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湖北卷)生物(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湖北卷)生物(全解全析),共12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20分)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芦根是芦苇的根,可制成中药,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芦根所属的结构层次是( )
A.细胞B.组织C.器官D.植物体
【答案】C
【详解】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根、茎、叶能够为植物体提供营养,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和种子与植物体的生殖有关,属于生殖器官。所以,芦根所属的结构层次是器官。
故选C。
2.谷雨麦挺直,立夏麦秀齐。小麦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下图为小麦植株及部分器官的示意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小麦“种子”其实是果实,因为其种皮和果皮紧密贴合,很难分离
B.小麦“种子”是由图中的[③]胚珠发育而成
C.小麦的须根系由许多主根和侧根组成,根能不断生长依靠根尖的④和⑤
D.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小麦的胚中只有一片子叶来贮存营养物质
【答案】A
【详解】A.小麦种子的果实属于颖果,颖果的果皮不开裂且与种皮高度愈合,难以分离,因此,小麦“种子”其实是果实,A正确。
B.小麦“种子”其实是果实,是由图中的[③]子房发育而成;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为种皮,受精卵发育为胚。故小麦“种子”是由图中的[③]子房发育而成,B错误。
C.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小麦的根能不断生长依靠根尖的⑤伸长区、⑥分生区,C错误。
D.小麦单子叶植物,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D错误。
故选A。
3.小军在对学过的人体的部分器官或结构进行了知识整理并绘图,图中数字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那么,你认为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②过程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B.图乙中的血管③比血管④中的营养物质要多
C.图丙中血管⑥比血管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要低
D.图丁中⑦将脑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心脏输送至肺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C
【详解】A.甲图表示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A不符合题意。
B.流经小肠后,血管中营养物质增加,图乙中的血管③小肠静脉比血管④小肠动脉中的营养物质要多,B不符合题意。
C.流经肾脏后,肾脏组织细胞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流出肾脏的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图丙中血管⑥肾静脉比血管⑤肾动脉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要高,C符合题意。
D.血液流经大脑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图丁中⑦脑静脉将脑产生的二氧化碳经上腔静脉流回心脏右心房,再到右心室,然后输送至肺进行气体交换,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冬残奥会的吉祥物是“雪容融”,头顶上有象征吉祥的如意造型以及和平鸽和天坛组成的一圈图案,这是和平友谊的象征,以下关于“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恒定B.体内有脊柱
C.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D.肺和气囊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D
【详解】A.根据分析,鸟类的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恒温动物,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分析,鸟类的体内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B不符合题意。
C.鸟类,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有利于保温和飞行,C不符合题意。
D.鸟类能够在空中飞行,飞行时需要大量的氧气。鸟类用肺呼吸,气囊与肺相通,辅助呼吸。当两翼举起时,气囊张开,空气进入肺,一部分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进入气囊;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体又一次经过肺,在肺内再次进行气体交换。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叫双重呼吸,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可见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气囊只能贮存气体,D符合题意。
故选D。
5.为探究温度和抗生素对某一细菌生命活动的影响,将此细菌接种于已消毒的培养基上,加盖后以不同方式处理(如下表),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1、4、5培养基中观察到的浑浊现象是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B.将培养基2和3再放在40℃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都是全表面呈浑浊
C.依据现象可知,如果人体感染该种细菌,用抗生素Y治疗的效果更好
D.根据表格可知,细菌的繁殖受温度影响
【答案】B
【详解】A.1,4,5培养基中观察到的浑浊现象是细菌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落,A正确。
B.将培养基2和3再放在40℃一段时间,培养基2细菌繁殖形成菌落,观察到浑浊现象;培养基3在100°C放置了24小时,接种的细菌被全部杀死了,无法繁殖形成菌落,B错误。
C.4全表面呈浑浊,表明抗生素X对该种细菌没有抑制作用;5纸片周围呈现一清晰区,其表面则呈浑浊,表明抗生素Y对该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因此依据实验结果推测,如果人体感染该种细菌,可用抗生素Y进行治疗,C正确。
D.以上实验运用对照实验方法,探究温度、抗生素对该种细菌生活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6.下表是某医院提供的某人尿液化验的部分数据(超出正常时,+表示较多,++表示很多),下列关于尿的形成和发生病变的原因分析:①尿液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②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③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④此人肾小球可能有炎症,其中不正确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详解】①据分析可知,尿液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两个过程,分别是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①正确;
②肾动脉进入肾脏后,分支成各级小的血管,包括入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肾静脉。肾小球有滤过作用,血液在此处并没有发生气体交换,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肾小球都是肾动脉的组成部分,里面流的都是动脉血,②正确;
③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形成后经过输尿管,将尿液运输到膀胱,膀胱可暂时储存尿液,最终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故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③正确;
④此人尿液中出现葡萄糖,从尿液的形成过程可知,正常情况下,葡萄糖可以从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将被全部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现患者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肾小管有炎症,导致重吸收能力下降,④错误。
故选D。
7.斑马由原马进化而来,每匹斑马的条纹都有细微差异。条纹既可产生视觉假象以迷惑捕食者,又可使斑马比纯色马更能有效抵御蚊虫的叮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斑马产生的所有变异都是对其有利的
B.条纹的产生是为了躲避天敌和虫害而产生的定向变异
C.每匹斑马的条纹都有细微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D.遗传变异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斑马的进化
【答案】D
【详解】A.斑马产生的变异既有有利变异也有不利变异,A错误。
B.斑纹的变异是斑马普遍存在的一种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每匹斑马的条纹都有细微差异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C错误。
D.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斑马的进化,D正确。
故选D。
8.红火蚁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下图是红火蚁的生殖与发育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红火蚁具有社会行为B.红火蚁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动物
C.红火蚁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D.红火蚁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防治
【答案】C
【详解】A.红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昆虫,具有分工,是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正确。
B.据红火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胸部着生三对足、两对翅。足和触角部分节。具备了节肢动物中昆虫的特征,正确。
C.红火蚁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错误。
D.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红火蚁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防治,正确。
故选C。
9.了解急救方法对于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煤气中毒导致昏迷的患者急救时,应先将其移至通风处
B.对溺水者急救时,应先保证其呼吸道畅通,再进行心肺复苏
C.心肺复苏时,先做15次心脏按压,再做1次人工呼吸,反复进行
D.对动脉出血的外伤患者急救时,应按压或捆扎伤口的近心端止血
【答案】C
【详解】A.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得多,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移到通风处,再救治,A正确。
B.发现有人溺水,立即将溺水者救上岸,先清除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再用人工呼吸等方法进行急救,B正确。
C.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C错误。
D.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动脉出血呈喷射状或溅出,血色鲜红,因此对动脉出血的外伤患者急救时,应按压或捆扎伤口的近心端止血,D正确。
故选C。
10.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儿童期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常规治疗以A药为主。为了研究B药的辅助治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对92名水痘儿童患者分成两组,治疗1周后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组和乙组是对照实验,变量是A药
B.实验的结果说明B药辅助治疗水痘有效
C.患病儿童居家隔离,这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D.给健康儿童注射水痘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详解】A.甲组和乙组是对照实验,变量是是否服用B药,A错误。
B.据表中数据可见:B药辅助治疗水痘有效,B正确。
C.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隔离治疗患水痘的儿童,属于控制传染源,C错误。
D.接种水痘疫苗,只能预防水痘,对其他传染病不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第 = 2 \* ROMAN 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1.(7分)盘锦大米具有充足的河水灌溉,土壤没有工业污染,且有一定的偏碱性,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品质——色泽清白、甘醇清香、营养丰富,使得盘锦的水稻成为享誉全国的优质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请分析回答:
(1)盘锦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壤中含有多种化学元素,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见,影响水稻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 等(至少写两条)。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据此写出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3)作为餐桌上的主食,大米的营养主要储存在水稻种子的 中。
(4)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稻壳顶端存在有芒和无芒的现象。无芒有利于收割、脱粒及稻谷的加工。为探究某种海水稻有芒和无芒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进行了以下杂交实验(如图所示)。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①据实验判断,海水稻的有芒是 性状。
②对子二代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数量统计:若无芒海水稻为288株,则理论上有芒海水稻的数量是 株。
③稻花很小,自然状态下很难用人工授粉的方法培育杂交种子。袁隆平团队发现图1中的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海水稻,利用其与普通海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海水稻。该育种方法对应图3中的 (填图3的字母)。
④科研人员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诱导海水稻种子的基因发生改变,经培育后的太空海水稻产量增加,该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科研人员欲使海水稻的这一优良性状稳定遗传,应选图2中 (填图2的序号)所示的种子进行繁殖。
【答案】
(1) 水分、温度、阳光、土壤 (2) 水稻→昆虫→青蛙 (3)胚乳
(4) ①:显性 ②:864 ③:B ④:①
【详解】
(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影响水稻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
(2)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箭头指向吃的一方,稻田中有水稻(生产者)、昆虫、青蛙,三者的关系是昆虫吃水稻,青蛙吃昆虫,所以食物链是:水稻→昆虫→青蛙;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某些细菌也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自己制作有机物,也属于生产者),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故水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水稻是单子叶植物,营养储存在胚乳里;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完整的大米籽粒属于果实,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器官。
(4)①:依据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从图2中子一代有芒海水稻自交得到的子二代,其性状出现了有芒和无芒,可以推断海水稻的有芒是显现性状,子一代有芒海水稻的基因组成为Aa。
②:由(2)知,子一代有芒海水稻的基因组成为Aa,子一代自交,遗传图解如下:
子二代无芒海水稻的基因组成是aa,所占比例是四分之一,子二代有芒海水稻的基因组成是AA和Aa,所占比例是四分之三,四分之一是288株,则四分之三是864株。
③:图3中A为诱变育种,B为杂交育种,C为转基因。
因此,“袁隆平团队发现图1中的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海水稻,利用其与普通海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海水稻。”属于杂交育种,因此对应图3中的B。
④:诱变育种形成的高产太空海水稻的性状是由显现基因控制,欲使海水稻的这一优良性状稳定遗传,要选择纯种显现基因组合:AA。如果选择杂合Aa,那么a基因会遗传给下一代并可能出现纯合:aa,导致出现变异。因此应选图2中所示的①种子进行繁殖。
12.(8分)科技人员为了提高西瓜的品质进行了相关研究。图一表示西瓜植株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二表示密闭装置中氧气含量在24小时内的变化曲线。图三所示装置用来比较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已知其他条件均适宜。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了提高图一中[B]过程的效率,栽种西瓜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2)出苗后,尤其是叶展开后,一般采用小水勤浇的模式,西瓜吸收的水分是通过 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绝大部分用于图一中的[ ] 过程。
(3)开花结果,西瓜的花是单性花,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为了提高结实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条),西瓜果实的是由雌花上的 发育而来。
(4)据图二曲线推测该西瓜植株在一天中积累了有机物,判断依据是 。
(5)图三中当装置甲处气体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乙处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对应图二中的时间段是 (用数字表示)。
【答案】(1)合理密植或提高光照强度
(2) 导管 C蒸腾作用
(3) 人工辅助授粉、利用昆虫传粉(写出一条) 子房
(4)曲线中A点低于F点
(5) 大于 6---18
【分析】图中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蒸腾作用。
【详解】(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为了提高B光合作用过程的效率,可以合理密植或提高光照强度。
(2)水是通过叶脉中的导管由下而上运输来的,植物从土壤里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C蒸腾作用由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3)西瓜的花是单性花,传粉方式为异花传粉。为了提高结实率,瓜农可通过放养昆虫或人工辅助授粉的方式来进行传粉。在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过程中,西瓜果实是由雌花上的子房发育而来。
(4)图二曲线中A点低于F点,说明经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氧气比开始的时候增多了,说明从全天来看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总量是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总量的,则该植物在一天中积累了有机物。
(5)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图三中当装置甲处气体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乙处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对应图二中的时间段是6时~18时,因为6时~18时氧气浓度在逐渐增高。
13.(8分)中学生体质测试对了解同学们自身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如图是人体神经系统与其所调节的部分结构的重组示意图。
(1)仰卧起坐测试中,同学们在听到口令后开始进行动作,这种应答性反应过程属于 反射。
(2)引体向上测试时,监考员观察完学生的动作状况后,接着在记录册上做好相关记录。这一过程中眼球内5曲度的变化是 ,最终在【 】 形成视觉。
(3)进行长跑测试时,发令员的枪声引起的振动在中耳和内耳的传导过程是 (用字母、数字和箭头表示)。跑步过程中,同学们的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调节该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 。
(4)若图中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某人因受伤导致⑥受损,其他部分完好,当其手被针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A.能缩手,能感觉疼 B.能缩手,不能感觉疼 C.不能缩手,能感觉疼 D.不能缩手,不能感觉疼
(5)某同学针对“近视”开展了探究活动,他利用透明胶膜自制水透镜,用注射器注水或往外抽水来改变水透镜的曲度,经调整后,蜡烛、水透镜和光屏恰能形成清晰的(如下图所示),水透镜可模拟图1眼球结构中的【 】 。若要继续探究近视因,在保证三者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应用注射器向水透镜中 (选填“注水”或“抽水”),从而模拟近视。
【答案】(1)复杂
(2) 由小变大或曲度变大 [f]大脑皮层或[f]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3) ①→②→⑤ 脑干
(4) B
(5) [5]晶状体 注水
【分析】题图中,1玻璃体,2视网膜,3角膜,4瞳孔,5晶状体,6视觉神经;①鼓膜,②听小骨,③半规管,④听神经,⑤耳蜗,⑥上行传导束,⑦下行传导束;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f大脑,g小脑。
【详解】(1)监考员的口令声经过外耳道传到①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②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仰卧起坐测试的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运动中枢等参与,属于复杂反射。复杂反射的建立能使动物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
(2)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的曲度变小;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的曲度变大。故监考员观察完学生的运作状况后,接着做好相关记录,其眼球的变化是睫状肌由舒张变为收缩,5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f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3)当运动员一听到发令枪响,立即起跑。这时声波引起的振动在中耳和内耳的传导过程是:①鼓膜→②听小骨→⑤耳蜗。在脑干上有调节人体生活的神经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分别调节人体的心跳、血压、呼吸等基本的生命活动,所以跑步过程中,同学们的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调节该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痛觉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灰质中的神经中枢,然后再沿上行传导束,传到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痛觉。图中⑥上行传导束受损,但缩手反射的中枢脊髓完好,所以能缩手,不能感觉疼。
(5)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水透镜可模拟图1眼球结构中的5晶状体。因为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大,需要用注射器向水透镜中注水,使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物像成在光屏的前方。
14.(7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通气功能障碍,呼吸肌不能发挥最大作用。制定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与恢复方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1)慢阻肺患者通常伴有黏液分泌多、纤毛功能失调等病变,导致呼吸道内气流受阻,肺泡异常,进而影响肺泡与血液之间的 。
(2)慢阻肺严重时,患者呼吸衰竭,此时可用体内膈肌起搏器辅助通气(如图1)。将电极植入患者体内并与膈神经接触,电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 ,使胸腔容积扩大,肺 ,从而完成吸气过程。
(3)呼吸训练器是一种能够增加吸气阻力的装置。科研人员请受试者分别进行常规呼吸训练和呼吸训练器辅助训练。
①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症表现等因素应保持一致的原因是 。
②血氧饱和度表示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含量,由图2可知,经过训练后, 训练方式能够更好地缓解、治疗慢阻肺。
③研究还可以通过测定受试者的 、相同时间内的行走距离等指标来比较呼吸功能恢复效果。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指出:吸烟、空气污染、工业粉尘、生物燃料烟雾、感染等都是诱发或加剧慢阻肺的重要环境因素。启发我们在生活中应当: 。
【答案】(1)气体交换
(2) 收缩 扩张
(3) 控制单一变量(降低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使用呼吸训练器 肺活量等合理指标
(4)尽量远离含有二手烟、空气污染、工业粉尘等
【分析】(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即吸气) 。
呼气: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即呼气)。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即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详解】(1)肺泡功能正常,才能完成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而慢阻肺患者通常伴有黏液分泌多、纤毛功能失调等病变,导致呼吸道内气流受阻,肺泡异常,进而影响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正常人的呼吸运动,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使得肋骨位置上升,膈顶部下降,胸廓容积扩张,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气体入肺。因此当将电极植入患者体内并与膈神经接触,电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收缩,使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从而完成吸气过程。
(3)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本实验的变量为是否使用呼吸训练器,因此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症表现等因素应保持一致的原因是保证单一变量。有图2可知,使用呼吸训练器组的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因此使用呼吸训练器能更好地缓解、治疗慢阻肺。肺活量是反映一个人呼吸器官的最大工作能力的指标,因此研究还可以通过测定受试者的肺活量、相同时间内的行走距离等指标来比较呼吸功能恢复效果。
(4)根据题意,我们应当尽量远离含有二手烟、空气污染、工业粉尘等。
培养基
1
2
3
4
5
处理方法
接种细菌
接种细菌
接种细菌
接种细菌,并置一吸有抗生素X的圆纸片于其上
接种细菌,并置一吸有抗生素Y的圆纸片于其上
温度
40℃
0℃
100℃
40℃
40℃
观察现象
全表面
呈浑浊
全表面
清晰
全表面
清晰
全表面呈浑浊
纸片周围呈现一清晰区,其余表面则呈浑浊
葡萄糖
蛋白质
无机盐
尿素
红细胞
白细胞
样本
++
0
1.1
1.7
0
0
组别
A药
B药
总有效率(%)
甲
相同剂量注射
服用
97.83
乙
相同剂量注射
不服用
76.0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广东卷)生物(全解全析),共16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河北卷01)生物(全解全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动物中体内无脊柱的是,下列属于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广州卷)生物(全解全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