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非选择题必须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总分:120分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一、知识与运用(10分)
(一)知识与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把神奇秀美的景色馈赠在日照的土地上。从海边出发,每一个方向都通往环翠抱绿的群山。①在五莲山,到南苑杜鹃花园,看云霞翠蔚,望花海无边;在九仙山,沾一袭仙山灵气,细品军事巨著,赡仰孙膑遗风;在浮来山,仰望天下银杏第一树的风姿,回望《鲁莒会盟》②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品读刘勰的“文心雕龙”③,来一场穿越古今的心灵对话;在天台山,感受太阳文化带来的生命振撼,观日台上沐浴阳光的洗礼。
有海有山,有诗意有色彩,有美景更有历史底韵。
青山环抱,繁花遍野,樱桃满枝,成群的人们在山林小院里闲适栖居,品味自然,感受着“诗与远方”的慢时光……在五莲县松柏镇窦家台子村,一处处精致的乡间民宿集聚成群,吸引着远方的游人(络绎不绝/纷至沓来),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从海边一路向北,沿途可见不少奔跑、骑行的身影徜徉绿道。海风拂面,用“转动的车轮”经山历海、④酣畅驰骋,正成为人们探知城市的深度玩法。
一个动感时尚的活力之城,正展现出更丰盈更灵动的样貌。到黑虎山射击中心,来一场百步穿杨、弹无虚发的射击比赛;到驻龙山自行车主题公园,体验山地自行车和小轮车的速度与激情;到大青山巅,在一招一式的太极拳法中,感受刚柔并济、身心合一;畅游在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与大海来一场激情与浪漫的邂逅……体育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正在一次次点燃城市的运动热情,身处城市里,不论在哪儿都能感受到体育的氛围。
城市品质,关乎民生福祉。为推动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日照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A. 馈赠(kuì) 赡仰 云霞翠蔚
B. 栖居(xī) 振撼 经山历海
C. 氛围(fèn) 底韵 世外桃源
D. 提档(dàng) 福祉 刚柔并济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跌宕起伏 络绎不绝B. 跌宕起伏 纷至沓来
C. 荡气回肠 络绎不绝D. 荡气回肠 纷至沓来
3. 文段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赡仰——瞻仰,云霞翠蔚——云霞翠微;
B.栖居(xī)——qī,振撼——震撼;
C.氛围(fèn)——fēn,底韵——底蕴;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一空:跌宕起伏:指是事情多变,有上有下,也可以说故事情节变化反复多段,音乐高低分明。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这个大多用来形容音乐动听。语境形容“鲁莒会盟”这一事件的过程,应用“跌宕起伏”;
二空:络绎不绝: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主要区别:前者多用于人,后者用于人或动物。语境形容远方游人来到,应用“纷至沓来”;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A.“在五莲山,到南苑杜鹃花园,看云霞翠蔚,望花海无边;在九仙山……在天台山,感受太阳文化带来的生命振撼,观日台上沐浴阳光的洗礼”是对前文“从海边出发,每一个方向都通往环翠抱绿的群山”的解释说明,因此①处应为冒号;
B.“鲁莒会盟”为历史事件并非书籍名称,因此②处应为引号;
C.《文心雕龙》为著作名称,因此③处应为书名号;
故选D。
(二)知识与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的历程》恐怕是李泽厚先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掀起畅销热潮。在这本书中,____________。
在他看来,艺术的风格与审美的趣味,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因此,他对看似杂乱无章、充满偶然性的美学现象加以分析,为了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躲藏着的内在规律。
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同时也高屋建瓴地概括了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征
②更重要的是他开拓性地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成因
③这使他的观点独树一帜,发前人所未发
④李泽厚用才气逼人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中那些艺术作品的动人风貌
A. ②①④③B. ②④③①C. ④①②③D. ①③④②
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躲藏着的内在规律
B. 通过探讨美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C. 为了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躲藏着的内在规律
D. 为了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排序。
④句“李泽厚用才气逼人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中那些艺术作品的动人风貌”紧承前文“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书中的大概内容,为首句;①句对书中内容进一步说明;②句“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点明该著作的价值和意义;③总结前文,表达对《美的历程》作者的赞美及评价。因此排序为:④①②③;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画线句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混淆,应将“为了”改为“通过”,将三个“对于”改为“与”;“探讨必然联系”是方法,“揭示庞杂关联下面躲藏着的内在规律”是目的,将后半句中的“而”改为“来”。因此改句为:通过探讨美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故选B。
二、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到了贡院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醒人事……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选自《儒林外史》第二、三回)
6. 下列关于名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林外史》从元末明初写起,一直到“幽榜”万历四十四年,体现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B. 周进,秉性忠厚,但他在参观贡院时,头撞号板,哭得满地打滚,醉心功名,迂腐可怜。
C. 常熟县“真儒”虞育德,守身严正、豪放热诚,资助贫弱慷慨阔绰,比杜少卿更胜一筹。
D. 第五十五回中“四客”均为南京人士,他们不是儒林中人,但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
7. 《儒林外史》是讽刺艺术的典范,请结合选段分析。
【答案】6. C 7. 夸张;材料描述了痴迷于科举的老童生周进来到省城贡院之后,竟然一头撞在号板上直至鲜血淋漓的地步;通过夸张的手法讽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的毒害。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
C.有误,在名著中,虞育德是一个富有同情心、 光明正大、胸怀开阔又淡泊名利的“真儒”,而杜少卿也是小说中少有的真儒士,他淡泊名利,讲究“文行出处”;重视民生,不畏强权; 超脱自然,洒脱不俗,他敢于在封建社会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杜少卿比虞育德更胜一筹。选项“虞育德比杜少卿更胜一筹”表述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本段文字作者设置了让周进看见贡院的号板而撞到的情节和细节,是对热衷功名者的讽刺。对周进的“哭”的描写,更是将讽刺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选文共描写周进八次哭,可见其哭的次数之多;“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写出周进哭的范围之广;“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写出周进哭的程度之深;“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则写出周进哭的影响之大。选段通过描述周进的“哭”,极尽讽刺效果和感染力,把老童生内心酸苦绝望与希望倾泻地一览无遗,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极具讽刺和批判效果。
三、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廊延捍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遣书以求和,公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递顺成败之说,甚辩。坐擅复书,夺一官,知耀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公居岁,士勇边实,思信大洽①,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有删改)
【注】①大洽:浸润,这里指深入人心。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B.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C.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D.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益,意思是更加,与诸葛亮《出师表》中“至于斟酌损益”的“益”意思不相同。
B. 谓,认为,与《送东阳马生序》中“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的“谓”意思相同。
C. 谢,意思道谢,与《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长跪而谢之曰”的“谢”意思相同。
D. 趣,同“促”,催促,与郦道元的《三峡》中“良多趣味”的“趣”意思不相同。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年轻时候就有高尚的节操,经常诵读警句来勉励自己,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B. 范仲淹在延州的三年,筑城垦田,修复废弃营寨,发展农耕,恩德信义浸润人心。
C. 范仲淹自作主张,竭力改革积弊,遭到反对,皇上虽知其忠心,但已不再听信他。
D. 范仲淹病重时,皇帝赐药慰问,死后皇帝停朝一天,还追封他兵部尚书以示哀恤。
11.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2)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12. 范仲淹“知耀州”的原因是什么?试简要概括。
【答案】8. C 9. C 10. C
11. (1)他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感伤流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到南都去。
(2)母亲死的时候,他还很贫穷,终其一生,如果不是招待宾客自己一天不吃两顿肉,有了财产就乐于施舍,心胸非常豁达。
12. ①范仲淹因赵元昊的书信不真诚;②且有僭越意图,所以未报经朝廷;③私自回信,被贬为耀州知州。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本句句意:过了五年,他通晓了六经的要旨,写文章,论述一定以仁义为根本。“居五年”点明时间;“大通六经之旨”总说其学习成就;“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进一步阐述其文学造诣;
故断句为: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C.“长跪而谢之曰”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二者意思不相同;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皇上虽知其忠心,但已不再听信他”有误。根据原文“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可知,有官部门都上奏请求停止先生先前实行的新法,恢复原来的旧法。怂恿此事的人危言耸听的向皇上进言,幸亏皇上了解先生的忠心,没有听从别人的话语,没有不听信他;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既:已经。知:了解。感泣:感伤流泪。辞:辞别。
(2)尚:还。终身:终其一生。意:心胸。豁如:豁达。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廊延捍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遣书以求和,公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递顺成败之说,甚辩。坐擅复书,夺一官,知耀州”可知,范仲淹因赵元昊的书信不真诚,且有僭越意图,所以未报经朝廷;私自回信,因此被贬为耀州知州。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范公名讳是仲淹,字希文,世代居住在苏州。范公出生两岁就丧父成了孤儿,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长山朱氏。他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感伤流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到南都去。他进入学堂,要求自己更加严格。过了五年,他通晓了六经的要旨,写文章,论述一定以仁义为根本。祥符八年,考中进士,被礼部选为第一名,做了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家接母亲来奉养。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就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乐、忧伤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经常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侍奉上级,待人接物,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做事不因考虑利害冲突而有所选择。
元昊在河西反叛,廷州危急。范公请求亲自守卫廊延抵挡反贼,于是就担任延州知州。元昊派人送信来求和,范公认为他没有什么原因而求和,很难让人相信,并且书信里有超越本分封号,不能上报朝廷,于是亲自写信给元昊,把叛逆与归顺朝廷将会有的利害得失的道理告诉他,内容非常有说服力。因为私自回信,被降官职,贬为耀州知州。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范公在延州筑起青涧城,开垦营田,恢复承平、永平废弃的军寨,归来从事农业的熟羌有几万户。在庆州修筑大顺城,来占据要害之地,又修筑胡芦城,夺回叛贼的土地(派人)耕种。叛贼计谋没有得逞,就领兵撤退了。由此各位将士都很佩服范公。范公对待将士吏卒,一定让(他们)畏惧军法,爱惜自己。所得的赏赐,都按照皇帝的意思分别赏赐给各位将士。范公据守(延州)三年,士兵勇敢,边地富足,恩情威信遍及(延州),元昊多次派遣使者称臣求和,皇帝也就召范公回(朝廷)了。
庆历三年春天,朝廷任命他担任枢密副使。到任几个月,又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官职名),每次进宫拜见皇上,皇上都拿太平世道责问他。先生叹息说:“皇上任用我已经到了极致了,但是做事要有先后,况且在长治久安的情况下改革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就行的。”后来皇上又赐给他手诏,催促(他)逐条陈奏天下大事。他担任参知政事的官职,才一年就被罢免了,有关部门上奏,全部废止了范公以前施行的改革措施,恢复了原来的旧法。言官就(趁机)用歹毒的事诬陷他,幸亏皇上体察他的忠心,没有听信(谗言)。
当范公病重时,皇帝赏赐药物慰问他。他死后,皇帝停止上朝一天。因为他临终的表奏中没有任何要求,(皇帝就)派人到范公家里问他家人的要求。追封(范公)兵部尚书(的官职),用来表示对他哀悼抚恤(的待遇)很丰厚。范公为人外表谦和内心刚直,乐于行善,广有仁爱。母亲死的时候,他还很贫穷,终其一生,如果不是招待宾客,自己一天不吃两顿肉,有了财产就乐于施舍,心胸非常豁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
苏轼
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远处灯火、疏星渐趋暗淡,营造了除夕夜昏暗冷清的氛围。
B. 颈联起句写盖着两层被子双脚依旧冰冷,既是写夜来霜重给身体带来的感受,也写出了特定场景下内心的悲凉。
C. 尾联“谢”“嫌”“许”三字皆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深夜孤舟唯残灯相伴的情景,蕴含了作者的无奈之情。
D. 全诗以悲情起句,“野哭”“病眼”“苦思”“霜重”“残灯”“孤舟”诸语,无不充满冷寂愁郁的色调,望而生悲。
14. 请结合诗歌前两联简要概括作者除夜“不眠”的原因。
【答案】13. C 14. ①由颔联“病眼”可知,患有眼疾;②由颔联“乡音无伴”可知,思归不得/乡音无伴。③由首联和注释可知,心忧百姓。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皆用拟人的手法”错误,“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句意为: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谢”不是拟人手法,是诗人表示感谢。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大意:有人边行走边唱歌,有人在野外啼哭,两种声音都令我心中伤悲,远处的灯火夜空的疏星,渐渐地趋向暗淡低微。病眼睡不着并非因着守岁,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知道冬霜重满是寒气,刚洗过头发觉得轻松,却感知鬓发又已变稀。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
诗歌前四句写的是诗人除夕之夜的所见所闻,一二句写景,由“行歌野哭两堪悲”可知,作者听到行歌野哭,不由内心悲伤,写出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担忧。据此可知,他心忧百姓。 第三句写患眼疾的诗人彻夜难眠,却不是为了除夕守岁,可知诗人患有眼疾。 第四句是写因为思乡无伴,故而孤寂无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肃杀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身处逆境,我们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勉励自己始终对前途充满希望。
【答案】 ①. 学而不思则罔 ②. 赢得生前身后名 ③. 起舞弄清影 ④.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 角声满天秋色里 ⑥. 塞上胭脂凝夜紫 ⑦.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⑧.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罔、赢、庇、胭脂、疑、暗。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③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④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⑤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是直接议论这个问题的,文中那种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都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提问”,或者是“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解答”;无论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排遣”,或者是“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缥缈禅意,实际都与这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深刻地联在一起的。
⑥苏词则更为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它:“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⑦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⑧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⑨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有改编)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 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 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和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 苏轼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1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并由此指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 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影响。
C. 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 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18.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能否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结合诗词内容阐明理由。
【答案】16. B 17. D
18. 能。第⑥段列举了苏轼大量的词句来论述自己人生的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的情感。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以月起兴,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所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作为第⑥段的论据。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并不高”表述有误,原文①段说的是“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
C.“并非是对政治的退避”表述有误,原文③段说的是“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
D.“自觉表达”表述有误,原文④段说的是“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表述有误,原文⑧段说的是“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于文无据;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结合第⑥段“苏词则更为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它……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内容可知,第⑥段列举了苏轼大量的词句来论述自己人生的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的情感,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情怀以及流露出的作者心态相一致,因此可作为第⑥段的论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⑰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⑱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⑲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⑳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㉑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㉒“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㉓“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㉔“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㉕“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㉖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㉗秋明真是好样的!
㉘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㉙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19.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极其伤感的故事,主人公秋明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化学家,但由于高中时家逢变故,他未能实现成为化学家的梦想,读来让人觉得悲伤、消极。
B.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这里的“苦笑”表明了秋明对未能实现自己儿时梦想的无奈和伤感。
C. 秋明勤奋、执着、坚强、善良,虽未能实现成为化学家的梦想,但他历经磨难,创业成功,并尽自己的能力资助孤残儿童读书,帮他们圆梦,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物。
D. 秋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各种意外、变故,但只要我们努力在岁月里耕耘,最终总会绽放丰硕、美丽的花朵。
20.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这处描写可以看出岁月、苦难在秋明身上留下的痕迹,但眉眼间的熟悉让人感觉秋明还是从前那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秋明。
B.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秋明人生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C. 文章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一波三折。
D.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形象生动,在刻画主人公秋明的形象时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
21.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发生在秋明身上的几件事情。
22. 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标题“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义及妙处。
【答案】19. A 20. D
21. ①初中时,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②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③前些年,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④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意思答对即可)
22. 含义: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孤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妙处:①使秋明的学生时代和成年时代连为一体,体现了一样的本质。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极其伤感”“消极”有误,结合㉖段“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可知,这是一个含有些许伤感但却积极向上的故事;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形象生动,在刻画主人公秋明的形象时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并未使用心理描写;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①段“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第③段“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第④段“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第⑭段“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可概括为: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
根据第⑮段“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可概括为: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根据第㉓段“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可以概括出:前些年,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结合第⑱段“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⑲段“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⑳段“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可概括为:现在,秋明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一问,浅层含义:由第③段“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第④段“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可知,最美的化学实验指他在初中时给我们做的那些很美、很有趣的化学实验;
深层含义:结合第㉘段“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及第㉓段“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可以看出最美的化学实验更指: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弧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
二问,标题作用:首先,题目中“最美的”设置了悬念,什么样的化学实验是“最美的”,为什么“最美”?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化学实验”是全文内容的概括,文章主要写了秋明上学给大家演示神奇的化学实验,后来又钻研魔术的故事。使秋明的学生时代和成年时代连为一体,体现了一样的本质。
五、写作(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意在生活中流淌:跋涉之中有“柳暗花明”的诗意,读书之时有“欣然忘食”的诗意,登楼之中有“其喜洋洋者矣”的诗意,寻友之旅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诗意……只要你善于发现,生活中简单而美好的诗意随处可寻。
请你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来分享你生活中的“诗意”。
要求: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寻找诗意
我在作家笔下寻找诗意,那真是美得让我不能理解,没有甚解,倒却也领略了一番意味。四岁便开始读诗,背诗,第一首诗便是那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冬日的早晨,奶奶家的篱落校园寂静的很,雪白雪白的屋顶炊烟袅袅,这还不是我最深刻的意象。东篱角的那棵腊梅是几年前载上的,现在都粗壮了,枝头上的梅花也因此多了几多。几年前的.那个清晨,奶奶亲自载上了这棵梅树,还记得我曾那样天真的问:“为何不载在中间呢?这样不是更好看吗?”只识得几个字的奶奶却说:“风口上的梅花更艳。”我却只记下了那花香,现在想来,倒也是“墙角数枝梅”的印象了。
乡间的乐趣不止这些,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就是最好的说明。油菜花开的时节正是农民辛苦劳作的时节。只惜当初只顾玩耍却忘却了注意奶奶在做什么。我蹲在菜田的小径上,那可真是小径!要不怎会迷茫追逐蝴蝶却忘却了归路呢?说来可奇怪,油菜花茎是绿色的呀,为何却可只满眼的黄澄澄?可蝴蝶多了藏身之处。我也不记得最终是否捉到黄蝴蝶,只记得学《宿新市徐公店》时的那种快意。现在想到蝴蝶,最多也就想到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吧,有谁还会想到那乡间孩童的追逐呢?恐怕是牢笼多于童趣了吧!
乡间的茶苦的很!那可不是细心的品茶道,赏茶趣。农夫们只是单纯用来解渴提神的,没有那么多闲来时间泡一杯淡茶。也就只是放上些零碎的茶叶,热水一烫就罢了吧!从小就不爱喝茶,只爱看泡茶时茶叶在杯中不停的旋转,翻侧,这未尝不是一种诗意。在日益压力增大的学习中,每看到同学冲了一杯咖啡酒特别怀念那苦涩却能醒脑的茶,何时再能酣一杯乡间的苦茶!这就是“日高人渴漫思茶”了罢!
乡间的诗意确实比城市中的多,毕竟太耀眼的城市不适合看星星,太浮华的气息不适合谈诗意。却也还有些许美好存在喧闹的人海之中,却不见乡间意趣打动我心。只希望,诗意不用去寻找,闭上眼睛,便流进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结合提示材料“诗意在生活中流淌:跋涉之中有‘柳暗花明’的诗意,读书之时有‘欣然忘食’的诗意,登楼之中有‘其喜洋洋者矣’的诗意,寻友之旅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诗意……只要你善于发现,生活中简单而美好的诗意随处可寻”可以提炼“寻找诗意”这一关键词。要求自拟题目,记录眼中的“诗意”。立意方面,通过记录自己生活中的“诗意”,表达自己对诗意般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选材构思。写此文,首先要选材独到,凸显诗意。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充满诗意的好素材:跋涉之中有“柳暗花明”的诗意,读书之时有“欣然忘食”的诗意,登楼之中有“其喜洋洋者矣”的诗意,寻友之旅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诗意……这道作文题可供选择的素材可谓宽广、丰富,学习中、旅游时等的素材都可以拿来写。而真正体现出文章层次高低之分的,是对“诗意”的理解。较好的立意应该写到“理趣”,比如精神上的收获、思想上的转变、心灵上的感悟等。如在文学世界中寻找到诗意的生活,在校园的四季美景中发现诗意的生活;在人与人真诚的沟通中感受到诗意般的生活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与欣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