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写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材料一:
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嘉靖甲午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猢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来自《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
材料二:
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
到将“毒性最弱的病菌液”注射于狗,这只狗在28天后恢复正常。隔一段时间后,又给这只狗注射“毒性最强的病菌液”,这只狗成功地活了下来。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将干燥后的脊髓和蒸馏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体,狗都神奇的活了下来。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百多年前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
(选自《第一支疫苗怎么诞生的》)
材料三:
但是,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
(来自《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梅雷迪丝·瓦德曼著,罗爽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巴斯德意识到病菌的存在,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并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B.中国人痘接种历史悠久,并发明了成功率高的“熟苗”接种法,这些得到伏尔泰赞扬。
C.中国古代人民能用物理方法制成最原始的疫苗,体现了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智慧。
D.巴斯德的试验为后世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其疫苗制作也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写道,“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
B.宋代丞相王旦,因孩子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人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成为史料记载最早的人痘接种成功案例。
C.英国的医师爱德华·金纳通过用牛痘豆浆或痘痂接种儿童,预防天花,从而创造出来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
D.清代医书《御纂医宗金鉴》记载用“人痘法”接种天花疫苗,是将痂或脓汁直接作为痘苗,吹到接种者鼻孔内,出症状略轻的痘,从而获得免疫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葛洪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可以证明原始疫苗是物理方去制成。
B.因为“时苗”毒性大,会威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中国古代人民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
C.巴斯德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他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里德招募志愿者参加的实验,虽然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但导致同事被志愿者感染死亡。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熟苗接种非常安全,接种后不良反应比例很低。
B.通过“选炼”自然发出的痂,可以制成“熟苗”。
C.采用时苗法接种人体,毒性大,安全性低。
D.无论时苗还是熟苗,对天花病毒都能起到防护作用。
5.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及等吐出一口浓痰,喘了些时,才整个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他觉得倘使京城只传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着气说,“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①宋王,即刘裕,小名寄奴,陶渊明曾在其手下做参军。419年刘裕被东晋王朝封爵为宋王,420年其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反复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
B.文中“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活现状。
C.“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孩子互指对方像爸爸,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
D.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可见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可,对政治局势的无知,感觉迟钝。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前后两次写到刘裕“黑而且丑”的面孔浮在眼前,这两次描写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愤怒、仇恨的心理。
B.“畜生”“不要胡说”这两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目光短浅的彻底失望。
C.小说中三次写到柳枝在风中的状态,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D.结尾“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8.“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9.在《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等诗文中,陶渊明展示出来的形象与这篇小说中的形象是有所不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的陶渊明的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
三国,魏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制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亦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枪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
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陈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
太宗曰:“诚哉。朕常临陈,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观A此城不甚固B以三军C锐气D四面E攻之F不移G时可拔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凡战”中的“凡”字,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凡百元首”的“凡”意思相同。
B.完其壁,文中是指巩固营垒,其中的“壁”与成语“作壁上观”中的“壁”意思不同。
C.有国有家者,泛指诸侯和大夫,先秦时,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D.乘雨水,指冒着雨水,“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操派遣朱光担任庐江太守,朱光率兵在皖地开垦田地种稻,同时又派间谍联络吴地的起义首领,吕蒙认为应该趁早除掉曹操。
B.孙权采纳吕蒙建议,亲自出征,一天一夜到达皖地,向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建议采取构筑攻城高垒之法,吕蒙则持不同意见。
C.天刚亮吴军就发起进攻,吕蒙擂鼓督战,士兵奋勇登城,很快就攻克了该城,孙权为奖励吕蒙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D.唐太宗临阵对敌时,常常先分析敌我作战意图谁更审慎周密,并察明敌我士气谁更旺盛,他认为这是兵家必须掌握的重要原则。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
(2)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
14.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称赞吕蒙“勇而有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吕蒙的谋与勇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浪淘沙
陈著
有约泛溪篷,游画图中。沙鸥引入翠重重。认取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
一笑两衰翁,莫惜从容。瓮醅①灰芋雪泥菘②。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
【注】①醅:酒。②菘:白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衰翁”指年老男子,词人以哀伤口吻称呼自己与友人,颇有年华不再的感叹。
B.词的上片写得颇为轻灵,泛舟溪上,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亦含隐逸之趣。
C.沙鸥自在飞翔,引着词人渐入山水深处;“翠重重”描绘出景色的层次和色彩。
D.“瓮醅灰芋雪泥菘”写出词人与老友享用薄酒蔬菜的愉悦,气氛融洽,画面温馨。
16.请简要赏析“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李白在《蜀道难》中也用了这种写法,用“______,______”二句道出山势高峻,蜀道难行。
(2)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说“______,______”,异曲同工,简陋的庭院也不能阻挡隐士享受精神的乐趣。
(3)《庖丁解牛》中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是“______,______”,两者异曲同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洛南和丹凤相接的地方,横亘着无尽的山岭,蜿蜿蜒蜒,成几百里地。①大凡群山有势,众水有脉,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莽岭奔趋了。回抱处就见水流,走二十里,三十里,水边才有了一户两户人家。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而在悬崖险峻处,树皆怪木,枝叶错综,密密匝匝,使其沟壑隐而不见:白云又忽聚忽散,时远时近,幽幽冥冥,如有了神差鬼使。山崖之间常会夹出流水,轰隆隆泻一道瀑布。潭下却寂寂寞寞,水草根泛出的水泡,浮起,破灭,全然 A 。而路呢,忽而爬上崖头,忽而陷落沟。底。常常要走投无路了,又常常一步过去,却 B ,别一个境界。②
莽岭山脉将两个县截然分开,使得两县靠得如此近,来往又如此远!出奇地是就在莽岭主峰左四十里的地方,竟有一条沟接通了两县的隔阂。③沟里十六家分两县户口,但丹凤人住的有洛南的地,洛南人耕的有丹凤的田。十六户人家,几乎不知他们都是住在哪里,偶尔转过山嘴,一个黑石崖缝里就长出一搂粗的老松来,老松之后,那突出而空悬的岩石下,突然就有了人家,房顶却是有前半边,没后半边,那半边就是石岩,屋地也一半是土,一半是凿入的石洞,凡到此者,无不 C 。④随着过往行人多了起来,十六户人家又共同筹资修起山路,他们说:“这条沟说不定还要修火车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古书上讲:山深如海;真是越走越深不可测。”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仰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够着吃力,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似乎很远,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摘自朱自清《冬天》)
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重复累赘,但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热辣滚烫》里极度肥胖的杜乐莹一直想要赢一次,在不懈的奋斗之后还是在拳击场上被人打败了。但她减肥成功了,她打完了整场比赛,她认为自己“已经赢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花接种疫苗
毒性程度
接种方式
接种结果
自然发出的痂接种
接种发出的痘接种
大
↓
小
时苗
熟苗
苗顺者十无一死。
苗凶者十之八存。
种痘者八九千人,
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试期末考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试期末考试题,共8页。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潘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潘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潘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高二4月考试语文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