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本试卷共8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先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密度呈现新态势。表示意多因子对“胡焕庸线”两侧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力指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行政等级对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变化影响较小,是因为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相比( )
A. 省会辐射能力较弱B. 省会人口已经饱和
C. 大型城市数量更多D. 城市群类型更多元
2. 推测下列城市中城市人口密度增幅相对较大的城市是( )
①西南半壁——西宁、兰州②东南半壁——杭州、南京
③西南半壁——喀什、拉萨④东南半壁——成都、西安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西北半壁大城市数量少,行政中心相对规模大,吸引力高,行政等级影响力高,故C正确。东南半壁省会的辐射能力更强,故A错误;东南半壁城市规模影响大于行政等级,说明大城市数量多,省会的吸引力相对较低,人们更愿意迁入大城市,行政等级影响力低,并不是因为省会人口已经饱和,B错误;城市群类型对行政中心的影响不大,故D错误。所以选C。
【2题详解】
在西北半壁,人口密度变化主要受城市规模和行政等级影响,西宁和兰州都为省会城市,行政等级高,人口密度增幅比喀什更明显,①正确,③错误;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变化主要受城市规模影响,杭州、南京、成都、西安城市规模都较大,但由上一问分析知,杭州和南京周边大城市多,对人口吸引力相对有限,增幅较小,成都和西安都属于区域内优势最突出城市,人口吸引力强,人口密度增幅明显,②错误,④正确。所以选B。
【点睛】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平方公里;人/公顷。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计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积是指领土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由于人口密度指标是假定人口均匀分布在它所涉及的一定地域内,因此,人口密度计算的范围愈小,就愈能如实地反映人口分布的情况;范围愈大则只能概括地揭示人口分布的大势。
城市绿地是提高碳汇、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新加坡城市绿地模仿本土天然林结构,单位面积植被碳汇能力强,布局合理,碳汇效率高。相比之下,我国北京城市绿地碳汇效率有限。如图示意城市绿地的四种布局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与北京相比,新加坡城市绿地单位面积植被的碳汇能力强,主要因素有( )
①土壤肥力②水热条件③群落结构④草本比例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4. 为提高城市绿地的碳汇效率,北京城市绿地应( )
A. 集聚于市中心B. 均衡排列布局C. 集聚于远郊区D. 构建网络体系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植被固碳与植株的光合作用有关。新加坡属热带雨林气候,水热条件好,植被长势好,光合作用强,年固碳量大,②正确;新加坡绿地模仿热带雨林结构,垂直结构复杂,植株密度大,光合作用强,③正确。热带地区淋溶作用和微生物分解快,土壤肥力低,①错误;各类草本植物固碳能力不同,草本比例对碳汇能力的影响不大,④错误。所以选C。
【4题详解】
城市绿地构建网络体系可扩展覆盖范围,提高通风效率,促进绿地与碳排放源融合,提高碳汇效率,D正确。北京市中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不宜集聚绿地,A错误;绿地建设需因地制宜,不能均衡排列,B错误;远郊区距碳排放源较远,集聚绿地碳汇效果弱,C错误。所以选D。
【点睛】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IT生产是一种追求准时化、零库存的生产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在此模式下,循环取货应运而生,取得良好效益。但在产业转移新背景下,普通循环取货难以实现JIT生产。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循环取货+甩挂运输”的IIL模式。下图示意两种取货模式对比。完成下面小题。
5. 与传统生产模式下的取货模式对比,JIT模式下循环取货的特点是( )
A. 货车运输速度快B. 零件运输批量大C. 单位运距运价高D. 零件交付频次高
6. 与普通循环取货相比,IIL模式在产业转移背景下能够实现JIT生产的关键在于( )
①物流选线的优化②中转环节的增设③信息对接的加强④运输模式的组合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传统生产主机厂配有零件仓库,主机厂大批采购零件填充库存供应生产,库存零件消耗周期长,采购频次低;而JIT生产追求零库存,为减小库存成本,零件运输批量小;为及时响应订单连续生产,零件采购交付频次要相应增高,D正确,B错误;两种取货模式都采用货车运输,运速和单位运距运价差距不大,AB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产业转移背景下,附加值低的零件厂先转移,使得主机厂与零件厂间距离增长,循环取货周期延长,时效性减弱。IIL模式通过增设分配中心中转环节,缩短循环取货的距离和周期,增强时效性,利于实现JIT,②正确;甩挂运输+循环取货模式组合,提高了货车运输连续性,减少时间浪费,利于实现JIT,④正确。产业转移背景下普通循环取货难以实现JIT生产的原因不在于线路选择和信息对接,且信息对接与信息技术有关,与IIL模式关联弱,①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JIT生产方式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对设备、人员等进行淘汰、调整,达到降低成本、简化计划和提高控制的目的。在生产现场控制技术方面,JIT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生产正确数量的零件或产品,即及时生产。
浙江金华火腿起源于唐朝,品质上乘,享誉全国,其制作对环境要求极高。传统工艺通过场地选择和门窗开闭调控环境;现代生产引进大型环境调控设备,大大提高了产量。下图表示金华火腿传统工艺流程。完成下面小题。
7. “上盐腌制”流程选择在阁楼而非庭院和其他楼层进行的主要目的是( )
A. 维持温度稳定B. 避免占用土地C. 增加太阳光照D. 减少品质损耗
8. 推测7至8月“上楼发酵”过程中,阁楼门窗的一般状况是( )
A. 晴天—昼闭夜开B. 晴天—全天关闭C. 雨天—昼开夜闭D. 雨天—全天敞开
9. 大量大型环境调控设备的引进,会使得金华火腿生产( )
A. 制作周期缩短B. 分散程度提高C. 精细程度加深D. 产品质量参差
【答案】7. D 8. A 9. A
【解析】
【7题详解】
“上盐腌制”流程选择在阁楼而非庭院和其他楼层,阁楼高度较高,温度、湿度适宜,通风条件较好,有利于盐分渗透作用进行脱水以除去肌肉中的血水,改善色泽和风味,增加防腐性和肌肉的结着力,可减少品质损耗,D正确;阁楼白天升温快,夜间散热快,温度不稳定,A错误;冬季为农闲时期,空地较多,在阁楼生产不是为了减少占用土地,B错误;庭院光照更好,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上楼发酵”过程要保持温度适宜,湿度低于70%,同时适当通风。金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7至8月正值伏旱时期,晴天温差大,白昼高温多高于35℃,需关闭门窗防高温;夜间温度适宜,需开窗通风换气,A正确,B错误。雨天虽温度适宜,但湿度多高于70%,不宜开门窗,故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大型环境调控设备引进可直接维持最佳生产环境,减小气象因素造成的延期影响,缩短生产周期,A正确;大型环境调控设备会促进火腿生产规模化、集中化,B错误;与传统家庭工坊生产相比,工厂人力投入小,精细程度低,C错误;引进设备后火腿统一生产,质量相差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1、土壤肥沃、环境质量好(水质好、远离城市,空气质量好);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3、冬季寒冷、不利于病虫害越冬;地形封闭,受外在因素干扰少。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农业技术先进,对品种进行改良;
2、农药、化肥使用少。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和热点。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是要解决化学性污染和相应的安全隐患。农业部实施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就是从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违禁药物等关键危害因子入手,主要解决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让消费者放心食用农产品。
莫诺纳湖位于美国的五大湖区,平均湖深22米。每年冬春季,莫诺纳湖都要经历一次湖水温度分异和底层水温骤升事件。据研究,莫诺纳湖冬季存在盐径流注入,与周边水体混合慢,近年来盐径流含盐量不断增加。下图示意2020年1~5月莫诺纳湖底表层湖水水温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0. 引起莫诺纳湖湖水温度分异和底层水温骤升的主要原因是( )
①湖面结冰②径流减少③气候回暖④大风天气
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11. 未来冬季盐径流含盐量继续不断增加,整体上会使得莫诺纳湖( )
A. 湖泊咸淡性质转变B. 水温分异时间缩短
C. 底层水温提前骤升D. 底层水温骤升放缓
【答案】10. A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莫诺纳湖位于五大湖区,湖水有结冰期。冬季湖面结冰,阻隔风的扰动,使得湖水在相对静止环境下,形成温度分层,①正确;在底层水温骤升后后,底表层水温大致相当,充分混合,可能是因为受大风天气扰动,④正确。径流减少会使湖泊水位下降,按理水温分异应不明显,②错误;气候回暖主要影响表层湖水,不会引起底层水温骤升,④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冬季含盐径流与周边水体混合慢,由于密度较高,会受重力下沉至湖泊底层,底层密度升高,底表层密度差增大,分层更稳定,不易被大风破坏,使得湖水温度分异时间更长,底层水温骤升延后,速度减缓,故D正确,BC错误;北美五大湖区降水多,蒸发少,仅有冬季径流含盐量增加不会改变咸淡性质,A错误。故选D。
【点睛】咸水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古代海洋的遗迹;另一种是内陆河流的终点,由于这些湖泊都处于内陆地区,蒸发量比较大,所以河流带来的矿物质就被浓缩了,所以变成了咸水湖。
电子黑板屏幕反射太阳光线会对视力造成危害,可通过窗帘解决。某日,南昌某教室B5座位同学在日落时受电子黑板反射阳光影响。几天后,B6位置同学受到日落反射阳光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日最可能是( )
A. 11月2日B. 1月20日C. 8月23日D. 4月29日
13. 在上一小题的情况下,未来4个月后( )
①B1位置会受日落反射阳光影响②D5位置会受日落反射阳光影响③只需关闭窗帘②④需关闭窗帘②④
A. ②③B. ①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由光学反射知识可知,日落反射阳光能影响B5位置同学,阳光应从窗帘④所在窗户射入,即日落西南;几天后,反射阳光能影响B6座位同学,则太阳日落位置向北移动。综上所述,该日应在冬至日至春分日之间,B正确,11月2日位于秋分日至冬至日之间,8月23日位于夏至日至秋分日之间,4月29日位于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当日为1月20日,4个月后约为5月20日,恰好关于春分日对称,则日落方位关于教室中线对称。此时反射光线影响B1位置,而不影响D5位置,①正确,②错误。日落时阳光从窗帘②所在窗户射入,需关闭窗帘②;下午时阳光虽会从窗帘④所在窗户射入,但此时太阳高度大,不会照在电子黑板上,无需关闭窗帘④,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日出日落方位规律 (1)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升起,在西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2)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升起,在西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3)太阳直射赤道,太阳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极点除外)
陡坎是一种地表断层地貌。河流上游盘海拔高于下游盘的陡坎为正向陡坎,反之为反向陡坎。某研究队在新疆阿合别斗河出山口位置发现了正反向陡坎并存的特殊地貌,并绘制了陡坎沿线的地形剖面图。据考察,阿合别斗河出山口反向陡坎形成后下游盘持续抬升,洪积扇Fan2晚于反向陡坎形成。下图示意阿合别斗河出山口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四个观测点中,最适宜用于观察研究洪积扇Fan1沉积物分层规律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15. 推测阿合别斗河出山口正反向陡坎能够共存的原因是( )
①正向陡坎上覆Fan1②S2抬升幅度大于S1③正向陡坎错断Fan1④S2抬升幅度小于S1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6. 据数据推测Fan2开始形成之前,陡坎①和④的高度分别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14. A 15. B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由地貌示意图可知,上下游盘上均有Fan1分布,洪积扇中间厚两边薄,边缘沉积物薄,不易观察,④排除。②③部位位于河谷和河流阶地,流水侵蚀严重,Fan1沉积物被破坏,排除。①处洪积扇沉积物厚度大,保存完整。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由剖面图知,下游盘Fan1中部高度高于上游盘Fan1高度,Fan1厚度更大,而洪积扇两侧高度低于上游盘,可推断出Fan1在正向陡坎形成后发育覆盖正向陡坎,后下游盘(S2)抬升错断Fan1,且抬升幅度小于上游盘(S1)。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S2在反向陡坎形成后持续抬升,反向陡坎高度增加、正向陡坎高度减小,①为反向陡坎,④为正向陡坎,故Fan2开始形成前,①高度小于现代高度,④高度大于现代高度,BD排除;仅考虑S1、S2的升降运动,①增加的高度等于④减小的高度,①②高度和不变;Fan2的发育仅降低④的高度,使①④高度和减小,故Fan2开始形成前,①④高度和大于现代高度和9.1m,C正确,A错误。故选C。
【点睛】陡坎的形成多与断层有关,陡坎坡向与地形坡向一致为正向陡坎,陡坎坡向与地形坡向相反为反向陡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2分,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年2月20~22日,青海湖北岸某观测站记录到两锋过境引起的持续降雪天气。过程中,锋A于20日22:30左右率先过境,后与锋B相遇,两锋锋线合并为锋线C。锋线C于21日12:30左右过境。下图示意该过程中的风场变化。
(1)根据锋面高度变化指出锋A与锋B的冷暖性质,并比较势力强弱。
(2)分析该观测站此次持续性降雪的产生过程。
(3)分析图中虚线框内风力与风向变化的原因。
【答案】(1)锋A:冷锋,锋B:冷锋,锋B势力强。
(2)起初青海湖受暖湿气团控制,锋A过境时抬升降雪;随后锋B锋A相遇,暖湿气团离开地面,持续在青海湖上空抬升形成降雪;同时,东进冷气团经湖面水汽补充,又被西进冷气团侵入,被迫抬升形成降雪。
(3)日趋正午,太阳辐射增强,湖陆温差增大,形成湖风,方向偏南;湖风与背景风叠加,风向转为西南,风力增强。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海湖北岸风场变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天气系统、大气水平运动等素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风场变化图,该观测站先受暖气团影响,随后锋A过境,受东进气团影响,随后锋线C过境,西进气团侵占了原有东进气团,故判断锋B势力更强,主导锋线C的移动方向。锋A和锋线C过境时,风向突变的时间随高度增加变晚,说明两次锋过境时观测站上空锋面高度随时间增加,知锋A锋B都为冷锋。
【小问2详解】
此次持续降雪过程中,首先是冷锋A引起的暖气团抬升降雪;随后关注到锋A与锋B相遇后暖气团仍然在上空抬升形成降雪,但已经脱离地面;同时结合上一问分析,得出西进冷气团被东进冷气团侵入而被迫抬升结论,还要考虑其形成降雪的水汽条件。
【小问3详解】
注意虚线框时间为正午前后,太阳辐射增强,湖陆温差增大,湖泊温度低于陆地,青海湖盛行湖风,同时根据该观测站青海湖北岸的位置,湖风刚好为偏南风(西南风),与现象吻合,湖风与背景风叠加,风力增强。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的化石能源禀赋与我国类似,能源转型起步早。2014年,欧洲首个零碳科技园区——EUREF园区于德国落地。该园区利用旧煤气厂厂房,引进150家创新型企业,同时采用新型能源利用模式,在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同时,实现了降本增效。下图示意该园区的能源利用模式。
(1)分析EUREF园区建设对德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
(2)简述“降本增效”理念在EUREF园区能源中心功能执行中的体现。
(3)结合德国的能源禀赋背景,谈谈零碳科技园区对保障国家安全的意义。
【答案】(1)利用旧煤气厂厂房引进创新企业,改变单一的工业结构,提高科技产业比例,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提高风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动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升级。
(2)AI智能分析发电成本与市场电价,优化供电方案选择,降低用电成本;利用废热制冷制热,减少园区供暖制冷成本;集中智能配置电能,减少电能盈余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德国化石能源以煤炭为主,使用过程污染严重,碳排放多,而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零碳科技园区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减少了煤炭使用造成的污染和碳排放,利于保障环境安全;同时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利于保障能源安全。
【解析】
【分析】本题以零碳科技园区能源利用模式为材料,涉及产业升级、能源安全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EUREF零碳科技产业园的建立过程和能源利用模式,从“旧煤气厂”“创新型企业”“新能源”“零碳科技”关键词中提炼出产业结构变化和升级方向的信息即可。EUREF园区利用旧煤气厂厂房引进创新企业,改变单一的工业结构,提高科技产业比例,利用原有设备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节约高效;提高风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动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升级,降低常规能源比例,节能环保。
【小问2详解】
“降本增效”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效益。首先从能源利用模式示意图中智能电网功能、废热制冷制热以及电流流向信息提炼出能源中心的主要职能;再分析这些职能与“降本增效”的关系即可。AI智能分析发电成本与市场电价,优化供电方案选择,降低用电成本,可以有效的节约能源,实现双赢;利用废热制冷制热,有效利用生产中的能源进入新的循环,减少园区供暖制冷成本,节约能源资源;集中智能配置电能,通过不同部门电能的多少配置,减少电能盈余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效率,节约能源。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德国化石能源禀赋与我国类似”得出德国煤炭多,石油气少的结论分析其弊端,根据“零碳”“清洁能源”信息分析其零碳科技园区对这些弊端的缓解作用,结合国家安全知识进行分析。德国化石能源以煤炭为主,使用过程污染严重,碳排放多,而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本国能源资源结构存在效率低、清洁度差、自给率不足的问题。零碳科技园区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减少了煤炭使用造成的污染和碳排放,利于保障环境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同时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使国家能源自给率提高,利于保障能源安全。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卡伦河发源于伊朗西南部的扎尔德峰,舒希达古城坐落于其东南岸,旱涝频繁。为克服不利自然条件,萨珊王朝时期,依拉密特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协力筑成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系统,并延用至今。2009年,舒希达古代水利系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下图示意舒希达古聚落的位置和用地类型分布。
(1)评析卡伦河作为舒希达水利系统水源地的水量条件。
(2)水磨坊是利用水能将小麦加工成面粉的生产空间。指出ABCD中哪一处可能是古代水磨坊的实际位置,并说明其比较区位优势。
(3)为助力舒希达古代水利系统的旅游发展,请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注:若选择两项,按所选的第一项计分)
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为介绍舒希达古代水利系统的意义写一段解说词。
②依托现代服务业,为舒希达古代水利历史文化景区建设提供具体建议。
【答案】(1)源头夏半年气温高,多冰川积雪融水补给;部分月份受西风控制,源头位于迎风坡,降水补给较多;汇入支流多,水量较为充足;但流域天气系统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水量年际变化大,不稳定。
(2)A处。靠近农田且有运河连通,利于原料运输;位于农田上游,未经灌溉耗水,水量充足;位于水库下游,可在枯水期稳定生产。
(3)选择①:舒希达水利系统通过调配水资源,保障了农业灌溉,通过水库调节,减轻了旱涝灾害影响,稳定农业产出,为农耕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水磨坊等水利工程,实现了农产品的加工,推动了农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耕文化的繁荣。
选择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客体验;将水磨坊改造为历史文化展馆;增设商业网点,提高景区收入;引进民宿、酒店企业,提升景区人气。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卡伦河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工业区位、服务业的发展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水量条件”包括水量的数量变化特征,首先结合地理位置和水系特征分析卡伦河的水量来源,得出水量充足的有利条件,再根据材料旱涝频繁得出其年变化特征,分析其不利条件即可。卡伦河发源于伊朗西南部的扎尔德峰,源头夏半年气温高,多冰川积雪融水补给;位于32°N,部分月份受西风控制,源头位于迎风坡,降水补给较多;读图可知,汇入卡伦河的支流多,水量较为充足;但流域天气系统不稳定,且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旱涝灾害频繁,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不稳定。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干“水磨坊是利用水能将小麦加工成面粉的生产空间”得出,水磨坊的动力条件是水能,原料条件是小麦,故水磨坊选址需满足这两个条件。再结合四个水磨坊可能选址与水库、农田的相对区位的不同分析实际选址的动力条件和原料条件优势即可。读图可知,A处靠近农田(小麦生产区)且有运河连通,利于原料(小麦)运输;位于农田上游,河流流量还没有经国农业灌溉,消耗的水量少,河流水量充足;位于水库下游,水库可以调节径流,增加枯水期的水量,可在枯水期稳定生产。
【小问3详解】
选择任务①:注意设问“以农耕文化为主题”,首先要挖掘水利工程中有关农业因素,即磨坊与运河灌溉水渠,再思考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和农耕文化的关系,来说明水利系统的意义。舒希达水利系统通过筑成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系统来调配水资源,保障了农业灌溉;改成旱涝灾害频繁,通过水库调节径流,减轻了旱涝灾害的影响,稳定农业产出,为农耕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水磨坊等水利工程能将小麦加工成面粉,实现了农产品的加工,推动了农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耕文化的繁荣。
选择任务②:注意设问“依托现代服务业”,结合教材服务业的类型的相关知识,再联系“景区建设”“历史文化”提出具体建议即可。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旅客的体验;水磨坊是古代加工小麦的生产空间,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将水磨坊改造为历史文化展馆;游客的到来会有一定的消费需求,可以增设商业网点,提高景区收入;引进民宿、酒店企业,开发更多的旅游活动和项目,提升景区人气。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底泥即湖床沉积物,由径流携带物质和生物腐殖质构成。湖水扰动底泥使之悬浮并释放其内部物质的现象称为底泥再悬浮。南四湖某湖区位于山东济宁城区南部,泗河流经济宁城区注入该湖区。该湖区生有大量沉水植物菹草,耐寒不耐热,遇高温易死亡。经研究表明,该湖区底泥再悬浮频繁,对湖域生态安全危害严重,且于每年夏季达到峰值。为把握湖区底泥再悬浮的机制规律以制定治理方案,某团队对甲(湖心区)和乙(河口区)两处底泥进行了采样研究。下图示意两处采样点底泥在相同动力条件下不同季节的再悬浮强度。
(1)简述该湖区冬季菹草对底泥再悬浮强度的影响。
(2)甲乙两处采样点底泥再悬浮强度存在差异,且自冬季至夏季差异显著增大,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3)分析该湖区底泥再悬浮对湖域生态安全危害于每年夏季达到峰值的原因。
(4)针对该湖区底泥再悬浮产生的污染问题,列举两项生态治理措施。
【答案】(1)冬季菹草抑制了水流的运动,根系提高了底泥的抗侵蚀能力,从而削弱了底泥再悬浮强度。
(2)甲位于湖心,底泥粒径小,易发生再悬浮,强度大;乙位于河口,底泥粒径大,不易再悬浮,强度小;冬季菹草茂盛,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强,使得再悬浮强度整体较弱,甲乙两处差异小;夏季菹草死亡,底泥再悬浮强度主要受底泥性质影响,甲乙两处差异增大。
(3)泗河进入丰水期,从城区携带的污染物多,底泥含污染物多;菹草大量死亡,底泥腐殖质多;夏季底泥缺少植被覆盖,再悬浮强度大,底泥污染物和腐殖质充分释放,污染水质,生物多样性减弱。
(4)展开菹草定期打捞收割工作;推动泗河污染防治,减少河湖污染负荷。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南四湖底泥悬浮为背景,涉及冬季菹草对底泥再悬浮强度的影响、冬季至夏季差异显著增大原因、底泥再悬浮对湖域生态安全危害于每年夏季达到峰值的原因、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表可知,冬季的底泥再悬浮强度弱,结合菹草耐寒不耐热的生活习性得出冬季菹草生长茂盛,菹草的根系发达,根系提高了底泥的抗侵蚀能力,对底泥再悬浮有较强抑制作用,故冬季底泥的再悬浮强度弱。
【小问2详解】
审清设问,首先分析甲乙两处底泥再悬浮强度差异的产生原因,结合湖心区和河口区的位置,联系河口三角洲的相关知识,即由河口向湖心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因此可知:甲位于湖心,底泥粒径小,易发生再悬浮,强度大;乙位于河口,底泥粒径大,不易再悬浮,强度小;由上一问分析的结论“冬季菹草对底泥再悬浮存在抑制作用”,以及夏季菹草遇高温死亡的信息,可推出:冬季菹草茂盛,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强,使得再悬浮强度整体较弱;夏季菹草死亡,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弱,导致甲乙两处差异大。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底泥的构成、泗河的位置以及底泥再悬浮释放底泥物质的信息,得出底泥再悬浮会释放污染物的信息。夏季,泗河进入丰水期,从城区携带的污染物多,底泥含污染物多;夏季气温高,菹草大量死亡,底泥腐殖质多;由于菹草大量死亡,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弱,再悬浮强度大,底泥污染物和腐殖质充分释放,污染水质,危害其他生物安全,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弱。
【小问4详解】
根据上一问得出湖水污染的原因,具体措施:定期菹草定期打捞收割工作,减少腐殖质充分释放,污染水质;从根源上减少排入河流的污水,推动泗河污染防治,减少河湖污染负荷。
因子
区域
城市规模
城市群类型
行政等级
东南半壁
0.283
0.037
0.046
西北半壁
0.487
0.046
0.516
2024届江西省萍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萍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江西省萍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江西省萍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江西省萍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萍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江西省萍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江西省萍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江西省萍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萍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