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7 折线统计图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7 折线统计图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书本P.108—1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完成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预测,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完成统计图;会看图,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地预测;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线的起伏变化进行合理的预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哪里游玩?喜欢参观科技展吗?
投影出示P.108主题图。
2.出示参观人数统计表。
我市1998~2003年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为了很容易看出每一年参观的中小学生人数,可以将统计表制成
条形统计图。
投影出示P.108条形统计图。
问:
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明显反映出数据的多少。)
新课学习。
A.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特点)。
1.投影出示P.109折线统计图。
(1)指出: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折线统计图。
(2)板书课题。(抓住“折线”一词,初步印象。)
(3)比较、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多生回答。
注意提炼学生答语中的关联词(如:横轴纵轴,数量,点,折线,升降等。)
(4)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联系并结合学生对上面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灵活小结。)
既能反映数据的多少(同条形统计图)
更能明显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依折线的升降趋势)
(5)问题: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这一问题可能在“你有什么发现?”里有学生说到。)
B.完成折线统计图(合理预测)。
1.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我们尝试着来制作统计图。
出示P.110例2。
问题:要想完成折线统计图,你认为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
多生回答,归纳出:找点,连线。
问题:如何找点?一个点受几个条件限制?
演示找第一个点,放手学生找余下的点,并连线成图。
★(0岁是什么时候?小毛孩,养育的辛苦,感恩,好好成长,好好学习,让父母放心,是对父母最好的爱。)
投影出示学生练习,讲评。
肯定或及时提醒制作折线统计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并小结制作方法。
(描点 → 连线)
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
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合理推测)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试着预测一下,陈东可以长到多高?
(学生可能预测出笑话来。适当介绍人的身高增长情况。婴幼儿,儿童期, 长到25岁基本不长个子了。)
联系例中统计图,预测,如果接着统计下去,成年后的那一段线会是怎样的情况?(平的)
如果老了呢,线会呈怎样的趋势?(下降超势)
(折线逞上升趋势。---预示着身高增长状况好,)
C.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学生说说看。(股票的K线图等)
“
巩固应用。
1.再尝试:完成统计图。书本P.111“做一做”。
2.《作业本》P.48第1题。(巩固对两种特点的认识。)
可不拿出作业本,直接以本班的某一小组为例编题。
3.投影出示《作业本》P.48第2题。(与上题的体重相关,渗透健康的意识。)
☆(结语:折线的升降反映了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升不一定代表的事物发展的好,降不一定代表了事物发展的坏,要结合具体情况来作判断。)
四、课堂小结。年 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7 折线统计图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巧探究—探究与验证,小组合作,绘制折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7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 导 入,新知 探究,巩固 练习,课堂 总结,布 置 作 业,教学 板书,教学 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7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揭题导新,自主探究 尝试解决,汇报交流质疑释疑,巩固运用拓展深化,总结回顾,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