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明代陆时雍在《古诗镜》中评此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治学主张“博学”,即“多闻”“多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孔子的“博学”思想源自其人性论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性本来都是相似的,只是因为后天习染而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便有了差别。所以,在孔子看来,通过“学”,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孔子之所以重“学”,是因为学可以去弊。《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与仲由的一段对话:“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种品德之所以产生了六种弊端,原因在于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去除各种鄙陋无知,因受蒙蔽而做事盲目.学则可以增加人的见识,提高人的辨别、分析、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葆有自身的德性。由此,“去弊成德”是孔子倡“博学”的目的所在。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孔子更加强调“好学”“乐学”。“好学”“乐学”是“博学”的前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能够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求学的人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地勤奋努力。孔子的“博学"思怒主要体现在其所学内客上,主张知识的积累和拓展。“述而不作,依西好古”(《论语·述而》),其学习内容多是继承,积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文明而有所得。在“诗”“礼”“乐”以及“六艺"(礼、乐y射、御、书、数)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并将其拓展为“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四个方面。
    孟子则不同,主张“约学”,认为学习只要提纲挈领,掌据要旨即可。孟子的“约学”思想源自其人性本善的性爸论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对人之善端的存养,应该向内求,而不心向觉更多的知识。所以孟子“约学”的过程就是保养人之善端并扩而充之的过程,从逻辑上包含“求放心”“由博返约”“深适自得”三个过程。孟子有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治学、求学就足求得火去的良善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心本有的,但这四心也只是端倪而已。“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应该将治学功夫用于求放心之上。然而“耳目之官不思,而弊于物”(《孟子·告子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人的本心是善的,由于人追求耳目之欲,压抑了本心,丧失了良心。求得丧失的良心更要养心,克制,减少欲望。“求放心”的过程就是“除恶养善”的过程,需要人内心中有足够的理性审视和判断能力,不因外物的迷惑而盲目纵欲,时刻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摘编自祖国华《为学: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
    材料二:
    博学和自我反省的关系,同时涉及更广义上的学与思。前面提到的思虑、个体的反省等等,都属广义上的思。关于学和思之间的关系,荀子有一个筒要的概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从早到晚,终日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的学习过程更有收获。学离不开“思”学与思无法相分。从逻辑上说,这里需要区分广义上的学和狭义上的学。广义上的“学”包括学和思两个方面,前面提到的博学和自我反省都属广义上的“学”。
    荀子肯定创造性思想成果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把握之上,从学和思的关系来看,这里涉及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掌握和个体的创造性思考这两者之间的互动。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不能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无所知,如果从无出发,所提出来的看法可能只是重复已有的,不会有什么新的意义。掌握了前人已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在这一基础上往前走一步。在这一意义上,“思”以“学”为基础。另一个方面,如果仅仅停留在“学”之上,对整个认识没有新的推进,那就只是囿于前人之知。荀子提到“思”不能离开“学”?主要是肯定创造性的思考需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积累的掌握之上。这一看法与前面提到的博学和自我反省之间的关联相互呼应。
    (摘编自杨国荣《荀子的修身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博学”的治学主张要求多听、多看,掌握广博的知识,该思想源自其人性论观点。
    B.求学的人只有在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且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才能不断地勤奋努力。
    C孔子的“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上,而学习的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和文明。
    D.从逻辑上说“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博学”和“自我反省”都属于广义上的“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这句话表明了后天的习染会让人和人之间产生差别这一观。
    B.为了证明孔子重“学”的原因,材料一引用了《论语·阳货》中孔子与仲由的一段对话。
    C孟子的“约学”主张与其人性本善的观点密不可分,他认为学习就是保养并扩充人的善端。
    D.荀子认为创造性的思考需要了解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果一无所知,学习本身就没有新意。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之‘文’也。”(《论
    语·公冶长》)
    B.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C.“(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独观共大略。”(王粲《英雄记钞》)
    D.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论语·为政》)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梳理荀子有关学与思关系的看法。(4分)
    5.先秦儒家的为学思想对当下的青少年学习有哪些启发意义?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穷苦人
    [俄] 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10点、11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直嘀咕。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若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就算不错了。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 ”她一边说,一边画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 ”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街坊! ”冉娜喊了一声。“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走进了屋。
    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看看病人在哪儿。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正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如此安静地、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去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看来,母亲在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取下摇篮,用步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 ”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伐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是呀,多可怕的天气!咳,打了多少鱼?”
    “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鱼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告诉你,碰上了剑霉的天气。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还说打什么鱼!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于。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街坊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 ”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
    但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几。”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节选自《外国微型小说名篇鉴赏》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体现出当时天气和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冉娜丈夫出海时的凶险。
    B.“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不畏艰辛、勇于担当的人。
    C.冉娜一家人勉强糊口,她也从早到晚都忙着干活.但她认为还算“命好”没什么可抱怨的,体现出她的乐观。
    D.冉娜在街坊寡妇西玛去世以后将她遗留的两个孩子带回了家,可见这里民风淳朴和谐,居民平时也会互相帮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璧的门”这一细节设置巧妙、自然地引出下文冉娜去查看街坊的情况,使情节更连贯。
    B.天气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构成了文章的一条线索,虽然波涛仍汹涌、风仍呼啸,但“雨停了,天亮了”,渔夫平安归来。
    C.冉娜的丈夫主动提出收养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已经多处埋下相应的伏笔。
    D.“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运用神态描写,渔夫听到街坊去世的消息后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也符合现实逻辑。
    8.将街坊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冉娜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有学者认为本文体现了“富与穷的矛盾冲突”,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 ”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子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荞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材料二: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 ”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败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筑一。关内候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萧何当居第一。”高祖曰:“善。”于是乃令箫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上已桡A功臣B多封C萧何D至位次E未有F以复难之G然心H欲何第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高祖起为沛公”与“项庄拔剑起舞”(《鸿门宴》)两句中的“起”含义不同。
    B.“沛公谢之得解”与“始臣之解牛之时”(《庖丁解牛》)两句中的“解”含义不同。
    C“以何得秦图书也”与“高祖以萧何功最盛”两句中的“以”含义相同。
    D.“何也”与“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何”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收藏的秦的图书成为有利因素,让沛公能够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
    B萧何劝说沛公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再谋取天下,沛公听取了萧何的意见。
    C.汉高帝用猎人和猎狗的比喻来说明萧何的功劳巨大,表示自己不能忘记萧何让本族几十人追随自己的恩情,令群臣心服口服。
    D.关内侯鄂君认为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时,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让军粮供应不匮乏,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高祖,应居首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方乘之上者,汤武是也。(4分)
    (2)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4分)
    14.两则材料都塑造了萧何的形象,但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汉诗,完成15-16题。
    留别妻①
    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②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③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注】①公元前100年(天汉元年),匈奴向大汉示好,放回曾经扣留的汉朝使节,于是汉武帝便派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临行前夕,苏武辞别其妻,写下此诗。②嬿婉:两情欢合。③参:星名,每天傍晚出现于西方。辰;星名,每天黎明前出现于东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本诗以时间为序,笼罩着一种悲伤气氛,用含蓄蕴藉的语言叙写真挚的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B.诗的开头四句从夫妻平时恩爱叙起,点明夫妻之间两相爱悦,从无猜疑,为后文写离别与相思作铺垫。
    C.丈夫起身离寝,仰望参辰皆没,顿生感慨,想到“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心中涌出无限哀痛。
    D.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16.明代陆时雍在《古诗镜》中评此诗:“‘努力’二字特妙。”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愿表达说“异乎三子者之撰”,
    孔子为了打消曾皙的顾虑,回应道:“ ? 。”
    (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 ”,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 ”。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踞起脚极目远望,也“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⒉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重阳节,时值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有“重九”之称。在古代,人们认为单数为阳,九是单数,为阳,九月九日,日月相重,“九九”与“久久”谐音,有长久之意。此外,重阳节时,北方秋收基本结束,即将迎来寒冬,人们常常在重阳节观天察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A _?重阳节出现至今,节日主题主要有辟邪、延寿、求吉等。不过,在初期的时候,节曰习俗和生活更加注重辟邪、驱灾,祓禳,节日信仰的色彩浓一些。而如今,人们更加注重重阳节求吉等。
    B ?①农历九月为晚秋,②百草由青转黄,③菊花灿烂,粲然独开,④是物候将尽的生命延仲,⑤人们以菊花酒祝“彭祖之寿”.⑥以菊花洒表“延年”“延寿”。⑦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⑧古人认为.重阳饮菊花酒可延年益寿,⑨此外,亲朋好友间也会惠赠菊花酒。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第三段画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说起石榴,我一点儿也不陌生。小时候,寨子里家家都种石构。到了3、4月间,石榴花仿佛一个个热烈的小喇叭,在蜜蜂和蝴蝶的陪伴下娇艳欲滴。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去看看家中的石榴树□盼着赶紧结果□我们好尝尝那甜滋滋的石榴。可是,常常是不等石榴熟透,父亲就早早摘下果子,背上街换油盐钱去了。
    我们从会理古城出发,赶到堂哥家所在的新发镇河心村时已近晌午。蓝蓝的天幕下,一个个红石榴仿佛一盏盏小灯笼,映出秋日的收获。
    天空湛蓝,白云悠悠。枝头红红的石榴,地埂边黄澄澄的南瓜,金灿灿的向日葵,红黄相间,煞是好看。堂哥指着石榴丛中一幢幢漂亮的楼房说:“现在果农年收入三五十万元的多的是,修楼房、买新车的一家赛一家,春节期间集镇上车堵得老长……”
    我们来到堂哥家中。炖羊肉,烀火腿,凉拌鸡、嫩豆花、四季豆酸菜汤……地道的农家菜浓香四溢。堂哥给我们倒上酒,招呼着摘石榴的工人,开心地说起家乡的新鲜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好事哩!朗朗的笑声,在石榴掩映下的秀美村庄荡漾开来……
    20.请简要说明文中加点词语“家家、常常、盏盏”与“家、常、盏”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2.请在文中第一段□内填写相应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材料二:
    所谓忧患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与进取意识于一身的综合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你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兹,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乌兰浩特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学习的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和文明”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其学习内容多是继承,积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文明而有所得”“在'诗'礼'乐'……‘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四个方面”可知,学习的内容并不止“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和文明”。]
    2.D(“如果一无所知,学习本身就没有新意”错,原文是“如果从无出发,所提出来的看法可能只是重复已有的,不会有什么新的意义”,并未提及学习行为本身是否有新意。)
    3.C(材料—第二段主要阐述了孟子的“约学”主张,即“学习只要提纲挈领,掌握要旨即可”。C项,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认真精读,而诸葛亮从总体上把握书本的大致内容,诸葛亮的读书方法符合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A项,孔子的意思是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这体现的是孔子的“博学”主张。B项,孔子的意思是让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体现其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这是孔子的“博学”主张。D项,表达的是孔子对“学与思”的关系的思考.
    4.①“思”以“学”为基础,“思”离不开“学”。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掌握了前人已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往前走一步;创造性思想成果的形成也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把握之上。2“学”也离不开“思”。荀子认为仅仅停留在“学”之上,没有“思”,对整个认识没有新的推进,那么也只是被前人的知识困住。(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提倡“博学”:孔子认为,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他们要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主张“除恶养善”:孟子认为人心本善,只是由于追求耳目之欲而丧失了本心,因此,需要“求放心”,即找回失去的本心。这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理性审视和判断能力,不因外物的迷惑而盲目纵欲。这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他们应该时常自我反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强调“思辨”:荀子认为,学习不能离开思考,思辨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他们要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盲目接受知识。(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幽情给分)
    6.D(“可见这里民风淳朴和谐,居民平时也会互相帮助”错,选文并无交代。)
    7.C(“前文已经多处埋下相应的伏笔”错,丈夫最后的决定完全是意料之外,前文对他着墨不多,并无相应的伏笔。)
    8.①担心丈夫回来以后会责怪甚至殴打自己,宁愿丈夫不回来。②听到门响却不是丈夫回来以后,冉娜开始产生动摇,不敢面对即将回家的丈夫,心里十分沉重。③丈夫回来后,冉娜犹像要不要主动告诉丈夫自己带回街坊孩子的事情,并进行了试探。④在听到丈夫确定的回答后,冉娜放下心来,告诉丈夫孩子已经在这儿了。(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物质“穷”与精神“富”的矛盾:孩子们没有鞋穿,日常餐食只有黑面包和鱼,冉娜和渔夫的辛苦劳作等,都体现出当时人们贫困,艰难的生活,物质条件恶劣。但冉娜、渔夫不顾自己生活苦难选择主动收养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善良,以及街坊西玛临死也不忘孩子的伟大的母爱,都展现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②人性“富”与社会环境“穷”的矛盾:冉娜、渔夫.西玛身上都展现出了人性的温暖,但他们都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苦难,寄寓了作者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为: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11.C(A项,起事/起身;B项,解脱/解剖;C项,含义不同,因为/认为;D项,都指为什么。)
    12.C(“令群臣心服口服”错误,材料二说“群臣皆莫敢言”,意思是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但不代表群臣就心服口服了。)
    13.(l)能够屈服在一人之下,却在万乘诸侯之上取得信任的,是商汤、武王这样的人。(“诎”“信”各1分,判断句l分,句意通顺1分)
    (2)我们身穿战甲、手执锐利兵器,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几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被”“略地”“差”各Ⅰ分,句意通顺l分)
    14.①材料一主要运用正面描写,通过萧何的言行直接展现其深谋远虑的形象;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汉高祖、关内侯鄂君对其的评价间接展现其智虑周全的形象。(每点1分,答满两点得3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萧何是沛地人。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担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存
    金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藏起来。沛公能够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得了秦的图书。
    起初,诸侯们互相约定,先进入函谷关击破秦的就在其地称王。沛公已经先平定了秦,项羽后到,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向他谢罪才得以解脱。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地分为三份,封秦朝投降的将领为王来对抗汉王。汉王很生气,想要策划攻打项羽。萧何劝谏说:“虽然在汉中为王不好,但不是比死好些吗? ”汉王说:“怎么就会死呢?”萧何说:“现在兵士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说‘天给予却不去接受,反会遭受其害’。俗话说‘天汉',(以汉配天,)名称非常美好。能够屈服在一人之下,却在万乘诸侯之上取得信任的,是商汤,武王这样的人。我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去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举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说服汉王使他领兵向东进军平定三秦。
    材料二:
    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酇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穿战甲.手执锐利兵器,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几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野兔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并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是像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并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列侯们都已经受封,于是上奏位次。高祖已经委屈了功臣们,较多地赏封了萧何,到评定位次时就没有再为难大家,但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大王与楚军相对抗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士卒逃散,只身逃走有好几次了。然而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数万士卒开赴前线时正值大王最危急时刻的情况已有多次了。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没有现存的口粮,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军粮供应从不匮乏。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山以东的地区,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萧何应该排第一位。”高祖说:“好。”于是便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恩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用小步快走。
    15.A(“含蓄蕴藉的语言”错误,根据“恩爱两不疑”“长叹”“莫忘”“相思”等语句可知,本诗的语言应是质朴明白、直率流畅的。)
    16.①“努力”指尽力去做某件事情,包含一种积极态度。这两个字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力,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②“努力”二字在诗中既是丈夫对妻子的嘱托,也是他对妻子的安慰。他希望妻子能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努力生存,同时也不要忘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③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关心和担心,是对夫妻深情的凝练表达。(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7.(1)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惇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18.A重阳节的节日主题有哪些呢B重阳节为何要饮菊花酒呢(每空2分,意对即可)
    19.语句③可修改为:菊花粲然独开;语句⑥可修改为:以菊花酒表“延年”“延寿”之意;语句⑨可修改为:此外,亲朋好友间也会馈赠菊花酒。(语句③“灿烂”与“粲然”语义重复,可删掉“灿烂”。语句⑥成分残缺,可在“延寿”后加“之意”。语句⑨搭配不当,可将“惠赠”改为“馈赠”。序号正确1分,修改正确1分,酌情给分)
    20.三个重叠词语“家家、常常、盏盏”与“家、常、盏”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1分):①“家”重叠后,数量由一家变成了多家,范团扩大了,突显了种植石榴的人家之多,也解释了“说起石榴,我一点儿也不陌生”的原因。②“常”指常常、经常,重叠后,不仅突出了“我”家当时的贫穷,还表达出父亲早早摘下石榴换油盐钱的辛酸。③将“盏”这个量词重叠后,则突出了家乡石榴数量多、产量高,还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每点1分,酌情给分)
    2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石榴花比作小喇叭,体现石榴花与喇叭在形态上的相似之处,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石榴的良好长势,预示着石榴的丰收。(3分,酌情给分)
    22.①都应填逗号。②“盼着”承接前文的“看看”,表现“我”想吃石榴的急切心理,因此用逗号隔开。③“尝尝……石榴”是前句期盼石榴“结果”的目的,说明前句语意未尽,因此用逗号隔开。(每点1分,意对即可)
    23.【写作指导】材料一说明了忧患意识的好处以及耽于安乐的危害。材料二分析了忧患意识的具体内涵以及
    具备忧患意识的作用。考生可围绕忧患意识的内涵、意义.价值等,展开思考和立意。
    【参考立意】①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是战胜困难、化解风险.走向胜利的精神法宝;②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

    相关试卷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明代陆时雍在《古诗镜》中评此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