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10,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5页。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中华文化基因里一直蕴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们常常借自然美景传情达意。
伫立南山篱笆前,远望山野,陶渊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酒》〈其五〉)尽显自得之意;漫步于钱塘湖畔,莺燕相伴,白居易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尽表遇见早春的喜悦之情;徜徉于琅琊山中,欧阳修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尽露春夏之景带来的无穷乐趣。
(2)中华文化的血脉里一直流淌着英雄血,人们常在诗词中借英雄来感慨人生失意或抒发豪情壮志。
杜牧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慕周瑜得时运而成名,叹自己生不逢时;苏轼则以三国孙权自喻,带领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州出猎》)暗示他要踔厉奋发,建功立业。
【答案】 ①. 采菊东篱下 ②. 悠然见南山 ③.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④.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 野芳发而幽香 ⑥. 佳木秀而繁阴 ⑦. 东风不与周郎便 ⑧.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⑨. 亲射虎 ⑩. 看孙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悠然、莺、啄、雀、锁”等字词书写。
2.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藏看了,对天礼拜道:“多谢金星,度脱此难。”拜毕,牵了马匹,独自个孤孤凄凄,往前苦进。这岭上,真个是:
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
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
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
三藏舍身拼命,上了那jùn岭之间。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一则腹中饥了,二则路又不平。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正在危急之际,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边有几条长蛇盘绕。左有毒虫,右有怪兽。三藏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所命。苦得个法师衬身无地,真个有万分凄chǔ,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正在那不得命处,忽然见毒虫奔走,妖兽飞逃;猛虎潜踪,长蛇隐迹。三藏抬头看时,只见一人,手执钢叉,腰悬弓箭,自那山坡前转出,果然是一条好汉。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第十三回,有删改)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战兢兢( ) jùn岭( ) 凄chǔ( )
(2)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面不改色”相同的一项是( )
A. 度脱此难B. 岭上风光C. 猛虎潜踪D. 崔巍险峻
(3)选文开头唐僧对天礼拜“多谢金星”,结合原著说说唐僧多谢太白金星的缘由。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选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答案】2. ①. jīng ②. 峻 ③. 楚 3. C
4. 唐三藏被妖怪抓住的时候,是太白金星出手相助,带他脱险。后来唐僧知道真相后,就多谢太白金星。
5. 突出峻岭人烟罕至,道路不平,前有猛虎,后有长蛇,环境十分恶劣且险峻。表现取经路上虽然艰难险阻,但他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品质。引出下文的情节。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和字形。
战兢兢(zhàn jīng jīng):因恐惧而发抖。
峻岭(jùn lǐng):连绵的高山。
凄楚(qī chǔ):寂寞,冷落,悲凉。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短语的结构类型。
“面不改色”是主谓短语。
A.“度脱此难”是动宾短语。
B.“岭上风光”是偏正短语。
C.“猛虎潜踪”是主谓短语。
D.“崔巍险峻”是并列短语。
故选C。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结合《西游记》“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的“老叟道:‘处士者是个野牛精。山君者是个熊罴精。寅将军者是个老虎精。左右妖邪,尽都是山精树鬼,怪兽苍狼。只因你的本性元明,所以吃不得你。你跟我来,引你上路。’三藏不胜感激,将包袱捎在马上,牵著缰绳,相随老叟径出了坑坎之中,走上大路。却将马拴在道旁草头上,转身拜谢那公公,那公公遂化作一阵清风,跨一只朱顶白 鹤,腾空而去。只见风飘飘遗下一张简帖,书上四句颂子”,可知:当时有几个妖怪想吃唐僧,幸亏太白金星出手相助,带他脱险。后来唐僧知道真相后,于是他就多谢太白金星。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的作用。
“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这是环境描写,突出峻岭人烟罕至,道路不平,前有猛虎,后有长蛇,环境十分恶劣且险峻。
结合“牵了马匹,独自个孤孤凄凄,往前苦进”“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三藏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所命。苦得个法师衬身无地”,可知:环境描写反衬唐三藏翻山越岭时的紧张心情,表现取经路上虽然艰难险阻,但他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品质。
结合“正在那不得命处,忽然见毒虫奔走,妖兽飞逃;猛虎潜踪,长蛇隐迹”“三藏抬头看时,只见一人,手执钢叉,腰悬弓箭,自那山坡前转出,果然是一条好汉”,可知:唐三藏被一位好汉所救。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情节。
3. 为弘扬传统文化,皖宜中学开展“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邀请你参与。
(1)【辨事物,说名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事物都有特定的含义,请根据示例,补全其它项所指代的内容。
示例:婵娟——月亮
①桑梓—— ②屠苏——
(2)【读诗词,识情思】作者都有一双慧眼,他们能从平常事物中发现美丽,赋予情感,吟咏歌颂。请参照画线部分补写句子。(要求:化用诗句,句式相近,语意连贯)
世间万物,皆有其美,无一不牵动着作者的情思。它可以是苏轼在料峭春风中瞥见的斜阳,它还可以是李清照在疏风骤雨后牵挂的海棠;它可以是______,它还可以是______。
(3)【写数字,长知识】“13”在西方是忌讳的数字,在中国古代是一个不避讳的数字。如《孙子兵法》13篇,李贺《南园》13首等。“13”用汉字大写数字的写法是______。
(4)【获经验,谈感悟】下面是小宜写的活动感悟,但有一些问题,请你修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世界人民学习。【甲】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学到许多知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我最喜欢古典名著。【乙】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和艺术瑰宝。
【甲】处成分残缺,应删去“______”或“______”。
【乙】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
【答案】(1) ①. 故乡或家乡 ②. 屠苏
(2) ①. 杜牧在秋意渐浓时感慨的寒蝉 ②. 陶渊明在南山下悠然望见的菊花 (3)拾叁
(4) ①. 通过 ②. 使 ③. 将“璀璨的”与“一颗”的顺序进行调换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第一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桑树和梓树常常被人们种植在住宅的周围,因此它们成为了家乡的代名词。古人常用“桑梓”来指代自己的故乡或家乡,表达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这一用法体现了中国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以及对家族和故土的深厚感情。
第二空:屠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是一种酒。屠苏酒的历史悠久,尤其在古代汉族风俗中,人们常常在农历正月初一饮用屠苏酒,以驱邪避疫,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屠苏酒不仅具有驱邪保健的寓意,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因此,“屠苏”一词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被用来指代酒,特别是与节日、喜庆场合相关的酒。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该题干的目的是要求考生参照例句,通过化用诗句,补写两个句子,以表达世间万物中不同作者从不同事物中发现的美丽和情感。题干中提供的例句分别是“苏轼在料峭春风中瞥见的斜阳”和“李清照在疏风骤雨后牵挂的海棠”,这两个句子都遵循了“作者+在+情境+中+动作+的+事物”的结构,同时事物本身也蕴含着作者的某种情感或心境。
示例:李白在月色朦胧时仰望的玉盘;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依然珍视的娇儿。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
常用的0到10汉字大写为: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据此写出“拾叁”即可。
【小问4详解】
【甲】处:该句语病: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或“使”。
【乙】处:该句语病为:语序不当,应将“璀璨的”与“一颗”的顺序进行调换。
二、阅读(55分)
【一】(22分)
儿时的打麦场
李阳海
①一天晚上,在公园遛弯,听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在朗诵白居易的诗歌:“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想,芒种已经过了三四天了,麦子也该熟了。于是我的脑际里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黄澄澄,齐刷刷,籽粒饱满的麦穗,在轻柔的夏风中摇曳多姿,给人们送来阵阵诱人的麦香。
②特别是儿时记忆中的打麦场,那一方平整光滑的场面,那热闹非凡的打麦场景,在我的梦里摇曳、回眸,散落一地故乡泥土的情味。
③故乡的打麦场就建在村南的河边上,宽敞而平坦。随着麦收的到来,一捆捆,一车车的麦子运进场内。麦场四周堆起一人多高的垛,看上去倒像是堆成的圆形小长城。它,承载着父老乡亲们对丰收的期盼,映衬着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
④公鸡第一次打鸣,社员们就到了打麦场上,他们把四周的麦个子均匀地放到场内,一个个解开腰子,摊开,再用木杈子把它们挑得匀匀实实。之后,妇女们忙着回家做饭,男人们接着维修着碌碡、擦子等打麦的工具,忙得不亦乐乎。
⑤上午十点左右,毒辣辣的太阳炙烤着金灿灿的麦子,几个妇女手持木杈不停地翻动着麦子,一直干到中午才收工。人们回家赶紧吃罢午饭,就牵上毛驴或者黄牛进入麦场。黑蛋爷爷是公认的打场把式,他一手牵着牛缰绳,一手把皮鞭甩得啪啪作响,膘满肉肥的黄牛,拉着碌碡在打麦场上欢快地奔跑碾压,碌碡的木框子发出吱扭吱扭并带着韵律的声音;牵驴的女人秀英婶子握着缰绳,毛驴拉着擦子气宇轩昂地走在厚厚的麦秸上,还不时听到她“嗒嗒”的催促声。每压、擦一遍后,几个妇女把麦秸挑起来翻个身,抖落掉麦子,摊平展,再碾压、擦,三四遍之后,把打尽的麦秸挑到麦场边,码成麦垛。
⑥接下来是扬场,这可是个技术活,通常都是由多年的扬场把式来操作。扬场时,迎着风头,用木锨将铲起的麦子向空中扬成抛物线形,也叫扇面形状。麦粒重,直落下来,麦糠轻,被风一吹,飘到远处。扬几木锨后,两个妇女在两边用扫帚把麦粒与麦糠连接处掠一掠,使麦粒和麦糠分开。有时,白天没风,晚上有风,提上马灯去扬场。马灯闪烁着橘黄的灯光,照在几个面孔黝黑、满脸皱纹、光着脊梁的老农身上,仔细瞅瞅,他们把眼笑得眯成一条缝。
⑦麦子扬完之后,他们迅速到小河里洗个澡,洗去一天满身的尘埃,洗去多日的劳累,他们心里都是乐滋滋的,有时候还哼上几句丝弦,结果跑了调,引起一片哄笑声。
⑧打麦场边,几棵枝叶茂密的黑枣树和柿子树,张开绿色的大伞,给乡亲们送来一丝清凉,树上的斑鸠、布谷鸟、黄鹂等偶尔叫几声,像是对勤劳质朴乡亲们的赞美和讴歌。
⑨我清楚地记得,夜幕降临之后,队长派几个人去看场。夜色下的打麦场里,他们常常围坐在一起,一边吸着卷烟,一边聊着丰收的情景,还断不了相互间逗个乐子,朗朗的欢笑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给宁静的夜晚平添了几分热闹和情趣。
⑩麦收时节,也就到了多雨的时候,有时候看着万里无云,猛然间就会有一阵疾风骤雨。记得有一年,刚碾完麦子,还没有起堆,突遇一场大雨的侵袭。乡亲们心里急呀,一年的希望,一年的热切盼头,绝对不能因为一场大雨,让所有的愿望都泡汤啊。于是全村的人们都出动了,带着扫帚、笤帚、簸箕和油布拥入麦场。有扫的,有推的,有盖的,有往布袋里装的,总算没有让大雨把麦子冲走。看吧,人们一个个快成了落汤鸡,真说不清那是雨水还是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流淌,但是一个个都是喜悦的笑脸。
⑪故乡的打麦场,碾走了曾经艰苦的岁月,碾碎了我思念故乡的愁绪,碾来了现在幸福的好日子。
4. 请阅读文章,联系④~⑥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
A______→维修工具→不停翻晒→B______→C______
5. 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文字。
①麦场四周堆起一人多高的垛,看上去倒像是堆成的圆形小长城。(从修辞角度)
②打麦场边,几棵枝叶茂密的黑枣树和柿子树,张开绿色的大伞,给乡亲们送来一丝清凉,树上的斑鸠、布谷鸟、黄鹂等偶尔叫几声。(从描写角度)
6.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7. 文章以“儿时的打麦场”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8. 本文和《背影》都属于回忆性的散文,请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在叙事视角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4. ①. 摊开挑匀 ②. 碾压打场 ③. 迎风扬场
5. (1)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场堆的垛比作圆形的小长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麦秸堆起来的样子,暗示了小麦的丰收,侧面烘托出人们内心的愉悦心情。
(2)侧面描写。用黑枣树和柿子树为乡亲们送来清凉,斑鸠、布谷鸟等鸟类发出悦耳的鸣叫,形象地写出了动植物对乡亲们勤劳质朴美好品质的赞美和讴歌,使乡亲们的形象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6. 从内容上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揭示了故乡的打麦场在“我”人生岁月中的重要影响,表达了“我”对儿时岁月、对故乡的打麦场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结构上,照应文章标题,收束全文,揭示文章主旨。
7. 以“儿时的打麦场”为题,暗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巧妙揭示了文章对儿时岁月的深深怀念这一主旨;引起人们对儿时岁月的回忆,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8. 都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背影》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离开南京到北京读书,父亲送“我”到浦口车站,照料“我”上车,并替“我”买橘子情形。本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我”儿时在打麦场打场、扬场、看场夜收的情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A.结合第④段的“他们把四周的麦个子均匀地放到场内,一个个解开腰子,摊开,再用木杈子把它们挑得匀匀实实”概括可得:摊开挑匀;
B.结合第⑤段的“黑蛋爷爷是公认的打场把……拉着碌碡在打麦场上欢快地奔跑碾压”“再碾压、擦,三四遍之后,把打尽的麦秸挑到麦场边,码成麦垛”概括可得:碾压打场;
C.结合第⑥段的“接下来是扬场,这可是个技术活,通常都是由多年的扬场把式来操作。扬场时,迎着风头,用木锨将铲起的麦子向空中扬成抛物线形,也叫扇面形状。麦粒重,直落下来,麦糠轻,被风一吹,飘到远处”可得:迎风扬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①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结合“麦场四周堆起一人多高的垛,看上去倒像是堆成的圆形小长城”可知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麦场堆的垛比作圆形的小长城,写出了麦秸堆起来的样子。再结合第③段“承载着父老乡亲们对丰收的期盼”可知,暗示了小麦的丰收,侧面供托出人们内心的愉悦之情。
②要求从描写的角度来赏析。
首先明确答案:侧面描写,然后分析原因。第⑧段画线句中,“黑枣树和柿子树”“给乡亲们送来一丝清凉”,“斑鸠、布谷鸟、黄鹂等”“像是对勤劳质朴乡亲们的赞美和讴歌”,写出了这些动植物对乡亲们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它们对乡亲们勤劳质朴美好品质的赞美和讴歌,属侧面描写。连黑枣树、柿子树、斑鸠、布谷鸟等动植物都对乡亲们的勤劳质朴表达赞美和讴歌,使乡亲们的形象更加突出,更能表达作者“对勤劳质朴乡亲们的赞美和讴歌”之情,从而更加含蓄地深化了中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故乡的打麦场,碾走了曾经艰苦的岁月,碾碎了我思念故乡的愁绪,碾来了现在幸福的好日子”,抓住关键词“艰苦岁月”“思念故乡”可知,作者回忆了在打麦场劳作的画面,忆起故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碾碎了我思念故乡的愁绪”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碾走了曾经艰苦的岁月”“碾来了现在幸福的好日子”表示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表达了勤劳质朴的乡亲们的的赞美之情,所以结尾段深化了全文的中心。
从结构上看,在结尾段表达情感,总结了全文,“故乡的打麦场”就是“儿时的打麦场”,也与标题“儿时的打麦场”进行了照应。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①段的“于是我的脑际里出现了一幅幅画面……特别是儿时记忆中的打麦场,那一方平整光滑的场面,那热闹非凡的打麦场景,在我的梦里摇曳、回眸,散落一地故乡泥土的情味”和⑪段“故乡的打麦场,碾走了曾经艰苦的岁月,碾碎了我思念故乡的愁绪,碾来了现在幸福的好日子”可知,“儿时的打麦场”贯穿全文始终,是文章的叙事线索;
结合⑪段“故乡的打麦场,碾走了曾经艰苦的岁月,碾碎了我思念故乡的愁绪,碾来了现在幸福的好日子”可知,“儿时记忆中的打麦场”承载了“我”对儿时岁月的深深怀念,表达了我对儿时岁月的回忆,也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阅读兴趣。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要求比较本文和《背影》在叙事视角上的相同之处。
叙述视角分为三种,第一是全知视角,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第二是内视角,也叫主人公视角,他的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三种是外视角,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
本文用第一人称回忆儿时打麦场的摊晒、打场、扬场等一些情节,表达对儿时故乡的打麦场的思念。
《背影》用第一人称叙述了父亲送“我”到车站,照料“我”上车,爬月台去买橘子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
因此两文在叙事视角上都采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表达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
【二】(17分)
材料一: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之所以后来会演变为传统节日,与寒食节有直接关系。《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一直到宋代,《梦粱录》中仍记载道:“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古时还有寒食禁火、清明生新火的习俗——寒食禁火祭墓,清明新火踏青,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两者在文化内涵上有密切联系,时间上也紧密相连。与清明密切相关的,还有三月三上巳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述的便是上巳踏青、携酒出游的场景。
一般认为,正是在唐代,清明、寒食、上巳完成了整合,逐渐统一在了一个节日里。元稹《寒食日》中提及“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可见,寒食与清明、上巳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明清之后,寒食与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5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北京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河北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山西的太行太岳烈士陵园,辽宁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目前,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公布,共计277处。这些纪念设施,对于人们缅怀忠烈、追思英雄,具有重要的教育纪念意义。
②一年一清明,一岁一哀思。2023年清明时节,来到烈士纪念地,肃立默哀,鞠躬致敬,敬献花束,是不少人的郑重选择。铭记历史、汲取精神,我们在抚今追昔中更加坚定了奋斗意志。
③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常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缅怀英烈,是学习传承他们身上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的过程;缅怀英烈,也是从精神的高度出发,洗礼我们的精神世界,重整行装再出发的过程。精神的伟力,总是催人奋进,让无数人有动力、有激情争做英雄群体中的一员。惟其如此,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生生不息,我们的信仰光芒才能光辉闪耀。
④当前,我们不仅要用实际行动,做到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更要真实地、真挚地讲好英雄故事,让英雄事迹点燃人们心中的精神火炬。这是我们现在缅怀英烈应有的意义,也是我们继承英雄意志应有的真诚。
⑤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的征程上,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不少挑战和风险,需要跨过一个个坎、越过一道道沟。我们也要像英烈们一样去奋斗、像英雄们一样去搏击,为属于我们的事业不断拓宽那条人间正道。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5日,有删改)
材料三:
本报讯(记者龚砚庆史长来)4月1日晚,202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启动仪式举行,为期15天的清明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以“传承文明拥抱春天”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立足古都开封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传承弘扬清明文化、宋文化,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扩大开封作为清明文化传承基地的影响力,推动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其间,开封市将策划举办文化巡游、经贸交流、对话清明、中国·兰考民族乐器音乐会、黄河越野跑等一系列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和市民参与,从千年民俗中还原清明印象,在古今对话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清明文化节的品牌美誉度、影响力。
(选自《河南日报》2023年4月2日,有删改)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由节气演变为传统节日,与寒食节、上巳节有密切的关系。
B. 清明节作为节日,一开始就有怀旧悼亡、祭祀先贤的文化内涵。
C. 2023年清明节,来烈士纪念地缅怀英烈已经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D. 清明文化节的举办对促进开封市的经贸、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10. 结合材料二,说说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缅怀英烈,追思英雄?
11. 请给材料三拟写一个标题。
12. 清明节前,《人民日报》微博发起话题“清明给英烈写句话”,呼吁网友“给英烈写句留言,告诉他们,我们从没忘记他们的牺牲、奉献”。截至4月5日晚11时,共有403家媒体参与,获得3亿阅读量。假如让你在网络论坛留言以致敬英烈,作为初中生的你会写什么?
【答案】9. B 10. 不仅要用实际行动,做到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更要真实地、真挚地讲好英雄故事,让英雄事迹点燃人们心中的精神火炬;把他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要像英烈们一样去奋斗、像英雄们一样去搏击,为属于我们的事业不断拓宽那条人间正道。
11. 清明文化节在开封正式拉开帷幕
12. 示例:没有你们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铮铮铁骨,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你们用不屈不挠的大无畏,铸就祖国的辉煌!你们的英名永垂不朽,你们的精神万古长青!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古时还有寒食禁火、清明生新火的习俗——寒食禁火祭墓,清明新火踏青,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可知,“一开始就有怀旧悼亡、祭祀先贤的文化内涵”表述有误;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二第④段“当前,我们不仅要用实际行动,做到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更要真实地、真挚地讲好英雄故事,让英雄事迹点燃人们心中的精神火炬”概括可得:不仅要用实际行动,做到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更要真实地、真挚地讲好英雄故事,让英雄事迹点燃人们心中的精神火炬;
结合材料二第⑤段“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概括可得:把他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结合“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不少挑战和风险,需要跨过一个个坎、越过一道道沟。我们也要像英烈们一样去奋斗、像英雄们一样去搏击,为属于我们的事业不断拓宽那条人间正道”概括可得:要像英烈们一样去奋斗、像英雄们一样去搏击,为属于我们的事业不断拓宽那条人间正道。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结合“4月1日晚,202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启动仪式举行,为期15天的清明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概括可得:清明文化节在开封正式拉开帷幕。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观表达。开放试题,合理即可。
示例:烈士们,在你们的艰苦奋斗下,我们的祖国才能繁荣富强,才会有此刻完美的生活,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才会开得越来越旺盛,这些都是用你们鲜血换来的,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完成你们未了的心愿。
【三】(16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也,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崔食过半,父怒,欲挞①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然糠自照。同郡顾恺之②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节选自《南齐书·列传·卷五十四》)
[注]①挞:用鞭、杖等物打人。②顾恺之:东晋杰出画家、诗人,后文的宪之是他的孙子。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 (2)走送之 走:______
(3)及长 及:______ (4)见而异之 异:______
14.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
15. 两文主人公成年后都表现出明确的学习追求,请用原文语句填空。
【甲】文中宋濂成年后“______”; 【乙】文中顾欢长大后“______”。
16. 【甲】【乙】两文主人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分别是怎样克服的?请简要概述。
【答案】13. ①. 得到 ②. 跑 ③. 等到 ④. 对……感到惊异
14. (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2)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作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
15. ①. 益慕圣贤之道 ②. 笃志好学
16. 甲文宋濂战胜困难的方法:年幼时向藏书人家借书观看,并亲手抄录后送还;长大后到百里之外求学,向前辈们请教问题。
乙文顾欢战胜困难的方法:年幼时没有办法上学就在学堂墙壁后站着听;长大后一边种地一边看书,晚上还把糠点燃照着看书。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2)句意为:赶快跑着送还人家。走:跑;
(3)句意为:等到长大了。及:等到;
(4)句意为: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以是:因此;假:借;余:我;因:因而。
(2)重点字词:使:让;而:表顺承;归:回去。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①空:根据甲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意为: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可知,宋濂成年后表现出明确的学习追求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
第②空:根据乙文“及长,笃志好学。”意为:等到长大了,专心致志,勤奋好学。可知,顾欢成年后表现出明确的学习追求的句子是:笃志好学。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根据“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宋濂在年幼没有书看的时候,经常向别人家求借,并且亲手抄录后送还;
根据“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宋濂在成年后,面对没有名人硕师的苦恼,自己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前辈请教;
乙文根据“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可知,顾欢年幼时家贫不能上学,就自己在学堂墙壁后听书;根据“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然糠自照”可知,顾欢长大后一边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顾欢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作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了一大半,父亲很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见《黄雀赋》就没有打他。乡里有学堂,顾欢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壁后面倚着听,没有漏掉的。等到长大了,坚定志向,勤奋好学。母亲年纪大了,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一起交游,到了孙宪之处,和他们一起接受教育。
三、写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作家莫言说:“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错误不可怕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每个人对错误都十分惧怕,我也不例外。但是有一件事情让错误彻底改变了看法。其实错误并不可怕。
一次,爸爸妈妈外出。让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刚开始我还不愿意,在家里大吵大闹,可怜的枕头被我丢来丢去。我慢慢地平静下来。我心里想:“我要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好解我心头之气。”这时,善良的小天使钻了出来,小天使说:“你不可以这样子的。”我反驳道:“为什么?”“这样的话爸爸妈妈会骂你,会讨厌你的。”我听着听着觉得挺有道理的。就在这时邪恶的小恶魔钻了出来。对着小天使说:“你不要在这里妖言惑众了。小主人是不会听你的,小主人,不要听他的话,爸爸妈妈骂你又怎样,时间久了这些事情也就会被慢慢忘记的。”“两个说的都挺有道理的。还是让上天来决定吧,小公鸡点到谁,我就选谁。”小天使胜,1比0;再来点点羊羊,点到谁来当肥羊。小恶魔胜……最后,小恶魔以3比2的差距战胜了小天使。
我顺照天意,开始了我的破坏行动,“噼里啪啦”的声音开始回想起小天使对我说的话。我后悔了,我心想:“幸好这些破玩具我可以放在箱子里,反正妈妈也不会看我的破玩具的。”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了箱子,把那些破玩具一个劲的往里:收。在我着急收物品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妈妈的顶级香水,“怎么办呀!我这下可死翘翘了!”
“叮咚,叮咚”门铃声响起,我透过门看门外是爸爸妈妈,我心里就开始发慌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了扫帚,把碎破璃扫入垃圾桶。“叮咚,叮咚”门铃再次响过,我心里开始忐忑不安,怎么办呀,这香味太重了,消除不掉。我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团团转。门外传来了一阵声音:“快开门呀,孩子。”我终究还是开门了,我看见了爸爸妈妈提着我最爱的零食和最爱的玩具,笑着对我说:“没想到吧!”我的喉咙不知被什么东西堵住了,眼睛不知被撒了什么东西,眼泪哗啦哗啦的往下流。我一把抱住了爸爸妈妈坦白了一切。妈妈对我说“香水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诚实善良的心。”
这件事让我明白: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你坦诚去面对错误,错误就会倒下,从错中吸取教训,深刻反思,必然迎来黑夜后黎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一、审题立意。根据材料“作家莫言说: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可知,文章的整体立意是:犯错不可怕,只要带着反思爬起来就能拥有精彩人生。关键词:犯错、反思、爬起来。
二、选材。选取新颖的内容,增添感人的色彩。纵观历史,在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个错误的决定往往会改变历史,如果选择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来写,显然是高屋建瓴;也可以写,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错误的叛逆,如:父母让自己独自在家,自己故意把家弄得乱七八糟的错误;或者老师让自己去给花浇水,自己故意给花浇特别多的水,以至于花被淹死了;或者,和朋友约定一起玩,但朋友因故迟到了一会儿,自己故意也放他“鸽子”……写出独特的感受,会让读者感同身受;也可以写,偶然巧合的错误展示出美丽的心灵,会让人拍案叫绝;当然,跌倒后的爬起同样可以给人一些启迪。
三、写作思路。刻画错误的过程,表现人物的情感。选取一个特定的材料,有详有略地介绍事件的经过。我们要尽量挑选那些富于表现力的、波澜曲折的情节来写,注意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要学会调动笔墨,或让景物相衬,让景随情出,情因景生;或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的情感。注意段落间的衔接,做到自然有序。
四、文体。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性散文,谈谈对错误的认识将是别样的风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6,53,3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