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2.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文积累与应用(27分)
1. 默写
(1)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多种多样的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示出气势雄伟之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花繁草茂之美。
(2)中国古典诗文中,有的直陈其事,如《关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言因思念彻夜难眠;有的以典故入诗词,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表达隐秘难言的情志。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他是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人。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jí,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xiǎng受的,他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儒( )士 古jí( )
(2)请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3)以上文段节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______________,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漫步其中,含英咀华,倍受滋养。潘集学校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下边是“中国诗词大会”的会徽,请写出该会徽除“中国诗词大会”之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3)下面是某同学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后写下的感悟,请你帮他修改。
【甲】《中国诗词大会》备受推崇的原因,不仅是古典诗词本身蕴含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选手的才情和节目的精彩。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乙】《中国诗词大会》以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唤起观众,建构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档节目让我知道,世间万物、人生百味都可以用诗词来传达。【丙】就像主持人所说:“诗词不仅看上去很美,读起来很美,还有可能闻上去很香,尝起来很甜”。
①【甲】处画线句语序不当,请你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5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各题。
蚕豆
①北京我没去过。
②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之《蚕豆》中道:“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鲜蚕豆的。北京人爱吃
扁豆、豇豆,而对蚕豆不赏识。”单从这一点上,我就不羡慕北京人。
③我生在江北边,现居江南岸。江南江北蚕豆好,教我如何不爱它?我爱吃新鲜蚕豆,尤其是现
在。而在小时候。我却偏爱吃老蚕豆。
④小时家贫,零食稀有。逢上年节日,若能装上半裤袋的蚕豆,我就什么都不去想了。这种把晒干的蚕豆,和着“油沙”炒熟,当零食吃的蚕豆,在我的故乡,并没有特别的称谓。蚕豆就叫蚕豆,“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像铁打的汉子,其硬无比。——牙齿不好的人,是难享这口福的。
⑤边吃蚕豆边玩,最是有趣。显富,让伙伴瞧见,必定引来眼巴巴地问:吃么东西,把点我吃吃?
⑥没吃呀。
⑦没吃——?你把嘴张开给我看看。
⑧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
⑨就这一点点?
⑩嫌少,有本事你就不要。等我要缩回手时,伙伴就一把把蚕豆抓走,自言自语地说: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
⑪我还和弟弟比赛,看谁把蚕豆抛得高,并用嘴巴接住。输的一方,进贡蚕豆。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弟弟输急了,拔腿就跑,我紧追不舍。捉住了,就从弟弟的口袋里狠狠地抓上一把,旋即逃之夭夭了。
⑫童年,多像那田间地头的蚕豆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可惜,花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
⑬到了上中学,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格外钟情于蚕豆”,这一类的话,我只能放在心里,绝不会让同学们知道了。其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的《社戏》。班里有位女同学长得小巧,眸子仿佛两粒“乌油油的罗汉豆”。于是,有好事的同学戏称她:“蚕豆”。不久,就在班上传开了。她是讨厌同学叫她“蚕豆”的。甚至,吃蚕豆都犯了她的忌讳。
⑭而今忆及,我不禁哑然一笑。
⑮这“一笑”,笑得我少年不在了,青年也不在了。人到中年,牙齿不再所向披靡,无所顾忌,——怕冷怕热,欺软怕硬。幸好,蚕豆的吃法很多:焖炒、油炸、水煮、烧汤……都很好吃。
⑯立夏时节,刚上市的蚕豆,嫩、糯、香、鲜。清人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说:“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吃方佳。”这种吃法,我没吃过。但对“随采随吃方佳”,倒是感同身受。
⑰鲜嫩的蚕豆,我还是最喜欢烧汤吃。做法也很简单,蚕豆去皮,怕一不小心老去,不洗,立即倒锅里。用大火再度烧开,把搅好的蛋液均匀地淋上,放盐,添油,撒少许葱花,即可食用。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厌”;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遗憾的是,吃这道汤的时间太短暂了。故有蚕豆谣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其实,这是我一时兴起瞎编的。不过,蚕豆易老的确是事实。
⑱是不是,有点奇怪蚕豆为何易老呢?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先抄录一段竹峰君在《葫芦》里说的话:相对其他果蔬,葫芦营养价值较低。给了好看的外表,哪能再给丰富的内涵,天下好事,岂能让葫芦占尽了?
⑲借用上面的文字,稍加改变,给蚕豆易老找个理由吧:相对其他果蔬,蚕豆营养价值较高。给了丰富的内涵,哪能再给太多的青春,天下好事,岂能让蚕豆占尽了?
4. 第④—⑰段主要写了“我”与蚕豆那些事情?试简要概括(至少写出三点)。
5.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2)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厌”;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从感官角度赏析)
6. 有人觉得第⑬段多余,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二)(11分)
材料一:
①叶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可以说是“早期的剪纸”。在没有纸张的时代,人们便以叶子作为载体进行剪裁。叶雕制作难度较大,其传承和保护面临极大困境。做叶雕主要有两大难点:一个是需要细心,每个制作环节都要严格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另一个是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有内涵、有意境的作品。
②“陈氏叶雕”项目传承人陈黎明说:“我女儿从小跟我学叶雕,但技法还有待精进,前些年有几个年轻人找到我,学了几个月,后来都放弃了。学叶雕,要坐得下来、学得进去,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难做到。”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更多、更好的传承人,让叶雕艺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摘编自《匠心传承,让“落叶”活起来》)
材料二:
①宣纸,文房四宝之一,既是中国造纸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
②宣纸的发源地与主产地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 1500多年历史。相传,宣纸创始人是蔡伦的弟子孔丹。孔丹偶遇青檀倒伏入水,因年深日久,洁白如雪,便用青檀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③宣纸主要原料为青檀皮、沙田稻草和猕猴桃藤汁。青檀皮浆料为长纤维,稻草浆料为短纤维,二者配合使用,形成骨骼与血肉相互依存的关系。宣纸工艺十分精妙和复杂,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出厂,需经 108道工序,历时2-3年完成,可谓“精工出细活”。
(摘自《科普时报》)
材料三:
①科技赋能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给现代非遗技艺带来更多可能。一方面,新媒体平台能够聚合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传承人、非遗消费者,进一步拓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和消费的空间。 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带来非遗技艺的全新“玩法”。 三维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充分挖掘非遗数字化潜力,为网络用户带来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遗体验。
②此外,推动非遗纳入教育体系,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着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以往仅在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显得单一,社会力量尤其是教育界的力量在现代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技艺活力再现》)
材料四:
①保护并传承非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 16个验收合格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承载着非遗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因和适宜环境,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实践。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完整覆盖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衔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项目,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 年 11 月 23 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制作叶雕,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有内涵、有意境的作品。
B. 宣纸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因发源地和主产地而得名,相传创始人为蔡伦弟子孔丹。
C. 伴随着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在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D. 保护并传承非遗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等。
8. 材料二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学叶雕,要坐得下来、学得进去,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难做到。
10. 根据上述四则材料,谈谈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三)(12分)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陟①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③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袁宗道《上方山记》)
【注】①陟: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佁然不动________ (2)俶尔远逝________
(3)虽复腾跃_______ (4)余不能悉记也________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13. 【甲】【乙】两文都以动物设喻。【甲】文用“_____________”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_______”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用原文语句回答)
14. 【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别加以概括。
三、写作(35+3分)
15. 着色,意思是绘画涂颜色,对于迅哥儿来说,儿时的伙伴、月下的罗汉豆,为他童年快乐无忧的生活着色;对于吴伯箫来说,灯笼为他温馨的童年、爱国的誓愿着色;对于陶渊明来说,桃花源为他的人生精神着色;对于柳宗元来说,小石潭为他孤寂的贬谪生活着色。人、物、景,很多时候都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各种各样的色彩。
请以“ 为我生活着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一把题目补充完整,二、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书写工整,三、有真情实感,忌抄袭和套作。四、文中不要出现人名、校名等真实信息。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①______________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______________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5页。
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