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整理第1页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整理第2页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整理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整理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整理,共9页。
    4. 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 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气温递减率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地温递增率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 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 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 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
    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 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 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 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 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 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 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 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 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 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
    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 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 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
    林木蓄积量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 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 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
    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尸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二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 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 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 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 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9.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
    环境承载量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0. 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也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
    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
    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贷源。
    31. 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两者都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结果,但影响的地域空间不同,热岛效应只局限城市,而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32. 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
    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大气环流是指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主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组成。
    两者所参照的空间区域不同,热力环境往往指小区域内的大气运动,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33. 寒潮与寒流
    寒潮是指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一种大范围剧烈降温现象,是一种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局规定寒潮天气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且其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的,称之为寒潮。
    寒流一般指的是洋流中的一种类型,即由较低水温海域流较高水温海域的洋流。
    34. 气旋、反气旋与低压中心、高压中心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是指气压的分布状况;而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分布区域的气流运动状况。
    低压中心因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而形成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因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而形成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35. 台风与飓风
    均是热带低压(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灾害性天气。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相关学案

    高考地理:高中地理必备知识点系统总结-高考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高中地理必备知识点系统总结-高考二轮复习,共61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共76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汇总(精品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汇总(精品版),共6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