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温馨提示: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隋唐时期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是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而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带给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它们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这些山川充满复杂的感情,它们也因此成为诗人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是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它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因此“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内涵而言,其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等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忠”与“孝”的矛盾心理。因此,“陇头”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是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分成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促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布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存在着大量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意象,许多诗人也都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的发掘与整理层面,缺乏对材料背后的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可以成为日后研究此方面内容的重要抓手。
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因此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当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文学写作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两代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一词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材料二:
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的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共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在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有很多对西域地名的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的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得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在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校。如“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其中“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的事物。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诗人的心理定势和他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倍增其哀乐。
(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这些遗存宏伟壮丽,与赋体的精神相符合。
B.长安帝陵众多,带给文人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
C.对唐诗中有关西域的各种信息、唐代诗人从军西域的经历等材料中蕴藏的机制、关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的研究路径。
D.岑参在西域供职的经历,使他在边塞诗中对西域地名的记录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其经历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地理价值。
B.天山南北两麓三条向西通行的道路,是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交通路线的分布不同,其文学创作及传播也就不同。
C.楼兰作为丝路上一个邦国,其文化早已遗失,而唐诗中反复书写的“楼兰”,其实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
D.边塞诗中陌生事物出现得比熟悉的东西多,诗人常以“熟悉”写“陌生”,这样能使作品奇异浪漫而又让人感到亲切。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唐人反复书写“阳关”,反映了汉时“阳关大道”到唐后期屡被外族侵扰的盛衰变化。
B.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虽已神秘消失了数百年,却因为唐人的记述获得了文学新生。
C.唐代文人创作经常“以汉喻唐”,象征着汉代国力强盛的“河西四郡”也常出笔端。
D.杜牧的《赤壁》借凭吊古迹,抒发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愁闷心情,颇耐人寻味。
4.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盛唐时期朝廷设立的“轮台”治所和汉代的地理位置并不相同。
B.初盛唐诗人好借用汉代“轮台”典故来表达对边地独特风光之“喜”。
C.中晚唐诗人有借用“轮台”意象来表达对穷兵黩武的讥刺之“悲”。
D.“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
5.结合两则材料,从“边塞诗”创作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黑骏马①
张承志
我骑着马“哗哗”地蹚着流水,马儿自顾自地停下来,在清澈的中流埋头长饮。我抬起头来,顾盼着四周熟悉又陌生的景色。二十来年了,伯勒根小河依旧如故。
①河湾里和湿润的草地上密密地丛生着绒花雪白的芦荻,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幻不定的队列。穿行在苇墙里的骑手有时简直无法前进;刚刚降落的雁群吵嚷着、欢叫着,芦苇被挤得哗哗乱响。大雁们在忙着安顿一个温暖的窠,它们是不会理睬自然界中那些思虑重重的人的。
我催马踏上了陡峭的河岸,熟悉的景物映入眼帘。这就是我曾生活过的摇篮,我阔别日久的草原。哦,故乡,你像梦境里一样青绿迷蒙。你可知道,你给那些弃你远去的人带来过怎样的痛苦么?侧山岗上有一群散开的羊在吃草,我远远看见,那牧羊人正歪在草地上晒太阳。我朝他驰去。
“呃,不认识的好朋友,你好。呃,好漂亮的黑马哟!”他斜着眼睛,瞟着我的黑马。
“您好。这马么,跑得还不坏——是公社借给我的。”我随口应酬着。
“呃,当然是公社借你的——我认识它。嗯,这是钢嘎·哈拉。错不了,去年它在赛马会上跑过第一。公社把最有名的马借给你啦。”
钢嘎·哈拉!像是一个炸雷在我眼前轰响,我双眼晕眩,险些栽下马来。但我还是沉住了气。我下了马,坐在他旁边,递给他一支烟。
哦,钢嘎·哈拉!
我注视着这匹骨架高大、脚踝细直、宽宽的前胸凸隆着块块肌腱的黑马。阳光下,它的毛皮像黑缎子一样闪闪发光。我的小黑马驹,我的黑骏马!我默默地呼唤着它。我怎么认不出你了呢?你是知道的,当你作为一个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也许只有我曾对你怀有过那么热烈的希望。是我给你取了这个骄傲的名字:钢嘎·哈拉。你看,十四年过去了。时光像草原上的风,消失在比淡蓝的远山和伯勒根河源更远的大地尽头。我一去九年,从牧人变成了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你呢,成了名扬远近的骏马之星。你好吗?我的小伙伴?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我同她别后就两无音讯,你该明白我是多么惦念着她。因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泞。你在摇头?你在点头?她——索米娅在哪儿呢?
“大哥,你是伯勒根生产队的人么?”我问。
“不是。不过,我们住得很近。”
那时,父亲在这个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
“额吉②!”他嚷着,“这不,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他住在公社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了。我哪有时间管他呢?整天在牧业队跑。”
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我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
“你叫什么名字?”我打听道。
“索米娅。你是叫白音宝力格吗?”她的嗓音甜甜的,挺好听。
“白音宝力格!在这儿长大吧,就像你的爷爷和父亲一样。额吉家没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
“骑马?”我向往地问,“我会有自己的马吗?”
父亲不以为然地答到:“当然。”
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我学会了拾粪,捉牛犊;学会了套上犍牛去芨芨草丛里的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小马杆套牛羊和当年的马驹子。我和索米娅同岁,都是白发奶奶的宝贝。我们俩一块干活儿,也一块在小学里念过三年蒙文和算术。
草原那么大,那么美。它拥抱着我,融化着我。当我神气活现地骑在牛背上,驾着木轮车朝远处的水井进发的时候,我心里升起一种战胜父亲的自豪感。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我望望索米娅,她正小心翼翼地坐在大木缸上,信赖而折服地注视着我,我威风凛凛地挺直身子,顺手给了犍牛一鞭。②蓝翅膀的燕子在牛头前面纷纷闪开,粗直的芨芨草在车轮下叭叭地折断。我时时扯开嗓子,吼上一两句歌子。
春天的一个夜里,刮了一场天昏地暗的风雪。
第二天清晨,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
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③它害怕地睁着泪汪汪的眼睛,四肢弯曲着,靠着毡墙打颤。炉火烤化了它身上冻硬的毛片,愈发显得漆黑闪亮。
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被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怀里。她一下下亲着露在她袍襟外面的马驹的脑门儿,絮叨叨地说着一套又一套的迷信话。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因为白音宝力格已经到了骑马的年龄,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她还说,把这马驹子养活喂大,是神打发她这把老骨头这辈子干的最后一件事啦……
我和索米娅听得入了迷。我们完全被奶奶的思想征服了。后来,我们看到她在用红帘块给黑马驹缝护身符时,我们都忘了老师教过我们的、要反对迷信的教导。
④每天,黑马驹喝了一小桶牛奶以后,常在柔软的草地上挺直脖颈,轻轻跃起,又缓缓卧下,久久地凝望着山峦和流云。我和索米娅在山坡上拾粪回来时,总喜欢尖尖地打个口哨,黑马驹会像灵巧的兔子一样,用那让人心疼又美丽无比的步法飞一般朝我们奔来。小马驹加入了我们的家,我们四个愉快地生活着,享受着无限的乐趣。
一天,我们正在逗黑马驹玩呢,蹲在乳牛脚旁的奶奶突然来了兴致。她一面挤着奶,一面哼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
“漂亮善跑的——黑骏马,呵哟……拴在……那榆木的车上,呵哟……”
在她拖出婉转的长长的尾音时,她的嗓音嘶哑而高亢,似乎她能随便唱出很难唱的花音,这朴直古老的歌声,使我觉得那么新奇。索米娅和我对望着,连气也不敢出,呆呆地听着奶奶自我陶醉的吟唱。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着迢迢的路程,穿越了茫茫的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那哥哥一次次地总是找不到久别的妹妹,我们在一旁听着都为他心急如焚。哦,这是多么新鲜,多么动人的歌啊,它像一道清清的雪水溪,像一阵吹得人身心透明的风,浸漫过我的肌肤,轻抚着我的心……
我大喊道:“喂,沙娜!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快马。我,我要骑着它走遍锡林郭勒,走遍整个草原!”
索米娅闪着黑黑的眼睛盯着我,“嗯,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郭勒和全部草原以后,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来看看我吗?”
“当然!”我毫不迟疑地回答。
“喂!喂!”牧羊人推了我一把,“你怎么,生病了吗?朋友,你的气色很不好!”
我猛然一惊。“噢,没什么,”我回答说,“天气真暖和。”随即,我站起来,拉过钢嘎·哈拉。
(有删改)
【注】①《黑骏马》以20世纪70年代内蒙古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故事。此文节选自原著开头部分。②额吉:蒙语中指妈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在叙事时回忆和现实交织,突破时空限制,将相关联的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全面展示主人公的成长背景。
B.奶奶对两个孙辈的疼爱与《边城》中爷爷对翠翠的宠爱相似,都体现出他们对孙辈的爱深厚无私。
C.奶奶歌唱的古歌《钢嘎·哈拉》,使作品充满草原文化的气息,寄寓着作者对草原文化的赞美。
D.奶奶说着一套又一套的迷信话,给黑马驹缝护身符,呈现了草原上原始蒙昧的习俗,暗含对现代文明的呼唤。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以草原的生机欢腾反衬“我”内心的忧郁沉重。
B.句子②中以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我”欢快自豪的心情。
C.句子③生动描绘出小马驹面对新环境的恐惧与绝望之情。
D.句子④表现出小马驹的悠闲自在和孩子们对它的喜爱。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黑骏马”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9.有人认为,在《黑骏马》中可以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士而怀居(表修饰)字而幼孩(你们的)
B.自以为得其实(实际上)不抑耗其实而已(它的果实)
C.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地位低下的人)小人和而不同(人格卑下的人)
D.病偻,隆然伏行(患……病)尧舜其犹病诸(批评)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一项是( )(2分)
①早实以蕃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③以致其性焉尔
④事不目见耳闻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⑦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⑧而此独以钟名
A.①⑥/②/④⑤/③⑦⑧B.①⑤/②④/⑥⑧/③⑦
C.①⑤/②⑧/④⑦/③⑥D.①⑤⑧/②④/⑥/③⑦
12.下列各组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②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B.①官理,非吾业也②此鹳鹤也
C.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D.①此世所以不传也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13.下列句子出自《论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不能显达;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君子追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C.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善言,但善言的人没有必要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没有必要有仁德。
D.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忧虑他没有本事。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①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仗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③》)
【注】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县,宋代称黄州,南齐及唐时曾名齐安,这里是沿袭旧称。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年前苏轼以作诗谤毁朝廷罪名而被贬来黄州,苏辙也受牵连,“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兄弟二人的处境均很艰危。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子瞻A每B至C其D下E辄F睥睨G终H日I一旦J大风雷雨K拔L去M其一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绝,文中译为“与世隔绝”,与《石钟山记》中“至绝壁下”的“绝”词义不同。
B.劳,文中译为“问候”,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辍飧饔以劳吏者”的“劳”词义相同。
C.裳,古人的下衣,是裙的一种,与现代汉语中的“衣裳”词义有所不同。
D.易,文中译为“交换”,与成语“易俗移风”中的“易”词义不同。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被贬到齐安,既有好友相伴,又能徜徉山水,因此居住在齐安三年,并不觉得时间漫长。
B.第2段描绘了九曲亭周围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语言简练,句式错落,音韵优美,耐人品味。
C.第3段开头部分寥寥数笔,勾勒了苏轼纵情山水的形象,然而随后“夫孰知得失之所在”的感慨又让思绪陷入消极。
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浑然一体,实属一篇难得的佳作。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4分)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4分)
18.九曲亭建成,苏轼“于是最乐”,请结合文本概括苏轼“乐”之所在。(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9~20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途径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写了行船经由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失途穷”是指三峡一带水道曲折,舟行江中常有川尽途穷之感。
B.颔联既是从阔远的画面上来描绘夷陵江面的景色,更刻画了诗人初出三峡时那种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生动传神。
C.颈联中的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下而上,此句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描绘得壮而又奇。
D.本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意气飞动。
20.本诗气势雄浑,才气豪健,将一幅锦绣长江图展现在读者面前。请简要分析颔联和颈联所采用的写景手法。(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的“______”一句化用了前秦苻坚“投鞭断流”的典故。
(2)从古诗中可以了解古代服饰文化。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______”一句描写了当时女子的时尚打扮。
(3)在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官府对百姓在纺织方面提出的要求是“______,______”。
(4)《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下全是石穴罅,当水波动荡发出的声音是“______”;而处于水流中心、中间是空的、窟窿遍布的大石与风水相吞形成的声音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小题。
晚秋时,我重返九年前曾住过的苟各庄,那里曾是《哦,香雪》的电影拍摄地。
我记得那年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处向下望,就看见破败的学校:没有玻璃的教室门窗大敞着,黄土院子里,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随意做着课间操……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得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四周峻美的大山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
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冲破这里的困顿。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有着神秘迷人的原始森林,有着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还有我的香雪。
如今,苟各庄已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等火车。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目光从容自信,她们衣着干净时新,她们谈吐不再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22.文中画横线部分,如果写成“土地贫瘠,石头多而无用,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23.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出现两个“流油”,一个有双引号,一个没有,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小题。
①福厦高铁是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中国跨海首条高铁,②自福州引出,③向南经莆田、泉州、厦门,④终至漳州为终点站,⑤全线共设8站。其中,湄洲湾跨海大桥、泉州湾跨海大桥、安海湾跨海大桥三桥鼎立,托举福厦高铁列车一路御海飞驰,“坐着高铁看大海”的梦想成为现实。
111秒,列车便穿过海上长度10.8公里的湄洲湾跨海大桥;7秒,驶过650米长的安海湾跨海大桥主桥;8分钟,通过泉州湾跨海大桥从桥北的台商投资区抵达桥南的石狮市……景美、飞速、又平稳,这是记者打卡福厦高铁3座跨海大桥的真实体验。
列车在海上疾驰,为何还能这么稳?低头一看,记者发现了不寻常之处:列车行至安海湾时,桥面上只见两条平行的褐色铁轨,一根根白色的轨枕间却不见砟石的踪迹。
砟,指铁轨周围的小石块。原来,安海湾跨海大桥是无砟轨道。没有道砟飞溅的情况,车辆不仅“如履平地”,也无须减速通行;可如此一来,施工的难度就更大了。经过反复试验,安海湾跨海大桥主梁采用相关气动措施,有效降低了风致振动,大桥铺设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成为世界无砟轨道桥梁“大跨”跨海的“开山之作”。
24.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第二段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C.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D.“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25.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序号(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生活,人往往有三种态度:俯视、仰视、平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对庸碌无为的人生态度的俯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对开创丰功伟业的诸葛亮的隔空仰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东坡与人生和解后对世界的平视……对象不同,境遇不同,人的态度也会各异。
古人的人生态度对今人往往有启示作用。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态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莆田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
1.(3分)C(A项,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一第1段,“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的是“关中古迹”,而非“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且“与赋体的精神相符合”的是“宫殿”,而非所有“遗存”。B项,因果倒置。原文“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可见是“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D项,材料二第1段是说岑参的活动地域“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而不是其诗中“对西域地名的记录”。)
2.(3分)B(B项曲解文意且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1段,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的道路分布,“促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而不是说那“三条向西通行的道路”是“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而从“交通路线的分布与文学创作和传播”存在差异,不能得出丝路文学创作及其传播因交通路线的分布不同而不同的结论。)
3.(3分)D(根据材料一第2段“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及其后面的文字可知,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和“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两个方面。参考文中所举的例子可以判断,A项属于“再现景观”;B项和C项属于“重构文化”;D项“赤壁”不是丝绸之路上的,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
4.(3分)B(“表达对边地独特风光之‘喜’”错误,应该是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
5.(4分)(1)“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内容。“陇头”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意象作为诗人的情感寄托,表现了苍凉、悲壮和豪迈等情感特点。(2分)(2)边塞诗的创作赋予了“丝路遗存”丰富的内涵。边塞诗人将家国情怀、忠孝观念融入对意象的描写中,并表现出与时代相契合的情感特点,增添了“丝路遗存”的文学内涵。(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D(“对现代文明的呼唤”说法有误。文中写“我们完全被奶奶的思想征服了”,可见作者对奶奶的迷信并不排斥,而“对现代文明的呼唤”属于无中生有。)
7.(3分)C(“面对新环境的恐惧与绝望”说法有误。小马驹靠着毡墙打颤主要的原因是饥饿和风雪的寒冷,它走到蒙古包,获得救助,“绝望”属于无中生有。)
8.(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①线索作用:以黑骏马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将人物和情节串联起来,使故事更加完整。
②情节作用:当“我”认出所借之马是黑骏马时,“我”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所以黑骏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象征作用:小马驹被牧民一家收养,成长为明星骏马;“我”由寄养在牧民奶奶家的小男孩,成长为优秀的畜牧业工作者。即黑骏马暗合主人公的成长经历。
④情感作用:黑骏马是小说主人公过去美好情感的载体,见证了昔日的美好时光(“我”少年时在草原上与奶奶度过的美好时光,与索米娅青梅竹马、自然纯真的恋情)。
9.(6分,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①亲情美:《黑骏马》中,奶奶对两个孙辈,尤其是对寄养的“我”疼爱有加,充满温情,真诚无私。
②生命美:《黑骏马》中奶奶对小马驹怜惜爱护,两位少年对小马驹悉心照料,都体现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③爱情美:《黑骏马》中“我”铭记少年时代纯洁的爱情,兑现承诺,离开草原多年后仍然回来寻找索米娅,对她充满诚挚深沉的眷恋。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
10.(2分)C(A“表修饰”错,应为“表假设,如果”;B“实际上”错,应为“事情的真相”D.“批评”错,应为“忧虑”)
11.(2分)D(①实:名作动,结果实;⑤爪:名作动,用指甲抠、掐;⑧名:名作动,命名;②舟:名作状,乘小船④目:名作状,亲眼;③致:使动用法,使……达到;⑦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⑥耻:意动用法,认为……是可耻的)
12.(2分)B(A定语后置句,判断句;B判断句,判断句;C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D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13.(2分)B(A“欲速则不达”应翻译为“急于求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不必”应翻译为“不一定”;D“患其不能也”应翻译为“忧虑自己没有本事”)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4.(3分)EIK(原句大意: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
15.(3分)B(A项“至绝壁下”的“绝”词义为“陡峭”。B项“辍飧饔以劳吏者”的“劳”词义为“慰劳”。D项“易俗移风”的“易”为“改变”。)
16.(3分)C(“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是反问句,即“无所谓得失”,并没有消极的思想。)
17.(8分)(1)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像羊肠一样的山路,才能到达稍微平坦的地方。
(2)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在外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暂时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
【评分标准】
第(1)句:适,到……去;羊肠九曲,(经过)像羊肠一样崎岖曲折的小路;获,动词,获得,收获,此处意译为到达;少,稍微。(每点1分,共4分)
第(2)句:责,译为被动,受到指责;寓,寄托;姑,暂时,姑且;焉,兼词,于之,在山林之中。(每点1分,共4分)
18.(3分)①乐在身居绝俗,纵情山水,不知其久;②乐在结友携游,“相与营之”,战胜自然;③乐在天助人愿,扩建观亭,增胜添趣。(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干很粗壮、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终于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在外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暂时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9.C(3分)(C项,是自上而下,从小处落笔。)
20.(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①夸张。“地辟天开指顾中”回观身后,天刀劈石两边开。回顾来路,指点眼前,江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一片苍茫开阔,峡内峡外两相对比,确有“地辟天开”之感。(答出“虚写”“想象”亦可)
②虚实结合。实写眼前之景却达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伟的境界,以此来展现人生抱负。(“由虚入实”亦可)
③动静结合。“山平水远苍茫外”站在船头,极目远望,“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这是描写静景。“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是说雄鹰振翅奋飞,追风逐浪,掠岸而去;大鱼腾跃出水,几乎要凌空而上,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将景象描绘得十分壮奇生动。(就颈联答出“俯仰结合”亦可)
④远近结合,时空开合设计巧妙。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视角,时空开合设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意趣横生。
【作品赏析】
陆游《初发夷陵》①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②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③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④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⑤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时陆游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夷陵:今湖北宜昌。②鼓吹:古时放舟出峡,舟人往往击鼓而行,以壮声威。途穷:舟遇险滩,不免途穷之叹,百滩过尽,便是通途,故曰“失途穷”。③指顾:指点回顾。④俊鹘:指雄鹰。⑤黄旗:此指船上的旗帜。便风:顺风。
【译文】大江两岸,回荡着如雷的鼓声;过尽重重险滩,惊魂方才平静。山势平缓,江面开阔,一片苍茫的图景;指点眼前,回望身后,使人惊叹开天辟地的神功。远处横飞的雄鹰,掠岸而去;突然跃起的大鱼,仿佛要出水凌空。有谁知道,我此时喜悦的心情;看那船上高挂的黄旗,在顺风中猎猎飘动。
【赏析】首联“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是回顾到达夷陵之前,船过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古时放舟出峡,舟人往往击鼓而行,鼓声响如春雷,震彻两岸,气势雄壮。诗人经过瞿塘峡时便曾有“旗下画鼓如春雷”的惊叹。长江三峡向以滩险闻名于世,巨石暗礁密布水底,使得江流“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而且三峡一带水道曲折,舟行江中,常有川尽途穷之感。因此,当闯过这些险滩到达夷陵的时候,惊魂甫定、充满喜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夷陵在三峡出口处,江水在峡中约束既久,至此则奔涌而出,一泻千里,江面豁然开阔。此时站在船头,极目远望,“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而且回顾来路,指点眼前,峡内峡外两相对比,确有“地辟天开”之感。所以“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既是从阔远的画面上来描绘夷陵江面的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那种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生动传神。
颈联如同用近镜头,摄取了江面上一组美丽奇特的画景。“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是说雄鹰振翮奋飞,追风逐浪,掠岸而去;大鱼腾跃出水,几乎要凌空而上。前句写天上,后句写水面。前句中,“遥”字可见江面之宽,“掠”字可见鹰飞之迅;后句中,“腾”字状鱼之活泼,“欲凌空”,更形腾跃之势。此联与上联互相映衬,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将夷陵江面壮而又奇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尾联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诗人喜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船行出峡,一心胸为之开朗,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但另一方面更是对故乡的渴想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自慰之感,所以不由高唱“三丈黄旗舞便风”。“黄旗”本指战旗,陆游其他诗中便有“将军驻坡拥黄旗”、“大将牙旗三丈黄”等句。此处指诗人坐船上的旗帜。“便风”是顺风。沿江而下。轻舟顺风,旌旗猎猎,是令人惬意的。诗人从入川到出川,连同途中往返,已经十个年头了。十年间,虽然曾有过亲临前线戍边的生活,但更多的时候是不受朝廷重用,心头压着报国无门的痛苦。而这次奉诏还朝廷对,或许能向皇上倾吐报国的襟怀。果能如此,“三丈黄旗舞便风”便是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吉兆了。这种感情的表达与前三联的客观描写十分协调。
综观全诗,其特色有二:一是极尽点染之功,将一幅锦绣长江图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的写景手法,既有大笔濡染,又有细致勾画,有远有近,或高或低,历历如绘。二是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热情洋溢,意气飞动,感人至深。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1.(8分)
(1)君莫道投鞭虚语
(2)蛾儿雪柳黄金缕
(3)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
(4)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窾坎镗鞳之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22.①原句是长单句,节奏沉缓,更能表达压抑沉重的意味,改后无此效果;(2分)②原句的“使得”揭示老百姓心态保守有着环境原因,改后无此意思。(2分)
23.①前者引用人物原话,发音不准;(1分)表明她们对旅游并不了解;(1分)②后者运用比喻,(1分)表明她们现在充分认识到旅游带来的好处。(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24.B(3分)(文中第二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对列举的省略,A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含糊其辞;B表示对列举的省略;C表示说话时的断断续续;D表示话题转换)
25.序号① 福厦高铁是中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语序不当)(2分)
序号④ 终至漳州(句式杂糅)(2分)
四、作文(60分)
26.(60分)略。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相关文字
“轮台”释义
汉武帝
盛年
李广利攻占轮台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汉书》)
大汉武力征伐对象
晚年
下诏驳回轮台屯田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汉书》)
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弃之地
初盛唐
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岑参)
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
中晚唐
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李商隐)
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兵黩武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高二下语文期中考答案定稿pdf、高二下语文期中考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Ⅰ,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