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一中学中考第三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一中学中考第三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一中学中考第三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一中学中考第三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学校劳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用水浇花B. 教室消毒C. 摆放桌椅D. 打扫落叶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水浇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教室消毒,消毒过程中把细菌病毒杀死,蛋白质等物质发生改变,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摆放桌椅过程中只是位置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打扫落叶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2.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下列有关纯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纯碱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碱B. 纯碱常用作干燥剂
C. “纯碱”与“小苏打”指的是同一物质D. 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不是纯碱,不符合题意;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纯碱”与“小苏打”不是同一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D、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2CO3,符合题意。
故选D。
3. 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下列用品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 铁质炊具B. 塑料水杯
C. 实木桌椅D. 纯棉T恤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
【详解】A、铁质炊具主要由生铁制成,生铁为金属材料,故A不符合题意;
B、塑料水杯主要由塑料制成,塑料为有机合成材料,故B符合题意;
C、实木桌椅是由木材制成,木材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C不符合题意;
D、纯棉T恤主要由棉制成,棉花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如图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A. 加热液体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稀释浓硫酸D. 闻气体气味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角,手握长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B、用如图装置检查气密性时向左推动注射器,若长颈漏斗内液柱上升后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图示操作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故图示操作正确;
D、闻药品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故图示操作正确。
故选A。
5. 寒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史书中关于寒露记载道:“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露水凝结成霜的过程中发生的微观变化是
A. 水分子体积改变B. 分子的种类改变
C. 水分子停止运动D. 水分子间隔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露水凝结成霜,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分子的体积不变,故A错误;
B、露水凝结成霜,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分子的种类不变,故B错误;
C、分子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在不断运动的,故C错误;
D、露水凝结成霜,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相同B. 碳单质都可用于制造铅笔芯
C. 天然气、石油、乙醇都属于化石燃料D. 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都不活泼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不同,故A说法错误;
B、碳单质不是都可用于制造铅笔芯,如金刚石硬度大,不能用于制造铅笔芯,故B说法错误;
C、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故C说法错误;
D、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都不活泼,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7. 《本草纲目》记载“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烧”需使温度达到着火点B. “灰”指草木灰,含有碳酸钾
C. “灰淋汁”涉及溶解D. “取碱浣(洗)衣”利用碱的腐蚀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B、“灰”指草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不符合题意;
C、“灰淋汁”是用水溶解灰得到碳酸钾溶液,碳酸钾能溶于水,涉及溶解知识,不符合题意;
D、“取碱浣(洗)衣”利用碱性物质能与油污反应的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8. 梦天舱“燃烧科学柜”成功完成首次在轨点火试验,其燃料燃烧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B.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改变
C. 反应中原子的质量改变D. a、b的质量比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的化学式为CH4、b的化学式为O2、c的化学式为CO2、d的化学式为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每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和数目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结合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12+1×4):(16×4)=1:4,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 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实验能说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 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 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C. 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D. 测定溶液的pH,pH=7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氯化钠、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说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选项错误;
B、氢氧化镁难溶于水,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说明溶液中存在盐酸,说明稀盐酸有剩余,此选项错误;
C、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此选项错误;
D、测定溶液的pH,pH=7,说明溶液显中性,说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0. 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燃烧匙内的白磷用电加热装置点燃,瓶内气压用气体压强传感器测定,其变化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该反应中的白磷要足量,目的是消耗尽集气瓶内的O2避免实验误差
B. 在t1时刻后,集气瓶内气压显著增加,其原因是白磷燃烧的产物所致
C. 在t1-t3这段时间内,集气瓶内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D. t3时刻打开止水夹,瓶内气体体积变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实验中,白磷要足量的目的是使氧气完全反应,避免实验误差,故说法正确;
B、白磷燃烧过程放热,使得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剧烈增大,故说法错误;
C、由图乙的压强变化可知,在t1-t3这段时间内,瓶内温度由低到高,后慢慢降低至室温,故说法错误;
D、t3时刻瓶内气压显著增大是因为打开了止水夹,导致烧杯中的水被吸入集气瓶内,瓶内气体体积变小,故说法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1. 用化学用语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
(3)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
【答案】(1)
(2)
(3)
【解析】
【小问1详解】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故填:N;
【小问2详解】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故填:CH4;
【小问3详解】
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为: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故填:。
12. 氟及其化合物常运用于原子弹制造、航天工业等领域。图1是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
(2)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
(3)图2为氟分子的微观模型图,请写出氟气的化学式_______。
【答案】(1)9 (2)19.00
(3)F2
【解析】
【小问1详解】
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
【小问2详解】
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1个氟分子中含有2个氟原子,则氟气的化学式为F2。
13. 春节假期文旅市场“热辣滚烫”。
(1)长春:烧烤炉的材质为生铁,烤串签子是钢,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
(2)哈尔滨:热气球在天空飞越“浪漫土耳其”,热气球的气囊中可以填充氢气、甲烷、氦气等,其中由原子构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上海:电视剧《繁花》热播,大家要去上海的和平饭店、黄河路等地打卡,还要排队吃一份“汪小姐”最爱的排骨年糕……,排骨中主要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_。
(4)东北:铁锅炖更有利于人体健康,原因是可以提供微量元素铁,预防_____________疾病。
【答案】(1)含碳量不同
(2)
(3)蛋白质 (4)贫血
【解析】
【小问1详解】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其中生铁是含碳量为的铁合金,钢是含碳量为的铁合金,因此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小问2详解】
热气球的气囊中可以填充氢气、甲烷、氦气等,其中由原子构成的气体是氦气(化学式为),氢气、甲烷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小问3详解】
排骨中主要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
【小问4详解】
铁锅炖更有利于人体健康,原因可以提供微量元素铁,预防贫血疾病。
三、简答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2分)
14. 人类生活离不开水,为了在实践中了解水,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渭河水质的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1)取水样,静置后过滤,为了使悬浮物快速沉淀,常加入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___。
(2)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蒸馏、过滤、吸附等操作。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答案】(1)明矾 (2) ①. 蒸馏 ②. 引流
【解析】
【小问1详解】
取水样,静置后过滤,为了使悬浮物快速沉淀,常加入的一种试剂是明矾,因为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水中的杂质。
【小问2详解】
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蒸馏、过滤、吸附等操作。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因为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15. 如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溶解度相同物质是 ______ 。
(2)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______ 。
(3)t℃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固体分别配成饱和溶液,然后都降温到20℃。对所得溶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______(填序号)。
①溶液的质量:A<B<C
②溶质的质量: B<C<A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C<A<B
【答案】(1)AC (2)升高温度(或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3)①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20℃的时候,A和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在20℃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小问2详解】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成饱和的方法有:升高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小问3详解】
t℃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固体分别配成饱和溶液,然后都降温到20℃,A和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
①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析出的晶体较多,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A小,析出的晶体比A少,C无晶体析出,所以溶液的质量:A<B<C。故①正确;
②t℃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C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将等质量的A、B、C三种固体分别配成饱和溶液,C溶液的质量最大,A溶液的质量最小,都降温到20℃,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溶液各成分不变,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析出的晶体较多,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析出的晶体较少,所以溶质的质量:A<B<C。故②错误;
③t℃时,溶解度A>B>C,则溶质的质量分数A>B>C;降温到20℃,A、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还是饱和溶液,B的溶解度大于A,溶质的质量分数B>A;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则C的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溶液的组成与t℃时相同。20℃时A的溶解度大于t℃时C的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A>C;则三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C<A<B。故③正确。
故选①③。
16. 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去溶液中的,可用的适量的酸是_____________。
(2)现有溶液、稀硫酸、溶液、溶液和溶液。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能够与上述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并有气体生成的物质是 (填字母)。
A. 稀盐酸B. 烧碱溶液C. 硝酸钾溶液
【答案】(1)硫酸## H2SO4##稀硫酸##稀H2SO4 (2)A
【解析】
【小问1详解】
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因此除去Na2SO4溶液中的NaOH,可用的适量的酸是硫酸,故填:硫酸或H2SO4或稀硫酸或稀H2SO4;
【小问2详解】
A、稀盐酸不能与Ba(NO3)2溶液、稀硫酸、CuSO4溶液反应,与Na2C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与KOH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故选项符合题意;
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不能与Ba(NO3)2溶液、Na2CO3溶液、KOH溶液反应,与稀硫酸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与CuSO4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不产生气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溶液不能与Ba(NO3)2溶液、稀硫酸、Na2CO3溶液、KOH溶液、CuSO4溶液发生反应,不能发生复分解,也没有气体产生,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 为验证铝、铜、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6个实验(“”表示将金属丝加入盐溶液中),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需将金属丝打磨,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⑥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仅由①和④不能得出铝、铜、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若要得出结论,还需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填一个数字序号即可)。
【答案】(1)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2)Fe+Cu(NO3)2= Fe(NO3)2 +Cu
(3)③##⑥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于金属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的薄膜,因此实验前需将金属丝打磨,其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故填: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小问2详解】
⑥中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NO3)2= Fe(NO3)2 +Cu,故填:Fe+Cu(NO3)2= Fe(NO3)2 +Cu;
【小问3详解】
①中铝能与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铝比铁活泼,④中铜不能与氯化铝反应,说明铝比铜活泼,①与④分别能判断铝和铁、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但不能判断铁和铜的活动性顺序,若要得出结论,还需要验证铁与铜的活动性顺序,可选择铜和硫酸亚铁或铁和硝酸铜进行实验,故填:③或⑥。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2分)
18.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填字母),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若要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验证O2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3)实验室制得的CO2中常混有HCl气体和水蒸气,若想除去其中的HCl气体和水蒸气,可将混合气体通过E和F装置,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混合气体→_______(填选项字母)。
A. a→b→c→dB. c→d→b→aC. c→d→a→bD. b→a→c→d
(4)将CO2通入G装置中,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________。
【答案】(1) ①. B ②.
(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端,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满。 (3)B
(4)碳酸##H2CO3
【解析】
【小问1详解】
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故选B,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若要用装置D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从n端通入,空气从m端排出,则验证O2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端,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满。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制得的CO2中常混有HCl气体和水蒸气,若想除去其中的HCl气体和水蒸气,可将混合气体通过E和F装置,先除去HCl气体,用F装置,气体从长管通入,短管排出,然后干燥气体,气体从长管通入,短管排出,则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混合气体→c→d→b→a,故选B。
【小问4详解】
将CO2通入G装置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碳酸。
19. 实验小组同学在进行公益劳动时,对一种专用于清除公共厕所中马桶及玻璃上顽固性水垢的清洁剂(液体)的成分产生了兴趣。在征得同意后取少量样品带回学校实验室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
探究一:该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老师提示,主要成分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同学们根据已知的家用炉具清洁剂和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是稀盐酸 猜想二:是稀硫酸 猜想三:是氢氧化钠稀溶液
【讨论分析】
(1)根据水垢的成分,有同学提出猜想三不成立,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2)
探究二:该清洁剂除垢的原理是什么?
【设计实验】
(3)取水垢样品少许,滴入该清洁剂,有较多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____________。
(4)继续滴入该清洁剂至固体完全消失,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
(5)指出上述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明显错误,并写出该错误操作会造成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氢氧化钠不能与碳酸钙、氢氧化镁发生化学反应
(2)一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5)错误之处是试纸被湿润,导致测定的显酸性溶液结果偏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于氢氧化钠与碳酸钙、氢氧化镁均不能反应,即不能除去水垢,则猜想三不成立;
【小问2详解】
步骤Ⅱ:由于硫酸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但盐酸不能与氯化钡反应,现象无明显现象,则说明溶液中不含硫酸,则猜想一成立;
【小问3详解】
由于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问4详解】
盐酸能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步骤I中将清洁剂待测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会稀释待测液(稀盐酸),使得测定结果偏高。
五、计算题(共6分)
20. 实验室中用木炭高温还原氧化铜,如要使40g氧化铜完全还原,需要木炭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
解:设需要木炭的质量为x
答:需要木炭的质量为3g。
【解析】
【详解】见答案。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Ⅰ:取少量样品,进行如图操作
该溶液呈酸性
步骤Ⅱ:取少量样品,加入蒸馏水稀释后,滴入氯化钡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成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三中学中考第二次模拟测试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三中学中考第二次模拟测试化学试卷原卷版docx、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三中学中考第二次模拟测试化学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一中学中考第二次模拟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一中学中考第二次模拟化学试卷原卷版docx、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一中学中考第二次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三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