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第1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703708/0-171521433442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第1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703708/0-17152143344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第1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703708/0-171521433455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作业(28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后作业题,共8页。
额尔齐斯河位于我国新疆北部,河流北侧是阿尔泰山。下图为额尔齐斯河流域水系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额尔齐斯河北侧支流众多,南侧支流很少,其主要原因是( D )
A.北侧纬度高,有结冰期
B.北侧是阿尔泰山,植被丰富
C.北侧为山脉阳坡,温度高
D.北侧是西风迎风坡,降水多
2.有关额尔齐斯河流量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D )
A.径流量季节变化小,日变化大
B.地下水补给为主,径流量稳定
C.径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均大
D.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解析] 第1题,额尔齐斯河水系北侧支流众多,南侧支流很少,说明其支流分布不对称,该河流域北部有阿尔泰山,地势高且阻挡西风,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发育众多河流,故北侧支流众多,D正确;结冰期、植被、温度对水系特征影响很小,A、B、C错误。故选D。第2题,额尔齐斯河主要的补给方式为高山冰雪融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内格罗河由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海拔4 700多米)的内乌肯河和利迈河在内乌肯附近汇合而成,最终注入大西洋。内乌肯河和利迈河一年内有2次汛期。内格罗河上游兴建有多个水坝,蓄水为库。读“内格罗河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内乌肯河和利迈河一年内汛期分别出现在南半球的( A )
A.冬季和春季 B.春季和夏季
C.夏季和秋季 D.冬季和夏季
4.上游水坝建设对下游河段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是( D )
A.全年径流量增加 B.河水水位变化增大
C.河流结冰期变短 D.河水泥沙含量减小
5.水坝附近下游河段的流水作用表现为( B )
A.径流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
B.水流速度加快,侵蚀作用加强
C.径流量增加,沉积作用加强
D.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增加
[解析] 第3题,利迈河与内乌肯河的源头位于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处,冬季受暖湿西风影响,降水多,雨水直接补给利迈河与内乌肯河,使其进入冬汛期;春季,随气温回升,安第斯山脉和巴塔哥尼亚高原的积雪不断融化,补给利迈河与内乌肯河,使其进入春汛期。内乌肯河和利迈河一年内汛期分别出现在南半球的冬季和春季,A正确。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秋季没有积雪、大气降水少,B、C、D错误。故选A。第4题,上游水坝建设会拦水拦沙,导致下游河水泥沙含量减小,D正确。上游水坝建设对全年径流量影响极小,A错误。上游水坝建设会调节下游河流水量,下游河水水位变化减小,B错误。河流结冰期受气温影响,上游水坝建设对水温影响小,C错误。故选D。第5题,上游水坝建设会增加水坝和下游河段的水位落差,导致水流速度加快,侵蚀作用加强,B正确,D错误。上游水坝建设只是改变水量的时间分布,径流量没变化,A、C错误。故选B。
疏勒河从祁连山流出,形成昌马洪积-冲积扇,河流则潜行至冲积扇边缘出露(古称冥水),之后西行。党河则是疏勒河的最大支流。月牙泉原为党河的一部分,是河流改道后留下的一部分河湾。月牙泉水深仅五米,是一处天然淡水湖泊。读图,据此完成6~8题
6.冥水( A )
A.在土层薄的冲积扇边缘流出成河
B.落差大,河流的汇水速度快
C.夏季蒸发旺盛,形成季节性断流
D.是地下溶洞中流动的地下水
7.党河( C )
A.春季流量最大,冬季流量最小
B.流量季节变化小,泥沙多
C.为内流河,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
D.干流基本为由西北流向东南
8.月牙泉是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其( B )
A.周边沙土中的含盐率很低
B.有地下径流进出,可平衡盐分
C.没有径流注入和带入盐分
D.常受党河洪水侵袭,带走盐分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疏勒河从祁连山流出,形成昌马洪积—冲积扇,河流则潜行至冲积扇边缘出露(古称冥水),之后西行。说明冥水在土层薄的冲积扇边缘流出成河,A正确;冥水只是潜行在冲积扇里,落差不大,由于是潜行在冲积扇里,所以夏季蒸发量不大,B、C错误;冥水只是潜行在冲积扇里,不是地下溶洞中流动,D错误,所以选A。第7题,根据材料,党河则是疏勒河的最大支流,所以干流大致为由东南流向西北,D错误;党河地处内陆地区,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所以夏季流量最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大,C正确,A、B错误,所以选C。第8题,根据材料,月牙泉原为党河的一部分,是河流改道后留下的一部分河湾。是一个内陆湖,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地下水,有地下径流的进出,可平衡盐分,B正确;党河没有径流注入,但有水的蒸发,如果没有水流带走盐分,随着水的蒸发盐类物质浓度会上升,C错误;月牙泉原为党河的一部分,是河流改道后留下的一部分河湾。且党河流量较小,不易产生洪水侵袭月牙泉,D错误;周边沙土中的含盐率很低,不是月牙泉成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有地下径流进出,可平衡盐分,A错误,所以选B。
乌鲁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平均海拔1 275米。流域内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大,降水集中在冬季。下图为乌鲁米耶湖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四个聚落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冬季控制该流域的大气环流主要是( C )
A.东北信风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盛行西风带 D.西北季风
11.流域内河流补给乌鲁米耶湖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第9题,阅读地图,结合图例可知,①③处在时令河处,说明降水相对较少,补给较少,不足以形成河流,A、C错误;④处河流较长,②处河流较短,说明②处地势起伏更大,地形对水汽的抬升作用更明显,④处抬升作用较弱,所以图中四个聚落年降水量最多的是②处,B正确,D错误。故选B。第10题,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结合乌鲁米耶湖的地理位置(36°N-38°N)可知,冬季控制该流域的大气环流主要是盛行西风带,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1题,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可知,流域内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大,降水集中在冬季,冬季气温较低,多以积雪的形式保存,春节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较大的补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练]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平均海拔在4 100 m以上,流域内降水空间分布差异大,中游发育着大量辩状河道。河宽是河流形态的基本参数之一,雅鲁藏布江干流河宽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流域概况。据此完成12~13题。
12.雅鲁藏布江中游辫状河道沙坝分汊主要发育的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与雅鲁藏布江中游相比,雅鲁藏布江下游河宽季节性变化大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C )
A.下游河宽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大—降水
B.下游河宽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大—气温
C.下游河宽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小—地形
D.下游河宽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小—植被
[解析] 第12题,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鲁藏布江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沙洲凸显,沙洲将河流水道阻挡,致其分叉形成辫状河流,而到了丰水期,河水侵蚀力增强,河水冲刷河道中的沙坝,沙坝分汊最显著。雅鲁藏布江的中游支流多,夏季受上游和支流的冰川融水来水,加上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流量大,处于河流的丰水期,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3题,由图和所学知识可知,雅鲁藏布江下游虽然流量大,但由于山高谷深,河宽受地形限制,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因此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冰川补给是指雪在冰面上的堆积,冰川消融主要指冰川发生融化。山岳冰川的最大补给区和最大消融区在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图为某测站测得的天山某冰川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补给量逐月累积与消融量逐月累积变化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示期间该冰川( D )
A.补给区域冬季降雪量最大
B.补给量与消融量呈负相关
C.1985年9月冰川总量最小
D.1986年6月冰川总量最大
15.位于山岳冰川最大消融区的景观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4题,读图可知,补给区域降雪量最大出现在夏季,A错误;补给量与消融量并不呈现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呈现出正相关,B错误;累积消融量减去累积补给量差值最大时,冰川总量最小,出现在1986年的8月,C错误;当累积消融量增大到与累积补给量相等时,冰川总量最大,即1986年6月冰川总量最大,D正确。故选D。第15题,图①所示为河流峡谷,两侧山坡植被茂密,主要出现在河流上游山区,而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山区高海拔处,A错误;图②所示为流动的冰河(冰川),符合最大冰川最大消融区的河流特点,B正确;图③为刃脊,冰川消融量很小,C错误;图④为雅丹地貌,位于干旱地区,无冰川分布,D错误。故选B。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秦岭北麓,是秦岭地区构造运动最剧烈,断层分布密集地区。区内山峰林立,沟谷深切。甘湫池崩塌体位于水湫池崩塌体东南2 km处,堆积体主要分布在太乙河支流炭谷左岸的“V”谷斜坡地段,部分堆积在炭谷内。甘湫池夏季多积水,冬季多干涸。下图示意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山崩地貌及水系分布。
(1)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翠华山山崩发生的条件。
(2)说明甘湫池形成的过程。
(3)说明甘湫池水位季节变化大的原因。
[答案] (1)地处断裂带,构造运动强烈,山体断层发育,岩石多裂隙;地震多发且多强震,易引发不稳定岩体晃动并诱发崩塌。
(2)受山崩作用的影响,部分崩积物进入河道,形成拦河坝,导致太乙河被截流;坝体上游贮水形成堰塞湖。
(3)堰塞坝是由崩塌形成的块石组成,块石间缝隙大,渗漏严重;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甘湫池补给量大于渗漏量,水位上升;冬季降水较少,甘湫池补给量小于渗漏量,水位下降甚至干涸。
[解析] 第(1)题,翠华山位于秦岭北麓,图中断层分布较多,可知该区域构造运动剧烈、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显著。山体内部的断层发育情况较多,岩石存在许多裂隙。这使得山体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内力的影响,引发山崩。此外,该地区地震频繁且多为强震,地震能够产生剧烈的震动,加剧了岩体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山体晃动和崩塌的发生。第(2)题,当山体发生崩塌或滑坡时,部分崩积物会堆积在河道中形成拦河坝,阻断水流,导致水湫池上游一段河道被截流,水流无法通过,积水越来越多,形成了堰塞湖。因此,甘湫池的形成过程是受山崩作用影响,部分崩积物进入河道形成拦河坝,导致太乙河被截流,并在拦河坝上游形成堰塞湖。第(3)题,甘湫池形成的堰塞坝主要由崩塌形成的块石组成,块石之间的缝隙较大,渗漏较为严重。这意味着水在坝体之间的缝隙渗透并且溢出,导致了水位的下降。翠华山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在夏季,翠华山地区的降水量较大,甘湫池的补给水量超过了渗漏水量,导致水位上升。冬季翠华山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甘湫池的补给水量小于渗漏水量,导致水位下降甚至干涸。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下图为黄河源园区示意图。
(1)判断黄河源园区的气候类型,并描述其气候特点。
(2)列举扎陵湖和鄂陵湖的补给方式。
(3)说明扎陵湖和鄂陵湖是淡水湖的主要依据。
[答案] (1)高原山地气候;全年气温低,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大风多。
(2)积雪冰川融水;河流水。
(3)地处山间盆地,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等注入;黄河依次汇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在扎陵湖乡流出。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黄河源园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高原山地气候,当地海拔高,全年气温低,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烈,风力较大。第(2)题,读图可知,黄河源园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积雪冰川广布,积雪冰川融水补给扎陵湖和鄂陵湖;多条河流汇入扎陵湖和鄂陵湖,故河流水也是扎陵湖和鄂陵湖的补给方式。第(3)题,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处青藏高原的山间盆地,周围高山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汇入较多;黄河依次流经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水有河流流入和流出,故形成淡水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四章 水的运动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后作业题,共9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巩固练习,共1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