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微专题交通运输区位选择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微专题交通运输区位选择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23页。
微专题 交通运输区位选择一、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二、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原则——低、高、大、小三、公路选线的过关技巧跟踪训练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位于公路沿线的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A.甲 B.乙 C.丙 D.丁2.图中公路规划方案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CB[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判断,甲地海拔为100米以下,乙地海拔为200~300米,丙地海拔为500~600米,丁地海拔为400~500米,故丙地海拔最高。第2题,图中无居民点和河流的分布,故未能体现出山区公路尽可能连接居民点和避免跨越河流的原则。图中公路呈“之”字形弯曲,主要目的是避开陡坡,故B项正确。(2023·河北唐山检测)经过我国某革命老区的一段国道线大部分穿行在河谷中,全长约6千米。为支持老区脱贫致富,该段国道线拟进行改建,以提升道路标准和行车速度。下图是根据改建工程公示绘制的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示区域国道线路重新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大幅度缩短线路里程 B.有效利用荒地C.增强道路的通行能力 D.全程弯道取直C4.改建后的国道线路中,有可能需要修建跨河桥梁的路段有( )①a—b段 ②b—c段③c—d段 ④d—e段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D[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提升道路标准和行车速度”可知,主要目的是增强道路的通行能力。据图可知,线路里程并没有大量缩短。改建后的线路主要经过河谷地区,并没有经过荒地。改建后的线路仍有几个路段存在较大弯曲,并没有全程弯道取直。第4题,道路横穿河流时需要修建跨河桥梁,河流位于山谷中,图中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为山谷,b—c段和d—e段线路都横穿山谷,有可能需要修建跨河桥梁;a—b段、c—d段经过山脊,不需要修建跨河桥梁。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下图,据此完成5~6题。5.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C.耕地 D.地形6.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DB[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米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6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火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7.如图为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丙地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丙地线路密度小(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_________(填“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___________条件为保障。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丙科学技术乙丙直达线路经过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且安全性差[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地形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区,丙地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小。第(2)题,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解决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建设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障。第(3)题,乙丙直达线路经过山地,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安全性差。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那木拉错坐落于西藏曲科杰丛山之中。墨脱县地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下游、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境内山高谷深,山峦起伏,地势险峻,其中主要山峰有南迦巴瓦峰。下面图甲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图乙为墨脱县某段山路景观图。(1)指出那木拉错所处的构造地貌类型,并说明该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2)简析墨脱县境内山高谷深的原因。(3)分析地形对墨脱县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及交通线路选址的影响。[答案] (1)构造地貌类型:背斜谷。形成过程:地壳运动产生褶皱,背斜顶部岩石遭受外力侵蚀形成背斜谷。(2)该县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抬升,形成高大的山体;该县冰川融水、降水较丰富,地势落差大,流水、冰川侵蚀作用较强,形成深谷。(3)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该县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修建交通线的成本高且技术难度较大,因此主要选择成本低及技术难度较低的公路。对交通线路选址的影响:公路主要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河谷地带;地势陡峭的地方,公路呈“之”字迂回前进。[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构造地貌是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背斜、向斜、断层地貌,其判断主要根据岩层形态。根据那木拉错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岩层上拱,其为背斜构造;从地表形态看,那木拉错呈下凹形态,为谷地,因此该构造地貌为背斜谷。这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褶皱,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第(2)题,本题分别要对山高、谷深进行解释。墨脱县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山高主要是因为内力作用,该县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板块消亡边界岩层受挤压隆起、经历造山运动,地壳不断抬升,形成高大的山体;谷深主要是由于外力侵蚀作用,由于降水丰富、且冰川融水量较大,地势起伏、落差大,受流水冰川持续向下侵蚀作用强烈,形成幽深峡谷。第(3)题,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交通线路选址布局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依据墨脱县境内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修建交通线的成本高且技术难度较大,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要考虑其成本和技术水平因素,应选择成本较低、难度较低的公路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线路选址布局上,受地形影响,要考虑道路安全等因素,墨脱县的公路建设应选择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地势陡峭的地方,公路呈“之”字迂回前进。
微专题 交通运输区位选择一、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二、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原则——低、高、大、小三、公路选线的过关技巧跟踪训练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位于公路沿线的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A.甲 B.乙 C.丙 D.丁2.图中公路规划方案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CB[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判断,甲地海拔为100米以下,乙地海拔为200~300米,丙地海拔为500~600米,丁地海拔为400~500米,故丙地海拔最高。第2题,图中无居民点和河流的分布,故未能体现出山区公路尽可能连接居民点和避免跨越河流的原则。图中公路呈“之”字形弯曲,主要目的是避开陡坡,故B项正确。(2023·河北唐山检测)经过我国某革命老区的一段国道线大部分穿行在河谷中,全长约6千米。为支持老区脱贫致富,该段国道线拟进行改建,以提升道路标准和行车速度。下图是根据改建工程公示绘制的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示区域国道线路重新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大幅度缩短线路里程 B.有效利用荒地C.增强道路的通行能力 D.全程弯道取直C4.改建后的国道线路中,有可能需要修建跨河桥梁的路段有( )①a—b段 ②b—c段③c—d段 ④d—e段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D[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提升道路标准和行车速度”可知,主要目的是增强道路的通行能力。据图可知,线路里程并没有大量缩短。改建后的线路主要经过河谷地区,并没有经过荒地。改建后的线路仍有几个路段存在较大弯曲,并没有全程弯道取直。第4题,道路横穿河流时需要修建跨河桥梁,河流位于山谷中,图中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为山谷,b—c段和d—e段线路都横穿山谷,有可能需要修建跨河桥梁;a—b段、c—d段经过山脊,不需要修建跨河桥梁。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下图,据此完成5~6题。5.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C.耕地 D.地形6.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DB[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米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6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火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7.如图为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丙地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丙地线路密度小(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_________(填“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___________条件为保障。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丙科学技术乙丙直达线路经过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且安全性差[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地形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区,丙地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小。第(2)题,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解决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建设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障。第(3)题,乙丙直达线路经过山地,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安全性差。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那木拉错坐落于西藏曲科杰丛山之中。墨脱县地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下游、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境内山高谷深,山峦起伏,地势险峻,其中主要山峰有南迦巴瓦峰。下面图甲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图乙为墨脱县某段山路景观图。(1)指出那木拉错所处的构造地貌类型,并说明该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2)简析墨脱县境内山高谷深的原因。(3)分析地形对墨脱县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及交通线路选址的影响。[答案] (1)构造地貌类型:背斜谷。形成过程:地壳运动产生褶皱,背斜顶部岩石遭受外力侵蚀形成背斜谷。(2)该县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抬升,形成高大的山体;该县冰川融水、降水较丰富,地势落差大,流水、冰川侵蚀作用较强,形成深谷。(3)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该县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修建交通线的成本高且技术难度较大,因此主要选择成本低及技术难度较低的公路。对交通线路选址的影响:公路主要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河谷地带;地势陡峭的地方,公路呈“之”字迂回前进。[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构造地貌是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背斜、向斜、断层地貌,其判断主要根据岩层形态。根据那木拉错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岩层上拱,其为背斜构造;从地表形态看,那木拉错呈下凹形态,为谷地,因此该构造地貌为背斜谷。这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褶皱,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第(2)题,本题分别要对山高、谷深进行解释。墨脱县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山高主要是因为内力作用,该县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板块消亡边界岩层受挤压隆起、经历造山运动,地壳不断抬升,形成高大的山体;谷深主要是由于外力侵蚀作用,由于降水丰富、且冰川融水量较大,地势起伏、落差大,受流水冰川持续向下侵蚀作用强烈,形成幽深峡谷。第(3)题,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交通线路选址布局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依据墨脱县境内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修建交通线的成本高且技术难度较大,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要考虑其成本和技术水平因素,应选择成本较低、难度较低的公路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线路选址布局上,受地形影响,要考虑道路安全等因素,墨脱县的公路建设应选择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地势陡峭的地方,公路呈“之”字迂回前进。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