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生物(盐城卷)(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生物(盐城卷)(全解全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10分,5%,C正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30分钟 试卷满分:2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20分,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时间共30分钟。
2.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学科顺序不要颠倒,题号要对应,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学校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把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涂好。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每小题有4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丹顶鹤在浅水中行走觅食,其腿细长; 野鸭在水中游泳,其趾间有蹼。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环境适应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影响环境
【答案】B
【分析】 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详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可见,丹顶鹤腿细长适于在浅水中行走觅食;野鸭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取“雨生百谷”之意。谷雨后降雨量会明显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这反映了种子的萌发需要( )
A.适宜的温度 B.一定的水分 C.充足的空气 D.肥沃的土壤
【答案】B
【分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取自“雨生百谷”之意,谷雨后降雨量会明显增加,为种子萌发提供一定的水分,有利于农事播种。肥沃的土壤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如图是显微镜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①可转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B.转动②使镜筒缓慢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物镜
C.找到了物像但不够清晰可以适当调节③
D.光线暗时可用④的平面镜对光
【答案】D
【分析】图中显微镜的结构有①转换器、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反光镜。
【详解】A.物镜有螺纹,安装在转换器上,故使用①转换器可转换不同倍数的物镜,A正确。
B.转动②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时,为防止物镜压碎标本,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物镜,B正确。
C.细准焦螺旋能小幅度的升降镜筒,使物像更清晰。故找到了物像但不够清晰可以适当调节③细准焦螺旋,C正确。
D.反光镜有两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其中凹面镜能聚光反射的光线更强,故光线暗时可用④的凹面镜对光,D错误。
故选D。
4.下列有关水稻和青蛙结构层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是水稻和青蛙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B.从结构层次上分析,稻花属于器官
C.水稻和青蛙都具有的组织是上皮组织 D.水稻和青蛙相比没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答案】C
【分析】1.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植物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动物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2.水稻是被子植物,青蛙是两栖动物。
【详解】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细胞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可见,细胞也是水稻和青蛙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可见,从结构层次上分析,稻花属于器官,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水稻具有保护作用的组织是保护组织,而青蛙有保护作用的组织是上皮组织,C错误。
D.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可见,水稻和青蛙相比,水稻没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D正确。
故选C。
5.某同学将一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取其相同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把甲、乙装置放在光下一段时间后,分别将装置内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与乙对照,可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B.只有乙装置内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只有取自乙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色
D.该实验可证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和水
【答案】C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A.甲与乙对照,变量是光,可探究光照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A错误。
B.甲装置没有光,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乙装置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错误。
C.甲装置中的植物因缺少光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乙装置中的植物有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只有取自乙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色,C正确。
D.该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D错误。
故选C。
6.为优化年龄结构我国逐步实施了三胎生育政策。下列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受精卵形成的部位是输卵管 B.胚泡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叫着床即怀孕
C.受精卵在母体内开始发育的部位是子宫 D.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胎盘
【答案】C
【分析】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
【详解】A.卵细胞从卵巢排出后会进入输卵管,经输卵管伞部到达输卵管和峡部的连接点处,并停留在壶腹部。如碰到精子即在此受精形成受精卵,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场所是输卵管,故A正确。
B.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着床,即怀孕,故B正确。
C.受精卵在输卵管内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即发育的开始,故C错误。
D.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因此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故D正确。
故选C。
7.中国“端午节已被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也有加入红豆、猪肉、红枣等。下列关于人体对粽子消化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在胃内开始初步消化 B.蛋白质在胃内和小肠内被分解为葡萄糖
C.脂肪在小肠内被胆汁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D.消化后的营养成分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
【答案】D
【分析】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这三类营养物质被消化的过程和消化的终产物如下图所示:
【详解】A.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A错误。
B.蛋白质在胃内被初步分解为多肽,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B错误。
C.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在肠液和胰液中脂肪酶的作用下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C错误。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消化后的营养成分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D正确。
故选D。
8.如图是人体呼吸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气体进入肺的路线: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B.①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完成的
C.经过②④过程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均会增加
D.人在平静状态下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
【答案】D
【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的①是肺的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A.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也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呼吸道从上到下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因此外界气体进入肺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故A错误。
B.①过程是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完成的,故B错误。
C.经过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后,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通过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故C错误。
D.人在平静状态下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腔的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减小,整个胸腔容积减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就会排出体外,故D正确。
故选D。
9.如图是人体血液中某物质含量变化情况,Ⅰ、Ⅱ、Ⅲ、Ⅳ表示血液流经的器官或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该物质为尿素,则Ⅰ表示肾
B.若该物质为葡萄糖,则Ⅲ表示小肠
C.若该物质为氧气,则Ⅰ表示肺泡
D.若该物质为二氧化碳,则Ⅲ表示组织细胞
【答案】C
【分析】血液流经各器官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一般变化是:
①当血液流过肾脏后尿素减少,流过其他各器官后,尿素等废物增加。
②当血液流过肺后(肺循环)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
③当血液流过小肠后营养物质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营养物质减少。
【详解】A.血液流经肾脏时,一部分尿素等代谢废物会随尿液排出,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减少。结合题图可知,若该物质为尿素,则Ⅰ处尿素减少,表示肾,A正确。
B.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故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会显著增多。可见,若该物质为葡萄糖,则Ⅲ处曲线上升,表示小肠,B正确。
C.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后,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氧气含量增加。可见,若该物质为氧气,则Ⅲ处曲线上升,可表示肺泡,C错误。
D.组织细胞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当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血液中。这样,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见,若该物质为二氧化碳,则Ⅲ处曲线上升,可表示组织细胞,D正确。
故选C。
10.我国2024年3月1日起实施酒驾新标准,对酒驾、醉驾处罚更严。喝酒后人的反应变慢主要是酒精影响了人体的( )
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
【答案】A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是神经元胞体聚集部位,有反射功能,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有传导功能。
【详解】A.大脑包括端脑和间脑,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端脑是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可见,喝酒后人的反应变慢主要是酒精影响了人体大脑的躯体运动中枢等神经中枢,A正确。
B.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B错误。
C.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C错误。
D.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的通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D错误。
故选A。
11.学校食堂提供了一份午餐菜谱:松仁玉米、紫菜蛋汤、青椒肉丝。这份菜谱中没有涉及到的植物类型是蕨类,关于蕨类植物说法错误的是( )
A.有真正的根 B.用孢子繁殖 C.喜生活在阴湿环境 D.能开花结果
【答案】D
【分析】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详解】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植株比较高大;能够产生孢子,靠孢子繁殖后代,生殖过程离不开水,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12.抗生素滥用会使身体产生耐药性,再次感染时,同种或同剂量抗生素无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定向选择的结果
C.抗生素使细菌产生变异
D.体内本身就存在耐药性细菌
【答案】C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种群施加了选择压力,使得抗药性较强的细菌能够生存并繁殖,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药性基因在种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可见,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的抗药性会逐渐增强,A正确。
B.抗生素的使用相当于对细菌进行了一种定向选择,没有抗药性的细菌被淘汰,而有抗药性的细菌能够生存下来,从而使得整个种群的抗药性增强,B正确。
C.细菌的变异是一个自然发生的随机过程,抗生素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细菌的基因变异。抗生素的作用是选择那些已经具有抗药性变异的细菌,C错误。
D.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各种原因(如自发突变、基因转移等),总会有一些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当抗生素被广泛使用时,这些耐药性细菌就有更大的机会生存和繁殖,D正确。
故选C。
13.某音乐节现场设置了露营帐篷、文艺演出、美食市集等体验服务。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搭帐篷时,人只需要运动系统参与
B.品尝美食,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胃
C.听音乐时,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D.要看清远处的舞台表演,人体需要调节眼球内玻璃体的曲度
【答案】C
【分析】1.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配合的。
2.小肠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消化的主要器官,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因此,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3.视觉形成的过程是: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详解】A.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可见,搭帐篷时,不仅仅只有运动系统参与,A错误。
B.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可见,品尝美食,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小肠,不是胃,B错误。
C.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冲动。因此,听音乐时,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
D.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可见,要看清远处的舞台表演,人体需要调节眼球内晶状体(不是玻璃体)的曲度,D错误。
故选C。
14.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下列动物行为与“孔雀开屏”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飞鸽传书 B.飞蛾扑火 C.鹦鹉学舌 D.惊弓之鸟
【答案】B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3)“孔雀开屏”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一种本能,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详解】 ACD.“飞鸽传书”“鹦鹉学舌”“惊弓之鸟”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都属于先行行为,ACD不符合题意。
B.“飞蛾扑火”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与“孔雀开屏”属于同一类型,B符合题意。
故选B。
15.太白山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美,是人们康养度假的胜地。某校生物研学小组对该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绘制了太白山森林生态系统部分成分示意图(①-④表示某种生理活动,a、b、c表示丙中的三种生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太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B.图中③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
C.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a→b→c
D.若受有毒物质污染,则食物网中c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答案】C
【分析】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①是分解作用,②④是呼吸作用,③是光合作用。
【详解】A.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太白山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故A正确。
B.图中③表示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故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故B正确。
C.分析图示可知,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乙→a→b→c,故C错误。
D.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因此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所以该食物网中c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故D正确。
故选C。
16.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几幅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B.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胚、受精卵→种子
C.尿液形成: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
D.脊椎动物进化大致过程: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答案】C
【分析】(1)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被子植物从开花到结果要经历传粉和受精两个过程,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3)尿液的形成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详解】A.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A错误。
B.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图如下:
由图可知,一朵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之后,子房发育成了果实,子房壁发育成了果皮,胚珠发育成了种子,受精卵发育成了胚,B错误。
C.当血液由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尿液的形成是: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正确。
D.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D错误。
故选C。
17.一对有酒窝的夫妇怀有二胎,已知一胎是一个无酒窝男孩,叙述错误的是( )
A.有酒窝和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
B.两个孩子体细胞的染色体均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无酒窝由隐性基因控制的,二胎是有酒窝女孩的概率是3/8
D.生男生女概率相等,一胎是男孩,于是二胎是女孩
【答案】D
【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详解】A.有酒窝和无酒窝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一对相对性状,A正确。
B.人体的一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可见,这两个孩子体细胞的染色体均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正确。
C.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中既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基因,是杂合体。根据“一对有酒窝的夫妇,生出的一胎是一个无酒窝男孩”可知,无酒窝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组成可表示aa;有酒窝是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组成可表示为AA或Aa。第一胎的子代表现为隐性性状(无酒窝aa),则表现为有酒窝的亲代含有一个隐性基因a,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下:
生男孩的概率是50%,生女孩的概率也是50%。所以,这对父母再生一个有酒窝女孩的概率=孩子表现是有酒窝的概率×孩子性别为女孩的概率=75%×50%=37.5%(3/8),C正确。
D.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而且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因此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生男孩的概率是50%,生女孩的概率也是50%。所以,该夫妇的第二胎是女孩的概率是50%,D错误。
故选D。
18.“赤豆酒酿”的原材料有红豆和糯米,关于它们作为种子提供营养的主要部位,以及在酒酿制作过程中用到的主要微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子叶、胚乳;酵母菌 B.子叶、胚乳;乳酸菌
C.胚乳、子叶;酵母菌 D.胚乳、子叶;乳酸菌
【答案】A
【分析】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两片子叶,无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
【详解】红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种子只由种皮和胚组成,无胚乳,养料储存在肥厚的子叶中;糯米属于单子叶植物,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除了种皮和胚以外,还含有胚乳,养料储存在胚乳中;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9.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与健康生活相符的是( )
①合理利用网络知识 ②自行购买处方药 ③团结同学,互助交流
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⑤挑灯夜战 ⑥长期不吃早餐
A.①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⑤⑥
【答案】C
【分析】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娱乐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习惯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详解】①合理利用网络知识,既可以增长学识,又不会影响健康和学习,①正确; ②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不能自行购买,②错误;③团结同学,互助交流,有利于排解心理矛盾,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③正确;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放松身心,有利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④增强;⑤挑灯夜战,既会损害健康,又会使学习效率低下,导致第二天没有精力投入学习,⑤错误;⑥长期不吃早餐,会导致营养不良,⑤错误。由此可见,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0.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已在你心中生根发芽。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B.提倡购买新能源汽车
C.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D.保护野生动物、植物
【答案】A
【分析】(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
(2)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现在有很多与绿色相关的环保名词,就是基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提出来的。
【详解】A.砍伐树木,多使用一次性木筷,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A符合题意。
B.提倡购买新能源汽车 ,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B不符合题意。
C.做好垃圾分类,将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C不符合题意。
D.动物和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植物人人有责,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综合分析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1.为体验孟德尔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解释,某班级分为10个小组进行了如下模拟实验。取两个相同的不透明布袋标记为甲、乙,分别放入20个相同大小的小球。每个布袋中黄色和白色的小球各10个,其中黄色代表控制高茎的显性基因,白色代表控制矮茎的隐性基因。扎紧两个布袋,使小球混匀,闭上眼睛,分别从两个布袋中各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并记录下两个小球的颜色。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布袋内,混匀,按以上步骤重复10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要将小球混匀,且从不透明布袋中随机抓取小球,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携带有不同 的雌雄生殖细胞结合的机会是随机的。
(2)实验过程中要将小球组合在一起,是因为在受精卵中基因是 存在的。
(3)每个小组重复模拟10次的目的是 。
(4)如表为某一小组记录的数据。
正常情况下,第6次和第7次模拟的结果所形成的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不同的,这种现象称为 ;如果进行种植实验,第6次和第7次所形成的个体性状相同,则最可能的原因是受到了 的影响。
【答案】
(1) 基因
(2)成对
(3)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4)变异 环境
【分析】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根据引起的原因不同,变异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能够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1)由于在生殖过程中,携带有不同基因的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在实验中要将小球混匀。随机取样是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以其结果推断总体有关指标的一种抽样方法。
(2)通常,一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特定的,并且是成对的,而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实验过程中要将小球组合在一起,是因为在受精卵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3)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可见,该实验中,每个小组重复模拟10次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4)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可见,正常情况下,第6次和第7次模拟的结果所形成的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不同的,这种现象称为变异。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的,同时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如果进行种植实验,第6次和第7次所形成的个体性状相同,则最可能的原因是受到了环境影响,因为性状除了受到基因控制外,还要受环境的影响。
22.为了预防春季高发的甲流,某校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传染病校园宣传手册”。请结合手册,回答相关问题。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流病毒是引起甲型流感的 。根据其结构示意图,甲流病毒侵入人体细胞时,病毒中的 (填图中的字母)会进入人体细胞内,控制着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2)从手册上“对付甲流有妙招”中得知,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做法有 。(选填序号)
(3)注射甲流疫苗可以预防甲流的原因是体内会产生 ,这属于 免疫(选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
【答案】
(1)病原体 B
(2)④⑤
(3)抗体 特异性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2)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详解】(1)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甲型流感病毒是导致甲流的病原体,甲型流感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的,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因此甲流病毒侵入人体时,病毒中的B遗传物质会进入人体细胞内,控制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对付甲流有妙招”中,能够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有①②③,④⑤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3)接种新冠疫苗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对特定传染病起到免疫作用,而对其他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注射甲流疫苗后体内会产生甲流抗体,从而提高对甲流的抵抗力。模拟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从甲袋中选取的颜色
黄
黄
黄
白
黄
白
白
黄
黄
白
从乙袋中选取的颜色
白
白
黄
黄
黄
白
黄
白
黄
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生物(无锡卷)(全解全析),共37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生物(泰州卷)(全解全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万千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套押题卷:生物(徐州卷)(全解全析),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