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第Ⅰ卷
一、选择题(20小题,1-15每小题2分,16-20每小题4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
A. 选用了自花传粉的豌豆B. 观察到细胞中颗粒状的遗传因子
C. 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D. 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研究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A、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用了自花且闭花传粉的豌豆,A正确;
B、孟德尔假设有颗粒状的遗传因子,但并没有观察到细胞中颗粒状的遗传因子,B错误;
C、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C正确;
D、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研究,D正确。
故选B。
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体现在下图中哪个过程( )
AaBb1AB∶1Ab∶1aB∶1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9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4种性状组合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种类数;④表示子代表现型种类数。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也就是形成配子的时期,而图中属于形成配子的时期只有①--减数分裂的过程。
【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发生于①即产生配子的过程中,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 某植物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独立遗传,基因型为AaBbdd和aaBbDd的个体杂交,子代基因型种类及重组性状类型所占比例分别是( )
A. 12种;5/8B. 27种;3/8C. 12种;3/8D. 27种;5/8
【答案】A
【解析】
【分析】1、3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可以每对基因分开然后结果相乘。
2、重组性状类型即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性状类型。
【详解】基因型为AaBbdd和aaBbDd的个体杂交,子代基因型种类2×3×2=12种,亲本性状类型所占比例为1/2×3/4×1/2+1/2×3/4×1/2=3/8,则重组性状类型所占比例为1-3/8=5/8。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4. 人类秃发遗传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b+b+表现正常,bb表现秃发,杂合子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丈夫禿发,妻子正常,生育一秃发儿子和一正常女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人类秀发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B. 人类禿发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C. 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父母一定是杂合子
D. 这对夫妇再生一女儿是秃发的概率是0或25%或50%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B、该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不属于伴性遗传,AB错误;
C、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则均为b+b,据此不能确定父母的基因型,C错误;
D、一对夫妇丈夫禿发,妻子正常,生育一秃发儿子和一正常女儿,丈夫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妻子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50%;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0;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25%;若b+b×b+b+→后代中女儿是秃发的概率为0,D正确。
故选D。
5. 下列实验使用了假说-演绎法,且相关描述为“演绎推理”步骤的是( )
A. 孟德尔提出:YyRr产生配子时,Y和y、R和r各自分离,Y、y与R、r之间自由组合
B. 萨顿提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C. 摩尔根推测:F1中红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后,子代中白眼果蝇全为雄性
D.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推测:若DNA是半保留复制,则第一代只出现一种密度的DNA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详解】A、孟德尔提出:YyRr产生配子时,Y和y、R和r各自分离,Y、y与R、r之间自由组合,属于假说内容,A不符合题意;
B、萨顿提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即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类比推理,不是演绎推理,B不符合题意;
C、摩尔根推测:F1中红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后,子代中白眼果蝇全为雄性,这是实验现象,不是演绎推理,C不符合题意;
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推测:若DNA是半保留复制,则第一代只出现一种密度的DNA分子,这属于演绎推理,D符合题意。
故选D。
6. 已知某植株的高产与低产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300对亲本均分为2组,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高产为显性性状,低产为隐性性状
B. 若任取甲组的一株亲本高产植株使其自交,子一代全为高产或高产∶低产=3∶1
C. 甲组高产亲本中纯合个体的比例是2/3
D. 甲组中高产亲本个体自交产生的子代中低产个体的比例为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由甲组的杂交结果可推知:高产为显性性状,低产为隐性性状,A正确;
B、甲组的子代中高产∶低产=7∶1,说明甲组高产亲本有两种基因型,可表示为AA和Aa,若高产亲本中杂合个体(Aa)的比例是X,则纯合个体(AA)的比例是1—X,进而推知:高产亲本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M∶m=(1—X+1/2X)∶1/2X=7∶1,解得X=1/4,即高产亲本植株中杂合子占1/4,即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3:1,若任取甲组的一株亲本高产植株(基因型为AA或Aa,)使其自交,子一代全为高产或高产∶低产=3∶1,B正确;
C、假设高产由基因A控制,低产由基因a控制,甲组的杂交子代高产∶低产=7∶1,即杂交子代低产的比例是1/8,说明亲本高产植株产生a配子的比例是1/8,进而推知:甲组高产亲本中杂合个体的比例是1/4,纯合个体的比例是3/4,C错误;
D、甲组高产亲本中,纯合子(AA)和杂合子(Aa)的比例为3∶1,则甲组高产亲本自交产生的低产个体的比例为1/4×1/4=1/16,D正确。
故选C。
7. 兰花的花色有红色、蓝色两种、其遗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现将纯合红花和纯合蓝花进行杂交,F1均为红花,F1自交,F2中红花与蓝花的比例为27∶3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红花与蓝花的遗传至少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
B. 红花与蓝花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若F1测交,则其子代表型与比例为红花∶蓝花=1∶7
D. F2中蓝花基因型有19种,其中杂合子比例7∶37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B、分析题文:将亲代红花与蓝花进行杂交,F1 均为红花,F1自交,F2红花与蓝花的比例为27:37,27+37=64=43,说明该对相对性状是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关基因用A和a、B和b、C和c表示),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且A_B_C_表现为红花,其余均为蓝花,AB正确;
C、若F1(AaBbCc)测交,即与aabbcc杂交,其子代基因型有8种,分别为AaBbCc(红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且比例均等,即比例为红花:蓝花=1:7,C正确;
D、兰花花色的遗传由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非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共有3×3×3=27种,红花是A_B_C_,基因型共有2×2×2=8种,因此蓝花的基因型是27-8=19种,其中纯合子有AABBcc、AAcc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比例为7/37,杂合子的比例为30/37,D错误。
故选D。
8. 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甲与基因型为aabb的乙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9:1:1:9,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由测交结果推测植物甲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AB:Ab:aB:ab=9:1:1:9
C. 植物甲自交后代仍是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D. 植物甲自交后代中,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详解】由测交结果推测植物甲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AB:Ab:aB:ab=9:1:1:9,不是1:1:1:1,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甲与基因型为aabb的乙杂交即为测交,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9:1:1:9,由测交结果推测植物甲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AB:Ab:aB:ab=9:1:1:9,B正确;植物甲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了四种配子及比例为AB:Ab:aB:ab=9:1:1:9,所以植物甲自交所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有9种、4种表现型,C正确;植物甲自交后代中,隐性纯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9/20×9/20=81/400,D错误。故选D。
9.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联会时,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一定是相同的
B. 四分体中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
C.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D.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不利于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这就保证了亲子代生物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原因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
【详解】A、同源染色体联会,但是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不一定都相同(X染色体和Y染色体),A错误;
B、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C正确;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有利于生物遗传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C。
10. 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若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 若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 若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 若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B、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和4个绿色荧光点,A错误,B正确;
CD、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每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或4个绿色荧光点,CD错误。
故选B。
【点睛】
11. 某雄性动物(2n=20)基因型为AaXBY,该动物体内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组成为AAXBXB时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B. 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1条或2条Y染色体
C. 该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D. 若产生的精子AaXB:Y=1:1,则可能是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 减敷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锺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 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基因组成为AAXBXB,无同源染色体且无染色单体,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X、Y)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含有X染色体,一个含有Y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可能出现2条Y染色体,B正确;
C、该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这10条都是非同源染色体,不能称为5对,C错误;
D、精子AaXB中等位基因Aa未分开,所以可能是携带等位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D正确。
故选C。
12. 某种蝴蝶(ZW型)的口器长短有两种表型:长口器和短口器,且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于蝴蝶的口器长短来说,长口器对短口器为隐性
B. 雌性蝴蝶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雄性为异型的
C. 控制蝴蝶的口器长短的基因只存在于口器细胞中
D. 杂交组合一的F2中短口器只出现在雌性个体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杂交组合一可知,短口器为隐性性状;根据杂交组合二可知,口器长短遗传和性别有关,蝴蝶性别决定型为ZW型且控制口器长短的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杂交组合一中短口器与长口器杂交后代只有长口器,说明长口器对短口器为显性,A错误;
B、蝴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中雌性蝴蝶的一对性染色体为ZW,是异型的;雄性蝴蝶的一对性染色体为ZZ,是同型的,B错误;
C、蝴蝶的体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所以控制蝴蝶的口器长短的基因存在于几乎所有的体细胞中,C错误;
D、杂交组合一亲本为ZaW(雌)和ZAZA(雄),其F1为ZAW(雌)、ZAZa(雄),则F2代基因型为ZAW(雌长口器)、ZaW(雌短口器)、ZAZa(雄长口器)、ZAZA(雄长口器),即杂交组合一的F2中短口器只出现在雌性个体中,D正确。
故选D。
13. 艾弗里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提取物分别用蛋白质酶、RNA酶、酯酶、DNA酶处理,再与R型细菌混合,只有DNA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关于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的对照组不用酶处理S型细菌提取物,能够发生转化
B. 实验设计依据的是减法原理,可检测每组去除物质的作用
C. 发生转化的组中,只有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
D. 此实验不能排除蛋白质、RNA等在细菌转化中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3、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实验的自变量是向细胞提取物中加入不同的物质,所以对照组不用酶处理S型细菌提取物,由于提取物中含有DNA分子,所以能够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A正确;
B、实验设计依据的是减法原理,依次去除每组中的各种物质,检测去除物质的作用,B正确;
C、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只有部分可以完成转化,所以只有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C正确;
D、实验过程中加入蛋白酶和RNA酶,可以出去蛋白质和RNA,因此实验可以排除蛋白质、RNA等在细菌转化中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
14. 某同学欲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已准备了足够的相关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磷酸上连接脱氧核糖和碱基
B. 制作模型时,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用2个氢键连接物相连
C. 制成的模型中,腺嘌呤与胞嘧啶之和等于鸟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
D. 制成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主链的内侧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脱氧核糖上连接磷酸和碱基,A错误;
B、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由3个氢键连接,B错误;
C、DNA两条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故在制作的模型中A+C=G+T,C正确;
D、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D错误。
故选C。
15.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转基因工程组的科学家们,在朱作言院士的领导下,将草鱼的生长激素基因整合到鲤鱼受精卵的DNA上,培育出了转基因鲤鱼,其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140%以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鱼生长激素基因可以在鲤鱼细胞内复制
B. 草鱼和鲤鱼的基因都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C. 草鱼和鲤鱼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草鱼和鲤鱼的染色体上都含有线性排列的多个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从技术操作层面看,由于基因工程是在 DNA 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作重组 DNA 技术。
2、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能表达的原因:①不同生物间 DNA分子的结构基本相同;
②不同生物的基因在表达时都遵循“中心法则”,在受体细胞内定向表达;
③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3、基因的概念:基因一般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详解】A、根据题意,将草鱼的生长激素基因整合到鲤鱼受精卵的DNA上,培育出了转基因鲤鱼,其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140%以上,说明草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在鲤鱼细胞内成功表达,因此草鱼生长激素基因可以在鲤鱼细胞内复制,A正确;
BC、基因一般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因此草鱼和鲤鱼的基因中四种脱氧核苷酸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不是随机排列,B错误,C正确;
D、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分布,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故选B。
16. 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两个家族系谱图。若图中Ⅲ9和Ⅲ10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6,则得出此概率值需要一定的限定条件。下列条件中是必要限定条件的是( )
A. I3、I4均为杂合体B. I3、Ⅱ5均为杂合体
C. I4、Ⅱ5均为纯合体D. Ⅱ7、Ⅱ8均为杂合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Ⅲ9和Ⅲ10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6,即aa=1/4×2/3,说明Ⅲ9为Aa和Ⅲ10为2/3Aa,则当Ⅱ7、Ⅱ8均为杂合体Aa时才能满足Ⅲ10为2/3Aa,Ⅲ9和Ⅲ10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才是1/6,D符合题意。
故选D。
17. 某XY型性别决定二倍体植物雌雄异株,其阔叶和细叶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现有两株阔叶植株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阔叶雌株∶阔叶雄株∶细叶雄株≈2∶1∶1。已知带有d基因的精了与卵细胞受精后受精卵无法成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相对性状中,阔叶为显性性状,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亲代雌株能产生2种配子,判断依据是F1中的雄性有两种表型
C. 若F1中的雌、雄株相互杂交,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阔叶雌株∶阔叶雄株∶细叶雄株=3∶2∶1
D. F1中的雄株产生的配子中含D基因的配子占1/4
【答案】C
【解析】
【分析】伴性遗传概念: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详解】A、阔叶与阔叶杂交后代出现了细叶,说明阔叶是显性性状,窄叶是隐性性状,后代中雌雄比例是1:1,但是只有雄性出现了细叶,说明D/d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由于雄株中有阔叶(XDY)和细叶(XdY),因此亲代雌株的基因型为XDXd,能产生XD、Xd2种配子,B正确;
C、若F1中的雌雄株(1/2XDXD、1/2XDXd,1/2XDY、1/2XdY)相互杂交,由于带有d的精子与卵细胞受精后受精卵无法成活,因此可以认为雌配子有3/4XD、1/4Xd,雄配子有1/3XD、2/3Y,因此理论上,F2 中有1/4XDXD、1/12XDXd、1/2XDY、1/6XdY,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阔叶雌株:阔叶雄株:细叶雄株=2:3:1,C错误;
D、F1中的雄株基因型为1/2XDY、1/2XdY,产生的精子为1/4XD、1/4Xd、1/2Y,D正确。
故选C。
18. 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某动物精原细胞(2n=12)置于适宜条件(不含放射性元素)下,让该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观察某个处于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根据图示,判断该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最可能是( )
A. 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6个aB. 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6个b
C. 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6个a,6个bD. 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6个b,6个c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有丝分裂过程:(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2)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4)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B、若该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为减数分裂,则只经历一次复制(减数分裂前的间期),使得每个DNA分子中都有一条链带有3H标记,一条链不带有3H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6条,且每条染色体均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即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每条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都有一条链带有3H标记,一条链不带有3H标记,如图a所示,由于此时细胞中含6条染色体,因此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为6个a,A正确,B错误;
CD、若该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为有丝分裂,经历第一次的间期复制后,每个DNA分子中都有一条链带有3H标记,一条链不带有3H标记,第一次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因此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细胞内的共12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一条链带有3H标记,一条链不带有3H标记,随后细胞又将经历第二次有丝分裂前的间期,由于DNA复制遵循半保留复制的原则,DNA在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其中一个DNA分子都不带有3H标记,而另外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带有3H标记,另外一条不带有3H标记,如图b所示,当进行到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的数目和标记情况未发生变化,因此,细胞中含有12个b,CD错误。
故选A。
19. 市场上的茄子有红茄、白茄两种类型,红茄中又存在深紫色、红色、浅红色三种类型,为研究茄子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者做了下列实验:甲种白茄与乙种白茄杂交,F1均为红茄,F1自交所得F2中红茄与白茄的比例为9:7,红茄中深紫色、红色、浅红色的比例为1:4:4.以下推测错误的是( )
A. 茄子的颜色至少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
B. F2中白茄自交,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比例为3/7
C. 若F1红茄测交,子代茄子中浅红色与白色比例为1:3
D. 若F2红茄中红色个体自交,子代茄子中深紫色:红色:白色=1:2:1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思路: 1.看后代可能的配子组合种类,若组合方式是16种,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上代基因型为双杂合。 2.写出正常的分离比9︰3︰3︰1。3.对照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归类,若分离比为9︰7,则为9︰(3︰3︰1),即7是后三种合并的结果;若分离比为9︰6︰1,则为9︰(3︰3)︰1;若分离比为15︰1,则为(9︰3︰3)︰1。
【详解】A、F2中红茄与白茄的比例为9:7,9:7是9:3:3:1的变式,茄子的颜色至少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 ,A正确;
B、假设茄子颜色是由A/a、B/b控制,则F2白茄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aabb,F2中白茄自交,所有子代都是白茄,都不发生性状分离,比例为100% ,B错误;
C、若F1红茄(AaBb)测交,子代茄子的基因型是AaBb(浅红)、Aabb(白色)、aaBb(白色)、aabb(白色),中浅红色与白色比例为1:3 ,C正确;
D、若F2红茄中红色个体(AABb或AaBB)自交,子代茄子中深紫色(AABB):红色(AABb或AaBB):白色(AAbb或aaBB)=1:2:1 ,D正确。
故选B。
20. 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为先天性夜盲症(伴性遗传)。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病为先天性夜盲,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13号个体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7号个体
C. 5号个体同时含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4
D. 若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孩子,只患先天性夜盲的概率是1/32
【答案】D
【解析】
【分析】伴性遗传 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人类了解最清楚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它们的遗传方式与果蝇的白眼的伴X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钟摆型眼球震颤等)、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和血友病 )和Y染色体遗传(如:鸭蹼病、外耳道多毛)都属于伴性遗传。
【详解】A、Ⅱ-3和Ⅱ-4患甲病,生出Ⅲ-9、Ⅲ-11不患甲病,所以甲病显性遗传病,假设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生出的女孩一定患病,Ⅲ-9不患病所以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13号个体基因型为XbY,Y染色体来源于父亲,Xb来源于8号个体,B错误;
C、5号个体没有患甲病,甲病属于显性遗传病,所以5号个体不会同时含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C错误;
D、3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Y,4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为1/2,为AaXBXB的概率为1/2,所生孩子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4,患甲病的概率为1-1/4=3/4,患乙病的概率为1/2×1/4=1/8,只患先天性夜盲的概率是1/4×1/8=1/32,D正确。
故选D。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21. 粗糙型链孢霉(染色体数)2n=14)是一种多细胞真菌,常生长在面包上,其部分生活史过程如图1所示。子囊是粗糙型链孢霉的生殖器官。合子先进行减数分裂,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最终形成8个子囊孢子。由于子囊外形狭窄,合子分裂形成的8个子囊孢子按分裂形成的顺序纵向排列在子囊中。图2表示粗糙型链孢霉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仅示部分染色体),请回答:
(1)在1个合子形成8个子囊孢子的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共复制_____次,细胞分裂_____次,形成的每个子囊孢子中染色体的数目为_____条,图1的a中核DNA分子数为_____个。
(2)在图1所示C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图2中的_____所示图像。图2中丙图像可能出现在图1中的_____(填图1中表示过程的大写字母)过程中。
(3)已知子囊孢子大型(R)对小型(r)显性,黑色(H)对白色(h)显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将大型黑色、小型白色两种子囊孢子分别培养成菌丝,两种菌丝杂交产生合子,该合子基因型为_____,若图1所示子囊中的b细胞表型为大型白色,则同一子囊中最终形成的8个子囊孢子的颜色和大小排布最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_(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互换)。
A. B.
C. D.
【答案】(1) ①. 2##二##两 ②. 3##三 ③. 7##七 ④. 14
(2) ①. 甲、乙 ②. ADE
(3) ①. RrTt ②. 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1个粗糙链孢霉(2n=14)合子通过减数分裂产生4个子囊孢子,然后再通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8个子囊孢子,发育形成菌丝,最后菌丝通过受精作用,重新形成合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子囊孢子是合子先进行减数分裂,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得到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进行一次染色体的复制,所以细胞中的染色体共复制2次;减数分裂进行连续两次细胞分裂,有丝分裂进行一次细胞分裂,故细胞分裂3次;因为合子染色体为14条,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会减半,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变,故最后形成的每个子囊孢子中染色体的数目为7条,合子中有14条染色体,即14个DNA,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细胞中DNA数目为28个。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同源染色体分开,每个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DNA也减半,故图1中a中DNA分子数为14个。
【小问2详解】
图1C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图2中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发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出现联会现象;乙图表示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因此可以观察到图2中的甲和乙;图2中丙图像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可能出现在图1中的ADE过程中。
【小问3详解】
大型黑色、小型白色两种子囊孢子基因型分别为:RT、rt,两种菌丝杂交产生合子,该合子基因型为RrTt;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交换,该合子能产生4种子囊孢子Rt、rT、RT、rt;若图1所示子囊中的b细胞表型为大型白色,则同一子囊中的c细胞基因型为rT,再通过有丝分裂形成8个子囊孢子,基因型分别为:Rt、Rt、Rt、Rt、rT、rT、rT、rT,子囊孢子能直接表现出其基因型所对应的表型,故最终形成的8个子囊孢子的颜色和大小排布最可能是4个大型白色,后面4个小型黑色。故选B。
22. 作为遗传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果蝇有着众多的突变品系,表4为一些果蝇品系的部分性状及基因位置情况。某研究小组用裂翅果蝇相互交配,子代为裂翅:非裂翅=2:1;用裂翅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雌雄后代均表现为裂翅:非裂翅=1:1。
注:野生型为纯合子,各品系与野生型之间均仅有一对基因有差异;卷翅为显性,黑檀体为隐性。
回答下列问题:
(1)裂翅为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其基因位于______(填“常”或“X”或“Y”)染色体上。若将裂翅果蝇相互交配的子代与野生型杂交,则后代翅形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
(2)由表可知,卷翅性状与黑檀体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定律。若从表中选用卷翅果蝇(纯合)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得F1,F1再与表中黑檀体果蝇杂交得F2,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
(3)为探究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是否在3号染色体上,可从表中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进行判断,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若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不在3号染色体上,预期结果为:______。
【答案】(1) ①. 显性 ②. 常 ③. 裂翅:非裂翅=1:2
(2) ①. 自由组合 ②. 直翅黑檀体∶直翅灰体∶卷翅灰体∶卷翅黑檀体=1∶1∶1∶1
(3) ①. 实验思路一:选用乙和丙品系(黑檀体与裂翅)果蝇杂交得到F1,选择F1中裂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观察并统计F2表型及比例。
实验思路二:选用乙品系(黑檀体与裂翅)果蝇杂交得到F1,选择F1中裂翅个体与乙品系(黑檀体)果蝇杂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
②. 预期结果一:灰体裂翅:灰体非裂翅:黑檀体裂翅:黑檀体非裂翅=6:3:2:1;
预期结果二:灰体裂翅:灰体非裂翅:黑檀体裂翅:黑檀体非裂翅=1:1:1:1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裂翅果蝇相互交配,子代为裂翅:非裂翅=2:1,说明裂翅显性纯合致死,裂翅为显性性状,且与性别无关,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裂翅个体都是杂合子,设基因型为Aa,裂翅果蝇相互交配的子代为Aa:aa=2:1,与野生型进行杂交,则子代裂翅比例为1/3,非裂翅比例为2/3,所以子代裂翅:非裂翅=1:2。
【小问2详解】
卷翅相关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黑檀体相关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则卷翅性状与黑檀体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卷翅基因为BB,黑檀体基因为cc,则表中甲基因型为BBCC表现型为卷翅灰体,乙基因型为bbcc表现型为直翅黑檀体,甲乙杂交F1为BbCc表现型为卷翅灰体,BbCc与bbcc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直翅黑檀体∶直翅灰体∶卷翅灰体∶卷翅黑檀体=1∶1∶1∶1。
【小问3详解】
为探究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是否在3号染色体上,则可选择具有3号染色体上的相关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观察后代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即可。实验思路如下:乙与丙杂交获得F1,F1裂翅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获得F2,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2非裂翅灰体:非裂翅黑檀体:裂翅灰体:裂翅黑檀体=3:1:6:2,则说明裂翅性状与黑檀体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不在3号染色体上。
也选用乙品系(黑檀体与裂翅)果蝇杂交得到F1,选择F1中裂翅个体与乙品系(黑檀体)果蝇杂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灰体裂翅:灰体非裂翅:黑檀体裂翅:黑檀体非裂翅=1:1:1:1。
23. 关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主要有两种假说,如图1所示。科学家运用密度梯度离心、DNA紫外光吸收光谱等方法对此进行研究,实验基本操作及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大肠杆菌在含有15NH4Cl的培养液(图2A)中培养一段时间,使大肠杆菌繁殖多代(大肠杆菌约20分钟繁殖一代)。培养液中的N可被大肠杆菌用于合成_____,进一步作为DNA复制的原料。此外,DNA复制还需要模板、能量、_____酶、_____酶(及引物酶、DNA连接酶)等条件。
(2)从上述培养液中取部分菌液,提取大肠杆菌DNA(图2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测定溶液的紫外光吸收光谱,结果如图3a所示,峰值出现在离心管的P处。该步骤的目的是_____。
(注:紫外光吸收光谱的峰值位置即为离心管中DNA的主要分布位置,峰值越大,表明该位置的DNA数量越多。)
(3)将上述培养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有14NH4Cl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图2B)。在培养到6、13、20分钟时,分别取样,提取大肠杆菌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测定紫外光吸收光谱,结果如图3中b、c、d所示。
①若全保留复制这一假说成立,则20分钟时紫外光吸收光谱的峰值个数及峰值的位置与点P的关系为_____。
A.峰值个数为1,峰值出现在Q点的位置
B.峰值个数为1,峰值出现在P点的位置
C.峰值个数为2,一个峰值出现在P点的位置,另一个峰值出现在Q点上方
D.峰值个数为2,一个峰值出现在P点的位置,另一个峰值出现在Q点的位置
②现有实验结果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否定全保留复制假说。
(4)科学家继续测定了大肠杆菌在含有14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到40分钟时的紫外光吸收光谱。若半保留复制假说成立,则40分钟时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如何?请在图4e框中绘制相应的预期结果_____。
图4
(5)含有100个碱基对的某DNA分子片段,内有30个鸟嘌呤。若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二次,则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_____个。
【答案】(1) ①. 脱氧(核糖)核苷酸 ②. 解旋 ③. DNA聚合
(2)提取原始的亲代DNA分子,以此作为验证DNA复制方式的对照组
(3) ①. C ②. 可以
(4) (5)60
【解析】
【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
【小问1详解】
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是DNA复制的原料,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元素是C、H、O、N、P,培养液中的氮可被大肠杆菌用于合成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进一步作为DNA复制的原料;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作用于氢键)和DNA聚合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引物酶及DNA连接酶等。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图2A中是用15N标记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DNA的两条链均带上15N标记,经密度梯度离心后DNA分子会靠近试管的底部,该步的主要目的是以此为对照看DNA复制一代并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试管中DNA分子如何分布来进一步确认DNA复制的方式:若试管中没有出现位置不同的两条带,就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
【小问3详解】
①若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20分钟后(DNA复制一代)会出现15N/15N-DNA和14N/14N-DNA两种数量相等的DNA分子,显示出的紫外光吸收光谱即为2个峰值,一个峰值15N/15N-DNA出现在P点的位置,另一个14N/14N-DNA峰值出现在Q点(15N/14N-DNA)上方,故选C。
②现有实验结果与全保留复制的特点不符,故可以否定全保留复制假说,但无法确定半保留复制假说和弥散复制假说哪种成立。
【小问4详解】
若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40分钟后(DNA复制2代)会出现15N/14N-DNA和14N/14N-DNA两种数量相等的DNA分子,显示出的紫外光吸收光谱即为2个峰值,分别在Q点和Q点的上方,故预期结果如下:
【小问5详解】
已知1个DNA分子片段具有100个碱基,其中含有30个鸟嘌呤(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C=30个,则A=T=(100-30×2)÷2=20个,若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二次,则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22-1)×20=60个。
24.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赫尔希和蔡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而不是标记在同一种噬菌体上,这其中蕴涵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
(2)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再用噬菌体去侵染_______。
(3)请将下图中T2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标号进行排序__________→a。
(4)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复制发生在上图中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过程之间,子代T2噬菌体的外壳是在细菌的______上合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
(5)以35S标记组为例,如果___________,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差异不显著。
(6)T2噬菌体与细菌保温时间长短与放射性高低的关系图可能如下,下列关联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注:甲组为35S标记的T2噬菌体,乙组为32P标记的T2噬菌体)。
A. 甲组—上清液—①B. 乙组—上清液—②
C. 甲组—沉淀物—③D. 乙组—沉淀物—④
【答案】(1)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其作用
(2) ①. 大肠杆菌 ②. 含35S的大肠杆菌
(3)d→e→b→f→c→a
(4) ①. e→b ②. 核糖体 ③. C (5)搅拌不充分 (6)B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小问1详解】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即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其目的是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其作用。
【小问2详解】
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是专一性侵染大肠杆菌的病毒,因此为了获得含35S的噬菌体,应先将大肠杆菌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该大肠杆菌。
【小问3详解】
图中a为子代噬菌体,b表示合成,c表示释放,d表示吸附,e表示注入,f表示组装,因此正确的顺序为d→e→b→f→c→a。
【小问4详解】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复制发生在图中e→b过程之间;噬菌体外壳是蛋白质,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T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子代T2噬菌体的外壳是在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氨基酸和酶,由细菌提供,故选C。
【小问5详解】
35S标记的噬菌体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内,经过搅拌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没有与细菌分开,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导致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小问6详解】
甲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而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内,经过搅拌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且放射性强度与保温时间长短没有关系,对应于曲线④;乙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而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内,经过搅拌离心后,DNA随着细菌分布在沉淀物中。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这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沉淀物中放射性含量降低,对应于曲线②。组别
杂交方案
杂交结果
甲
高产×低产
高产∶低产=7∶1
乙
低产×低产
全为低产
品系名称
特征
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野生型
灰体、直翅、非裂翅
甲
卷翅
2号
乙
黑檀体
3号
丙
裂翅
待定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