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地理(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地理(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地理原卷版docx、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地理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都市圈是指城市群内部以辐射带动功能强的超大或特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图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已经成为承载发展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载体。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趋势越发明显。下图示意西安都市圈的规划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西安都市圈出现人户分离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户籍制度②交通条件③经济发展水平④生活、教育成本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2. 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趋势越发明显,将会导致其( )
A. 家庭数量明显减少B. 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C. 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D. 城镇住房价格大幅降低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主要是由人口流动造成的,而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与户籍制度有关,①③正确;交通条件、生活、教育成本对人户分离影响小,②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趋势越发明显,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会导致乡村老龄化现象日渐严重,C正确;人户分离会造成大量乡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城镇住房需求增加,价格上升,BD错误;人户分离不影响家庭数量,A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等。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是河西走廊的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该流域全长约162km,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某地理兴趣小组想在石羊河流域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其多尺度影响因素研究,布设了一条样带采集数据。下图示意石羊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石羊河流域水源补给最缺乏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4. 设置样带时,最主要考虑的是保证( )
A. 地貌多样性B. 气候多样性C. 聚落多样性D. 资源多样性
5. 自1980年以来,民勤县绿洲面积迅速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B. 上游修建水库C. 盛行西风增强D. 下游绿洲人口增加
【答案】3. D 4. A 5. B
【解析】
【3题详解】
石羊河流域地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冬季气温低,水源补给最缺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样带主要是为了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其多尺度影响因素研究,据图可知,样带经过了山区、河谷等地形,保证了地貌多样性,A正确;气候差异小,B错误;聚落多样性、资源多样性对样带设置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民勤绿洲位于石羊河下游,自1980年以来,绿洲面积明显缩小,主要原因在于在上游河段修建水库,拦蓄河水,使得到达下游河水量有所减少,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盛行西风增强,下游绿洲人口增加都会影响绿洲面积,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内流河往往因上游过度用水,导致下游水减少,河流断流,原来的绿洲消失。
冻雨是冰水混合物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后立即冻结产生的降水,是我国冬季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2024年2月,武汉市遭遇冻雨天气。研究发现,此次冻雨(如下图)与逆温层、空气湿度、地形等因素有关,且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武汉市发生冻雨时的对流层大气层结构从高往低应为( )
A 暖→冷→暖B. 暖→冷C. 冷→暖→冷D. 冷→暖
7. 此次武汉市冻雨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B. 城市空气湿度较大
C. 快行冷锋停滞时间短D. 大气层结构较稳定
8.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最容易形成冻雨天气的地区是( )
A. 江淮平原B. 云贵高原C. 两广丘陵D. 四川盆地
【答案】6. C 7. A 8. B
【解析】
【6题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冻雨的形成是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再加上冻雨受逆温层的影响,逆温层由地面到高空的温度特征为冷-暖-冷,所以武汉市发生冻雨时的对流层大气层结构从高到低为:冷-暖-冷,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冻雨的形成属于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潮湿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但是当冷暖气团势力均等的时候,降水持续时间较长,A项正确;城市空气中的水汽不是此次降水水汽主要来源,因此城市空气湿度大,对冻雨持续时间长影响不大,B项错误;快行冷锋停留时间短,降水持续时间短,C项错误;冻雨的形成与冷暖气团交汇有关,大气层结构不稳定,D项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冻雨一般是锋面雨,是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而形成的,冻雨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过冷水滴,二是要有低于0℃的物体,冻雨的形成需要两个天气系统,即冷暖空气团相遇,暖空气迅速爬升,气温下降,形成降雨,降雨滴落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上,形成冻雨,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为高原地形,冬季下垫面中物体气温低于0℃,受地形影响易形成准静止锋,且逆温持续时间长,所以最容易形成冻雨,B项正确,江淮平原5-6月份,易形成准静止锋,降水较多,但此时地表温度高于0℃,冬季期间锋面雨减少,形成冻雨天气的几率小,A项错误;两广地区纬度低,温度高,不易形成冻雨天气,C项错误;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巴山地阻挡,冷空气影响小,温度高,也不易形成冻雨天气,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我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及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辽宁省南部等地,其中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
局地地势起伏对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影响强烈,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直接影响复杂地形区的光伏发电量。海河流域山区面积占比60%,不同地形日辐射量有明显差异。下图示意海河流域山区2019年1月、4月、7月、10月不同坡向晴天太阳辐射量均值,图中坡向用方位角表示,一般以正北方向为参照,以0°~360°为范围,正北为0°,正东为90°,正南为180°,正西为27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曲线表示海河流域山区4月不同坡向晴天太阳辐射量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0. 复杂地形对海河流域山区光伏发电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坡面入射太阳辐射量②大气散射太阳辐射量③地形反射太阳辐射量④植被遮蔽太阳辐射量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11. 据图推测,海河流域山区光伏电站的建设最适合选址在( )
A. 东北坡B. 东南坡C. 西南坡D. 西北坡
【答案】9. B 10. C 11. B
【解析】
【9题详解】
海河流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半年太阳高度角较大,白昼时间较长,日太阳辐射量较大;与7月相比,4月太阳高度角较小,白昼时间较短,故日太阳辐射量较小,故甲为7月,乙为4月,A错误、B正确;冬半年太阳高度角较小,白昼时间较段,日太阳辐射量较小,丙丁代表1月、10月,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地形坡向、坡度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有不同的影响,不同坡面入射太阳辐射量存在差异,不同地形反射太阳辐射量也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光伏发电量,①③正确;大气散射太阳辐射量、植被遮蔽太阳辐射量与地形关系不大,②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180°处日太阳辐射量最大,45°的东北坡、315°的西北坡日太阳辐射较小;135°的东南坡日太阳辐射量大于225°的西南坡,故四个选项中光伏电站的建设最适合选址东南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和日照时间长短。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少;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协同创新强调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实现单一创新主体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为初创期(2000—2008年)、形成期(2009—2015年)和成长期(2016—2018年)。初创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起步,产业创新依靠少数知名高校和龙头企业引领,专利研发合作模式以城市内部为主。随着产业发展,企业间频繁开展技术合作,企业协同创新占比逐渐增加,高校协同创新占比逐渐减少。下图示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期、成长期的协同创新合作强度(图中圆点为地级市)。
(1)分析协同创新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意义。
(2)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
(3)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高校协同创新占比逐渐减少的原因。
(4)从协同创新的角度,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协同创新为多个创新主体协作,有利于创新资源的整合,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产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有利于多个企业的技术融合,高效获取多样化信息资源,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降低单个企业的研发风险成本,利于多个产业协同发展,避免产业恶性竞争等。
(2)初创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以城市内部为主,合作强度小;形成期,协同创新范围扩大,创新强度增大;成长期,协同创新的跨区域合作范围和强度进一步增大,且空间跨度增大,在东部地区形成了稠密的协调创新网络。
(3)初创期,企业效益较低,高校整合知识资源能力更强,更易实现协同创新;随着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资金、人才优势逐渐凸显,抗风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对技术的要求较高,进行协同创新的企业数量大规模增加,企业协同创新占比逐渐增加,导致高校协同创新占比逐渐减少。
(4)搭建合作平台,强化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协同创新;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突破核心技术;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链中薄弱环节的协同创新,促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的演化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工业发展方向和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协同创新强调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实现单一创新主体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协同创新为多个创新主体协作,有利于创新资源的整合,便于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产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协同创新通过企业间频繁开展技术合作,有利于多个企业的技术融合,高效获取多样化信息资源,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创新技术研发投资大,风险高,协同创新有利于降低单个企业的研发风险成本,利于多个产业协同发展,避免产业恶性竞争等。
【小问2详解】
初创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起步,产业创新依靠少数知名高校和龙头企业引领,专利研发合作模式以城市内部为主,合作强度小;形成期,协同创新范围扩大,创新强度增大;成长期,随着产业发展,企业间频繁开展技术合作,企业协同创新占比逐渐增加,高校协同创新占比逐渐减少,产业协同创新的跨区域合作范围和强度进一步增大,且空间跨度增大,在东部地区形成了稠密的协调创新网络。
【小问3详解】
初创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起步,实力不强,企业效益较低,而高校专家较多,有较强的整合知识资源的能力,科研实力比企业要强很多,更易实现协同创新;随着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资金、人才优势逐渐凸显,抗风险能力增强,有足够的实力来进行科研投资;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十分注重产品品质的提高,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进行协同创新的企业数量大规模增加,企业协同创新占比逐渐增加,导致高校协同创新占比逐渐减少。
【小问4详解】
读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合作强度较低,应搭建合作平台,强化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协同创新,高校协同创新占比逐渐减少,应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突破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较长,要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链中薄弱环节的协同创新,促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等。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青藏高原边缘高山冰川区作为我国冰川活动的主要发源地,发育有大量的第四纪冰川作用沉积物。冰碛土是冰碛地貌区的一种土壤,它是受冰川作用影响,由块石、砾石、砂及黏性土等杂乱堆积而成的混合土。作为冰川沉积物的主要类型之一,它受青藏高原冰川活动及沉积环境影响,普遍具有孔隙连通性好、渗透性强、粒间结构性差等特征,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极易引发冰碛土滑坡地质灾害。下图示意环青藏高原边缘冰川区冰碛土的演化过程。
(1)简述环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区冰碛土的空间分布特征。
(2)指出环青藏高原边缘冰川区冰碛土发育的条件。
(3)分析环青藏高原边缘冰川区冰碛土的形成过程。
(4)研究表明,温度骤升和局部降水是诱发寒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最直接因素,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环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区冰碛土发育极为广泛,多分布于边缘山脉、地表崎岖的高寒地带;古冰碛土分布在海拔较低但跨度大的地区,现代冰碛土受冰川作用影响,海拔较高。
(2)位于高寒高海拔地区;有冰川分布;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构造;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交替;气温垂直变化特征明显;高山系成群存在。
(3)受长期寒冻风化及热力学作用的影响,冰床内及两侧基岩不断在磨蚀及拔蚀作用下产生松散岩块碎屑;进一步变形侵蚀,加剧冰川基岩及周围碎屑物磨损;从而碎化崩解进入冰川运动体系中,经冰川运输后,消融沉积形成冰碛堆积物(冰碛土)。
(4)(温度骤升和局部降水)使多年冰川及冻土融化,为灾害发生提供大量冰碛土物源;使冰川活动层增加,提高了冰川泥石流和崩塌等灾害发生频率;温差反复变化导致冰川内部岩石的受力环境发生变化,增加了寒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环青藏高原边缘高山冰川区”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冰碛土空间分布特征、发育的条件、形成过程,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可知,环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区冰碛土分布发育极为广泛,冰川退缩或前进过程中,会在冰川末端或侧旁留下大量的冰碛物,形成冰碛土,多分布于边缘山脉、地表崎岖的高寒地带;古冰碛土主要是指冰期时冰川前进形成的沉积物,由于当时冰川覆盖范围更广,这些古冰碛土分布在现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但跨度较大,而随着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现代冰碛土主要分布在冰川目前作用的区域,即海拔较高的地方。
【小问2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高海拔和高纬度环境,保证了有足够的低温条件支持冰川的存在和活动;丰富的冰川水资源,冰川的融化和再冻结提供了冰碛土形成所需的水分;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为冰川提供丰富的侵蚀物质,同时也影响冰碛土的组成和分布;剧烈的气候变化,气温垂直变化特征明显,尤其是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对冰川的扩张、收缩以及冰碛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高山系成群存在,山区地形有利于冰川的积累和冰碛土的堆积。
【小问3详解】
在极端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受长期寒冻风化及热力学作用的影响,冰床内及其两侧的基岩会经历冻融循环,不断在磨蚀及拔蚀作用下,导致岩石裂隙的扩大和岩石的破碎,产生松散岩块碎屑;当气温升高,冰川中的冰融化,水分渗入岩石裂隙中,再次冻结时使岩石发生塑性变形,进一步加剧冰川基岩及周围碎屑物的磨损;经过上述过程,大量的岩块碎屑会被冰川带走,并在冰川内部形成一个复杂的搬运系统,这些碎化崩解的碎屑会在冰川运动体系中不断碰撞、摩擦,进一步细化,最终,经冰川运输后,消融沉积形成冰碛堆积物,也就是冰碛土。
【小问4详解】
温度骤升会导致冰川及冻土快速融化,增加冰碛土的湿度和重量,同时可能破坏冰碛土的结构,使其变得更加不稳定,为灾害发生提供大量冰碛土物源;此外,气温的变化可能导致岩石中的应力重新分布,使冰川活动层的活动增加,增加了岩体破裂的可能性,提高了冰川泥石流和崩塌等灾害发生的频率;温差反复变化导致冰川内部岩石的受力环境发生变化,而强降水会迅速增加冰碛土的饱和度,降低其抗剪强度,增加了寒区地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旅休闲体验的需求逐步增大,对乡村旅游和农耕体验的向往促进了乡村民宿业的兴起和发展。早期的乡村民宿以本土居民的自用房屋为主,服务档次低,居住体验差。为提高乡村民宿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采用高档酒店管理模式的新型民宿被引入,促进了乡村民宿业居住品质的提升,使得乡村民宿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当下民宿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高档酒店式民宿过分注重居住模式的标准化,出现个性化不足、体验感雷同、吸引力下降等问题。
根据地方实情,试为推动乡村地区民宿业个性化建设提供合理化建议。
【答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扩展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空间;注重个性化服务;运用当地的特色材料、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创新装修风格;强化社区或村委参与行业建设,调动居民加入该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和其他旅游相关行业的协作与交流,共同开发旅游资源。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乡村地区民宿为材料,涉及推动乡村地区民宿业个性化建设的建议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本题要注意关键词“个性化建设”,当前,民宿经济呈现蓬勃态势,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总体上判断,我国民宿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无序、规划滞后、监管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经营管理不规范、创新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为此建议:要推动乡村地区民宿业个性化建设,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扩展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空间;注重个性化服务;注重适度开发,避免商业气息过浓导致乡土味流失,运用当地的特色材料、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创新装修风格;强化社区或村委参与行业建设,鼓励原住民参与民宿开发,重视古村落活态传承,发掘民俗节日、民间故事,促进当地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特色的融合;加强和其他旅游相关行业的协作与交流,共同开发旅游资源。
15.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得益于以旅游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大气污染管控措施的执行,云南空气质量较好,但近年来云南春季的大气污染问题凸显。近四年来,云南全省春季污染物超标262天(含6天重污染),占全年的91.3%,滇南地区则高达96.8%,污染集中在3—4月。研究发现,云南春季空气污染事件受境外生物质燃烧的污染物输送影响显著。下图示意2018—2021年东南亚中南半岛范围内火点数的逐月分布。
分析2018—2021年云南春季大气污染问题凸显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科学治理措施。
【答案】原因:中南半岛的火点数逐月分布与云南春季大气污染显著相关,来自中南半岛的境外生物质燃烧是其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春季,该地受西南风影响,加剧大气污染物传输;春季云南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沉降。
治理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减少秸秆等生物质的燃烧;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完善的跨境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加强研究,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及时、准确地对境外生物质燃烧进行提前预警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2018—2021年东南亚中南半岛范围内火点数的逐月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污染成因、应对措施等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云南春季大气污染与中南半岛的火点数逐月分布染显著相关;云南春季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中南半岛的境外生物质燃烧;春季,该地受西南风影响,风从东南半岛吹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春季云南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沉降。 治理云南春季大气污染问题的措施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秸秆等生物质的燃烧;与东南亚各国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完善的跨境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加强科学研究,通过气象卫星监测,及时、准确地对不利气象条件下境外生物质燃烧进行提前预警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文综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文综试题(2),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文综试题(1),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