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人体细胞会经历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历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各种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导致细胞衰老
B. 细胞分化会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改变
C. 衰老细胞内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
D. 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都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
【详解】A、细胞内各种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细胞膜、蛋白质、DNA等,进而导致细胞衰老,A正确;
B、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B正确;
C、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C错误;
D、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故选C。
2. 为保证细胞周期的正常进行,细胞中存在一系列检验点:检验点①评估细胞是否适合进行DNA复制;检验点②评估是否有未复制的DNA;检验点③评估DNA是否损伤及全部复制完成;检验点④评估是否所有染色体都与纺锤体相连并排列在赤道面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检验点①,细胞核内将进行DNA复制
B. 通过检验点②,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 通过检验点③,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为1:2
D. 若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将停留在检验点④所处的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间期: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适度生长,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有丝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有丝分裂中期,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有丝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两条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详解】A、检验点①评估细胞是否适合进行DNA复制,因此通过检验点①,细胞核内将进行DNA复制,A正确;
B、检验点②评估是否有未复制的DNA,说明该检测点在S期和G2期之间,而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是分裂期中的前期特征,因此通过检验点②,若不能通过G2期的检测,也不能进入分裂期,B错误;
C、检验点③评估DNA是否损伤及全部复制完成,说明该检测点在S期后,DNA已经完成了复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DNA,即染色体与核DNA数量比为1∶2,C正确;
D、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检验点④评估是否所有染色体都与纺锤体相连并排列在赤道面上,该检测点位于中期和后期之间,因此若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将停留在检验点④所处的时期,D正确。
故选B。
3. 大麦为自花传粉植物,麦芒是大麦穗部的重要特征。无芒(A)对有芒(a)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长芒(B)对短芒(b)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现将某无芒品种(甲)与短芒品种(乙)杂交,F1中无芒:长芒=1:1.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大麦群体中无芒植株的基因型共有6种
B. 甲、乙植株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aabb
C. 若F1中无芒植株自交,子代无芒中纯合子占1/12
D. 只通过一次测交不一定能确定某一无芒大麦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根据题干可知,无芒大麦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6种,A正确;
B、由于短芒植株基因型只有aabb,故当甲与乙杂交,F1中无芒:长芒为1:1时,无芒植株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B正确;
C、F1中无芒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子代无芒植株占12/16,其中纯合子(AABB、AAbb)占2/16,故F1中无芒植株自交,子代无芒植株中纯合子占2/12=1/6,C错误;
D、在无芒大麦中,AABB、AABb、AAbb三种基因型植株,测交子代全为无芒,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种基因型,D正确。
故选C。
4. 下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细胞有丝分裂图像,图乙、丙、丁分别是对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统计(图乙、丙、丁中的a、b、c表示的含义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动物各个体细胞中都含8条染色体
B. 图乙中的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
C. 图丁可以表示图甲所示时期的染色体、核DNA分子的数量关系
D. 图丁所示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可知,题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像,从图甲可以看出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说明该生物未分裂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根据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的数目关系以及染色单体数可出现0,可以判断题图乙、丙、丁中的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
【详解】A、从图甲可以看出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据此可以推出该动物未分裂的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A错误;
B、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三个数值,仅有染色单体数可以为0,核DNA的数目大于等于染色体数,因此可以判断题图乙中的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B正确;
CD、图丁所示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与核DNA分子数目相等且没有加倍,可以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结束或分裂间期中DNA复制之前的时期,而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D错误。
故选B。
5.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合子中染色体数目恢复
B. 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C.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D.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多样性和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使其后代呈现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受精作用的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详解】A、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A正确;
B、受精卵中的核内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中的DNA几乎全部来自于卵细胞,B错误;
C、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C正确;
D、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多种多样的,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呈现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6. 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染色体大,可以作为观察细胞分裂的实验材料。已知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其中常染色体有11对,性染色体在雄性中为1条(为XO),雌性中为2条(记为XX)。如果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互换等特殊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AaXRO的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精子,基因型为AO、aO、AXR、aXR
B. 选择雄蝗虫的性腺更适合观察减数分裂,因为雄蝗虫的染色体数目更少
C. 观察雌蝗虫卵巢中的细胞分裂时,含有2条X染色体的细胞一定处于减数分裂Ⅰ
D. 一雄蝗虫和一雌蝗虫交配,产生的后代雌性和雄性各占一半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雄性蝗虫染色体组成为22+XO,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组成为11+X或11+O,雌性蝗中染色体组成为22+XX,产生的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11+X。
【详解】A、一个AaXRO的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精子,A错误;
B、雄性蝗虫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较多,适合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B错误;
C、雌性蝗虫进行减数分裂时,在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过程中都会出现含两条X染色体的细胞,C错误;
D、雄性蝗虫产生的精子有两种性染色体组成,即1/2X和1/2O,雌性蝗虫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即X,所以受精后形成的个体为1/2XX和1/2XO,D正确。
故选D。
7. 如图为果蝇X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摩尔根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将白眼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上
B. 图示中所示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都和性别相关联
C. 雄果蝇的体细胞中分叉毛基因最多有4个
D. 白眼和石榴红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最终证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图示中所示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会随着X染色体传递给子代,属于伴性遗传,因此其控制的性状遗传都和性别相关联,B正确;
C、雄果蝇的体细胞只有一条X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DNA复制后细胞内分叉毛基因最多有2个,C错误;
D、控制白眼和石榴红眼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不属于等位基因,因此白眼和石榴红眼不是一对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B。
8. 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的假说。图为果蝇眼色杂交实验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细胞内的染色体变化规律,用假说-演绎法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 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具有隔代遗传和白眼雄果蝇少于白眼雌果蝇的特点
C. 若让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则可通过子代的眼色来辨别性别
D. 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一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红眼与白眼杂交,F1均为红眼,说明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F2红眼有雌性和雄性,白眼只有雄性,说明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上。
【详解】A、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细胞内的染色体变化规律,运用类比推理法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
B、白眼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具有隔代遗传和白眼雄果蝇多于白眼雌果蝇的特点,B错误;
C、设A/a为控制眼色的基因,若让红眼雄果蝇(XAY)与白眼雌果蝇(XaXa)杂交,子代雌性全为XAXa(红眼),雄性全为白眼(XaY),可通过子代的眼色来辨别性别,C正确;
D、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C。
9. 已知果蝇的性别决定类型是XY型,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W/w)仅存在于X染色体上;鸡的性别决定类型是ZW型,芦花对非芦花是显性,控制羽色的等位基因(B/b)仅存在于Z染色体上。不考虑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XWXw的红眼雌果蝇,其Xw只能来自父方
B. 非芦花公鸡的后代无论是公鸡还是母鸡都含有b基因
C. 杂合红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子代雌果蝇中有白眼
D. 芦花母鸡与纯合的非芦花公鸡交配,子代中母鸡均为芦花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基因型为XWXw的红眼雌果蝇,其Xw可能来自父方,也可能来自母方,A错误;
B、非芦花公鸡的后代无论是公鸡还是母鸡都含有b基因,因为非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其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精子,B正确;
C、杂合红眼雌果蝇(XWXw)与红眼雄果蝇(XWY)杂交,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且子代中的白眼均为雄性,C错误;
D、芦花母鸡(ZBW)与纯合的非芦花公鸡(ZbZb)交配,子代中母鸡均为非芦花,公鸡均为芦花,D错误。
故选B。
10.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骨骼肌变性疾病,按遗传方式可分为伴X隐性遗传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相关人员据表型绘制了某患者家族系谱图,并经检测确认家系中Ⅱ-4不携带致病基因,已知患病胚胎易发生致死。若不考虑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前患病类型不能排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 经检测可知Ⅰ-2含两个致病基因
C. Ⅲ-3为男性胚胎致死概率大于女性胚胎D. Ⅲ-2女孩患病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判断遗传病的类型掌握有关口诀更加方便做题: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详解】A、根据Ⅱ-3和Ⅱ-4生了Ⅲ-4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Ⅱ-3和Ⅱ-4生了Ⅲ-4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致病基因,因此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Ⅰ-2正常,但是有个患病的孩子,因此Ⅰ-2含1个致病基因,B错误;
C、Ⅱ-3基因型是XBXb,Ⅱ-4是XBY,他们的子代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Y、XbY,已知患病胚胎易发生致死,所以Ⅲ-3为男性胚胎致死概率大于女性胚胎,C正确;
D、Ⅱ-1的基因型未知,无法计算子代Ⅲ-2的患病概率,D错误。
故选C。
11. 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 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 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
D. 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并用到了生物实验中的减法原理,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与R型菌相比,S型菌具有荚膜多糖,S型菌有毒,故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
B、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使R型菌具有了S型菌的性状,可知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会使小白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响,C正确;
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A被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与R型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菌,D错误。
故选D。
12. K1荚膜大肠杆菌可引发脑膜炎。某研究小组用荧光染料SYBR Gld标记的PNJ1809-36噬菌体(DNA病毒)分别对K1荚膜大肠杆菌、若干种非K1荚膜大肠杆菌、若干种非大肠杆菌细菌进行检测。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荧光染料SYBR Gld标记的是PNJ1809-36噬菌体的DNA
B. 子代PNJ1809-36噬菌体中均会出现荧光染料SYBR Gld
C. PNJ1809-36噬菌体能特异性识别K1荚膜大肠杆菌
D. 用P标记的PNJ1809-36噬菌体进行实验会出现相似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细胞内。由细菌内部出现荧光可知,荧光染料SYBR Gld标记的是PNJ1809-36噬菌体的DNA,A正确;
B、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多代,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荧光染料SYBR Gld标记的DNA只在部分子代PNJ1809-36噬菌体中出现,B错误;
C、PNJ1809-36噬菌体不能侵染非K1荚膜大肠杆菌和非大肠杆菌细菌,这说明其可特异性识别K1荚膜大肠杆菌,C正确;
D、DNA含P元素,若用P(如32P)标记PNJ1809-36噬菌体进行上述实验,也可出现相似的实验现象:先在细菌表面有大量放射性,再在细菌内部出现放射性,最后细菌被裂解,D正确。
故选B。
13. 有实验证明中药提取物补骨脂异黄酮(crylin)通过抑制mTOR(一种与自噬活动有关的特异性蛋白)通路来延长寿命,可减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衰老过程。实验表明,在饮食中添加crylin可显著延长高脂饲料喂养的老年小鼠的寿命,与对照组小鼠相比,crylin喂养组小鼠在102周时的死亡率降低了20%,且crylin喂养组小鼠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更好的运动能力,小鼠的血脂参数也降低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会出现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等现象
B. crylin喂养可能会改善衰老过程中与代谢有关的不良状况
C. 若抑制mTOR基因的表达,则可能会加速细胞的衰老
D. crylin可用于缓解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高脂血症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 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膜通透性会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A正确;
B、与对照组小鼠相比,crylin喂养组小鼠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更好的运动能力,小鼠的血脂参数也降低了,说明crylin喂养可能会改善衰老过程中与代谢有关的不良状况,有利于延缓生理性衰老的正常进程,B正确;
C、mTOR是一种与自噬活动有关的特异性蛋白,若抑制mTOR基因的表达,则将有助于延缓细胞的衰老,C错误;
D、与对照组小鼠相比,crylin喂养组小鼠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更好的运动能力,小鼠的血脂参数也降低了,说明crylin喂养可用于缓解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高脂血症等,D正确。
故选C。
14. 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Ⅰ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i个体为白色花。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为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利用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合品系,进行杂交试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该植物花色的3对等位基因之间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 通过测交不能确定杂交组合二的F2中某白色植株的基因型
C. 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9
D. 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有4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基因型为aaB_I_表现为红色,_ _ _ _ii表现为白色。杂交组合一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为9∶3∶3∶1的变式,说明相关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理根据乙、丙杂交结果,也说明相关的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根据F2中性状表现确定亲本甲、乙和丙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II、AABBii,aaBBII。
【详解】A、题意分析,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基因型为aaB_I_表现为红色,_ _ _ _ii表现为白色。杂交组合一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为9∶3∶3∶1的变式,说明相关的两对等位基因(B/b、I/i)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理根据乙、丙杂交结果,也说明相关的两对等位基因(A/a、I/i)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但三对基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无从得知,A错误;
B、根据F2中性状表现确定亲本甲、乙和丙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II、AABBii,aaBBII,杂交组合二的F2中某白色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__BBii,测交是与隐性个体(ii)杂交,测交后仍为白花,无法判定F2白色植株的基因型,B正确;
C、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其中Ii:II=2:1,II自交不会产生白花,Ii自交后代有1/4是白花,因此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2/3×1/4=1/6,C错误;
D、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为(_ _ _ _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3×3),D错误。
故选B。
15. 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代无白眼出现,F1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T、t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TTAAXBXB
B. F2代雄果蝇中共有8种基因型,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5
C. F2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不育个体所占比例为1/12
D. 通过确定雄果蝇体细胞某时期中B、b基因的数目,可确定雄果蝇是否可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如果T、t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应为XBTXBT和XBY,杂交后产生的F1再随机交配,F2中雌雄的比例应为1∶1,与题意不符,说明T、t基因应该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中均没出现粉色的个体,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应均为AA;F2中雌雄的比为3∶5,可见F2中有14雌性个体性反转为雄性个体,由此可推知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TT和tt。综合以上可知,亲本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AAXBXB和ttAAXbY。
【详解】A、T、t基因应该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中均没出现粉色的个体,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应均为AA,F2中雌雄的比为3∶5,可见F2中有14雌性个体性反转为雄性个体,由此可推知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TT和tt,因此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TTAAXBXB,A正确;
B、亲本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AAXBXB和ttAAXbY,则F1中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AAXBXb和TtAAXBY,它们相互交配后产生的F2中,雄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含有XY染色体的,共有3×2=6种,另外一种是雌性性反转形成的,其基因型有2种,即ttAAXBXB和ttAAXBXb,因此F2代雄果蝇中共有8种基因型,F2中雌雄的比为3∶5,其中雄果蝇中有1/5是雌果蝇性反转形成的,不含Y染色体,B错误;
C、F2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2雌性配子比例为:TXB∶TXb∶tXb∶tXB=6∶2∶3∶1, F2雄性配子比例为:TXB∶TY∶TXb∶tXB∶tY∶tXb =1∶2∶1∶1∶2∶1,基因纯合时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F2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不育个体(ttAAXBXB和ttAAXBXb性反转)所占比例为1/12,C正确;
D、B、b仅位于X染色体上,通过确定雄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B、b基因的数目,可确定雄果蝇是否可育,D正确。
故选B。
16. 铜绿假单胞菌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的病毒。研究人员欲利用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和宿主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杀灭铜绿假单胞菌的目的。噬菌体JG、噬菌体PaP1、重组噬菌体(噬菌体PaP1的DNA 和噬菌体JG的蛋白质外壳)对不同类型(PA1、PAO1)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吸附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JG和噬菌体PaP1主要侵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类型不同
B. 噬菌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吸附率与其遗传物质DNA直接相关
C. 重组噬菌体繁殖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主要侵染铜绿假单胞菌PA1
D. 三种噬菌体都利用铜绿假单胞菌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外壳
【答案】ACD
【解析】
【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
【详解】A 由柱状图可知噬菌体 JG 对 PA01 吸附率高(B组 100%),噬菌体 PaP1 对PA1 的吸附率高(C组 100%),可推测两种噬菌体主要侵染的菌的类型不同,A正确;
B、重组噬菌体组是由噬菌体PaP1的DNA和噬菌体JG 的蛋白质外壳构成的,其吸附结果与噬菌体JG的吸附率基本相同,可推测初吸附率与其蛋白质外壳直接相关,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重组噬菌体是由噬菌体PaP1的DNA和噬菌体JG的蛋白质外壳构成,其子代应该为噬菌体PaP1,主要侵染的类型与C组结果相同,为PA1,C正确;
D、噬菌体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宿主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D正确。
故选A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7.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奖励他在阐明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上的开拓性研究。自噬是一种真核细胞降解受损细胞器、错误折叠蛋白质和病原体的正常代谢机制,自噬的简要过程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溶酶体直接来源于____(填细胞器名称),小分子营养物质可通过溶酶体膜运输到细胞质基质,溶酶体内部的水解酶及残渣则不能通过其膜结构,这说明生物膜具有____。
(2)如图所示,自噬过程中,线粒体等细胞器被一种双层膜的结构包裹,然后形成自噬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A. 自噬体膜含有2层磷脂分子
B. 自噬体膜与溶酶体膜融合的过程可能受到温度影响
C. 自噬性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活性与其所处环境无关
D. 细胞通过调控自噬过程,以确保自身生命活动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
(3)已知低糖培养可使细胞的自噬水平升高,有机化合物氯喹可抑制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但对自噬体的产生无明显影响。
科研团队对三组细胞(A组、B组、C组)进行了如表中的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细胞内自噬体含量;最多的是____;通过细胞自噬回收物质和能量最多的是____。最少的是____。
(4)图中被消化的细胞器为线粒体,其增加其自身膜面积的方式为____,部分线粒体蛋白由其自身合成,原因在于线粒体内部含有少量的____。
(5)科学实验证明,在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元细胞异常死亡的疾病中都可观察到线粒体异常现象,请从线粒体功能角度分析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是____。
【答案】(1) ①. 高尔基体 ②. 选择透过性
(2)BD (3) ①. A组 ②. C组 ③. B组
(4) ①.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②. DNA/脱氧(核糖)核酸/核糖体
(5)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够为细胞提供能量,线粒体异常会导致无法为细胞提供足够能量,引起神经元细胞死亡,最终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
【解析】
【分析】细胞自噬是细胞在溶酶体的参与下降解细胞自身物质的过程。题图可知细胞中由内质网等结构形成双层膜的膜泡,并逐渐扩展,包裹待降解的细胞器或其他内含物,然后闭合形成自噬体,进而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内含物被溶酶体内多种水解酶消化分解,溶酶体消化后的物质有些被排出体外,有些被重新利用。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溶酶体直接来源高尔基体,由高尔基体脱落形成的小泡构成,小分子营养物质可通过溶酶体膜运输到细胞质基质,溶酶体内部的水解酶及残渣则不能通过其膜结构,这说明生物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功能,具有选择透过性特点。
【小问2详解】
A、据图可知:自噬体具有2层膜,所以由4层磷脂分子构成,A错误;
B、自噬体膜与溶酶体膜融合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性受温度影响,B正确;
C、自噬性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活性受pH等影响,所以其所处环境有关,C错误;
D、细胞通过调控自噬过程降解受损细胞器、错误折叠蛋白质和病原体,以确保自身生命活动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D正确。
故选BD。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低糖培养可使细胞的自噬水平升高,内含物被溶酶体内多种水解酶消化分解,溶酶体消化后的物质有些被排出体外,有些被重新利用,所以B组回收物质和能量最多;有机化合物氯喹可抑制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使其无法形成自噬溶酶体,但对自噬体的产生无明显影响,所以C组自噬体含量最多,A组自噬体含量最少。
【小问4详解】
线粒体是双层膜细胞器,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以增加其自身膜面积;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含有少量DNA和核糖体,可以自主合成少量蛋白质。
【小问5详解】
线粒体作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提供能量,当线粒体异常时,有氧呼吸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细胞提供足够能量,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最终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
18. 南瓜(2n=40)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易感白粉病,影响产量。迄今栽培的中国南瓜的茎均为长蔓,占地面积大,育种工作者偶然发现1株无蔓植株,并对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与豌豆相比,以南瓜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时,操作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
(2)无蔓性状为_______性突变的结果,组合②F,性状分离比接近_____,F1出现长蔓性状的原因是______。
(3)为得到抗白粉病的南瓜植株,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导入了两个抗白粉病基因,这两个基因可能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也有可能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抗病基因均能正常表达,且作用效果没有累加效应)。设计实验进行判断,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_________,则两个抗性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若_________,则两个抗性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
【答案】(1)无需人工去雄操作
(2) ①. 显 ②. 3:1 ③. 亲本无蔓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时会出现性状分离,即无蔓亲本均可形成含有控制有蔓基因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从而产生有蔓植株。
(3) ①. 实验思路:将该南瓜植株进行同株异花传粉,统计子代具有抗白粉病性状的比例 ②. 预期结果:子代抗白粉病:非抗白粉病为3:1; ③. 子代抗白粉病:非抗白粉病不为3:1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南瓜为单性花,雌雄同株,而豌豆为两性花,若进行杂交实验,豌豆需要母本去雄,而南瓜无需母本去雄。
【小问2详解】
通过组合二得出,亲本全为无蔓性状,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因此无蔓为显性性状,而之前栽培的中国南瓜均为长蔓,因此决定长蔓的隐性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才得到无蔓性状。组合二亲本双杂合子自交,后代无蔓:长蔓=3:1,亲本均为杂合子,均含有隐性基因,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才得到隐形纯合子的长蔓性状。
【小问3详解】
判断插入的两个抗白粉病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还是两条染色体上。将该插入两个抗白粉病基因的南瓜植株自交,观察后代性状具有抗白粉病的概率。因此实验思路:将该南瓜植株进行同株异花传粉,统计子代具有抗白粉病性状的比例。若在一条染色体上,该南瓜植株产生的配子中有1/2携带两个抗白粉病基因,自交后代中子代抗白粉病:非抗白粉病为3:1;若在两条染色体上,则存在两种情况,1是两个抗白粉病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形成的配子全都含有抗白粉病基因,后代中抗白粉病:非抗白粉病为1:0;2是两个抗白粉病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形成的配子中含有抗白粉病基因:非抗白粉病基因=3: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44=16种结合方式),后代中抗白粉病:非抗白粉病为15:1,因此在两条染色体上时,后代中抗白粉病:非抗白粉病不为3:1。
19. 下图A、B是某种雌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C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核DNA数量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A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B细胞染色体①上基因B与基因b的分离发生在C图的__________阶段。
(2)在D图坐标中画出该动物细胞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变化曲线图。__________。
(3)画出图B形成AB配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示意图。(只要求画出与AB形成有关的细胞图,染色体上标注相关基因)__________
(4)请从配子形成方面简要说明遗传多样性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1) ①. 4 ②. fg
(2) (3)
(4)一方面,配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互换部分染色体;另一方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了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种多样
【解析】
【分析】图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B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了四分体,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图C的ad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变化曲线,dg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变化曲线。
【小问1详解】
图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B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了四分体,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图C的ad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变化曲线,dg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变化曲线。分析图A可知,A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B细胞中染色体①上基因B与突变基因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对应C图中的fg段。
【小问2详解】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值为1:1或1:2,所以y1和y2依次为1和1/2。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的变化曲线图如下: 。
小问3详解】
生物体形成AB的配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和b分离移向细胞两级,A与A分离移向细胞两级,且细胞质分裂是不均等分裂,如图: 。
【小问4详解】
配子的多样性和配子间的随机组合导致后代多种多样。从配子形成方面,一方面,配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互换部分染色体;另一方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了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种多样。
20. 黑腹果蝇性别决定方式为:XX、XXY(雌性),XY、XYY(雄性),XO(雄性不育),XXX、YO和YY均致死。XXY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X与X联会的概率为84%,X与Y联会的概率为16%,两条联会的染色体分离时,另外一条染色体随机分配。已知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D)对白眼(d)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甲、乙为两只基因型相同的灰身长翅个体,组别2、3中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均正常。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1)组别1的白眼个体,在减数分裂时,Xd和Xd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___(时期),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___。
(2)由组别2可知,控制体色和翅型的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从配子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组别3中,乙个体发生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所占比例为___。
(3)甲、乙交配,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后代灰身残翅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
(4)外显率是指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预期表型的比例。由于修饰基因的存在,或者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某基因的预期性状没有表现出来而低于正常比例,他们的后代同样会有相同的比例不能表现出来。果蝇的野生型(I)对间断翅脉(i)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Ii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间断翅脉比例为22.5%。请从后代中选择合适的亲本,进行杂交实验,验证该比例是由于外显率降低导致的。不考虑其他变异和致死。
实验步骤:从后代中选择___自由交配。
实验结果:若后代中表型及比例为___,则为外显率降低导致的。
【答案】(1) ①.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者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②. Xd∶XdY∶XdXd∶Y=23:23:2:2
(2) ①. 甲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说明体色和翅型的基因连锁且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 2/5
(3) ①. 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2:1:1 ②. 1/5
(4) ①. 间断翅脉ii果蝇 ②. 间断翅脉:野生型=9:1
【解析】
【分析】1、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2、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1)原理是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知,XXY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X与X联会的概率为84%,X与Y联会的概率为16%,两条联会的染色体分离时,另外一条染色体随机分配,则组别1的白眼个体,在减数分裂时,Xd和Xd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体分离时;产生配子时Xd和Xd联会的概率为84%,产生两种配子42%XdY、42%Xd,X与Y联会的概率为16%,产生四种配子4%Xd、4%XdY、4%XdXd、4%Y,合并后四种配子46%Xd、46%XdY、4%XdXd、4%Y,即Xd、XdY、XdXd、Y=23:23:2:2。
【小问2详解】
根据题干知,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甲、乙为两只基因型相同的灰身长翅个体,组别2中♂甲×♀黑身残翅F1表型及比例为灰身残翅:黑身长翅=1:1,知甲基因型为AaBb产生两种类型配子Ab:aB=1:1,这说明这两对基因连锁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控制体色和翅型的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组别3♀乙×♂黑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4:4:1,知乙基因型为AaBb产生四种类型配子AB:Ab:aB:ab=1:4:4:1,这说明这两对基因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假设乙个体发生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所占比例为x,则未交换的初级卵母细胞所占比例为1-x,产生配子时xAaBbx/4AB、x/4Ab、x/4 aB、x/4ab,(1-x)AaBb→(1-x)/2Ab、(1-x)/2 aB,合并后AB:Ab:aB:ab=x:(2-x):(2-x):x==1:4:4:1,可求出x=2/5。
【小问3详解】
甲基因型为AaBb产生两种类型配子Ab:aB=1:1(即1/2Ab、1/2aB),乙基因型为AaBb产生四种类型配子AB:Ab:aB:ab=1:4:4:1(即1/10AB、4/10Ab、4/10aB、 1/10ab),甲、乙交配,产生后代灰身长翅(1/20AABb+1/20AaBB+4/20AaBb+4/20AaBb) 共10/20,灰身残翅(4/20AAbb+1/20Aabb) 共5/20,黑身长翅(4/20aaBB+1/20aaBb)共5/20,则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2:1:1,后代灰身残翅中(4/20AAbb、1/20Aabb)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5。
【小问4详解】
基因型为Ii的个体自由交配,理论上后带中ii比例为25%,据题干信息后代中间断翅脉比例为22.5%,则有2.5%表现为野生型,间断翅脉:野生型=9:1,从后代中选择合适的亲本,进行杂交实验,验证该比例是由于外显率降低导致的,可从后代中选择中间断翅脉ii果蝇自由交配,其子代都为ii,由题干信息于修饰基因的存在,或者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某基因的预期性状没有表现出来而低于正常比例,他们的后代同样会有相同的比例不能表现出来,则其子代中表型及比例也为中间断翅脉:野生型=9:1,则说明为外显率降低导致的。
21. 20世纪中叶升始,科学家不断通过实验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①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他们没有用14C和18O来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原因是_______。
②用32P标记的组中,放射性主要分布于试管的_______________,这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 _______进入到细菌细胞中。
(2)某研究小组在南极冰层中发现一种全新的病毒,为探究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做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
①取健康且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小白鼠若干,随机均分成四组,编号为A、B、C、D。
②将下表补充完整,并将配制溶液分别注射入小白鼠体内。
③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各组小白鼠的发病情况。
II.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__,则D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②若______________,则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1) ①.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②. 由于DNA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都含有C和O,标记后无法区分 ③. 沉淀物 ④. DNA
(2) ①. 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和DNA酶 ②. A、C组发病,B、D组正常生长 ③. B、C组发病,A、D组正常生长
【解析】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用35S标记一部分T2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另一部分T2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这两类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从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要标记病毒,必须要先通过宿主细胞进行标记。可以先把同位素标记的T或者U分别加到宿主细胞的培养基里,让宿主细胞内分别带有被同位素标记T或者U。然后再用该病毒去侵染这些细胞,通过检测子代病毒有没有被标记上T或者U,就确定该病毒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了。
【小问1详解】
①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由于DNA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都含有C和O,标记后无法区分,故实验中,没有用14C和18O来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②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的一组侵染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于上清液中;而用32P标记的一组侵染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于试管的沉淀物中。这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因此,DNA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小问2详解】
I.②根据酶的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DNA酶可以催化DNA水解,最终产物中没有DNA;RNA酶可以催化RNA的水解,最终产物中没有RNA。因此表中B处加入的是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和DNA酶。
II.①若D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则B组DNA被水解,而A、C组DNA完好,因此A、C组发病,B、D组未发病。
②若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则A组RNA被水解,而B、C组RNA完好,因此B、C组发病,A、D组未发病。菌种
时间
K1荚膜大肠杆菌
非K1荚膜大肠杆菌
非大肠杆菌细菌
5min
细菌表面形成清晰的环状荧光
无荧光
无荧光
10min
细菌表面环状荧光模糊,但内部出现荧光
无荧光
无荧光
15min
细菌表面的环状荧光不完整
无荧光
无荧光
杂交组合
亲本
F₁表型
F₂表型及比例
一
甲
乙
靛蓝色
白色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
二
乙
丙
白色
红色
紫红色
紫红色:红 色:白色=9:3:4
A组
B组
C组
培养条件
正常糖
低糖
低糖
是否加入氯喹
否
否
是
组合
F1
总株数
无蔓株
长蔓株
①无蔓×长蔓
160
79
81
②无蔓×无蔓
396
304
92
组别
亲本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1
♀白眼(XXY)×♂红眼(XY)
2
♂甲×♀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黑身长翅=1:1
3
♀乙×♂黑身残翅
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4:4:1
组别
A
B
C
D
注射溶液
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和RNA酶
____________
该病毒核酸提取物
生理盐水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