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家国情怀,亘古不变。风沙呼啸的戈壁滩见证了邓稼先献身科学的岁月;灯火漂白的四壁映照了闻一多qiè( )而不舍的身影;印刻粗拙的“三哼经”凝聚了长妈妈朴实无华的情意。历史的星空,因有杰出人物而璀璨夺目,也因有平凡人物而熠熠生辉。星火燎原,照亮远方的同时,他们亦被这个世界照得锋芒毕露。
(1)给加点字注音:漂( )
(2)看拼音写汉字:qiè( )
(3)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亘古不变B. 熠熠生辉C. 锋芒毕露
【答案】(1)piǎ
(2)锲 (3)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漂白:piǎ bái,除去纤维材料、纺织品等物中所含色质,使之变白的过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原义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亘古不变:表示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在这里用来形容“家国情怀”的永恒性,是恰当的。
B.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用来描述“历史的星空”因杰出和平凡人物的贡献而闪耀,也是合适的。
C.锋芒毕露:原意是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在这个语境中,它并不适用于描述被世界照亮的人物,因为这里强调的是人物本身的光辉,而非他们展示自己的锐气或才华,使用不恰当;
故选C。
2. 古诗默写。
古人是浪漫的,也是多情的:“(1)________,(2)________(《竹里馆》)”,王维与明月相伴;“此夜曲中闻折柳,(3)_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借笛声抒情;“故园东望路漫漫,(4)________(《逢入京使》)”,岑参望长路悲吟;“(5)________,关山度若飞。(6)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木兰明大义报国……我也要深情吟诵爱国古诗“(7)________,(8)________”(写出上下两句)。
【答案】 ①. 深林人不知 ②. 明月来相照 ③.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④. 双袖龙钟泪不干 ⑤. 万里赴戎机 ⑥. 朔气传金柝 ⑦. 王师北定中原日 ⑧. 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深、袖、赴、戎、朔、柝。
(7)(8)本题考查古诗词的识记理解。解答时,结合自己的积累,选取有关“爱国”的连续两句诗词作答即可。示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 学校开展“走近母亲河弘扬黄河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知历史变迁
为了解黄河的历史变迁,小文搜集到以下材料,请认真阅读,完成各题。
材料一:古老的河道愈加杂乱无章,这似乎又给黄河以变换手法继续粗野的口实。在典籍记载或有水文资料的全部两千五百年间,撒泼打滚的黄河放肆地胡作非为,上演出无数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闹剧。任性的破坏直接酿成黄泛区接踵而至的生灵涂炭。“黄惠”灾民,经常在被迫无奈之下背井离乡的逃难。
材料二:目前山东正积极打造黄河文化体验廊道,“黄河大集”成为重要载体。“黄河大集”融合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连通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节点,聚集“山东手造、山东智造”优质产品。“黄河大集”之兴展现了老百姓物质生活富足和消费品位的提升。
(节选自(人民海外版))
(1)为概括黄河的历史变迁,小文依据材料拟写了上联,请补写下联。
上联:忆往昔河道多变致生灵涂炭
下联:看今朝________
活动二:颂文化精神
小文搜集了关于黄河文化内涵的文字和两段歌词。请依据提示,完成任务。
黄河文化内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国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黄河文化还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饱含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
(摘自《河南日报》)
歌词一: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节选自《黄河颂》)
歌词二: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旧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节选自《我的中国》)
(2)根据对“黄河文化内涵”的理解,歌词一、二中“黄河”的文化内涵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活动三:扬黄河之名
(3)上图是黄河标识12号作品。仔细观察,完成下面填空。
标识以“________”字为创作设计,通过文字的演变,构成了“________”和波涛汹涌的“浪花”图案。“龙”即________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黄河”流域养育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称之为“母亲河”。标识充分体现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形象定位。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黄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凸显了“黄河文化”的精神风貌及文化内涵。
【答案】(1)示例:文化大集让百姓富足(或黄河大集让百姓富足)
(2) ①. “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 ②. “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
(3) ①. 河 ②. 龙 ③. 中华民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根据上联“河道多变”主谓结构,结合材料二“山东正积极打造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黄河大集’成为重要载体”,可拟写“文化大集”或“黄河大集”;根据上联“致生灵涂炭”动宾结构,结合材料二“‘黄河大集’之兴展现了老百姓物质生活富足和消费品位的提升”,可拟写“让百姓富足”。
示例:(看今朝)黄河大集让百姓富足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
根据歌词一“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结合“黄河文化内涵”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可知,本歌词表现了“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
根据歌词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表现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深情,声音柔和轻缓、真挚深沉,结合“黄河文化内涵”中“‘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可知,本歌词表现了“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这幅标志上方由腾龙和波涛汹涌浪花组合而成,整体是黄河的“河”字的变形,下方写有“黄河”的中英文。龙即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黄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这幅作品凸显了黄河文化的精神风貌及文化内涵。据此作答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句话的魔力
贺平安
①初中开学那天,我坐在人头攒动的教室里,忍受着陌生眼光的打量,像个异类。周遭传来热烈地交谈,我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只想快点有人来解救我。
②这时,他出现了,一张热情洋溢的脸。他拍着我的肩膀,主动和我打招呼,瞬间化解了我的尴尬。
③他声音低沉,每到他发言的时候,便是全班同学的耳膜放松时刻。他的体育很好,一身小麦色的皮肤,膝盖或是手肘处会出现打球摩擦产生的伤痕。他的酒窝很深,尤其喜欢坏笑,嘴角扬起,仿佛能酝酿出甜甜的果酒。他走路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踮一踮脚,做出要跳跃的姿势,仿佛每时每刻都想投个三分球。
④我从来不知道人的脊背可以挺得这么直。以往上课,听得懂的课我勉强能坐得端正,要是听不明白,就干脆趴在桌子上,腰背弓得像只炸毛的猫。可是他坐到我后面时间,我每节课都把背挺得笔直,听到他讲有趣的事情,脸上也会浮现笑容。那些学习上的阵痛、生活上的畏缩,似乎都随风消散了。
⑤这一天午后,阳光明媚,湛蓝色天空上浮着棉白的云,空气中透着植物被晒暖后的清新香气。我趴在桌子上无所事事地等待下节课的来临,却出乎意料地收到他的邀请:“体育课一块儿打球吗?”
⑥我迅速直起身子,左右看了看:“和我吗?我可不会打篮球。”
⑦“哪有男孩子不会打篮球的?”他的眼睛明亮得像天上的星星。
⑧“我……”
⑨“你别怕,勇敢点!要不咱们打羽毛球?”
⑩他背后是耀眼夺目的午后日光,一如他灿烂的笑容,照亮了空气里上下漂浮的尘埃。
⑪绿茵茵的草地上扎堆站着两支足球队,阴凉处的乒乓球桌也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一群人。羽毛球场馆因为离得远,反而一片清静。人很少,我依然感到紧张,生怕自己球技不佳被人笑话。
⑫他双腿蹬地有力,臂膀舒展,每次都抢先接住半空中的羽毛球。我也不示弱,挥动着手上的球拍,大开大合,果断地反击。
⑬渐渐地,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也受其感染,竭力去接他打出的每一个球。当最后一个球落地的时候,我输了,可人群里发出了一阵赞叹的欢呼声。他快步走到我面前,露出真诚的笑容,赞道:“你打得真不错!”
⑭我看着他脸上的汗水,爽朗地冲他笑了笑。他突然收起挂在脸上的笑容,一本正经地直视我:“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
⑮“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这句话好像有什么魔力。我那些潜藏的心理活动就像藏在深蓝海底的冰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如今它被一个人彻底识破,跃跃欲试,蓄势待发。想成长、想变得更好的念头越发强烈,我迫不及待地要长成遮天蔽日的模样。
⑯他使我懂得了勇敢的真正意义,让我得以在青春的起点,手持火把核武器,做最真实的自己。哪怕这一路有荆棘和风雨,也要高歌猛进,翻山越岭,再害怕也不停下。因为我知道,我勇敢地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我来过,盛放过,就是青春的意义。
(选自《青年文摘》2023年第10期,有删改)
4. 结合语境,解释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5. 从描写的角度理解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6. 简要概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7. 文章题目中的“一句话”指的是哪一句?这句话有哪些“魔力”?
【答案】4. “酝酿”本指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写他经常露出有感染力的笑容,表现出他的积极乐观。
5. 这段文字运用景物描写,写出午后阳光的明亮,渲染温暖的气氛:写出他的热情开朗,丰富人物形象:让“我”的心境发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
6. 胆小怯懦、敏感内向、善于观察、不甘落后、勇于改变。
7. 一句话指“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这句话的魔力有:让“我”由怯懦走向勇敢。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懂得勇敢的真正含义,敢于做真实的自己;让“我”明白青春就要无所畏惧,不求回报,做勇敢的自己。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此类题先解释词语本来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
结合第②段“这时,他出现了,一张热情洋溢的脸。他拍着我的肩膀,主动和我打招呼”,可见“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结合第②段“他的酒窝很深,尤其喜欢坏笑,嘴角扬起”,可知本句描写的是“他”爱笑的性格特点;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间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1、结构上:①承上启下;②呼应标题(开头、结尾);③做铺垫;④推动情节发展;⑤使文章脉络清晰。2、内容上: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②强调……,点明中心;③若为插叙段,补充说明……的内容;④若为环境描写段,则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内容上:首先,第⑩段“他背后是耀眼夺目的午后日光”中的“日光”,既指自然界的日光,也就是运用景物描写,写出午后阳光的明亮,渲染温暖的气氛;又是指“他”的性格特点:积极乐观、热情开朗。再次,“照亮了空气里上下漂浮的尘埃”,中的“尘埃”,不仅指自然界的尘埃,更是指“我”的性格弱点:胆小怯懦、敏感内向;“照亮了空气里上下漂浮的尘埃”,就是指让“我”的心境发生变化。
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的叙述。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①段“初中开学那天,我坐在人头攒动的教室里,忍受着陌生眼光的打量,像个异类”,可见“我”的胆小怯弱;“周遭传来热络的交谈,我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可见“我”不善与人交流、敏感内向;结合第⑤段“这一天午后,阳光明媚,湛蓝色天空上浮着棉白的云,空气中透着植物被晒暖后的清新香气”、第⑫段“他双腿蹬地有力,臂膀舒展”,可见“我”善于观察;结合第⑮段“可如今它被一个人彻底识破,跃跃欲试,蓄势待发。想成长、想变得更好的念头越发强烈,我迫不及待地要长成遮天蔽日的模样”、第⑯段“他使我懂得了勇敢的真正意义,让我得以在青春的起点,手持火把核武器,做最真实的自己。哪怕这一路有荆棘和风雨,也要高歌猛进,翻山越岭,再害怕也不停下”,可见“我”不甘落后、勇于改变。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第一问,结合第⑭段“他突然收起挂在脸上的笑容,一本正经地直视我:‘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第⑮段“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可知这句话指“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
第二问,结合第⑮段“我那些潜藏的心理活动就像藏在深蓝海底的冰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如今它被一个人彻底识破,跃跃欲试,蓄势待发”、“想成长、想变得更好的念头越发强烈”,可知:这句话让“我”由怯懦走向勇敢,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结合第⑯段“他使我懂得了勇敢的真正意义,让我得以在青春的起点,手持火把核武器,做最真实的自己”,可知:这句话使我懂得了勇敢的意义,要做真实的自己;结合“哪怕这一路有荆棘和风雨,也要高歌猛进,翻山越岭,再害怕也不停下”,可知:这句话让“我”明白青春就要无所畏惧,不求回报,做勇敢的自己。
(二)(共12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各题。
大象的鼻子怎么那么长
胡征和
①远古时代,大象是没有长鼻子的,它们的鼻子与一般动物相差不大,也是一个鼓起来的肉块,只是显得稍大一些罢了。可是有一天,象群来到了河边,有一条鳄鱼正在水里游来游去,一头小象想知道鳄鱼晚饭吃什么,就低下头仔细观察。这时,鳄鱼昂起头,迅速咬住了小象的鼻子,然后一个劲地拽呀拽,一直拽到1.5米长。从此以后, 大象就有了一个长长的鼻子。
②这是英国作家吉卜林1902年出版的《丛林故事》中的内容,虽有些荒诞,但留下了一个谜题。
③其实,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的疑惑,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就关注过大象的鼻子。他认为,动物的功能部件是为执行某些特定的功能而设计的,如果能找出大象鼻子的功能,就能猜测为什么大象的鼻子必须那么长。就如长颈鹿有独特的长脖子,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从高高的树枝上吃树叶。如此,就可以存在一个合情合理的推测,即动物该部件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存在的。
④这是一个目的论。据此得出,因为要闻味道,要觅食,要在水里呼吸,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大象长出了长长的鼻子。大象体型庞大且笨重,屈膝蹲身都不方便,只有长鼻子才能下嗅地面味道,上闻空中气息,还可以伸张自如地卷食食物;而在水里,大象重量级的吨位无法浮出水面,只能靠长鼻子伸出水面通气呼吸。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貌似情理兼备,所以影响了千年。但问题来了:既然大象的鼻子是为着执行某种功能而设计的,那谁是设计者呢?
⑤18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提出了大象鼻子的“设计师”是自然界的说法。通过长期观察,布丰认为,如果一个物种没有受到捕食者的威胁,那么它的种群数量就会成倍增长,大自然便会赋予这个物种生存所需要的某些特性。大象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它的鼻子是自然界授予过的“最令人羡慕”的动物肢体,这个肢体能够同时执行多种功能,如闻气味、触摸、呼吸等,这些能力又反过来提升了大象的智力和记忆力,这也是大象能在野外生存的必要条件。
⑥19世纪初,法国的另一位博物学家拉马克在《动物学哲学》一书中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动物可以通过不断练习获得某种特征,然后遗传给后代。如大象为了能够吃到树上的叶子,尝试着将鼻子延伸得更长一些,久而久之,鼻子就真的越来越长了。
⑦时光流转到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给出了更具说服力的解释。但与拉马克的想法不同,达尔文认为,在任何给定的种群中,都会自然地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而且那些最适合周围环境的个体最有可能生存和繁殖。这就是所谓的“自然选择”,这个过程将有利于特定性状的进化。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是一切生物进化的路径。对大象来说,它那标志性的长鼻子,正是它对特定环境因素反应的必然结果。
⑧从2000多年前开始,人类就对大象的鼻子问个不休。直到2015年,科学家们给出了迄今为止最合理的解释。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因为大象鼻子的长度,与它可以塞满嘴巴的食物总量成正比。并且,之所以大象的鼻子越来越长,很可能是因为大象所摄取的植物叶子的营养含量下降,促使大象不得不增加食量而逐渐演变。
(选自2022年第5期《阅读时代》)
8. 本文以“大象的鼻子怎么那么长”为题,有何妙处?
9.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就如长颈鹿有独特的长脖子,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从高高的树枝上吃树叶。
10. 针对“大象的鼻子怎么那么长”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哪些猜想和观点?请结合文章分条列出。
【答案】8. 点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了文章的说明内容;采用了设问修辞,引起读者的思考,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长颈鹿是为了吃高高的树枝上的叶子而有独特的长脖子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动物的功能部件是为执行某些特定的功能而设计的”。
10. ①亚里士多德:因为要闻味道,要觅食,要在水里呼吸,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大象长出了长长的鼻子。②布丰:大象鼻子是自然界授予过的“最令人羡慕”的动物肢体,这个肢体能够同时执行多种功能,如闻气味、触摸、呼吸等,这些能力又反过来提升了大象的智力和记忆力,这也是大象能在野外生存的必要条件。③拉马克:大象为了能够吃到树上的叶子,尝试着将鼻子延伸得更长一些,久而久之,鼻子就真的越来越长了。④达尔文:大象那标志性的长鼻子,正是它对特定环境因素反应的必然结果。⑤当代科学家:大象的鼻子越来越长,很可能是因为大象所摄取的植物叶子的营养含量下降,促使大象不得不增加食量而逐渐演变。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本文以“大象的鼻子怎么那么长”为题,妙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这个标题直接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即大象的鼻子,以及它的特征——长度。这种明确的指向性有助于读者在第一时间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其次,这个标题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即“大象的鼻子怎么那么长”。这种设问的方式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激发读者对文章内容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解答这个问题,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象鼻子的长度和形成原因,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这个标题不仅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说明内容,还通过设问的方式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做假设、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的应用是为了让文章更加具体、准确,让读者更好的理解。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就如长颈鹿有独特的长脖子,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从高高的树枝上吃树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通过具体列举长颈鹿的独特长脖子是为了从高高的树枝上吃树叶的例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动物身体部件与其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说明方法使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动物的功能部件是为执行某些特定的功能而设计的”更加具体、清晰,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③段中“其实,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的疑惑,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就关注过大象的鼻子。他认为,动物的功能部件是为执行某些特定的功能而设计的,如果能找出大象鼻子的功能,就能猜测为什么大象的鼻子必须那么长。就如长颈鹿有独特的长脖子,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从高高的树枝上吃树叶”,④段中“这是一个目的论。据此得出,因为要闻味道,要觅食,要在水里呼吸,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大象长出了长长的鼻子。大象体型庞大且笨重,屈膝蹲身都不方便,只有长鼻子才能下嗅地面味道,上闻空中气息,还可以伸张自如地卷食食物;而在水里,大象重量级的吨位无法浮出水面,只能靠长鼻子伸出水面通气呼吸”可概括为:亚里士多德:因为要闻味道,要觅食,要在水里呼吸,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大象长出了长长的鼻子;
结合⑤段中“18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提出了大象鼻子的‘设计师’是自然界的说法。通过长期观察,布丰认为,如果一个物种没有受到捕食者的威胁,那么它的种群数量就会成倍增长,大自然便会赋予这个物种生存所需要的某些特性。大象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它的鼻子是自然界授予过的‘最令人羡慕’的动物肢体,这个肢体能够同时执行多种功能,如闻气味、触摸、呼吸等,这些能力又反过来提升了大象的智力和记忆力,这也是大象能在野外生存的必要条件”可概括为:布丰:大象鼻子是自然界授予过的“最令人羡慕”的动物肢体,这个肢体能够同时执行多种功能,如闻气味、触摸、呼吸等,这些能力又反过来提升了大象的智力和记忆力,这也是大象能在野外生存的必要条件;
结合⑥段中“19世纪初,法国的另一位博物学家拉马克在《动物学哲学》一书中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动物可以通过不断练习获得某种特征,然后遗传给后代。如大象为了能够吃到树上的叶子,尝试着将鼻子延伸得更长一些,久而久之,鼻子就真的越来越长了”可概括为:拉马克:大象为了能够吃到树上的叶子,尝试着将鼻子延伸得更长一些,久而久之,鼻子就真的越来越长了;
结合⑦段中“时光流转到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给出了更具说服力的解释。但与拉马克的想法不同,达尔文认为,在任何给定的种群中,都会自然地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而且那些最适合周围环境的个体最有可能生存和繁殖……这个过程将有利于特定性状的进化。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是一切生物进化的路径。对大象来说,它那标志性的长鼻子,正是它对特定环境因素反应的必然结果”可概括为:达尔文:大象那标志性的长鼻子,正是它对特定环境因素反应的必然结果;
结合⑧段中“从2000多年前开始,人类就对大象的鼻子问个不休。直到2015年,科学家们给出了迄今为止最合理的解释。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因为大象鼻子的长度,与它可以塞满嘴巴的食物总量成正比。并且,之所以大象的鼻子越来越长,很可能是因为大象所摄取的植物叶子的营养含量下降,促使大象不得不增加食量而逐渐演变”可概括为:当代科学家:大象的鼻子越来越长,很可能是因为大象所摄取的植物叶子的营养含量下降,促使大象不得不增加食量而逐渐演变。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④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豫:同“预”,预先,事先。④画:谋划,筹划。⑤拊:抚摸。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见往事耳 见:__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 及:________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蒙乃始就学。
13. 阅读【甲】【乙】两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语填空。
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_____”;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由对蒙“_____”。
14. 【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11. ①. 了解 ②. 到,等到
12. (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2)吕蒙于开始学习。意对即可。
13. ①. 吴下阿蒙 ②. 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
14. 两处均以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现了吕蒙学有所获、才略惊人。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2)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辞:推托。以:介词,用。务:事务。
(2)乃:于是,就。始:开始。就学:指从事学习。就,从事。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一空,结合【甲】“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吴下阿蒙”。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词语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二空,结合【甲】“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何见事之晚乎”可知,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由对蒙“刮目相待”。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意为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刻画手法的理解分析。
根据【甲】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和【乙】文“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可知,鲁肃对吕蒙的才略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他的进步感到惊讶。再结合鲁肃的“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吕蒙个人能力的认同,也显示出他对吕蒙的尊重和友好,愿意与之前轻视的人结为朋友,从而从侧面突显出吕蒙通过学习之后,在军事谋略和见识上的显著提升,达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程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十分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鲁肃接替周瑜,准备去陆口,经过吕蒙的军营外。鲁肃心中还有些轻视吕蒙,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赫,不可以用旧的想法来看待他了,您应当去看看他。”(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饮酒酣畅,吕蒙问鲁肃:“您接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准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防止意料之外的情况?”鲁肃轻率地回答说:“到时候再采取适宜的措施。”吕蒙说:“如今东吴、西蜀虽然是一家,但关羽的确是像熊虎一样的人物,谋略怎能不预先确定呢?”(吕蒙)就为鲁肃谋划了五个策略。鲁肃于是越过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抚摸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已达到了这样的水平。”(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好友后才离去。
(二)(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5. 诗中“知”“斗”二字用得极妙,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6.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似,请你结合二者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此处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草树”人格化,使无情之花草树木变得极为有情,生动活泼。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出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16. “杨花榆荚”虽然少色无香,但不藏拙,不畏讥,敢于为晚春添色;如米小的“苔花”,也敢于像牡丹一样努力绽放。二者都表达了对杨花榆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诗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用“知”和“斗”,赋予了草木和鲜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晚春的景色,使无情的花草树木变得有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的,表达了作者的赞赏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充满了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由此可见,“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两者都表达了对具有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之情。
四、名著阅读(5分)
17. 阅读名著,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如《骆驼祥子》,我们可以借助两种策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策略一:借助作者自述。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写》中说,要让祥子“活”起来,要“以他为主,以其他人物为宾”,通过写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_____,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_______,诈骗祥子的_________,对祥子进行烘托,突出祥子形象特征。
要求:请在空格处填入相关人物的名字。
(2)策略二:借助作者评论。老舍先生在小说结尾评论祥子“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要求:请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①. ①刘四(或刘四爷) ②. ②虎妞 ③. ③孙侦探
(2)示例1:这句话是小说主人公祥子一生的写照。祥子为了实现梦想拼命拉车,在现实的苦难中慢慢沉沦,最后堕落成“野兽”。祥子来到北平一无所有,他凭着勤劳努力,两三个星期就成了高等车夫。后来,个人主义让他贪图金钱享受,变得自私狡猾恶劣,为了60块钱出卖了阮明。
示例2:这句话是小说主人公祥子一生的写照。祥子为了实现梦想拼命拉车,在现实的苦难中慢慢沉沦,最后堕落成“野兽”。祥子拉车三年,为了买车省吃俭用,凑足100块钱,买了第一辆车。他在虎妞、小福子死后变得自私懒惰,不肯吃一点亏,为了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只能在仪式上抢轻活,与老人妇孺抢旗和挽联。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在祥子周围的人物,有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爷,也有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虎妞。她大胆泼辣、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也有敲诈骗取祥子买车钱的孙侦探;还有邻家女小福子等,作者写这些人对祥子进行烘托,从而突出祥子形象特征。
【小问2详解】
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老舍先生在小说结尾评论祥子“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可以说是对祥了一生的真实写照。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 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作答时,能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祥子“为自己”到“为自己完成了死亡”的人生历程即可。答案是多元的。
五、作文(50分)
18. “喝彩”是动词,在字典里被解释为“大声叫好”。在生活中,“喝彩”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阵掌声……总有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瞬间、一个地方让你忍不住为之喝彩,在你生命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请以“这一次,我为________喝彩”为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结合对上面文字的理解,选取真实的生活经历,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②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例文:
这一次,我为自己喝彩
野百合盛开的季节,她们是用芳香为自己喝彩;小河战胜千难万险,最终投入大海的怀抱,她们是用歌声为自己喝彩;而今天,我要为自己在学琴中表现出来的不怕吃苦的精神而喝彩。
六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聆听音乐会。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的一曲《春江花月夜》,琴声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一江春水盈盈流到了观众的眼前,让我一下子迷上了琵琶。
在我的多次请求下,妈妈最终答应让我学习琵琶。每周我都要到西城区少年宫上琵琶课。周五的下午,刚刚结束了在学校中的学习,我和妈妈又急忙踏上赶往少年宫的路途。遇上周末交通晚高峰,坐车需要一个半小时。但是,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我从未间断过。每每想到其他同学早早地回到家中休闲玩耍,我很是羡慕。但是我觉得:这点苦、这点累不算什么。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琴回来,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反复地练习。起初是简单枯燥的指法练习。按弦、弹、挑、扫、轮,一练就是两个小时。沉重的琵琶压疼了我的双腿,每次放下琵琶,指关节和手腕有时麻木得没有丝毫感觉,但是我没有喊过一声苦。
记得去年老师让我参加北京市艺术节民乐比赛。我兴奋极了,积极备战。可是,我的“五指轮”的速度慢,总是跟不上节奏,为了增加左手按弦的力度和右手轮指的速度,每当下课的时候,我就拿起一支笔,把它当成弦练习轮指。晚上回到家,我跟着节拍器的节奏继续练习,一练就是上百次,我的手指都按疼了。时间长了,我的左手食指磨出了硬硬的茧,这是我练琴的烙印。
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比赛中,我神采奕奕地走上舞台,弹起我心爱的琵琶,娴熟的演奏、优美的琴声感染了台下的观众,赢得了观众的喝彩。看着台下观众为我喝彩,这一次,我更想为自己喝彩。
为琴声喝彩,为不怕吃苦的精神喝彩,为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喝彩。我从学琴的过程中感悟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这样,一定会收获份无畏,一份成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这一次,我为____________喝彩”为题进行创作。材料中点明了“喝彩”的含义“真心喜欢,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是对所见之人和所遇之事的肯定”。总有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瞬间、一个地方让你忍不住为之喝彩,在你生命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思考我们为谁喝彩?为什么喝彩?“这一次”为近指,点明所发生的事在某一次;“我”字提示我们应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自己是“喝彩”的主题,所需补题的内容应为我们喝彩的对象,可以是人,如:自己、家人、老师、朋友、医护工作者、清洁工、建筑工人等等,亦可以是物,如:小花小草等。文章应该围绕人或物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来立意。
第二,文体及思路。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可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例进行创作,以情动人。比如,以“这一次,我为自己喝彩”为例来说,开篇直接叙事,如:擅长写作的自己在征文比赛中频频失利,是老师鼓励我“为自己喝彩”,让我走出失落的“魔障”,找回自信;自己一步个脚印,努力学习,不断刷新自己的成绩,为自己喝彩不断超越自己,让自己越来越优秀等。可体现是谁让我学会了“为自己喝彩”,“为自己喝彩”的意义是什么,结尾通过体现自身的成长或感悟来深化中心。也可写成散文,可以围绕拥有同样精神品质的人物来写,如“这一次,我为那些勇担重任的人喝彩”,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我们就要思考“勇担重任”的主体是谁,在哪件事上能够凸显这一主体的精神品质,如:在疫情面前,其为那些勇担重任的医护工作者、警察叔叔、大学生志愿者等等,写他们的事迹,这些事迹要真实,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