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河东九年制学校联片教研九年级二模化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33,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河东九年制学校联片教研九年级二模化学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20分)
1. 下列各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B. 蜡烛受热熔化,蜡烛燃烧
C. 食物腐烂,钢锭轧成钢材
D. 镁条燃烧,钢铁生锈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酒精挥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的过程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等,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A错误;
B、蜡烛受热熔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B错误;
C、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锭轧成钢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C错误;
D、镁带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2.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 铁丝B. 木炭C. 硫粉D. 红磷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产生白烟,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3.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严重缺硒可能诱发皮肤病和痛症。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硒元素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硒的中子数为34B. 硒属于非金属元素
C. 硒的质子数为34D. 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能确定硒的中子数为34,说法错误;
B、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硒的质子数为34,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说法正确。
故选A。
4.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自然界的淡水资源很丰富,不需要节约用水
B.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体积变大
C. 电解水实验中得到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D. 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氧气组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自然界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但可用的淡水资源很少,我们需要节约用水,错误;
B、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体积不变,错误;
C、电解水实验中,得到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正确;
D、氢气燃烧生成水,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其中只含有水,不含有氢气和氧气,错误。
故选C。
5. 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里,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根据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验证质量守恒,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详解】A、镁条燃烧有氧气参与,应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才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蜡烛燃烧有氧气参与,应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才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
C、铁钉和硫酸铜在密闭装置中反应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C正确;
D、过氧化氢分解会产生氧气,应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才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6. 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所以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冷却至室温后,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量筒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所以量筒中水的作用:通过水的体积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不符合题意;
C、铁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冷却溅落的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不符合题意;
D、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将集气瓶内空气排尽,便于收集纯净的氧气,也便于观察氧气何时收集满,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右图是探究铁钉锈蚀条件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氯化钙具有吸水性)
A. ①中甲、乙、丙三处比较,生锈最明显的地方是丙
B. ①②中使用煮沸蒸馏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
C. 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③中氯化钙的作用是作干燥剂
D. 试管①③对照可得出结论: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铁与氧气、水共存时最易生锈,所以①中甲、乙、丙三处比较,生锈最明显的地方是乙,说法错误;
B、①②中使用煮沸的蒸馏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说法正确;
C、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氯化钙具有吸水性,③中氯化钙的作用是作干燥剂,说法正确;
D、①中的铁钉与氧气、水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③中的铁钉只与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试管①③对照可得出结论: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说法正确。
故选A。
8.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 使a、c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都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C. 在t2℃时,将等质量a、b、c三种物质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关系是:c>b>a
D. 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b>a=c
【答案】C
【解析】
【详解】A、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下,a、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溶液状态未知,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使a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采取降温的方法,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使c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C、t2℃时,溶解度:a>b>c,该温度下,将等质量a、b、c三种物质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为:c>b>a,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关系是:c>b>a,符合题意;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降温后,a、b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析出,降温后,a、b均是饱和溶液,c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后,c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1℃时,b的溶解度大于t1℃时,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故t1℃时,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1℃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2℃时,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b>a>c,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有关此实验的说法正确
A. 只有实验Ⅳ中的紫色石蕊纸花会变红
B. 实验Ⅳ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C. 实验Ⅳ中,对比小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可以不做实验Ⅲ
D. 对比实验Ⅱ、Ⅳ可知紫色石蕊纸花变红是因为生成了酸性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实验,实验Ⅰ、Ⅳ中的紫色石蕊纸花都会变红。A不正确;
B、实验Ⅳ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没有排出可能是二氧化碳的因素。B不正确;
C、不做实验Ⅲ无法确定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C不正确;
D、实验Ⅱ中水不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Ⅳ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则对比实验Ⅱ、Ⅳ可知紫色石蕊纸花变红是因为生成了酸性物质。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0. 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石灰、烧碱、浓硫酸都可用作干燥剂
B. 铁、锌、碘等元素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C. NH4NO3、(NH4)2SO4、CO(NH2)2都属于铵态氮肥
D. 纯金、青铜、不锈钢都属于金属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石灰易与水反应,烧碱是氢氧化钠容易吸水潮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都可以做干燥剂,故A选项正确;
B、微量元素是在人体中的含量低于0.01%的元素,铁、锌、碘等元素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B选项正确;
C、NH4NO3、(NH4)2SO4都有铵根,所以都属于铵态氮肥,CO(NH2)2没有铵根,不是铵态氮肥,故C选项不正确;
D、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纯金、青铜、不锈钢都属于金属材料,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选C。
二、填空题(共25分)
11. 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0mL。
【答案】大于
【解析】
【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开始时仰视读数为30mL,则实际液体的体积大于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实际液体体积小于20mL,则倒出的液体的体积大于30mL-20mL=10mL。
12. 朔州门神挂件色泽鲜艳,其中编织流苏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流苏色泽能长时间保持,说明常温下颜料的化学性质______。
【答案】 ①. 物理 ②. 稳定
【解析】
【详解】编织流苏,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流苏色泽能长时间保持,说明常温下颜料的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受日光照射或与氧气接触,也不易起变化。
13. 对于下列金属:铝、铜、锌、钛、铁、钙。
(1)可用来冶炼高熔点的金属是______。
(2)可用于制干电池的是______。
(3)白铁表面所镀的金属是______。
(4)广泛用于制电线、电缆的是______。
【答案】(1)铝 (2)锌
(3)锌 (4)铜、铝
【解析】
【小问1详解】
铝的还原性较强,可用来冶炼高熔点的金属,故答案为:铝;
【小问2详解】
锌常做电池电极,故答案为:锌;
【小问3详解】
白铁表面所镀的金属是锌,故答案为:锌;
【小问4详解】
铜和铝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价格又较低,故答案为:铜、铝。
14. 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息息相关,请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身边有很多物质,写出一种你熟悉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贵州茅台,中国酒界的瑰宝”,打开茅台酒能闻到浓郁的香气,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
(3)厨房常用的加碘盐、补铁酱油。它们中的“碘”、“铁”指的___________(填“元素”或“原子”),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䃆酸钾,碘酸钾在物质类别上属于__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其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
(4)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数字化点燃的全过程惊艳到了所有人,而主火炬燃料首创使用了零碳甲醇,甲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X的化学式___________。
【答案】(1)NaCl、NaOH(合理即可)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 ①. 元素 ②. 化合物 ③. +5价
(4)CO2
【解析】
【小问1详解】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质,如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如烧碱,化学式为:NaOH;
【小问2详解】
打开茅台酒能闻到浓郁的香气,是因为酒中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的香味;
【小问3详解】
厨房常用的加碘盐、补铁酱油。它们中的“碘”、“铁”指的元素;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䃆酸钾(KIO3),碘酸钾是由碘钾、氧元素组成的,在物质类别上属于化合物;碘酸钾中钾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设碘元素化合价为x,可列:(+1)+x+(-2)×3=0,x=+5,故碘元素的化合价是+5价;
【小问4详解】
根据只花了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化学方程式知,反应前碳、氢、氧的原子分别为:2、8、8,反应后碳、氢、氧的原子分别为:0、8、4,缺少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X的系数为2,X的化学式为:CO2。
15. 实验室将浓硫酸用水稀释时,应将______________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___________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浓硫酸滴在纸张、木材等物质上,能使其碳化,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__性。
【答案】 ①. 浓硫酸 ②. 水 ③. 脱水
【解析】
【详解】实验室将浓硫酸用水稀释时,操作要点是:酸入水、沿器壁、缓缓倒、不断搅。所以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均匀散热,防止液滴飞溅;将浓硫酸滴在纸张、木材等物质(含有碳、氢、氧等元素)上,能使组成其的元素的原子,即氢原子和氧原子按照2:1的比例(水分子的构成比例)脱去,只剩下碳元素。即发生碳化过程,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填:浓硫酸;水;脱水。
16. 下列各组物质:①Na2CO3溶液和盐酸 ②稀盐酸和KOH溶液 ③NaOH溶液和KCl溶液④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___(填序号),其中盐和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答案】 ① ①②④ ②.
【解析】
【详解】①Na2CO3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钠属于盐,盐酸属于酸,是盐与酸发生的反应;
②稀盐酸和K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属于复分解反应,稀盐酸是酸,氢氧化钾是碱,是酸与碱的反应;
③NaOH溶液和KCl溶液不能形成沉淀、气体和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④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铜,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属于复分解反应,硫酸铜和氯化钡都属于盐。
故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①②④;
盐和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 向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化学式),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化学式),除了上述一定发生的反应外,溶液中还有一个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 ①. Ag ②. Zn(NO3)2 ③.
【解析】
【详解】由于金属活动性Zn>Fe>Ag,则将向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只有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才会与硝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硝酸锌,则充分反应后,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银,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为锌与硝酸亚铁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18. 请写出下列化学式:
磷原子______;2个氮气分子______;3个铁离子______;硝酸铵______。
【答案】 ①. P ②. 2N2 ③. 3Fe3+ ④. NH4NO3
【解析】
【详解】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磷原子表示为P;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氮气分子表示为2N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铁离子表示为3Fe3+;
硝酸铵中铵根显+1价,硝酸根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
三、推断题(共10分)
19. 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八种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和C常温下是液体,A和C、E和G的元素组成相同,D和F都是一种黑色的固体物质,H是一种红色的金属(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A的化学式是______,D的化学式是______。
(2)写出物质B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中作还原剂的是______。
【答案】(1) ①. H2O2 ②. C
(2)用作医疗(合理即可)
(3) ①. ②. CO##一氧化碳
【解析】
【分析】根据“A和C常温下是液体”, A和C的元素组成相同,且A能转化成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可知A是过氧化氢,C是水,B是氧气;根据“H是一种红色的金属”可知H是铜;E和G的元素组成相同,D和F都是一种黑色的固体物质,E是D和氧气反应得到的,再根据E、F反应生成G、H(铜),则D可能是碳,E是一氧化碳, G是二氧化碳, F是氧化铜,带入框图验证,推断合理。
【小问1详解】
A是过氧化氢,化学式是H2O2;D是碳,化学式为C;
【小问2详解】
物质B是氧气,可用作医疗等;
【小问3详解】
反应③是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中CO得到氧元素,发生了氧化反应,作还原剂。
四、实验探究题(共9分)
20. 如图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所做的四个实验,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描述B中实验现象_________;写出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证明Cu、Fe、Ag的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哪些实验_________(选填序号)。
【答案】(1) ①. 铁丝表面附有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②.
(2)AB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B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现象为:铁丝表面附有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D中反应为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A中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B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比铜活泼,C中铜和稀盐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D中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铁排在氢前,故证明Cu、Fe、Ag的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AB实验。
21. 为验证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同学们做了如图实验。
(1)试管A中刚开始无现象,过一会儿才看到气泡,原因是_________。
(2)试管B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3)向试管C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为_________色。(提示:氯化银不溶于水)。
(4)E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5)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完毕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_________,可能存在的溶质有_________。
【答案】(1)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膜,所以将铝片和盐酸混合后,开始稀盐酸先和氧化铝反应
(2)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3)红 (4)
(5) ① 氯化钠##NaCl ②. 氯化钙或碳酸钠
【解析】
【小问1详解】
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膜,所以将铝片和盐酸混合后,开始稀盐酸先和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过一段时间,稀盐酸再和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
【小问2详解】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现象为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小问3详解】
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溶液显酸性,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会变红;
【小问4详解】
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
【小问5详解】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钙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则说明D有剩余的碳酸钠、E中有剩余的稀盐酸;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说明混合后盐酸没有剩余,则得到无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生成的氯化钠,可能含有过量的氯化钙或过量的碳酸钠。
五、计算题(共6分)
22.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工业上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杂质.现称取只含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l1g,全部溶解在50g水中,当加入稀盐酸64.4g时,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1g.
试求:
(1)该纯碱样品的纯度(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96.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64.4g+50g+11g-121g=4.4g
解:设参加反应的Na2CO3质量为x。
解得 x=10.6g
样品中碳酸钠纯度为:×100%≈96.4%
(2)10%
设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
解得 y=11.7g
纯碱样品中NaCl的质量为:11g﹣10.6g=0.4g
反应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1.7g+0.4g=12.1g
反应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100%=10%
答:(1)该纯碱样品的纯度约为96.4%;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解析】
【详解】见答案。
【点睛】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式计算,易错点是由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0
A
B
C
D
实验装置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的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氧气何时收集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凉州区古城九年制学校教研联片三模化学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九年制学校联片教研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谢河九年制学校联片教研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