不太熟悉汉语,真实而又契合人物的身份。③多用语气词,掺杂民族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表现出牧民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9.①写串门而至于要列计划、开会议,如此慎重其事,既可以看出牧民们生活的单调寂寞,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与人交往的重视与渴望。②围绕串门的衣着、打扮问题反复描写,表现牧民们在艰辛生活中不忘自尊、向往美好的生活热情。③串门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天气寒冷,即便如此也挡不住牧民们探亲访友的热情,可见其苦中寻乐的生活态度。④对待来访者,大家总是热情迎接并招待,可见牧民们对彼此情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并不像我一样在意衣服的整洁”错误,根据“大家也替我着急起来。我决定穿我的皮大衣,虽然臃肿不合身,毕竟是干净的。大家都说:……太邋遢了”“一大早加玛就提醒我,一定要穿刚洗过的那条裤子!这天她洗脸的时间格外漫长,然后又足足打扮了半个小时”分析,大家像“我”一样在意衣服的整洁。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让我们激动的心情变得失落”错误,这种巧合、延宕,让我们激动和惊喜,而不是“让心情变得失落”。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要注意题干明确的指向:分析具体的“语言描写的特色”,而不是分析比较宽泛的人物描写方法。
    ①文章写的是边疆哈萨克人关于在二月串门的习俗和经历,在人们相互交流时,多次写到了“豁切”,极为简短利落,表现了牧民的直率豪爽、干脆豁达。
    ②不管是“大家都说:‘豁切,又不是去放羊’”,还是“我”伤心地说“豁切”,还有“加玛用汉语说:‘去,热。回来,冷’”,都体人物语言多用短句,也多有省略句,表现出牧民能懂汉语,但是不太熟悉,内容真实,又恰到好处地契合了人物的身份。
    ③根据“天不是已经热了嘛”“行啦行啦”等,可知人物语言多用语气词,又随时掺杂极具民族特色的“豁切”,充满生活气息,表现出牧民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①根据“其实早在一月……为什么非要二月不可呢”“若是十二月和一月的话……又不能走夜路,夜里有狼”等内容,可知哈萨克人对出门拜访邻居极为重视,要郑重其事地挑选合适的日子,并列出计划,可以看出牧民们生活的单调,同时也突出他们对与人交往的重视与渴望。
    ②“我”加玛打算去加玛的一个远房兄弟家之前,“第二天,赶完小牛后,加玛继续花大半个小时洗脸、打扮”等内容,对衣着、打扮问题反复描写,突出牧民注重仪表,在艰辛生活中不忘自尊、向往美好的生活热情。
    ③根据“两人一路向西。走到旷野尽头的沙梁时,又沿着沙梁折向西北方向……又渐渐离开车辙,继续向西”等内容,可知串门并不容易,路途遥远,而且又是在这天气依然寒冷的初春时节。即便如此,也挡不住牧民们探亲访友的热情,可见其苦中寻乐的生活态度。
    ④对待来访者,“嫂子去毡房割了一块肉,为客人蒸了手抓饭”“大家在赶牛之前摆开餐布重新喝茶,还开了个会”,这些盛情款待客人的场景,表现牧民的热情好客,和对彼此情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热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14.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3分)
    【答案】10.ACF 11.B 12.C 13.(1)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公孙闬)就叫人把算卦的抓起来,将其带到齐王面前去证明这一席话。田忌于是只好逃离齐国。
    (2)邹忌跟楚国不友好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 14.孙膑建议田忌带兵返回齐国,留下来老弱士兵守险要之地,利用有利地形用军队威胁齐国首都,从而控制齐王,挤走邹忌。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战败了,田忌没有努力向前进攻,即使没有战死,也会因临阵退缩的罪名被处死。
    “战不胜”与“战而不死”是两种情况,语义对举,单独成句,前后ACF处断开;
    “田忌不进”是主谓句,前后AC处断开。
    故选AC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对呀,确实有这样想的老百姓。
    B.错误。都是“到、往”的意思。句意: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C.正确。感激;品德。句意:一定会深深地感谢大王。/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
    D.正确。当权;行事、办事。句意: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办事。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随从很多”“随从不多”错,“仕人众”意思是推荐任职的人很多,“仕人寡”意思是推荐任职的人不多。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卜”,算卦,占卜;“验”,证明;“走”,逃离,逃走。
    (2)“所以”,……的原因;“善”,对……好,跟……友好;第二个“以”,凭借。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可知,孙膑建议田忌带兵返回齐国,留下来老弱士兵守险要之地,利用有利地形用军队威胁齐国首都,从而控制齐王,挤走邹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成侯邹忌担任齐相,田忌任将军,这两人关系不好。公孙闬对邹忌说:“您为何不替大王出主意去进攻魏国呢?如果战胜了,因为用了您的计划,就可以立功;如果战败了,田忌没有努力向前进攻,即使没有战死,也会因临阵退缩的罪名被处死。”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就建议齐王派田忌进攻魏国。
    田忌连战连胜,邹忌把此事告诉公孙闬,公孙闬就派人拿了十金到集市上去算卦,说:“我是田忌的部下,我们屡战屡胜,威震天下,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看看吉利不吉利?”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公孙闬)就叫人把算卦的抓起来,将其带到齐王面前去证明这一席话。田忌于是只好逃离齐国。
    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愿意做一番大事吗?”田忌说:“该怎么做呢?”孙膑说:“将军最好是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驻守任这个地方。任地的道路狭窄,车辆只能碰撞摩擦才能通过。如果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任地,定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这样以后,将军背靠太山,左边有济水,右边有天唐,辎重直达高宛,只需轻车和精锐的骑兵就可以直冲齐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君主就可由将军控制了,而成侯邹忌必定逃走。否则,将军就回不了齐国。”田忌没有听从,果然未能返回齐国。
    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邹忌代替他的将军地位担任齐相,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说客杜赫对邹忌说:“我愿意为您把田忌留在楚国。”杜赫便去对楚王说:“邹忌跟楚国不友好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大王不如把江南封给田忌,以表明田忌不会再重回齐国。邹忌便一定会让齐国和楚国友好。田忌是个逃亡在外的人,他现在得到了封地,一定会深深地感谢大王。如果将来他重回齐国,也一定会使齐国和楚国非常友好。这就是利用田忌、邹忌二人的办法。”楚王果然把江南封给了田忌。
    邹忌做齐宣王的臣子,他推荐任职的人很多,齐宣王不高兴。晏首是齐宣王的重臣,推荐的人却不多,齐宣王很喜欢他。邹忌便对齐宣王说:“我听人说,家里有一个孝子,不如有五个孝子。现在晏首到底推荐了几个人呢?”齐宣王因此认为晏首堵塞了推荐贤人的道路。
    材料二:
    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打魏国。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害怕了,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齐宣王被立为国君,齐宣王知道是成侯出卖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宣王二年,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战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尹赴凤翔
    张籍
    诗名往日动长安,首首人家卷里看。
    西学已行秦博士,南宫新拜汉郎宫。
    得钱只了还书铺,借宅常时事药栏。
    今去岐州生计薄,移居偏近陇头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关注朋友,既写其富有诗名,备受追捧,也写其收入微薄,倦宅而居。
    B.诗人列举朋友曾任“博士”与“郎官”之职,实写其学识丰赡,才华横溢,
    C.此去岐州,生活贫苦,诗人劝朋友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言辞十分恳切。
    D.诗人于平易自然、淡雅质朴的语言中深藏对友人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16.诗歌以时间贯穿全篇,寄寓着诗人对朋友复杂的情思。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C 16.①诗人写友人名动京城,诗作广为流传,赞美友人的才华;②叙写友人生活窘迫,关心友人的处境;③想象友人未来境况,担忧友人今后的生计。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人劝朋友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错,诗歌尾联只是描绘友人前往之地岐州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劝友人“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名往日动长安,首首人家卷里看”,写友人名动京城,诗歌影响深远,人人争相传看,表达了对友人文学才华的赞赏。
    “得钱只了还书铺,借宅常时事药栏”表现友人生活清贫,但高雅不俗,通过叙写友人生活窘迫,表达对友人处境的关心;
    最后写友人远赴凤翔,诗人担忧友人“今去岐州生计薄”,生计艰难,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担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表明屈原能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两句是“ , ”。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化用唐代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
    (3)古典诗词中常用雪或霜来喻指白发,如“ , ”。
    【答案】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红颜旧来花不胜,白发如今雪相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指、迩、凝、暮、鬓、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子变红,奥秘就在于植物色素在叶片中的含量与相对比例的变化。植物叶片中主要有叶绿素、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三大类色素,其中,对叶子变红“贡献”②最大的当数花青素。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及少数裸子植物器官中的水溶性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③在碱性条件下呈蓝色。
    秋冬季节,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叶绿素的合成被抑制,此时叶绿素的合成速率小于降解速率,(A)。与此同时,在一些种类的植物中,叶片细胞中的花青素含量迅速增加,细胞质积累的可溶性糖也逐步增加,呈酸性。花青素(B),因此叶片逐渐变红。
    不过,大自然不只在秋天才会赋予叶子红色。在正常养护情况下,一些植物会积累花青素,在其他季节,叶片也会呈现红色。此外,有些植物新长出的嫩叶也是红色的,例如紫薇、接骨木等……④。
    影响色素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基因数量众多,任何一个关键基因的突变都有可能引起叶色异常。利用这一点,科学家通过遗传转化等技术手段,培育出越来越多的红叶植物种类。近年来,有关彩叶植物叶片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起色,人工调控叶色不再不是遥不可及的梦。
    18.文中四处画横线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处是(3分)( )
    A.①B.②C.③D.④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有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案】18.D 19.示例:有关彩叶植物叶片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人工调控叶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或:有关彩叶植物叶片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有了一系列起色,人工调控叶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20.A叶绿素含量会逐渐减少 B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红色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等”与“……”不能连用,可删掉“……”。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取得”与“起色”不搭配,改为“取得……进展”;
    “不再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不合逻辑,否定失当,把“不再不是”改为“不再是”。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前面说“光照减少,叶绿素的合成被抑制”,可见秋冬季节叶绿素含量减少,应填:叶绿素含量会逐渐减少。
    B前面说“呈酸性”,后面说“因此叶片逐渐变红”,可见,叶片变红是花青素因为酸性作用变成了红色,应填: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红色。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光下的清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这条一脚就能跨过去的小溪仿佛是固定在大地的一根琴弦。弹拨它的,是清风、月光以及一双少年的手。云领放下篮子,撩开菊花,取出两盏河灯,又取出火柴,一一将它们点燃,将一盏莲花形的送给我。他对我说,他妈妈喜欢吃南瓜,所以他每年放的河灯都是南瓜形的。云领先把几枝菊花放在清流上,然后怕我搅扰了他似的,捧着河灯去了上游。我打量着那盏属于魔术师的莲花形的河灯,它用明黄色的油纸做成,烛光将它映得晶莹剔透。我从随身的包中取出魔术师的剃须刀盒,打开漆黑的外壳,从中取出闪着银光的剃须刀,抠开后盖,将槽中那些细若尘埃的胡须轻轻倾入河灯中。我不想再让浸透着他血液的胡须被囚禁在一个黑盒子中,囚禁在我的怀念中,让它们随着清流而去吧。我呼唤着魔术师的名字,将河灯捧入水中。它一入水先是在一个小小的旋涡处耸了耸身子,仿佛在与我做最后的告别,之后便悠然向下游漂荡而去。我将剃须刀放回原处,合上漆黑的外壳。虽然那里是没有光明的,但我觉得它不再是虚空和黑暗的,清流的月光和清风一定在里面荡漾着。我的心里不再有那种被遗弃的委屈和哀痛,在这个夜晚,天与地完美地衔接到了一起,我确信这清流上的河灯可以一路走到银河之中。
    21.文中加点的动词使用十分精练传神,请结合文本,从总体上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2.文中画横线处都用到了“仿佛”,说说二者表意和表达效果的不同。(4分)
    第一处:仿佛是固定在大地的一根琴弦。
    第二处:仿佛在与我做最后的告别。
    【答案】21.动作的叠加使用,使得文本逐步营造一种温馨、神秘而又稍带忧伤的氛围;同时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场景的描述,也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力,每一个动作都在向前推进故事。 22.第一处“仿佛”是比喻词,将小溪比作大自然中的一根美妙的琴弦,增强了读者对景色美妙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感受;第二处“仿佛”表示类似,用来描写一种状态,像是,其实又不是,增强了场景的情感氛围。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作者在描述云领时,叠用了“放”“撩”“取”“取”“点”“送”等一连串动词,诸如“撩”“取”等动作都显得非常轻柔,而“送给我”的行为,这说明我们关系良好,这使得文本所呈现出的内容是温馨。而读者读罢这一连串动词后,或许会产生疑问:我们为什么要点河灯,是要做什么?再结合后文“他对我说,他妈妈喜欢吃南瓜,所以他每年放的河灯都是南瓜形的”等语句,读者又可得出答案:原来是为了祭奠。由此,文本除了温馨之外,又逐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稍带忧伤的氛围;
    其次,正是通过云领一系列的动作行为,我们点河灯的过程得以完成,从而正式进入后面放河灯以及“我”倾倒胡须的内容中。所以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场景的描述,也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力,每一个动作都在向前推进故事。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一处,语句将前者“这条一脚就能跨过去的小溪”和后者“固定在大地的一根琴弦”通过“仿佛”一词衔接起来,而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形状相似,都具有美感。所以,这里其实是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小溪比作大自然中的一根美妙的琴弦,而“仿佛”就是比喻词。这一手法的运用,充分增强了读者对景色美妙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感受。
    第二处,前文语境中描述了“它”在旋涡处“耸了耸身子”的动作,这是现实行为,而在作者的观念或想象里,它这么做是带有一定感情成分的,也就是“仿佛在与我做最后的告别”。这实际上并不是事实,而只是处于作者的想象,所以作者在这里用“仿佛”一词来表示类似,用来描写一种状态,像是,其实又不是,增强了场景的情感氛围。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卡里·纪伯伦在《贪心的紫罗兰》一文中讲述了一则故事:
    玫瑰花听到邻居紫罗兰的哀叹,便笑着摇了摇头说:“在百花群里,你最糊涂。你身在福中不知福。大自然赋予了你其他花草都不具备的芳香、文雅和美貌。”
    但也有人认为永不满足应是人生追求,正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追求应永无止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不知足勇突破,懂知足获幸福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紫罗兰哀叹抱怨,是不懂知足;人生是一场奋斗不止的马拉松,应永不满足。的确,人生路漫漫,需要永不满足、追逐梦想,也需要正视自我、知足常乐。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永不满足的应是对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崇高精神与理想的追求。君不见,“燃灯校长”张桂梅深山执教20余年,正是不满足于只改变一个、一群山区女孩命运的追求,才创建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君不见,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上,不满足于已经掌握住的1440度转体,勇于挑战自我,以1620度左侧身转体的高难度动作,成功夺冠,赢得全世界的掌声与赞誉。正是这永不满足的精神,让她攀登人生一座又一座的高峰,在永不止境的追求中诠释着超越自我、奋发进取的魅力。
    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懂得知足是处事智慧,它是不盲目贪心,是不怨天尤人,是一种健康从容的人生心态,于懂得知足中适可而止,正视自我。
    懂得知足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美好的心态,它能让你正视自身所拥有的长处,达观地面对困难,从容地拒绝诱惑,让你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君不见,许家印等不良企业家、吴亦凡等劣质影视明星正是不满于已有的财富名利,不满足自身拥有的声色权欲,不知适可而止,不懂知足常乐,才身陷险境,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我辈青年不应做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哀叹的紫罗兰,要珍惜自身拥有的“芳香、文雅和美貌”,不抱怨,不攀比,不自卑,不嫉妒,学会知足、珍惜当下,避免迷失与沉沦。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吾辈青年应智慧平衡二者关系,于欲望诱惑面前有所不为、懂得知足,收获达观与洒脱;于理想追求面前积极有为、永不满足,收获丰盈与突破。
    明辨人生中的足与不足、止与不止,可正确认识自我,在立身行事上找到正确的定位与航向。且看苏轼人生顺境时,致力于“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理想与追求,永不满足,坐而言、起而行,上下求索;又看,人生逆境时,“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亦能自我满足,知足常乐,明心见性。他用智慧把握知足与不知足,在顺境与逆境中找到知足与不知足的平衡点,最终收获多样人生。
    身处大有可为又充满诱惑的时代,我辈青年既需以永不满足的进取之心,肩负时代责任,孜孜以求,高歌猛进;也需在名利诱惑面前,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在知足与不知足中智慧选择,如此,方不负少年之名,收获多彩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通过卡里·纪伯伦的《贪心的紫罗兰》中的故事,以及关于人生追求的另一种观点,提出了对于懂得满足与永不满足的深层次思考。
    首先,从紫罗兰和玫瑰花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紫罗兰可能代表那些总是感到不满足,总是向往其他事物的人,而玫瑰花则象征着满足于现状,珍惜自己已有的一切的人。玫瑰花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紫罗兰的劝诫和安慰,它提醒紫罗兰,大自然已经赋予了她独特的芳香、文雅和美貌,这些都是其他花草所不具备的,因此她应该感到满足和幸福。
    然而,另一种观点则强调永不满足应是人生追求。这种观点将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而非短跑比赛。在马拉松比赛中,参赛者需要持久的耐力和毅力,不断向前,永不停歇。同样,人生也不应满足于一时的成功或幸福,而应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不断向前,不断进步。这种观点鼓励人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以实现更大的价值。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也都有其局限性。对于紫罗兰和玫瑰花的故事,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满足于现状,珍惜已有的一切;另一种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这两种态度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相互转换和平衡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会珍惜已有的幸福和满足,又要保持一颗永不满足的心,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盲目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或者无止境的欲望,而是要在精神层面、知识层面、技能层面等方面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这则材料让我们思考如何平衡满足与不满足,珍惜与追求的关系。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目标,灵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既要享受已有的幸福和满足,又要有追求更高目标的勇气和决心。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不知足勇突破,懂知足获幸福。接着阐述生命只有永不满足才能突破自己,有所创造。然后阐述人生又要善于懂得知足,在名利诱惑面前,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在适可而止,避免迷失与沉沦。最后辩证阐述懂得知足和永不满足的关系,在奋斗和进取方面,要永不满足;在名利诱惑面前,要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只有明辨人生中的足与不足、止与不止,才能正确认识自我,在立身行事上找到正确的定位与航向。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题。
    立意:
    1.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追求永无止境。
    3.正确认识自己,永不满足。
    4.学会知足,不要贪心。
    5.拒绝哀叹,知足常乐。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九省卷02)(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九省卷02)(考试版),共10页。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九省卷01)(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九省卷01)(考试版),共10页。

    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语文(新高考通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语文(新高考通用)(原卷版),共5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11,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21,文言文文本阅读30,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36,名句名篇理解性默写40,语段综合运用,作文5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