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第5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第6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第7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第8页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九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进士科,政事堂,中书省,均田令,以庸代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定位】 (1)九品中正制形成的背景、内容及影响。(2)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特点及评价。(3)唐代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内容、影响。
    一、魏晋至隋唐选官及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2)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____________。(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小练1] 相比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进步性体现在哪里?[提示] 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1)创立: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____________,科举制度形成。(2)发展。
    (3)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小练2] 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体现了哪一选官制度的影响?[提示] 科举制。
    3.三省六部制。(1)历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②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③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____________,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职能:____________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意义。①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②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练3] 《旧唐书·元万顷传》记载:“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北门学士’。”为“分宰相之权”,唐朝时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设置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给予宰相身份。
    二、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 1.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____________,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__________。(2)影响:____________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小练4] 唐代实行租庸调制,在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哪项措施?[提示] “庸”制,即纳绢或布来代役。
    4.唐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____________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①标准:每户按____________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时间: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评价。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________的人身控制。
    主题一 革新与成熟——魏晋至隋唐选官制度与三省六部制     史料证史——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及评价史料 九品中正之制,各州郡皆置中正,品评其本地的人物……九品中正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于是所选举的,总不外乎这一阶级里的人。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种制度,于两晋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吕思勉《中国通史》
    根据史料,说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主观目的及客观效果。[提示] 主观目的: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客观效果:中正官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担任,造成重门第轻才干的局面。世家大族执掌官吏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史料证史——隋唐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 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杜佑《通典》
    史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依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提示] 特点: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公开公正;贤能治国。(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提示] 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为西方国家所借鉴。
    家国情怀——隋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3)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4)影响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者观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史料 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
    根据史料,提取韩昇教授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提示] 观点: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理由: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审议、行政权各自独立,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形成部门协同机制,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
    历史解释——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2)职掌分明: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节制皇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皇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4)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主题二 基石与保障——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    学者观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史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推行两税法改革的背景。[提示] 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紧张;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2)根据史料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提示] 新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唐朝的两税法(1)从实施原因上看,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2)从目的上看,唐朝政府是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而实施的两税法。(3)从特点上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要纳税标准,一年分两次收税。(4)从评价上看,既有赋税制度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积极性;又有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转嫁赋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的局限性。
    命题点1 隋唐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2022·高考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经历了废除、恢复、再废除的过程,而科举制诞生,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仍有影响,但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终取代九品中正制,说明世家大族逐渐没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排除B项;门阀观念的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
    命题点2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2022·高考广东卷)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解析: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
    命题点3 唐代枢密使的特点(2022·高考重庆卷)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枢密使的主要职责是“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体现了唐代的枢密使类似皇帝的秘书机构,主要起储藏文件、上传下达的作用,故选B项。枢密使“贮文书而已”,并非负责军事事务,排除A项;枢密使属于秘书机构,中书省属于国家权力中枢,两者的地位悬殊,排除C项;“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表明下属机构不完备,排除D项。
    命题点4 九品中正制(2024·广州高三调研)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变化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B.以门第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东汉至曹魏,官员推举逐渐从依赖本乡名士转为依赖朝廷政府,选官权逐渐收归至中央,这一变化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项。
    命题点5 唐代科举制的特点(2024·广州阶段训练)下表反映的是唐代部分年份科举考试内容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A.道家思想影响扩大B.科举考试形式不断完善C.儒道文化融合明显D.宗教与政治已紧密结合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从高宗到代宗时期,道家典籍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且将道举与明经并列,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扩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并非形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道家典籍在科举考试内容中增加,并未体现儒道文化的融合,排除C项;《老子》等典籍在科举考试内容中增加,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影响的扩大,并非道教,排除D项。
    命题点6 两税法实行的目的(2024·广州高三调研)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旨在(  )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增加财政的收入C.促进赋税的货币化 D.缓解社会的矛盾

    相关课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十一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传承与交流课件: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十一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传承与交流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土化,建安文学,以形写神,云冈石窟,莫高窟,科技成就,祖冲之,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肘后备急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八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八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经济交流,隋炀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天可汗,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渤海郡王,安禄山,藩镇割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七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七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司马炎,司马睿,典章制度,民族矛盾,隋唐盛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