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重难点13 文言文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原卷版).docx
    • 解析
      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解析版).docx
    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原卷版)第1页
    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原卷版)第2页
    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原卷版)第3页
    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解析版)第1页
    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解析版)第2页
    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解析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难点13 文言文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重难点13 文言文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原卷版docx、重难点13文言文阅读之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情一览
    命题趋势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过去近十年,高考一直把它放在翻译中考查;2022年恢复了实词单独设题的考查形式,或采用与文化常识一起考查的形式;2023年继续延续,文言实词转为考查重点,对学生理解篇目内容的精确度要求更高。
    2023年新课标的两套卷子,充分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重视,教考一体。比如,新课标I卷中出现了课本选必上《兼爱》中的内容。
    实词考查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等上,出现了初中的课文中的词语,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重视课本,以本为本。
    设问形式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解题方法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在解释实词时,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同时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语境含义。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词义、掌握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尤为关键。
    1.语境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是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最根本的方法,也就是“以事解文”,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如并列、转折、因果、承接等,对词义进行推断。
    2.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汉字的字形结构来剖析词义。汉字的造字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口”字旁的字就与嘴”的动作有关,如“吃、喊”等;“手”字(提手)旁的字就与手发出的动作有关,如“提、推”等。所以分析字形能够了解文言实词的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再去推断实词的引申义,就有迹可循了。
    3.字音推断法
    即利用汉字的读音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古代的通假字有很多,同音的字也可能含有相似的意。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找同音的通假字,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如”通“慧”“畔”通“叛”等。
    4.组词推断法
    古汉语多是单音节词,一个单音节词往往有几种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是以这个词为语素的双音节词,所以可以通过组词来推断词义,再从中选择与语境相符的词义。
    对称推断法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行文的对称性,较多使用排比句、对偶句等整句。有的是词与词相对应,有的是短语与短语相对应,有的是句子与句子相对应,还有的是段与段相对应。在这种对称性的词、短语、句子或者段落中,相同位置上的词应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在推断词义的时候,往往是先借助整齐的句式,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其词义。
    语法推断法
    文言实词的意思虽然很多,但是也要遵循语法规律。一般是名词、代词充当主语和宾语,动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名词、代词充当定语,副词或者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根据语法规律;能够大致确定文言实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其词义。
    7.课内联想法
    近年高考十分重视课内文言文阅读,其考查的实词含义和用法一般都能够在文中找到根据,因此首先需要牢记课内文言文的词义,遇到陌生实词,先回忆所学,再将所学迁移过来,放在语境里思考是否符合,学会举一反三。
    8.成语推断法
    大多数成语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所以通过成语中字词的含义去推断(正推或反推文实词词义,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2023新课标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重难点突破: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二步,速读课文,勾画出加点词语的位置。
    A项的“围”,在材料中出现在“襄子围于晋阳中”,B项的“劝”,在材料中出现在“遏奸劝善”,
    C项“具臣”在材料二中“先加具臣而后有功”,D项要的“诬说”出现在材料二“信诬说以疑圣”。
    第三步,根据句意,推断词语的含义。
    A项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围”是用主动句形式表达“被围困”,带有被动的意思。
    B项在材料中出现在“遏奸劝善”,意思是遏制奸邪、鼓励良善。
    C项“具”与“有功”相对,即“具臣”与“有功之臣”意义相反。
    D项“诬说”是针对韩非而言的。赵襄子首赏高赫--事,孔子称善。韩非假设这个前提,然后进行驳难,以体现自己的观点主张,虽然预设前提与事实不合,但主观上并没有诬蔑陷害的意思。
    第四步,联系课内知识,合理推断。
    A项“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来自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的注释是“举,选拔、任用”“傅说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因此选项说““举’表示被选拔”是正确的,其中的“举”也是主动句形式表达“被选拔”,带有被动的意思。因此“围”“举”虽然意义不同,但在表被动这个用法上是相同的。因此A项正确。
    B项的“劝”,《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来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不可以不劝爱人”之前有“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禁恶而劝爱”与“遏奸劝善”意义相近,其中的劝”课文注释为“励”,接着出现的“不可以不劝爱人”的“劝”意义与之相同。因此B项说两处“劝”字“词义不相同”,不正确,为答案项。
    C项D项是正确的。
    第五步,确定答案。B项
    作答步骤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速读课文,勾画出加点词语的位置。
    第三步,根据句意,推断词语的含义。
    第四步,联系课内知识,合理推断。
    第五步,确定答案。
    文言文阅读
    (一)(2023新课标I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5.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2.B 3.D 4.(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
    (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5.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
    “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
    “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唐太宗认为“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得失事迹”指的是李靖所解说的苻坚拥兵百万却在淝水之战中落败和吴汉与刘尚分屯、合击取得胜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坚和吴汉的战例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而并非只是吴汉的战例。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2)“出奇”,出奇制胜;“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词,这;“相变”,变化。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术”,没有智谋。
    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二)(2023全国乙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答案】6.BFG 7.A 8.D 9.(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
    “遇之无礼”的主语是“君”,“礼”是“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语,“彼”前断开,所以B处断;
    “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修饰谓语“反国而起兵”,这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一句“即”构成“如果……就会……”的假设句,“即”前断开,所以F处断;
    “伤”是名词,意为“祸害”,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断。
    故断句处为:BFG。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
    句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
    B. “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来进去。
    句意:大约十年。/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C.正确。
    D.“绝世无双”的“绝世”,冠绝当代。
    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错误,文中“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意思是“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是让曹君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由重耳自己杀掉示众,且并没有说要“大开杀戒”。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返”通“返”,返回;“无礼”,无礼之人;“首”,第一个。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加璧其上”省略介词“于”;“遗”,送给。
    参考译文: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群臣都说:“好。”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釐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
    (三)(2023上·河北保定·高三河北定兴第三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羊祜,字叔子。文帝为大将军,辟祜,未就,公车征拜中书侍郎。时高贵乡公好属文,在位者多献诗赋,汝南和迪以忤意见斥祜在其间不得而亲疏有识尚焉。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卫将军。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祜以孟献营武牢而郑人惧①,晏弱城东阳而莱子服②,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时谈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日。抗每告其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选自《晋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孙皓闻羊陆和交以诘于抗,抗曰: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亲仁善邻者,国家之事;出奇克敌者,将帅之职。羊陆以将帅之职而修国家之事,此论者所以讥其失御也。窃谓不然。兵固多术矣,有以力相倾者,有以智相倾者,有以德相倾者。秦汉以来,惟知诈力,而不知所谓以德相倾者,是亦出奇而已矣。何名为失节哉?
    (选自唐庚《三国杂事》,有删改)
    【注】①孟献,即孟献子。春秋时鲁国外交家、政治家。②晏弱,即晏桓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汝南和迪以忤A意见B斥C祜D在其间E不得而亲F疏G有识H尚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祜,未就”与“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就”词义不相同。
    B.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商代称为“序”,周称为“庠”,后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不之名也”中的“名”与“合抱之木”(《〈老子〉四章》)中的“木”,两者用法相同。
    D.过,超出,与“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中的“过”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祜镇守南方时,善于为政,他开设了学校,安抚远近,听便投降的吴人留下或离开,禁止长吏忌讳前任而经常毁坏旧官府。
    B.羊祜派孟献、晏弱进占吴国险要之地,开建五城,收取肥沃的土地,每次与吴人打仗,公开交战,不实施偷袭的计谋。
    C.羊祜割了吴国百姓的谷子做军粮会据实补偿;打猎不过本国地域,若猎物先被吴人打伤而被晋兵得到就归还吴人,吴人都心悦诚服。
    D.羊祜为人有雅量,当敌方将领陆抗生病时,羊祜赠其药,大多数的陆抗部下不相信羊祜好意,只有陆抗坚信羊祜不会下毒。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亲仁善邻者,国家之事;出奇克敌者,将帅之职。
    14.材料二中一般人对“羊陆和交”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0.CEG 11.C 12.B 13.(1)对有想要出奸诈计策的将帅,就用美酒给他们喝,使他们无法献计。
    (2)亲近仁德,友善邻国,是国家重要的事情;出奇招打败敌人,是将帅的本分。 14.一般人认为羊祜、陆抗失去了臣子的气节、将帅的本分。作者认为凭借仁德战胜对方,也是出奇罢了,不能说是羊祜、陆抗失去了将帅的节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汝南和迪因为违背君意被斥责,羊祜处在他们中间,并不因此对人有亲有疏,有见识的人都赞赏他。
    “汝南和迪以忤意见斥”,“汝南和迪”为主语,“以忤意”作状语修饰谓语“见斥”,句意完整,C处断开;
    “祜在其间”,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E处断开;
    “不得而亲疏”,“不得”作状语修饰谓语“亲疏”,承前省略主语,句意完整,G处断开。
    故CEG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己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就职,任职。/接近,靠近。句意:征召羊祜,没有去就职。/金属制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B.正确。
    C.错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名。/没有活用,树。句意:不叫他的名字。/合抱的大树。
    D.正确。句意:即使是乐毅、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从这条路走到我们军营,不超过二十里。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羊祜派孟献、晏弱进占吴国险要之地”分析错误,根据文中“祜以孟献营武牢而郑人惧,晏弱城东阳而莱子服,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的信息可知,题干中所述的“进占吴国险要之地,开建五城,收取肥沃的土地”是吸取孟献、晏弱的历史经验,而不是“派孟献、晏弱进占吴国险要之地”。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应是“有欲进谲诈之策将帅”;“辄饮以醇酒”,介词结构后置,就用美酒给他们喝;“使不得言”,省略句,应为“使(之)不得言”,使他们无法献计。
    (2)“亲”,善,形容词做动词,亲近、友善;“……者,……”,判断句;“克敌”,打败敌人。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或以祜、抗为失臣节”, 有的人认为羊祜、陆抗失去了臣子的气节。据此可概括出,一般人认为羊祜、陆抗失去了臣子的气节、将帅的本分。
    “羊陆以将帅之职而修国家之事……以德相倾者,是亦出奇而已矣。何名为失节哉”,羊祜、陆抗以将帅的本分行治理国家的事情,凭借仁德战胜对方,这也是出奇罢了。怎能说是失去了节操呢?据此概括出,作者认为凭借仁德战胜对方,也是出奇罢了,不能说是羊祜、陆抗失去了将帅的节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羊祜,字叔子。文帝任大将军,征召羊祜,没有去就职,公车征任他为中书侍郎。当时高贵乡公好写文章,在官位的人多献诗赋,汝南和迪因为违背君意被斥责,羊祜处在他们中间,并不因此对人有亲有疏,有见识的人都赞赏他。皇帝有灭吴的志向,任命羊祜为卫将军。羊祜率军队出师镇守南方,开设学校,安抚远近,很得江汉人心。向吴人表示诚信,投降的人想离去都听便。当时一个长吏死在了任上,下一任长吏忌讳,经常毁坏旧官府,羊祜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居室无关,于是向镇守地下文书,(对这种现象)普遍加以禁止。
    羊祜鉴于春秋时鲁国的孟献子占据武牢城因而郑人畏惧,齐国的晏弱在东阳筑城因而莱子顺服,便进占险要,建造了五座城,收取肥沃的土地,夺得吴人的资财,于是石城以西,全归晋所有。从此前后投降的人不断,又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初来依附的人,慨然有吞并吴国的志向。每次与吴人打仗,公开交战之日才交战,不实施偷袭的计谋。对有想要出奸诈计策的将帅,就用美酒给他们喝,使他们无法献计。吴将邓香攻掠夏口,羊祜要求活捉邓香,捉到以后,赦免了他。邓香很感激羊祜的恩德,率领部属来投降。羊祜出兵在吴国境内,每次割谷子做军粮,都计算清楚,送绢补偿。每次与众人在江沔游猎,常限制在晋的地域。如果禽兽先被吴人打伤而被晋兵得到,都还给他们。于是吴人都心悦诚服,称他为羊公,不叫他的名字。
    羊祜与陆抗相对,使者往来,陆抗称赞羊祜的德量,即使是乐毅、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生病,羊祜赠他药,陆抗服药而不起疑心。多数人都劝陆抗不要服用,陆抗说:“羊祜岂能是下毒药的人!”当时的评论认为是华元、子反又出现在今天。陆抗经常告诫他的士兵说:“(羊祜) 他专行德,我专行暴,这样没有交战我们已经屈服了。各自保住分界就是,不要苛求小利。”孙皓听说双方边境和睦,因而责问陆抗。陆抗说:“一城一乡,不能没有信义,何况大国呢!如果我不这样做,正是宣扬了羊祜的美德,对他没有伤害。”
    材料二:
    孙皓听说羊祜和陆抗和睦结交就责问陆抗,陆抗说:我不这样,正是彰显羊祜的德行,对于羊祜没有什么伤害。有的人认为羊祜、陆抗失去了臣子的气节,讥笑他们两人。亲近仁德,友善邻国,是国家重要的事情;出奇招打败敌人,是将帅的本分。羊祜、陆抗以将帅的本分行治理国家的事情,这是评论的人讥笑他们丧失治理国家能力的原因。我私下认为不是这样。治军本来就有许多方法,有凭借暴力战胜对方的,有凭借智慧战胜对方的,有凭借仁德战胜对方的。自从秦汉以来,只知道欺诈与暴力,不知道所说的凭借仁德战胜对方,这也是出奇罢了。怎能说是失去了节操呢?
    (四)(2023上·辽宁朝阳·高三建平县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仲尼之齐,见景公,景公说之,欲封之以尔稽①,以告晏子。晏子对曰:“不可。彼浩裾②自顺,不可以教下;好乐缓于民,不可使亲治;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不可使子民。行之难者在内,而传者无其外,故异于服,勉于容,不可以道众而驯百姓。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以导民。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之俗,非所以导众存民也。”公曰:“善。”于是厚其礼而留其封,敬见不问其道,仲尼乃行。。
    (节选自《晏子春秋》)
    材料二: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尔稽田封孔子。晏婴止之,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请具左右司马定公许之。会齐侯夹谷,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请奏四方之乐。孔子趋而进,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于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尔稽:地名。②浩裾:怠慢不恭貌。
    15.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鲁定公A且以乘车B好往C孔子摄相D事E请具F左右G司马H定公许之。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指学说、主张,与《师说》中“闻道有先后”的“道”意思相同。
    B.善,表示赞许,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意思不同。
    C.好会,指诸侯间友好的会盟,其中的“会”与成语“会逢其适”的“会”意思不同。
    D.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景公很喜欢孔子,想要把尔稽封给他,这个想法遭到晏子的反对,最终只赠送了孔子丰厚的礼物。
    B.孔子认为,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遵奉“君臣父子之礼”及节省财物,否则即便有再多的粮食,国君也吃不到。
    C.齐国大夫黎锄担心鲁国任用孔子会危及齐国,于是齐景公派使者去鲁国说要与鲁定公在夹谷进行会面。
    D.齐国派人演奏四方之乐,让优伶侏儒表演,都被孔子制止,齐景公大为触动,深知在道义上不能和鲁国匹敌。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之俗,非所以导众存民也。
    (2)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19.晏子为什么反对齐景公将尔稽封赏给孔子?请简要概括。
    【答案】15.CEH 16.A 17.B 18.(1)您现在打算封赏孔子,用他们的方法来改变齐国的风俗,这不是用来教导百姓,抚恤人民的办法。
    (2)主管官员叫乐队退下,他们却不肯离开,于是左右的人都看着晏子与景公。景公心里很惭愧,挥手让乐队离开。 19.①孔子傲慢且自以为是,不适宜教导百姓;②孔子喜好礼乐且对百姓宽缓,不能亲自治理百姓;③孔子主张厚葬且守孝日久,会耗费民财和时间,不能让他治民。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毫无戒备地前去赴会。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宰相的职务,请求鲁定公安排左、右司马一起去,定公答应了他。
    “孔子”作主语,“摄”作谓语,“相事”作宾语,主谓宾齐全,故应分别在CE两处停顿;
    “定公”作主语,“许”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谓宾齐全,故应在H处停顿。
    故CEH三处断开。
    1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道”,学说、主张。/道理、事理。
    句意:他们的主张,不能示范于世。/所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
    B.正确。“善”,讲得好。/擦拭。
    句意:讲得很好!/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C.正确。“会”,会晤。/恰巧,适逢。
    句意:于是齐景公就派使者告诉鲁国,说要与鲁定公行友好会晤。/恰巧碰上那个场合。
    D.正确。
    句意:于是就退还了从前所侵夺的鲁国郓、汶阳、龟阴的土地,以此来向鲁国道歉并悔过。/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孔子认为……即便有再多的粮食,国君也吃不到”错,根据原文“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可知,“即便有再多的粮食,国君也吃不到”是齐景公的话,不是孔子的观点;且是国家不遵奉“君臣父子之礼”会导致“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不包括“节省财物”。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移”,改变;“所以”,用来……的;“存”,抚恤、慰问;“非所以导众存民也”,判断句。
    (2)“却”,使……退下;“怍”,惭愧;“麾”,挥手;第二个“去”,使……离开。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彼浩裾自顺,不可以教下”概括:孔子傲慢且自以为是,不适宜教导百姓;
    (2)根据“好乐缓于民,不可使亲治”概括:孔子喜好礼乐且对百姓宽缓,不能亲自治理百姓;
    (3)根据“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不可使子民”概括:孔子主张厚葬且守孝日久,会耗费民财和时间,不能让他治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到了齐国,拜见齐景公,景公很喜欢孔子,准备将尔稽封赏给他,景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晏子。晏子回答说:“不行。他傲慢而自以为是,不可以用来教导百姓;喜好礼乐对百姓宽缓,不能让他亲自治理百姓;主张厚葬破费民财,使国家贫困,守丧日久哀悼不止耗费时日,不能让他治民。德行修养最难的在于内心,而儒者只注重修饰外表,所以服饰奇特,过分注重容仪举止,不能引导众人,教化万民。他们的主张,不能示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能用来教育人民。您现在打算封赏孔子,用他们的方法来改变齐国的风俗,这不是用来教导百姓、抚恤人民的办法。”景公说:“好。”于是赠给孔子厚重的礼物而留下了封赏的土地,恭敬地接见了他而没有问他的道德学问,孔子受接见后就走了。
    材料二: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景公听了后说:“讲得很好!假如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臣子没有臣子的样子,父亲没有父亲的样子,儿子没有儿子的样子,即使有很多的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呢!”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省财物。”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尔稽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劝阻了他,于是就用上卿季孙氏、下卿孟孙氏之间的待遇对待孔子。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年的春天,鲁国与齐国和解。到了夏天,齐国大夫黎锄对景公说:“鲁国起用了孔丘,这形势会危及齐国。”于是齐景公就派使者告诉鲁国,说要与鲁定公行友好会晤,约定在夹谷会晤。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毫无戒备地前去赴会。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宰相的职务,请求鲁定公安排左、右司马一起去,定公答应了他。定公在夹谷与齐侯相会,依照诸侯平等相会的礼节,拱手揖让登坛。彼此馈赠应酬的仪式行过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请求演奏四方各族的舞乐。孔子快步走上前来,扬起衣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相会,为什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舞乐!请命令管事官员立即处理!”主管官员叫乐队退下,他们却不肯离开,于是左右的人都看着晏子与景公。景公心里很惭愧,挥手让乐队离开。过了一会儿,齐国的管事官员又跑来说道:“请让我演奏宫中的乐曲。”景公说:“好的。”于是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来表演。孔子看了又快步走上前,一步一阶迅速往台上走,最后一阶还没有迈上就说:“下等人敢来胡闹迷惑诸侯,论罪当杀!请命令主事官员去执行!”于是主事官员依法将他们处以腰斩,手足异处。齐景公大为恐惧,深深触动,知道在道义这方面难以和鲁国匹敌,回国之后很是慌恐,于是就退还了从前所侵夺的鲁国郓、汶阳、龟阴的土地,以此来向鲁国道歉并悔过。
    (五)(2023上·山东济南·高三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①以邑奔鲁,曰:“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荏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节选自《刘子》,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有删改)
    【注】①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
    2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齐A邾不信B千乘之盟C而重D二子之言E信之F为德G岂不大哉
    ※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在文中是“约定”的意思。与《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的词义一样。
    B.辞,在文中是“拒绝”的意思。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词义一样。
    C.衡门,在文中指“简陋的房屋”,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中的“衡宇”词义一样。
    D.的,在文中是“的确”的意思。与《与委书》“的的非吾所忍”中的“的”词义一样。
    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无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没有诚信也就无以立身,诚信对于行为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桨一样重要。
    B.小邾射逃奔到鲁国,希望和子路约定,却不相信与鲁国订立的盟约,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
    C.太宗认为君臣关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样,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可见,太宗对自身要求很高。
    D.两则材料都以“诚信”作为论述的中心,材料一论述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论述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2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
    (2)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24.下面材料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论据?请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答案】20.CEG 21.A 22.B 23.(1)他不守为臣之道(如果我们)却成全了他的要求,这是不义,我不能(做这样的事)。
    (2)从前,楚霸王项羽已经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 24.材料一的论点是“信”,所给材料讲的是商鞅不讲“信”的后果, 可以作为反面论据。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齐国、小邾国不相信千乘之国的盟誓,却看重两位先生的话,守信作为美德,难道不重要吗?
    “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中,“千乘之盟”做“不信”的宾语,故C处断;
    “而重二子之言”中,“二子之言”做“重”的宾语,故E处断;
    “信之为德”语意完整,“德”做“为”德宾语,故G处断。
    综上,CEG处断。
    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
    A.“词义一样”错误。约定。/通“邀”,邀请。句意:如果派子路来与我约定。/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B.正确。句意:子路拒绝了。/请你不要拒绝,再坐下来弹一曲。
    C.正确。句意:在民间诚实守信。/终于看到自己的简陋的房屋了。
    D.正确。句意: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错。文中子路的话“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是对季康子说的,而非对射的拒绝之语。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彼”,他;“济”,成全;“是”,这。
    (2)“昔”,从前;“既”,已经;“向”,如果。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的“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可知,材料一的论点是“信”,论述了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
    所给材料的意思为:秦孝公派商鞅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昂迎战抗敌。商鞅(派人)对公子昂说:“当初我与您交好,现在(我们)都是(敌对的)两国将领,(我)不忍心攻打(您),希望(与您)喝一杯酒(订立盟约)来让双方军队休战。”公子昂答应了,就与商鞅会盟。商鞅埋伏了甲士俘虏了公子昂,打败了魏军。到秦惠王继位后,怀疑商鞅做谋反之事,就(把他)车裂示众了。商鞅,是秦国的重臣,在四海之内享有重名,(却)贪求(用)欺诈(手段获得)的区区战功,丧失了诚实守信的正道大义,一次行不守信(的事),终身招致怨恨,最终导致身死灭亡,被天下耻笑。
    可见,此材料讲的是商鞅不讲“信”的后果,即“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可以作为反例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守信是品行的根基,品行是做人的根本。人没有(良好的)品行(就)不能有成就,品行(中)没有守信(就)不能树立德行。所以品行对于人来说,(就)像渡河要等待舟船;守信对于品行来说,(就)像行舟要等待船桨。想要过大河,没有舟船怎能渡过?想要划起舟船,没有船桨怎能行驶?现在的人虽然想要行善却不明白要树立品行,就像没有舟船却要渡过大河;虽然想要树立品行却不明白要守信,就像没有船桨却要行驶舟船。从前齐国攻打鲁国,索取鲁国的岑鼎,鲁侯献上别的鼎假充,请求订立盟约。齐侯不相信,说:“如果柳季说(鼎)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鲁侯派柳季去(说),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宝贝,守信也是我的宝贝。现在要破坏我的宝贝,来保全您的宝贝,这是我难以办到的。”(鲁侯)才献出岑鼎。小邾国的射(想要)用(献上句绎)邑(作为条件)逃亡到鲁国,(对鲁国)说:“如果派子路来与我约定,我(就)不用订立盟约了。”(鲁国)就派子路去。子路拒绝了。季康子对他说:“(鲁国作为)千乘之国,(射)不相信它的盟誓,却相信您的一句话,您(去出使)有什么辱没之处呢?”子路说:“他不守为臣之道(如果我们)却成全了他的要求,这是不义,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柳季、子路,是鲁国的普通人,在民间诚实守信,名声却流传遍布天下。因此齐国、小邾国不相信千乘之国的盟誓,却看重两位先生的话,守信作为美德,难道不重要吗!所以说到一定做到,是守信的表现。君子明白诚信的可贵,因此一定诚信地行事;君王明白诚信的可贵,因此用诚信的原则给予救助就能见效,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用诚信的方式赏赐惩罚就能清明。因此说:守信作为行事的准则,这样的美德很伟大啊!
    材料二: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唐太宗)清除邪佞的臣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邪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荒野民间,不能确知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大臣们(反应),如果谁能不怕(陛下的)雷霆之怒,(仍)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情绪迎合旨意,那就是邪佞的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在于它的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子百姓就好比流水,君主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就好像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于是,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想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引导风俗,你的方法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孔子说:‘百姓不信任国家,便不能立国。’从前,楚霸王项羽已经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是所谓的五常,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够认真推行这五常,对国家是大有益处的。殷纣王违反五常,被周武王灭掉,项羽因为无信,被汉高祖夺了天下。陛下之言极是。”
    (六)(2023上·广东江门·高三台山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将使荆,荆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贤人也,今方来,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于是荆王与晏子立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王曰:“齐人固盗乎?”晏子反顾之曰:“江南有橘,齐王使人取之而树之于江北,生不为橘乃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得无土地使之然乎?”荆王曰:“吾欲伤子,而反自中也。”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驿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号曰:“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
    (选自刘向《说苑》)
    2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景公A有马B其C圉人D杀之E公F怒G援H戈I将自J击之。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坐,犯了什么罪?“坐”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意思不同。
    B.得无,莫不是,该不会,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的“得无”意思不同。
    C.寡人,诸侯王谦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的“寡人”意思相同。
    D.社稷,国家,与《三国演义》第二回中“社稷立见崩摧矣”中的“社稷”意思一样。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将“何为者也”理解为“干什么的?”,虽“精心设计”却答非所问,更显楚国君臣无德无能。
    B.晏子擅长外交辞令,出使楚国时注意分寸,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其丰富的潜台词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C.圉人杀马,景公大怒,晏子也很生气,举戈站到杀马人面前,一口气怒斥了他当处死罪的三条罪状。
    D.景公关心晏子出行,送他四匹马拉的大车,但晏子重视自己言行的示范作用,多次辞让,拒不接受。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赖君之赐,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于臣足矣。
    (2)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
    29.晏子卒,景公素服而往,悲痛万分,请结合材料概述晏子受到景公敬重的原因。
    【答案】25.BEG 26.B 27.C 28.(1)倚仗国君的恩赐,我能够穿暖吃饱,旧车弱马,对于我来说已足够了。
    (2)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节省衣服饮食之类的供养之物,以此为齐国人做个榜样。 29.①晏子心系国家,智斗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②晏子忠心劝谏,矫君之失,保护了君主的名声。③晏子以身作则,生活简约,净化了奢靡的社会风气。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景公有匹马,被他的马夫杀死了,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准备亲自去杀那马夫。
    “景公”是主语,“有马”是谓语和宾语,所以在B后断开;
    “圉人杀之”是一个完整主谓宾结构,“其”作“圉人”的定语,所以在E后断开;
    “公”作主语,“怒”作谓语,所以在G后断开。
    故选BEG。
    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 正确。“坐”犯罪,触犯法律,犯……罪/空,徒然。一说坐下来。句意:犯了什么罪?/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然长吁短叹。
    B.错误。 “得无”,意思相同,都是“莫不是,该不会”的意思。句意:莫非是(楚国的)土地使他这样的?/恐怕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
    C. 正确。句意:那我也就不再乘车了。/这是我的过失啊。
    D. 正确。句意:看来齐国的社稷危险了。/国家马上就要灭亡了。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晏子也很生气,举戈站到杀马人面前”错误。根据原文“公怒,援戈将自击之”,可知是楚王举戈站到杀马人面前。晏子是假装生气,借斥责圉人劝谏景公。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赖”,依仗,依靠;“敝”,破旧;“驽”,衰弱、弱劣。
    (2)“临”,管理,监管;“养”,供养之物,生活物资;“先”,做榜样、做表率。
    2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晏子反顾之曰:‘江南有橘,齐王使人取之而树之于江北,生不为橘乃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得无土地使之然乎?’荆王曰:‘吾欲伤子,而反自中也。’”,可知晏子心系国家,智斗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
    根据原文“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可知晏子忠心劝谏,矫君之失,保护了君主的名声。
    根据原文“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可知晏子以身作则,生活简约,净化了奢靡的社会风气。
    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件事,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子,是个有才能的人,现在他将要前来,我想要羞辱他,有什么办法?”身边的大臣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晏子到来后,楚王与晏子站着谈话,有一个人被绑着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问:“这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楚王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回头看着楚王说:“江南有橘树,齐王派人取来栽种在江北,长不成橘树却变成了枳树。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江北的土地使它变成这样的。现在齐国人在齐国不盗窃,来到楚国就盗窃,莫非是(楚国的)土地使他这样的?”楚王说:“我想伤害你,反而伤害了自己。”齐景公有匹马,被他的马夫杀死了,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准备亲自去杀那马夫。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了,请让我替您数说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为我们国君养马却将马杀死,你的罪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邻诸侯,你的罪又该死。”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晏子上朝,乘坐的是破旧的车子,驾车的是弱劣的马。齐景公看见他这样就说:“嘻!先生您的俸禄少吗?为何乘坐的车子这样破旧不堪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能够穿暖吃饱,旧车弱马,对于我来说已足够了。”晏子出朝后,景公命大夫梁丘据送给晏子四匹马拉的大车,被晏子多次退回拒不接受。齐景公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来到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送的车马,那我也就不再乘车了。”晏子对他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节省衣服饮食之类的供养之物,以此为齐国人做个榜样,即使这样还担心他们奢侈靡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如今(这)豪华车马,国君在上乘坐它,我在下也乘坐它,百姓中那些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在衣食方面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品行的人,我就没有办法来禁止他们。”(他)最终辞让(豪华车马)而没有接受。齐景公在菑河巡游,听说晏子去世了,齐景公着素服乘车,每逢驿站换马急驱前行,他自认为车走的慢,就下车快跑,下车后又知道不如乘车快,就又登上车,等他到达都城时已经四次下车快跑。他边哭边赶路,到了灵前便伏在晏子的尸体上嚎啕大哭说:“现在上天降灾祸给齐国,不施加给我而施加给先生,看来齐国的社稷危险了,百姓将向谁求告呢?”
    (七)(2023上·宁夏银川·高三银川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乙酉,以天神降,诏告在位,作《天圣降临视见记》。癸丑,(宋徽宗)诏:“天下应道教仙经不以多寡,许官吏、道俗、士庶缴申所属附,急递投进,及所至,委监郡守搜访。”九月辛卯朔,诣玉清和阳宫,上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微号宝册。丙申,令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塑造圣像。
    蔡京等奏甘露降侍郎厅,延福宫所奏竹生紫花黄蕊,秘阁槐枝连理。御笔曰:“昨日仙鹤三万馀嘡盘旋云霄之上。”京又奏有仙鹤数万嘡蔽空飞鸣。又奏建州竹生花,结成稻米,搬入城市,货粜所收数十万石。又奏穰县生瑞穀,安化县生芝草,都计五万本。蔡京导主上酷好祥瑞。自古物以罕见为奇,岂有芝草五万本而仙鹤数万嘡,竹生米数十万石以为祥瑞?此等诳诞之语,君臣同为诬罔,岂不贻笑于后世哉?
    上在藩潜时,独喜读书学画,工笔札,所好者,古器、山石,异于诸王。及即位,谦恭雅尚,崇宁中,始命官访古图牒宫中。独观书临字,却去华丽之饰,玩味竹石而已。使命伯氏俾朱勔密取江、浙花石,其初得小黄杨木三株,以黄帕覆之而进也,上大喜异。每花石至,动数十舟,号成纲矣。勔之纲为最,延福宫、艮岳诸山皆仰之。纲运所过,州县莫敢谁何,殆至劫掠,遂为大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二:
    迹徽宗失国之由,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猥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责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标丧之余,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节选自《宋史·本纪二十二·徽宗四》)
    3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古人君A玩物B而丧志C纵欲而败D度E鲜不亡F者G徽宗H甚焉
    ※3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委,“委派”之意,与《庖丁解牛》中“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的“委”意义不同。
    B.粜,“卖出粮食”之意,与“籴”相对,古代有专门的店铺,可进行粮食买卖。
    C.崇宁,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D.济,“满足”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义相同。
    3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徽宗信奉道教,下诏遍求道教经书,进献册封道教神君徽号的宝册,后又修建道观,塑造神像。
    B.宋徽宗在位期间,多次天降祥瑞,万鹤齐鸣,芝草生出,竹生石米,君臣大喜。
    C.宋徽宗未登基时,喜欢读书学画,喜爱古器、山石,擅长写文章,与其他王爷大不同。
    D.宋徽宗即位后,官员投其所好,进献大量的花石,运送船只多达几十条船,极奢侈。
    3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等诳诞之语,君臣同为诬罔,岂不贻笑于后世哉?
    (2)纲运所过,州县莫敢谁何,殆至劫掠,遂为大患。
    【答案】30.CEG 31.D 32.B 33.(1)说这类虚假荒诞的话,君主和臣子一起做欺骗之事,难道不会被后世之人取笑吗?
    (2)花石纲运输经过的地方,州县没有人敢缉查盘问,接近抢劫,于是成为巨大的祸患。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古以来国君沉溺玩物丧失大志,放纵私欲败坏法度的,很少有不亡国的,徽宗所作所为太过分了。
    “人君”是“玩物而丧志”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玩物而丧志”,沉溺玩物丧失大志,语意、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其后与“纵欲而败度”构成并列结构,故C处断开;
    “纵欲而败度”与“玩物而丧志”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其后E可断开;
    “徽宗”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G断开。
    故选CEG。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委派;散落。句意:委派监郡守搜寻探访。/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就像是泥土散落在地上一般。
    B.正确。句意:卖出所收获的稻米达到数十万石。
    C.正确。
    D.错误。帮助,满足;渡河。句意:满足了徽宗皇上骄奢淫逸的愿望。/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多次天降祥瑞”错误,所谓的祥瑞是君臣杜撰、虚妄无根据之辞。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诬罔”,虚假荒诞;“贻笑于后世”,被动句,被后世(之人)取笑;“岂……哉”,固定格式,难道……吗。
    (2)“何”,通“呵”,缉查盘问;“殆”,接近,几乎是;“遂”,于是,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乙酉,(宋徽宗)以为是天神下降,发布告示,宣布当政,作《天圣降临视见记》。癸丑,(宋徽宗)下诏说:“天下所有的道教仙经不论多少,希望官吏、出家人、世俗之人、百姓交出或者报告自己所属的经书,赶紧递交投献,等到达之后,委派监郡守搜寻探访。”九月辛卯朔,前往玉清和阳宫,进献册封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徽号的宝册。丙申,下令在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塑造道家的圣像。
    蔡京等人上奏甘露在侍郎厅显露,延福宫所启奏的是竹子开出了有黄色花蕊的紫花,秘阁的槐树枝干连在一起。(宋徽宗)亲笔写下:“昨日仙鹤三万馀嘡盘旋云霄之上。”蔡京又上奏说有几万只仙鹤遮蔽上空,在天上飞着还发出“嘡”叫声。又上奏建州的竹子开出了花,还结成了稻米,(把稻米)搬到城中去交易,卖出所收获的稻米达到数十万石。又上奏穰县生出祥瑞,安化县生出了灵芝草,大概五万株。蔡京引导皇帝过分喜欢祥瑞。自古以来,事物因为少见而奇异,怎么会有把五万株灵芝草、几万只嘡叫的仙鹤,竹子生出数十万石的稻米作为祥瑞呢?说这类虚假荒诞的话,君主和臣子一起做欺骗之事,难道不会被后世之人取笑吗?
    皇上在潜邸的时候,唯独喜欢读书学画,擅长写文章,喜欢的东西是古器、山石,与各个王子不同。等到他登上帝位,谦虚恭敬,儒雅高尚,崇宁中,开始命令官员访求古代的书画到宫中。偏爱欣赏书法进行临帖摹字,拒绝华丽的装饰,(只是喜欢)研习体味竹石罢了。奉命办事的伯氏让朱勔偷偷地拿了江、浙一带的花石,最开始得到三株小黄杨木,用黄帕子覆盖在上面进献给皇帝,皇帝异常欢喜。每次花石到了,常常有数十条船,称得上是纲了。朱勔运输的花石纲是最大规模的,延福宫、艮岳各个山都仰仗他的纲。花石纲运输经过的地方,州县没有人敢缉查盘问,接近抢劫,于是成为巨大的祸患。
    材料二:
    探寻宋徽宗失去天下的原因,只是因为依仗自己有点小聪明,用心向一边倒,疏远排斥正直人士,宠信亲近阿谀奉迎的奸佞之徒。于是蔡京凭借自己的偏狭卑劣、乖巧邪佞的资质,满足了徽宗皇上骄奢淫逸的愿望。迷信虚无的道说,崇尚游乐,大造景观,使民力凋敝困竭。君臣都喜好享乐,相互影响,荒诞放纵,丢弃国家大事于不顾,每天都做那些荒唐的事情。从前西周新建国的时候,召公还告诉过武王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能把其他物品看得太重而轻视自己的常用物品,况且宣和、政和时期的宋朝,承继熙宁、元丰、绍圣时期的弊端丧乱,而徽宗又亲自重蹈上述二事之弊祸。自古以来,国君沉溺玩物丧失大志、放纵私欲败坏法度的,很少有不亡国的,徽宗所作所为太过分了,所以特别写出来作为鉴戒。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3
    新高考Ⅰ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多义实词:举、劝
    新高考Ⅱ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重点实词:金、果
    全国
    甲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重点实词:怨、蔽、逆
    古今异义词:安
    全国
    乙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多义实词:穷
    古今异义词:出入
    绝世
    2022
    新高考Ⅰ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多义实词:蔽
    新高考Ⅱ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今异义词:尊重
    全国
    甲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今异义词:宣言
    多义实词:约、孤、阴
    全国
    乙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多义实词:食、放、靡、悲

    相关试卷

    重难点17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17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17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形象原卷版docx、重难点17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形象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难点16 文言文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论证思路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16 文言文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论证思路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16文言文阅读之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论证思路原卷版docx、重难点16文言文阅读之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论证思路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15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原卷版docx、重难点15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