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化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80,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化学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温馨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K-39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年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联合制碱法的“碱”指的是
A. 纯碱B. 小苏打C. 火碱D. 熟石灰
【答案】A
【解析】
【详解】A、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中的“碱”指的是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A正确;
B、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中的“碱”指的不是小苏打(碳酸氢钠),是纯碱。B不正确;
C、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中的“碱”指的不是火碱(氢氧化钠),是纯碱。C不正确;
D、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中的“碱”指的不是熟石灰(氢氧化钙),是纯碱。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2. “神箭冲碧宇,天和傲苍穹”。在飞船太空舱里,常用铁酸镍(NiFe2O4)作为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氧气。铁酸镍属于
A. 氧化物B. 酸C. 碱D. 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铁酸镍由Ni、Fe、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D、铁酸镍是由镍离子和铁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符合题意。
故选D。
3. 浓硫酸与蔗糖发生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
A. 该过程中,蔗糖分子发生了变化
B. 过程①白色固体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C. 过程②固体体积膨胀,与产生大量气体有关
D. 将浓硫酸滴到pH试纸上,可测其酸碱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将蔗糖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故浓硫酸与蔗糖发生作用的过程中,蔗糖分子发生了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过程①白色固体变黑,是因为浓硫酸能将蔗糖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这种作用叫做脱水作用,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脱水过程中释放大量热,此时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使固体体积膨胀,故过程②固体体积膨胀,与产生大量气体有关,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不能将浓硫酸滴到pH试纸上测其酸碱度,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稀释浓硫酸B. 扇闻浓盐酸
C. 滴加稀盐酸D.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5. 《天工开物》记载“石灰淹苗足”,利用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下列应用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A. 用盐酸除去铁锈
B. 用纯碱和熟石灰制取烧碱
C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D. 用氨水(NH3·H2O)处理废水中的硫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详解】A、稀盐酸除铁锈是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是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此选项不正确;
B、用纯碱(碳酸钠)和熟石灰(氢氧化钙)制取烧碱(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是盐和碱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不属于中和反应,此选项不正确;
C、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是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此选项不正确;
D、用氨水(NH3·H2O)处理废水中的硫酸,是氨水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和水,该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此选项正确;
故选D。
6. 科学实践小组制作“叶脉书签”,需要将选好的叶片置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除去叶肉,保留叶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可以用氯化钠溶液替代氢氯化钠溶液
B. 制作“叶脉书签”的过程,主要利用氢氯化钠的强腐蚀性
C. 对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一个吸热过程
D. 对叶脉漂洗后滴加无色酚酞,变成红色则说明氢氧化钠已漂洗干净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化钠没有腐蚀性,不能用氯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故错误;
B、制作叶脉书签是利用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正确;
C、对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是因为的热的碱溶液可以加快叶肉腐蚀。另外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故错误;
D、对叶脉漂洗后滴加无色酚酞,变成红色则说明氢氧化钠未漂洗干净,故错误。
故选B
7. 如图所示,在打磨后的两种金属片上滴加不同的溶液,金属M上仅③处有现象,金属N上仅⑤处无明显现象。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依次为
A. 铁、M、银、N
B. N、铁、M、银
C. 铁、N、M、银
D. M、铁、N、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在2种打磨后的金属片上滴加不同的溶液,金属M上仅③处有现象,说明了M金属位于氢的后面,比银活泼;金属N上仅⑤处无明显现象,说明了N的活动性比铁弱,位于氢的前边,由此可得出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依次为:Fe、N、M、Ag。
故选:C。
8. 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 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对照标准比色卡,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无蓝色沉淀,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碳酸盐和金属在加入稀盐酸都有可能生成气体,所以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A不正确;
B、由于硫酸根离子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碳酸根离子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所以在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也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等。B不正确;
C、pH约为10即pH大于7,说明溶液显碱性,是碱性溶液。C正确;
D、由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无蓝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了;盐酸与硫酸铜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盐酸可能有剩余。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9. NaCl是重要的资源,其应用与生产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应用①操作的主要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B. 应用②在制备NaOH的过程中,水参加了反应
C. 应用③制得的NaHCO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生产中提纯粗盐时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除去Mg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用氯化钠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为:计算(计算所需的氯化钠和水的质量)、称量(称量所需的氯化钠)、量取(量取所需的水的体积)、溶解、装瓶贴标签,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氯化钠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Na、O、H,氯化钠中含Na、Cl,故水一定参与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C、应用③制得的NaHCO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碳酸氢钠会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D、生产中提纯粗盐时需要加入过量NaOH溶液,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从而除去氯化镁,加入氢氧化钾会引入钾离子,符合题意。
故选D。
10. 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取样于试管中滴加酚酞,再滴加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氯化钡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都为红色
B. 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C. 若b点对应溶液颜色为红色,则这瓶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D. 取a点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氢氧化钠变质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为碱性,所以开始滴加酚酞,溶液都为红色。加入氯化钡,由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即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沉淀质量最大,如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则此时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是中性,酚酞为无色。如有氢氧化钠未变质,此时溶液中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酚酞为红色。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溶质成分增加氯化钡,酚酞颜色不会出现改变。
【详解】A、根据图像,a点以后沉淀还在继续增加,说明a点碳酸钠未反应完全,此时溶液为碱性,酚酞会变红,b、c分别为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和氯化钡过量,此时溶液可能为中性也可能为碱性,溶液不一定为红色,故A错误;
B、根据图像,a点以后沉淀还在继续增加,说明a点碳酸钠未反应完全,则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碳酸钠和氯化钠,可能有氢氧化钠,故B错误;
C、加入氯化钡,有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即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b点沉淀质量达到最大,此时碳酸钠反应完全,若b点对应溶液颜色为红色,则说明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说明这瓶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故C正确;
D、根据图像,a点以后沉淀还在继续增加,说明a点碳酸钠未反应完全,取a点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即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只能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由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无法判断溶于中是否有氢氧化钠,即无法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全部变质,故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本草纲目》记载,杨桃具有去风热、生津止渴等功效。经测定酸杨桃的pH为1.35,甜杨桃的pH为1.81,其中酸性较强的是_____(填“酸杨桃”或“甜杨桃”)。
(2)《念奴娇》中“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描写了雨后的植物。“山染修眉新绿”说明雷雨过后,土壤中多了可溶于水的硝酸盐,大自然为植物补充了_____肥(填“氮”“磷”或“钾”)。
(3)《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精炼描绘了石灰石煅烧的过程,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赭石为一种中国传统药物,可“平肝潜阳、凉血止血”,在《本草纲目》中对其有“赭,赤色也”、“苦、寒、无毒”的描述,根据上述性质,其主要成分可能为_____(填标号)。
a.Fe2O3 b.CuO c.NaCl d.Fe3O4
【答案】(1)酸杨桃 (2)氮
(3)
(4)a
【解析】
【小问1详解】
p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化学试题(扫描版无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2023年福建省泉州市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流程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