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
展开
这是一份25,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任选一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古往今来,学者没有不热爱读书的。宋代苏东坡说:“读书万卷始通神。”多读书不仅有助于做学问,更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自身的狭隘,感受世界的丰富。对联“方尺大小藏尽古今千秋事,寸指厚薄容纳天地万物情”就是这个意思。
②好读书,还要读好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淘洗而传承下来的,保存了人类文明中真善美的火种,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充满歧路的选择中,拥有强大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更好地读书呢?首先,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读书就会有驱动力,就会系统化,而不是零散的。其次,读书贵在坚持。读书修身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无处不读,无时不读,无事不读,长久坚持,必有成效。另外,读书还要注意“三结合”。“_____”,读书要刨根问底,不能随声附和,要在琢磨和质疑上下功夫,将读与思相结合;“_____”,要学习圈点批注,记录读书心得,把读、写结合起来;朱熹强调“_____”,是说读书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要把“做”作为读书的着落,努力做到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④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在新的时代,阅读之旅更会美不盛收。“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读书传统,将得以绵延相传,生生不息。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狭隘(ài)B. 好读书(hà)C. 随声附和(hé)D. 着落(zhuó)
(2)上面语段中画线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潜移默化B. 刨根问底
C 美不盛收D. 生生不息
(3)结合上下文,依次填入第③段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A. ③①④B. ③①②
C. ①②③D. ①③④
【答案】(1)C (2)C (3)A
【解析】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C.随声附和(hé)——hè;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C.美不盛收——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故选C。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第一空:根据后面的“将读与思相结合”可知,应用:学而不思则罔,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二空:根据后面的“把读、写结合起来”可知,应用: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读与写的关系;
第三空:根据后面的“努力做到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可知,此处强调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性,应用: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故选A。
2.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古往今来,学者没有不热爱读书的。
B. 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淘洗而传承下来的,保存了人类文明中真善美的火种,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充满歧路的选择中,拥有强大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C. 有目标,读书就会有驱动力,就会系统化,而不是零散的。
D. 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D.语序不当,应将“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改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故选D。
3.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号青莲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 《醉翁亭记》“非丝非竹”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C. 鲁迅,我国文学家。代表作有《呐喊》《朝花夕拾》等。《故乡》选自《呐喊》。
D. 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苏轼,号东坡居士。
故选A。
4. 寒假来临,学校将开展假期托管服务,小文想参加,父母却认为没有参加的必要。面对此种情况,小文该如何说服父母?下列最得体的是( )
A. 爸爸妈妈,你就让我去吧,寒假托管有老师指导,我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请教。
B. 我就要去,我是为了学习,你们凭什么不让我去啊!
C. 寒假托管是为了缓解你们家长“工作家庭兼顾难”的问题,让“假期孩子无人看管”的状况得到改善,为了你们,我必须去。
D. 爸爸妈妈,我班上的同学大部分人都会参加,如果就我不去,那我多没面子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表达得体。
A.依据“寒假托管有老师指导,我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可知,小文把想要参加的理由说得清楚明白,表达得体。
B.“我就要去,我是为了学习,你们凭什么不让我去啊!”态度过于强硬,表不达得体。
C.依据“寒假托管是为了缓解你们家长‘工作家庭兼顾难’的问题,让‘假期孩子无人看管’的状况得到改善”可知,理由过于牵强,表不达得体。
D.“如果就我不去,那我多没面子啊”理由过于牵强,表达不得体。
故选A。
5. 按教材原文填空
中华文化长寿原因是简易思维。中华文化从根子上来说,是简易的、轻快的、朦胧的、优美的,不仅便于接受,便于背诵,更便于延续。你瞧,《诗经》开篇,“(1)___________,在河之洲”带着波影和鸟鸣,精简朴实,成了中华文化的起点之一。《论语》更是一段段简短、随兴、通俗的谈话,“(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教人学思结合,一点也没有端出任何理论架势,故作高深。璀璨的唐诗宋词更是大道至易至简。杜甫在《春望》中的“(4)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让我们的内心被诗人强烈的感时伤世之情深深触动,形象精炼,充满哲理意味;诗词如此,文章亦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6)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短短十二字,春夏之景全出。
【答案】 ①. 关关雎鸠 ②. 学而不思则罔 ③. 思而不学则殆 ④. 感时花溅泪 ⑤. 恨别鸟惊心 ⑥. 野芳发而幽香 ⑦. 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雎鸠、罔、殆、溅、幽、繁。
二、阅读(45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①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历合州判官部使者赵抃②惑于谮口③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后熟视其所为,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手版:笏板,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②赵抃:北宋名臣。③谮口:指别人诬蔑周敦颐的话。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通外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不蔓不枝/青树翠蔓
C. 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
D. 后熟视其所为/耳熟能详
(2)把下列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体现了【甲】文“花之君子”的什么形象?
【答案】(1)C (2)①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
(3)周敦颐不愿杀人以媚人,体现了甲文“花之君子”的正直形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动词,贯通/动词,明白;
B.不同,动词,长枝蔓/名词,藤蔓;
C.相同,名词,案件;
D.不同,副词,仔细、认真/熟悉;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语有:独,唯独;濯,洗。
②重点词语有:酷,残酷;争,争辩。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阅读感悟。
结合【乙】文划波浪线句子“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周敦颐不愿杀人以媚人,可见他是一个正直不苟的人,这与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莲花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相互牵连也不长枝节的正直形象相符合。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相互牵连也不长枝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应当就很多了!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他)担任合州通判时,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赵抃)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现在起算是了解你了。”
7. 阅读《植物也“聊天”》,回答问题
植物也“聊天”
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②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③研究发现,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花生和木薯为例,我们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④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邻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影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
⑤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电信号等)进行交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将罗勒栽种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长势就会变得更好。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化,这是植物的声信号在发生作用。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微弱的电信号,表示已经被采过蜜了。
⑥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菟丝子就是一个热情的“送信使者”,比如当昆虫侵害某植物的时候,该植物就发出抗虫信号,通过菟丝子将信号传输给其他植物,提醒它们戒备,增强抗虫力。
⑦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相邻的不同植物生长,就像是拿起武器发动战争。反之,则和。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限度减少竞争,而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科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也有亲疏观念并具备相应的辨识能力,对内相互协调,对外扩张领土。
⑧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增加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
(1)选文③﹣⑥段依次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指出下面一句话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相邻的不同植物生长,就像是拿起武器发动战争。
(3)第⑦段中“极力”一词不能删除,为什么?
(4)选出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④段写到花生通过释放氰化物和乙烯与其他植物交流。
B. 第⑦段写到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时可以增加产量。
C. 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拟人手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D. 文章的结尾指明了未来对“植物聊天”全新的研究方向。
【答案】(1)①植物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交流;②植物能通过发出物理信号进行交流;③植物能通过第三方的帮助进行交流。
(2)举例子,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
(3)“极力”是“用尽一切力量”的意思,起限制作用,准确说明了相邻而种、非亲缘关系的水稻之间的竞争之激烈,删除则无法准确说明这种竞争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第③段中的“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第⑤段中的“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电信号等)进行交流”,第⑥段中的“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提炼可得。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画线句列举小麦之间进行交流的实例,这是举例子。“就像是拿起武器发动战争”把小麦意志不同植物的生长比作一场战争,这是打比方。联系前句“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可知,生动形象的说明了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极力”是用尽一切力量的意思。根据第⑦段句子“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可知,这里指相邻而种、非亲缘关系的水稻种在一起时会用尽一切力量去侵入、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的生长,进而说明它们的竞争之激烈,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极力”就无法准确说明这种竞争程度。所以不能删除。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有误,结合“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可知,是木薯释放氰化物,花生释放乙烯,不是花生释放氰化物和乙烯;
B.有误,结合“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可知,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会避开彼此,而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会互相竞争、抑制对方生长,不会提高产量;
D.有误,结合“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增加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可知,这是现在发生的事情,不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苹果长了耳朵
朱成玉
①在医院陪护岳母的时候,我见到了邻床那个患了肺癌的中年女人。因为化疗,她的头顶光光的,脸上却不像其他病人那样愁苦,反而常常挂着笑容,仿佛在灰恹恹的病房里,忽然冒出来一抹春色来,让我不禁眼前一亮。她跟我们聊天,说她曾经有一架很漂亮的钢琴,并教会了很多孩子弹钢琴,有的孩子还拿过奖呢!她骄傲地给我们看她修长的手指——那双白皙修长的手上面布满了针孔。
②和她熟络后,知晓了为了给她治病,丈夫把她的钢琴卖掉了,同时卖掉的还有房子。丈夫让她安心治病,说钱还可以慢慢再挣。她说自己很幸福,没有像被虫蛀的苹果被抛弃,说如果上苍怜悯她,让她再多活几年,她一定好好地为丈夫和孩子多做几顿美味的食物,为他们弹世上最好听的曲子。
③女儿去看她,手里拿了一个大大的苹果。那个大约五六岁的孩子很是乖巧可爱,她举着手里的苹果说最大的要给妈妈吃。
④看着妈妈大口大口地吃掉整个苹果之后,孩子说她对着苹果许了一个愿望,就是妈妈可以早点儿好起来,陪她一起吃饭,一起弹琴,一起手拉着手,回家。
⑤“妈妈,你说,苹果会听到我心里的话吗?”小女孩天真地问。
⑥“会的,因为苹果长了耳朵,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女人说着,在女儿的小脸蛋儿上亲了一下。小女孩开心地笑了。
⑦夜里,女人接连不断的咳嗽声似把夜撕成一块块布片。我看到她强忍着病痛下了地,到走廊里,又进了消防通道。那里僻静,她大概是想着能隔一点儿音吧?她怕自己的咳嗽声,吵到了同病房里的人。
⑧女人的咳嗽声在走廊里若隐若现地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她轻轻地推开病房门回来。看见我睁着眼睛,她苍白的脸上充满了歉意:“对不起啊,害你没睡好觉。”
⑨病入膏肓,还在替别人着想。我心里一酸:她是多好的一颗没有被虫蛀的苹果啊,上苍为什么偏偏就把厄运给了她呢?
⑩天亮后她的丈夫和女儿又是很早地给她送饭来,见她难得地睡着,他们父女俩蹑手蹑地坐到她身边。
⑪疼痛似乎在睡着的女人身上狠掐了一下,她倏地醒了,丈夫马上帮她踩背,小女孩也在一边帮她揉着胳膊,他们像是要把疼痛从她身体里挤出去。
⑫小女孩亮着嫩嫩的小嗓子说:“妈妈。你看我自己梳的头,好看吗?”
⑬女人立刻笑着说:“好看,我的宝贝是天底下最美的宝贝!”
⑭她坐起来,把女儿抱在怀里,在她耳边小声嘀咕了几句。然后,他们彼此会意地眨眨眼睛,拉了钩!
⑮一天一天,女人在无边的疼痛里熬着,刚挺过一阵,接着又来了更猛烈的下一阵。疼痛让她常常满头大汗,看着让人揪心不已。她却总是咬着牙说:“孩子还等着我和她手拉着手回家呢!”拉着孩子的小手回家,这在平常是多么司空见惯的场景!可是在她,已渐渐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她最终还是离去了。那个早晨,小女孩的眼泪成串成串地掉下来,却一直没有哭出声。我看到她紧咬着嘴唇,小小的身影孤独而无助地站在医院的走廊里,就怜惜地走过去,蹲下身问,那一天,妈妈在你耳边说了什么?
⑯她眼睛里闪着倔强的泪花,说,妈妈告诉她,记得每天一定要吃一颗苹果,想对妈妈说的话都可以对苹果说。吃完了苹果,妈妈不论在哪里,都听得到她说的话。
⑰我愿意相信这个美好的约定。小女孩深信不疑。因为我看到,她正把一颗苹果搂在怀里——那是心脏的位置。而那颗又大又圆的苹果,一定是她许了愿的苹果,长了耳朵的苹果。
8. 在女人患肺癌后,她的丈夫、女儿为她做了哪些事?
9. 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仿佛在灰恹恹的病房里,忽然冒出来一抹春色来,让我不禁眼前一亮。(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2)疼痛似乎在睡着的女人身上狠掐了一下,她倏地醒了。(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10. 请你揣摩第⑭划线句子中女人的心理,为她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她坐起来,把女儿把怀里。
11. 文章多次提到苹果,请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12. 请分析结尾段的妙处。
【答案】8. ①丈夫卖掉钢琴、房子为她治病。②女儿把最大的苹果给她吃并许愿让妈妈好起来。③每天很早来送饭并帮她踩背、揉胳膊。④女儿自己梳头,不让妈妈担心自己。
9. (1)“春色”原意为春天的景色,此处指女人脸上常常挂着的笑容,使灰恹恹的病房里有了如春天般的明亮气息。“春色”一词包含着作者的惊喜和敬佩,表现出女人面对疾病时的乐观坚强精神。(2) “掐”的本义是使劲捏或截断。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病痛的尖锐,表现了女人被疼痛折磨的程度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女人遭遇不幸的同情。
10. 示例:亲爱的女儿,你那么可爱懂事,妈妈多么希望能陪你一起吃饭,一起弹琴,一起手拉手回家啊,以后在没有妈妈陪伴的日子里,你一定要健康快乐成长。
11. ①“苹果”是中年女人乐观坚强精神的象征。女人说自己很幸福,将自己比作没有被抛弃的“被虫蛀的苹果”。②“苹果”是中年女人美好心灵的象征。女人已病人膏肓,还替病房里的其他病人着想,在“我”看来,她是一颗美好的“没有被虫蛀的苹果”。③“苹果”是孩子对妈妈身体健康的美好希冀。孩子将自己祝愿妈妈早日康复的话讲给了苹果,妈妈告诉孩子苹果有耳朵。④“苹果”让母女的爱有了寄托。女人去世后,孩子吐露和妈妈关于苹果的约定。
12. 总结全文,点题,含蓄地写出了女孩对母亲的祝福和思念,以及“我”的感动和美好祝愿,震撼人心,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②段“和她熟络后,知晓了为了给她治病,丈夫把她的钢琴卖掉了,同时卖掉的还有房子”可知,丈夫为了给她治病,买了钢琴和房子。
根据第③段“她举着手里的苹果说最大的要给妈妈吃”,第④段“孩子说,她对着苹果许了一个愿望,就是妈妈可以早点儿好起来”可知,女儿把最大的苹果给妈妈吃,并许愿希望妈妈早点儿好起来。
第⑩段“天亮后,她的丈夫和女儿又是很早地给她送饭来”,第⑪段“丈夫马上帮她踩背,小女孩也在一边帮她揉着胳膊,他们像是要把疼痛从她身体里挤出去”可知,丈夫和女儿每天给她送饭,并为她踩背、揉胳膊。
第⑫段“小女孩亮着嫩嫩的小嗓子说:‘妈妈,你看我自己梳的头,好看吗?’”可知,女儿学会自己梳头,不让妈妈担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析字。
(1)“春色”指春天的景色,而根据“因为化疗,她的头顶光光的,脸上却不像其他病人那样愁苦,反而常常挂着笑容”可知,此处的“春色”是指临床女人的微笑,为死气沉沉的病房里提供了一抹春天明亮的气息。结合“让我不禁眼前一亮”可知,作者对女人的坚强、乐观表示惊喜,也体现了作者对女人的佩服。
(2)“掐”指用指甲按或截断,第⑪段“疼痛似乎在睡着的女人身上狠掐了一下”中说病痛掐了女人一下,可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说明了疼痛之尖锐;“她倏地醒了”表明疼痛程度之大,表现出了作者对女人的同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由女儿自己梳头,让妈妈不要担心自己,女人对女儿充满宠溺可见,女人不忍心离去,希望还能陪伴女儿。“她坐起来,把女儿抱在怀里”是对女儿的爱,也是对女儿的一种安慰。能够从女人对女儿的爱和安慰,以及去世后对女儿的希望进行回答即可,要站在女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进行表达。
示例:女儿,你真是妈妈的小棉袄,这么小就能自己梳头了,你多么优秀啊!妈妈真希望能无时无刻陪伴着你,陪着你玩耍、弹琴、一起手拉手回家,但妈妈知道很难做到了,希望在以后没有妈妈的日子里,你能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苹果”一词起到的作用应根据“苹果”所发生的事件去思考。全文围绕“苹果”讲述了三件事情,贯穿全文,属于文章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根据第②段“她说自己很幸福,没有像被虫蛀蚀的苹果一样被抛弃”可知,女人将自己比作被虫蛀了的苹果,但自己没有被抛弃,表明了女人的幸福,是女人坚强、乐观的精神。
根据文中第④段“孩子说她对着苹果许了一个愿望,就是妈妈可以早点儿好起来”,可知:苹果寓意平安,女孩希望母亲赶快好起来;
第⑦段“我看到她强忍着病痛下了地,到走廊里,又进了消防通道。那里僻静,她大概是想着能隔一点儿音吧?她怕自己的咳嗽声,吵到了同病房里的人”可知,女人已病入膏肓,但还怕打扰同病房的人休息,可见其心灵之美好,“苹果”正象征着这种美好。
根据文章第⑯段“她眼睛里闪着倔强的泪花,说,妈妈告诉她,记得每天一定要吃一颗苹果,想对妈妈说的话都可以对苹果说。吃完了苹果,妈妈不论在哪里,都听得到她说的话”,可知:苹果在文中成了母女沟通的桥梁,让她们的爱有所寄托。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结合第⑯段“她眼睛里闪着倔强的泪花,说,妈妈告诉她,记得每天一定要吃一颗苹果,想对妈妈说的话都可以对苹果说。吃完了苹果,妈妈不论在哪里,都听得到她说的话”可知,“因为我看到,她正把一颗苹果搂在怀里——那是心脏的位置。而那颗又大又圆的苹果,一定是她许了愿的苹果,长了耳朵的苹果”含蓄地写出了女孩对母亲的祝福和思念,“我愿意相信这个美好的约定”写出了“我”的感动和美好祝愿,震撼人心,令人回味无穷。结构上,总结全文,与标题“如果苹果长了耳朵”相照应。
13. 阅读《戒躁求静》,回答问题。
戒躁求静
①《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晋郑之间有一个性情十分暴躁的人,他射靶子,射不中靶心,就把靶子的中心捣碎:他下围棋,败了就把棋子咬碎。人们劝告他说:“这不是靶子和棋子的过错,你为什么不认真想一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他听不进去,最后因脾气暴躁而死亡。现实生活中因脾气暴躁、性情浮躁而导致不良后果者很多:因躁而人生受挫者有之;因躁而事业致败者有之;因躁而断送性命者有之……由此可见,“躁”有百害而无一利。与之相反,“静”在生活中却能使人充满宽容、豁达,并透出浩然之气、容人之量。所以,遇事戒躁求静、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②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净化心灵能平心应物,于人于己以静观之,既能宽容别人又能宽容自己;既不唯我至上又能悦纳自己。得意时不忘形、不失自我,失意时不沮丧、不自哀。净化心灵能有恬淡之心情,方能清心寡欲。清心才能心境安宁,性情平和;寡欲方能豁达开朗,不为杂念所烦。有清心寡欲之心方能静心思远、平心静气,遇事不急不躁,就能体健身旺。
③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东汉时的刘宽就是一个忍躁不乱行事,于人于事有从容风度的人。a汉桓帝时,他由一小小的内史升为东海太守,后来又升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宽容他人。他的夫人想试试他的忍耐性,有一次正赶着上朝,时间很紧,刘宽衣服已经穿好,夫人让女仆端着肉汤给他,故意把肉汤打翻,弄脏了刘宽的衣服,女仆赶紧收拾盘子,刘宽表情一点不变,还慢慢地问:“烫伤了你的手没有?”他的风度源于他高尚的人格。
④静是一种人生境界。b人生是一首歌,静对生活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人的一生犹如一年四季,不可能春意永驻,一生的经历也总充满曲折,成功犹如温馨的春风,失败犹如冬天的霜雪。但无论面对的是春风还是霜雪,难能可贵的是那种充满“静”的境界。《菜根谭》中有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失为戒躁求静的典范。
⑤生活宛如一条小溪,有青春的碧波,更有曲折的沧桑,尤其在面对沧桑之时,追求一份“静”的心情会使你宽容、豁达、泰然自若。生活中以“静”相伴,淡然处之,优美的乐章会更加绚丽多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开篇引入《郁离子》中记载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分别指出文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4)请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做到“戒躁求静”。
【答案】(1)遇事戒躁求静、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2)引出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a运用举例论证,论证“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b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充分有力地论证了“静是一种人生境界”这一观点,进而论证本文中心论点。
(4)我们可以首先平心应物、宽容他人、清心寡欲,达到身心健康,然后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冷静和从容,最后淡然处世,泰然自若,享受人生的美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炼。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根据第①段“由此可见,‘躁’有百害而无一利。与之相反,‘静’在生活中却能使人充满宽容、豁达,并透出浩然之气、容人之量。所以,遇事戒躁求静、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遇事戒躁求静、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本文第①段通过讲述《郁离子》中的一个因暴躁而死的人的故事,强调脾气暴躁的严重后果;结合第①段“现实生活中因脾气暴躁性情浮躁导致不良后果者很多,因躁而人生受挫者有之;因躁而事业致败者有之”可知,文章首段还引出了现实生活中因暴躁而受挫失败的现象;结合“由此可见,‘躁’有百害而无一利。与之相反,‘静’在生活中却能使人充满宽容、豁达,并透出浩然之气、容人之量。所以,遇事戒躁求静、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可知,引出文章中心论点;列举故事还有利于引起读者的思考并激发其阅读兴趣。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结合“汉桓帝时,他由一小小的内史升为东海太守,后来又升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宽容他人。他的夫人想试试他的忍耐性,有一次正赶着上朝,时间很紧,刘宽衣服已经穿好,夫人让女仆端着肉汤给他,故意把肉汤打翻,弄脏了刘宽的衣服,女仆赶紧收拾盘子,刘宽表情一点不变,还慢慢地问:‘烫伤了你的手没有?’他的风度源于他高尚的人格”明确运用举例论证,论证“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结合“人生是一首歌,静对生活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人的一生犹如一年四季,不可能春意永驻,一生的经历也总充满曲折,成功犹如温馨的春风,失败犹如冬天的霜雪。但无论面对的是春风还是霜雪,难能可贵的是那种充满‘静’的境界”可知,运用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把“人生”比作“一首歌”,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年四季”,把“成功”比作“温馨的春风”,把“失败”比作“冬天的霜雪”,生动形象地论证“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根据“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能够使人平心应物、宽容他人、清心寡欲,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静也是一种和谐的人格,能够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冷静和从容。同时,静还是一种人生境界,能够让人淡然处世,泰然自若,享受人生的美好”几个分论点,结合自己实际谈做法即可。
示例:生活中我们要心平气和待人接物,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冷静从容,让自己享受安逸平和的生活。
三、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4. 命题作文。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上,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请以“开在心中的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例文:
开在心中的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沃土,那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朵,它们或明或暗,或艳丽或淡雅,但每一朵都独一无二,每一朵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在我心中,也有一朵特别的花,它名为“坚韧之花”。
那是一次艰难的挑战,我报名参加了一场全市的数学竞赛。那时的我,数学成绩虽然不差,但离全市的顶尖水平还差得很远。然而,我却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挑战,我想用这次竞赛来检验自己的实力,也想用这次竞赛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备赛的日子里,我沉浸在数学的海洋中,白天黑夜,我都在解题、思考、总结。有时,我会因为一道难题而陷入深深的困惑,甚至想要放弃。但每当这时,我心中的那朵“坚韧之花”就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提醒我坚持下去,告诉我只有经过磨砺,才能开出更美的花朵。
竞赛的日子终于来临,我坐在考场上,面对着那些看似复杂无比的题目,我没有感到恐惧,反而充满了期待。我知道,这是我展现自己,也是我心中那朵“坚韧之花”绽放的时刻。我全神贯注地解答每一道题,每一道题目都像是对我的考验,而我则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迎接这些考验。
最后,当我拿到竞赛成绩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成功了。虽然没有获得冠军,但我超越了自己,我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和犹豫。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我心中的那朵“坚韧之花”已经开得如此鲜艳,如此耀眼。
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想起那朵“坚韧之花”。它提醒我,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只要我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开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朵。
开在心中的花,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让我们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都有这样一朵花,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以“开在心中的花”为题,要求考生通过记叙文的形式,描绘出那些在心中生根发芽、绽放美丽的花朵。在审题立意上,首先需明确“花”的象征意义,它并非指自然界中的花卉,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品质或情感。如友善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等,这些花朵均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美好品质。立意应围绕这些花朵如何在心灵沃土上生根发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心灵世界。
2.选材构思。在选材构思上,考生可以选取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经历,或者是触动心灵的瞬间,作为文章的主要素材。例如,可以描述一次克服困难后,坚强之花如何在心中绽放;或者是在与人为善的过程中,友善之花如何温暖了彼此的心灵。在叙述这些经历时,应注重情感的真实与细腻,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文章结构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先总体描述心中的花朵及其意义,然后分述不同花朵在心中的生长过程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最后总结这些花朵如何共同构成了个人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在叙述过程中,可以穿插适当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15. 材料作文。
近日,“爬山惊现全程电梯”的话题引发关注。相关视频显示,笔直的扶梯搭架在山石间,电梯底部有钢柱作为支撑,游客站在电梯上便可观赏周围风景,一路被送至较高位置。景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上山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先坐索道再乘电梯,几分钟登高;另一种是完全自主爬山,但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传统的靠双脚甚至双手凭借不屈精神、坚韧毅力爬山的方式被改变了,变成了只要站着,一步都不需要动也能“一览众山小”的“懒人模式”。
有人认为,爬山的意义不就在“爬”么,没有体会到登山的艰难过程,自然无法理解登山的乐趣,无法与登山文化共鸣。
上述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登,得来成功最踏实;不必拘泥形式,效率最重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例文: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决策。有时候,我们会受到外界的影响,盲目追求所谓的成功标准,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特点。然而,真正能够让我们获得满足和成功的,往往是那些适合自己的选择和决策。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个观念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学习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有些人喜欢独自钻研,而有些人则更善于与他人合作讨论。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工作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倾向和擅长领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表现,实现个人价值。
然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深入的了解,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拒绝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地追求与众不同。相反,它强调的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也可以更加享受生活的乐趣。
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做出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快乐。让我们勇敢地追求适合自己的东西,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材料围绕“爬山惊现全程电梯”的话题展开,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登山方式,并引发了关于传统登山方式与“懒人模式”的讨论。因此,写作时应从材料中提取出关于“传统登山方式的价值”与“效率与形式选择”的核心议题,并明确表达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
2.选材构思。在选材上,可以选择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选取一些传统登山者通过不懈努力最终登顶的故事,强调坚持与毅力的价值;同时,也可以提及一些使用电梯登山的人们的感受,分析他们是否真正失去了登山的乐趣。此外,还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讨论效率与体验之间的平衡。写法上,建议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注意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同时,语言要流畅,表达要准确,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自己的观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中考核心素养考察模拟测试(二)语文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中考核心素养考察模拟测试(二)语文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教材原文填空,把下列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