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华中师大版 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
小学华中师大版(三起)第8课 风筝的故事优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华中师大版(三起)第8课 风筝的故事优质教案,共2页。
(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段落排版的功能和作用,初步掌握段落排版的几
种常用技术。
(二)通过做“辑”排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及独立
探索,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做“辑”排版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对于实质相同或相近的问
题,要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解决”,进而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
(四)使学生体会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和作用及
感受“自主尝试→创新”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关信息技术问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几种常
用的段落排版技术的同时,培养信息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实质相同或相近的问题,要
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解决”。
教学策略:
教法:
由于全体学生对wrd比较熟悉,水平标尺在写字板一课中已经学过,为段落的排版做好了铺垫,关键是“段落”对话框的使用技能。所以本课建议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实践建构意义”为指导思想开展教与学。本节分2个模块,第一模块首先安排“小活动”让学生把每自然段开头空两
格,并要求把操作方法填入方框内;接着提供图文并茂的“小桥梁”可以帮助学
生回忆水平标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小实践”,为了让学生提高效
率,紧接着安排“小桥梁”启发学生提高技能。“小博士信息港”提供有关标尺的知识,以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第二模块首先用图展示两种版面的《风筝的故事》,让学生比较,生疑,
接着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以提示。这里的“小博士信息港”解释“磅”的概念;最后
是“小评价”用表格的形式,从自己对自己、同学对自己和老师对自己三方面评
价自己的表现情况。
课后实践:第一题要求把上节课修饰的文章《蚂蚁重,还是人类重》
学法:
㈠首先延续上节课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修饰后的那篇文章,引起质疑:
每段开头没有空两格,如何空出来?可采用全班探讨式,通过会话明确以下几
点:每段按空格键效率低,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此时教师给予提示,让学生回
忆上学期学过的水平标尺,用以激活学生原有经验。
㈡学生思维激活后,教师引导“辑”们自主选择多种方式(或看教科书,或与小组讨论或独立试探)探索学习,然后通过师生交流初步建构‘首行缩进’等概念及其操作。接着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行距的文章,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段落对
话框的有关设置。以上2个知识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尝试成功,所以教师应
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为主,重在了解程度不高的学生学习状况,帮助他们克服
心理障碍,指导动手实践,使其体验成功。这个环节有利于帮助后进生增强学
习信心,提高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望教师不可放过这个培养机会。
㈢最后首尾呼应,让学生根据电子报刊布局需要排版。然后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从信息技术和实际应用需求两方面交流评价,引导学生
反思学会新技术的过程。这样这样学生得到激励和鼓舞,既明白好的成果是怎样的,而且能领悟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环境:
网络教室、准备好已修饰文章一篇,设置为2倍行距的文章一篇;未完成的电子“班刊”,待排版的稿件若干篇。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疑,形成动机
1.“《风筝的故事》这篇文章修饰得不错,但小博士还不太满意,我班的辑们联系作文的格式要求,说说哪里有问题?”
2.“那么,每一自然段开头如何空两格?”在学生尝试基础上让他们思考,有
没有一种效率高的方法?
(二)引导探索,主动建构
1.“上节课你们修饰的文章,都存在这个问题,那么想想上学期在写字板里利用标尺怎么排版的,你能在wrd里完成吗?动手试试。”
交流尝试学习结果
2.你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字体对话框打开段落对话框试一试。
3.小结。
“辑”们通过尝试都学到了哪些技术。
(三)情境应用,完善结构
1.下面你们能不能用刚学到的技术,把段落重新排版,使你要刊登的文章
所占空间刚好放入各组的电子报刊里?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2.展示学生作品,以“富有创造性,版面合适美观”为评价标准,教师点
评、生生互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信息技术华中师大版(三起)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 网络的“鲁滨逊”精品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课时,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信息技术华中师大版(三起)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课 我的网络家园一等奖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华中师大版(三起)三年级下册第15课 我们的作品获奖教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