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37816/0-171578766441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37816/0-171578766445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37816/0-171578766448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80多年前,清华大学出的一道入学考试题的题目叫作“孙行者”,是一个对仗题的上联,要求应考者对出下联。结果大都交了白卷,个别才思敏捷的对了“韩退之”,算是沾了点边儿。参考答案是“祖冲之”。
①根据对仗的要求看,②这个题目和答案确实不错,③尽管从意义上、语音上、结构上去衡量,④上下都是对得极为工整的。“孙行者”是文艺作品中的可爱形象,他能七十二变,神乎其神;“祖冲之”是广为传颂的历史人物,他在数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从字面上看,“孙”对“祖”,对得很巧,“行”对“冲”,一个缓缓的动作对一个激烈的动作,对得颇工。从音律上看,三个音节对三个音节,且“孙行者”三字为平平仄,“祖冲之”三字为仄仄平,对得极为和谐。 ,“孙”和“祖”都是名词,“行”和“冲”都是动词,“者”和“之”都是虚词,一一相对,熨帖自然,都是一个人的名字,且都是主谓结构,对得( )。
分析了这副对联,就可看出对仗句的基本要求:章义、音节、语法结构等都一一相对。对偶,或反对,或正对,或串对,一般以反对为佳,而且对得越工整越好。写对仗句不仅要斟酌词义,还要斟酌语音——声韵调和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只有这些都考虑到了, 。
律诗就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句, ,就成了失对。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白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以及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都是对仗工整、( )的佳句。另外,还有很多构思精巧、寓意深刻的谚语,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等,如果不是对偶工整,恐怕流传就会大受影响了。我们还可试想,如果苏州园林沧浪亭前那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子和拙政园里那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都不存在了,那里还会有那么多( )的游客吗?很多人千里迢迢去昆明登大观楼,如果没有那副写景抒情、忆历史、述现实的举世闻名的长联,恐怕许多游客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兴味了。
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语病,请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在文段中三个括号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滴水不漏 脍炙人口 念念不舍B.天衣无缝 脍炙人口 流连忘返
C.天衣无缝 朗朗上口 念念不舍D.滴水不漏 朗朗上口 流连忘返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请借鉴第二段对“孙行者”“祖冲之”的分析方法,从意义、音律、语法结构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如何做到对仗工整的。
5.有人建议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如果昆明大观楼没有了那副写景抒情、忆历史、述现实的举世闻名的长联,游客还会有那么大的兴味,千里迢迢前往吗?”,你认为原文和改句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在春联里的春景
魏邦荣
“过新年,贺新年,大门两边贴春联。过年啦,贴花啦,满窗子,都红啦。”
很喜欢此类乡土味的儿歌,这些来自民间的歌谣,唱出了春节的喜庆。人们通过一副副春联,表达对春天的热烈憧憬、对天地人的美好祝福。
春联,算得上中国人集体创作的最有年代感的抒情诗了。记载于“敦煌遗书”里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为唐人刘丘子撰联。这副春联用“半满阳光,万物初开”表达了在立春之日,古人渴望阳光盈怀,祈愿时序顺进的心愿。
千百年来,这种渴望与祝愿,历经历史兴衰,任凭风吹雨打,一直生长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王安石在《元日》一诗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出在北宋时期,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门神)的盛况。
时至今日,人们撰联,眼里的世界,歌咏的对象,表达的心意,可供选项要比古人丰富得多,但许多人家、店铺迎春贴出的“框对”上,依然能看到《元日》之类诗词的印记,如“万家腾笑语,四海庆新春”“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喜鹊登枝盈门喜,春花烂漫大地春”……
看看身边的世界,回望身后的历史,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对一个节气节日,对自己的文字文化,怀有如此真挚、如此持久的热爱与深情。
每年春节,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我喜欢穿行于大街小巷,读不同人家、各种店面挂出的春联,一条条鲜艳的红纸,烘托着充满祝福的文字,让我时常联想起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好的春联,应该是一幅幅有人间烟火气的风俗画,蘸满喜悦的笔墨意境里,有问候,有祝福,有期盼,有憧憬;有草木山川,有五谷鸟兽,有锣鼓喧天,有风雨雷电。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春景,生长在每个人的心里,这样的年味,才称得上是欢欢喜喜过大年。
我记忆中的过年序曲,从一碗浓香的腊八饭与写一副副鲜红的春联开启。
吃过香甜的腊八饭,父母会喜悦地让我赶集办年货,买几张红纸写对联、剪窗花。村庄里有几个写春联的人,其中一位是经历过旧社会的私塾先生。老先生戴着石头眼镜,提笔写字之前,喉咙用力吭一声,喉管重重动一下,闭目凝神一会儿。这个时候,再淘气捣蛋的孩子,顷刻间安静了下来,生怕弄出声响,将老人家架在鼻梁上的石头眼镜“震”了下来。院外的鞭炮声响了,厨房里饭菜的香味飘了过来,老先生不急不忙,一副一副书写着年年相似又岁岁不同的对联。“狗守太平岁,猪牵富裕年”,“人勤三春早,地肥五谷丰”,“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幸福长”,每写完一副,老先生都要用方言吟诵一遍。
你想象一下,荒寂了一个冬季的村道上,跑来几个手执春联喧响的孩童,仿佛春天已经在轻拍人们的窗户了。
这些悬挂在家家户户门框上的春联,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年俗,是我最初的文学启蒙。在我上大学、当教师的那些年,每到寒假,总要惦记着回老家、写春联。为了让上门请对子的人满意而归,我得早早酝酿各类春联的内容。如此几年,便有了一些撰联的体悟,若想写出几副好对联,要向书本历史学习,还要熟稔当下的市井生活,每家每户的“幸福观”,在民俗风情的长河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说到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位叫梁章钜的清代学者,他历经数载编纂《楹联丛话》,在前人工稳、工切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巧、工敏、工妙、工绝等理念,把楹联艺术提升到了一定的美学境界。梁章钜还是一位撰联高手,比如“地价不妨多,明月清风本无价;物情何足校,近水遥山皆有情”,形式美、意趣佳、思想深,体现了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这联若挂在今天的微信朋友圈,会成为超级吸粉的那一款。
品读撰联人的作品与趣事,我发现,陪伴自己一路走来的春联,竟然美得无与伦比!被誉为“天下神对”的清人李元度,一年除夕回湖南平江县城老家度岁,见岳父家的“济世堂”生意一贯兴隆,便提笔自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副春联真是妙绝,我在多家中医馆、药店见到过。李元度的祝福与心怀,跨越了时空,在医者与患者的心里,长出了人间最美的风景。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啊,在春节与春联里,生长着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最美的春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民俗,体现了中国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联给予中国人文化和精神上的熏陶。
B.作者由春联联想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为了说明好的春联应该是一幅有人间烟火气的风俗画。
C.文中“再淘气捣蛋的孩子,顷刻间安静了下来,生怕弄出声响”,着重表现了私塾先生的守旧古板。
D.作者多处引用古人诗词对联,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文学内涵和艺术魅力,使文章富有历史文化底蕴。
7.文章画线处提到“我们要感谢一位叫梁章钜的清代学者”,请结合文本分析感谢他的原因。
8.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长在春联里的春景”中“春景”的丰富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注]
迟子建
这年冬天,一个叫何宝林的男人骑着驯鹿来到我们营地,他是来请妮浩的。他十岁的儿子得了重病,高烧不退,不能进食,何宝林让妮浩去救救他的孩子。一般来说,萨满是乐意去帮助人除病的,妮浩嘴上答应着去,可她的眉头却是蹙着的。鲁尼以为她担心孩子,就安慰她,说他一定能把果格力和交库托坎照应好。妮浩带着她的神衣和法器上路前,没有理睬在火塘边玩耍的交库托坎,而是把果格力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里泪光闪闪的。她离开营地很远了,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很舍不得的样子。
自从果格力出生后,妮浩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开始的两天,他还不太想念妮浩,他跟着鲁尼在雪地上学熊斗舞,快乐极了。后两天的时候,他就开始朝鲁尼要“额尼”(妈妈)了,他说额尼是他的,为什么要被别人给领走?鲁尼告诉她,额尼是给小孩子看病去了,她很快就会回来。果格力开始像山猫一样地上树,说是要爬到上面看看路上有没有额尼的影子。就在妮浩要回到我们乌力楞(营地)的那个时刻,果格力爬上了营地附近最高的一棵松树。他刚在一簇大枝桠上坐定,一只乌鸦幽灵般地出现,扑棱棱地飞向他,果格力伸出手去捉乌鸦,乌鸦一耸身向着天空去了,而他则倾着身子跌落下来。那是上午的时光,我正站在营地上,迎候着归来的驯鹿。果格力坠地的过程我看得真真切切的。他看上去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鸟,从上面张着臂膀呼喊着掉了下来。他留给人间的最后呼唤是:额尼啊——
血肉模糊的果格力被抱回希楞柱的时候,妮浩回来了。她一进来就打了一个激灵。她看了看果格力,平静地对我们说,我知道,他是从树上摔下来的。妮浩哭着告诉我们,她离开营地的时候,就知道她如果救活了那个孩子,她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妮浩说,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
那你可以不去救他啊,我哭着说。
妮浩凄凉地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妮浩亲手缝了一个白布口袋,把果格力扔在向阳的山坡上了。她在那里为果格力唱着最后的歌谣
孩子呀,孩子,
你千万不要到地层中去呀,
那里没有阳光,是那么的寒冷。
孩子呀,孩子,
你要去就到天上去呀,
那里有光明,
和闪亮的银河,
让你饲养着神鹿。
凿冰化水,是冬天必不可少的一件活。我们用冰钎凿开河面上的冰,把它们装到桦皮桶或者口袋里。如果营地离水源近,就直接提回驻地。如果离得远,就需要驯鹿把冰驮运回来。那个冬天,鲁尼和妮浩就像疯了一样,每天都要去水源地凿冰,不管多远的路,他们也不用驯鹿驮冰,而是凭自己的力气把它们运回来。他们喜欢晚饭后出去凿冰,一趟,两趟,三趟地去,一直到月亮向西了,他们才精疲力竭地回到希楞柱,倒头便睡。他们似乎想在凿冰中把漫长的夜晚给消磨掉。营地前堆着高高的冰垛,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这冰垛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好像无数宝石在闪闪发光。我常见妮浩呆立在冰垛前垂泪。
……
一九九八年初春,山中发生了大火。火是从大兴安岭北部的山脉蔓延而来的。那些年春季干燥,风大,草干,常有火灾。有的是雷击火,还有的是人吸烟时乱丢烟头引发的。很久以来,为了防止烟头可能会毁掉森林,我们发明了一种烟:口烟。它是碾碎的烟丝、茶以及碳灰三样东西调和而成的。这样的烟不用火,把它们捏出一点,塞到牙床上,口中一样有烟味,也能起到提神的作用。每到春夏时节,我们就用口烟代替香烟。
那场大火是由两个林业工人吸烟时乱扔烟头引发的。那时我们刚好搬迁到额尔古纳河畔,火龙席卷而下,森林中烟雾腾腾,从北部逃难过来的鸟儿一群群地飞过,它们惊叫着,身体已被烟火熏成了灰黑色,可见火势的凶猛。
妮浩就是在这个时候最后一次披挂上神衣、神帽、神裙,手持神鼓,开始了跳神求雨的。她的腰已经弯了,脸颊和眼窝都塌陷了。她用两只啄木鸟作为祈雨的道具,一只是身灰尾红的,另一只是身黑额红的。她把它们放在额尔古纳河畔的浅水中,让它们的身子浸在水中,嘴朝天上张着,然后开始跳神了。
妮浩跳神的时候,空中浓烟滚滚,驯鹿群在额尔古纳河畔垂立着。鼓声激昂,可妮浩的双脚却不像过去那么灵活了,她跳着跳着,就会咳嗽一阵。本来她的腰就是弯的,一咳嗽,就更弯了。神裙拖到了林地上,沾满了灰尘。我们不忍心看她祈雨时艰难的样子,于是陆陆续续来到驯鹿群中央。除了依莲娜和鲁尼,谁也没有勇气把祈雨的仪式看完。妮浩跳了一个小时后,空中开始出现阴云;又跳了一个小时后,浓云密布;再一个小时过去后,闪电出现了。
妮浩停止了舞蹈,她摇晃着走到额尔古纳河畔,提起那两只湿漉漉的啄木鸟,把它们挂到一棵茁壮的松树上。她刚做完这一切,雷声和闪电交替出现,大雨倾盆而下。妮浩在雨中唱起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她没有唱完那支歌,就倒在了雨水中。
额尔古纳河啊,
流到银河去吧,
干旱的人间……
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
妮浩祈雨的情景,让依莲娜难以忘怀。她对我说,在那个瞬间,她看见的是我们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激荡人心。她说一定要把那种情景用画展现出来。她先是用皮毛画来表现,但做到一半的时候,她说皮毛太轻佻了,还是油彩凝重。于是,她又把画布固定在木板上,开始用画笔蘸着油彩作画了。她画得很慢,很动情,常常画着画着就要哭出声来。
依莲娜的那幅画,一画就是两年。
那幅画很有气魄,上部是翻卷着浓云的天空和被烟雾笼罩着的黛绿的青山,中部是跳神的妮浩和环绕着她的驯鹿群。妮浩的脸是模糊的,但她所穿的神衣和神裙却是那么逼真,好像风儿轻轻一吹,那些闪光的金属饰片就会发出响声。画的底部,是苍凉的额尔古纳河和垂立在岸边的祈雨的人们。
(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希楞柱,鄂温克族人过流动性狩猎生活时住的房子。妮浩,鲁尼妻子,最后一位萨满(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果格力和交库托坎是妮浩与鲁尼的两个儿子,依莲娜是“我”的外孙女。文中的“我”是鲁尼的姐姐。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妮浩临行前“把果格力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里泪光闪闪”“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百般不舍,暗示着妮浩已预知不祥。
B.鲁尼和妮浩晚餐后一趟趟地去凿冰,凭力气把它们运回来,这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他们排遣悲伤、缓解丧子之痛的方法。
C.“我们”用口烟代替香烟,这不仅看出鄂温克人的智慧,也与林业工人乱扔烟头形成对比,表现出他们对森林的珍惜与热爱。
D.妮浩以啄木鸟为道具,把它们放到浅水中,跳神祈雨,作者以此说明鄂温克人有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并与现代文明有较大差距。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是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叙述者,这样设计可使故事更真实可信,读者有亲切之感,更易与小说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B.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重前后呼应,如妮浩“离开营地很远了,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与得知儿子死讯后的平静相呼应,突出地展现了神力之威。
C.本文描写细腻,阳光下的冰垛发出光芒,好像无数宝石在闪闪发光”,冰与光、寒与暖,细致的描写不但具有画面感,还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D.小说用依莲娜的画作为结尾,不仅展示了一场求雨活动,更展现了鄂温克人百年的风雨,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11.有人评价妮浩萨满“用生命,唱响神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2.“非现实性”描写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窦娥冤》中“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与本文妮浩“跳神治病”“跳神祈雨”都不符合生活常理,属于“非现实性”描写。试结合文本,从形象、主题、阅读效果三个角度分析两部作品“非现实性”描写各有何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得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謇谔之辈,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谓之为朋党,虽忠信而可疑;谓之为至公,虽矫伪而无咎。强直者畏擅权之议,忠谠者虑诽谤之尤。正臣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荧惑视听,郁于大道,妨政损德,其在此乎?故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盖为此也。”
太宗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诚信》,有删改)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兹A厥后B渐恶C直言D虽或勉强E有所容F非复G曩时之H豁如。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文中指好,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的“善”意思相同。
B.为,文中指治理,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的“为”意思不同。
C.何由,文中指从哪里,与《岳阳楼记》的“吾谁与归”的“谁与”结构相同。
D.向,文中指如果,与《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的“向”意思不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上书请求唐太宗假装发怒找出朝堂之中的奸佞之人,唐太宗直接拒绝了。
B.魏征认为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不能偏废。
C.魏征认为,唐太宗在太平盛世下已经不再接受正臣的谏言,这将导致国家的毁灭。
D.从最后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项羽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努力推行仁信。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直者畏擅权之议,忠谠者虑诽谤之尤。
(2)仁、义、礼、智、信,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轻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B.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
C.内臣就是宦官。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通过宦官们夸耀着自己的身份到神策军里去赴宴,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D.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社会不公,把这首诗歌的思想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8.前人评价此诗“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19.(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2)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
(3)杜甫的《登岳阳楼》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 , 。
(4)《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中,化用杜牧《泊秦淮》借古讽今的句子是 , , 。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闻天曾言:“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到,“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联系实际,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①改为:“根据对仗的要求”或“从对仗的要求看”。②改为:“因为(不管)从意义上、语音上、结构上去衡量”。 2.B 3.①从语法结构看 ②才能做到对仗工整精巧 ③如果不这样 4.答案示例一:意义上,“鸟宿”对“僧敲”,“池边树”对“月下门”,一静一动,共同营造了清幽冷寂的环境。
答案示例二:音律上,五个音节对五个音节,且“鸟宿池边树”五字为仄仄平平仄,“僧敲月下门”五字为平平仄仄平,音韵和谐。
答案示例三:语法结构上,“鸟”和“僧”都是名词,“宿”和“敲”都是动词,“池边树”和“月下门”都是偏正短语,一一对应,工整巧妙。 5.案示例一:我认为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原句用“如果”“恐怕”进行假设推断,含蓄地表达了对联的人文内涵有助于景区吸引游客,用词也显得准确严谨。原句把“很多人千里迢迢去昆明大观楼”放在句首,更能突出大观楼对联的吸引力。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改句表达效果好,改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与前文句式保持一直,衔接更紧密,语气更强烈,更能凸显对联的人文魅力对景区吸引力的影响。
6.C 7.①梁章钜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楹联的创作理念,推动了楹联艺术的发展。②梁章钜作为撰联高手创作出了优秀的楹联,为后人留下了富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③梁章钜的楹联著作对后人创作楹联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升了我们的审美境界。 8.①“春景”即春联中描绘的春天的美好景象;②“春景”是写春联、贴春联等美好风俗民情;③“春景”是春联体现的形式美、意趣佳、思想深的美学境界。
9.D 10.B 11.(1)为救活一个重病男孩,妮浩献出了自己的孩子,由于萨满通灵,她早已洞察这一切,在母亲与萨满,亲情与责任中,她选择了承担责任。(2)最后,妮浩为祈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一个萨满的使命,也走完一个女人与责任缠斗的一生,她用生命唱响神歌。 12.(1)人物形象上,《窦娥冤》中这些“非现实性”描写更能塑造出窦娥因冤屈而反抗的形象;《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妮浩“跳神治病”“跳神祈雨”是以牺牲孩子和自己生命为代价,表现了她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奉献的精神;(2)主题上,《窦娥冤》中这些“非现实性”描写暗示了窦娥冤屈之大,有力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贪赃枉法、不辨是非等现象。《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这些“非现实性”描写使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神衣、神鼓、神曲、神奇的力量显示出鄂温克族独特的文化;(3)阅读效果上,《窦娥冤》中这些“非现实性”描写更能激发读者对窦娥的同情之心,以及对窦娥悲剧命运的深入思考,也契合了百姓“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心理《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这些“非现实性”描写不仅吸引读者,还引发我们对这些特定习俗的关注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13.BDF 14.A 15.C 16.(1))刚强正直的人害怕玩忽职守的罪名,忠诚正直的人担心诽谤朝廷的恶名。
(2)“仁、义、礼、智、信,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够认真推行,(对国家)是有很大好处的。
17.D 18.①诗的前十四句写“内臣”骄横跋扈,奢侈淫逸,最后两句文势陡转“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只十个字,写出了江南的人间惨剧,实在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这两句诗跟前文十四句进行对比,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
③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19.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20.例文:
向外寻觅以自强,向内进化以厚德
张闻天说:“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而史铁生则说:“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其实,生命的本质,无非“向内”与“向外”两个方向。向外,我们步履不停,奔涌向前、不断创造新世界;向内,我们审视自我、批判扬弃,不断“建立”出新自我。依我之见,吾辈青年既要向外“奔涌”,开拓眼界,丰富人生,又要向内“建立”,完善自我,厚德载物。
向外“奔涌”,能开拓视野,促己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大潮。
诚如庄子所言,“夏虫不可以语冰”,要想凌霜傲雪,必须突破夏虫视野之局限;要想展鲲鹏之志,必须突破榆枋障目,俯瞰九霄,方能自强不息。曾经清王朝闭关锁国,魏源著《海国图志》,打开国人看世界的眼眸,开启自强之先声。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广为流传,地球村时代已向我们招手。吾辈青年唯有积极向外寻觅、开拓,才能不自囿于视野的局限,明时代之变,立时代潮头,发时代新声!
向内“建立”,能回正道路,护己心灵澄澈,把稳精神之舵。
恩格斯有言:“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要想烈火长燃而不息,唯有定期查看,添柴通风;要想航船坚定前进而不迷航,唯有定期调整,瞄准航向。袁隆平,因心中有禾下乘凉梦,可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樊锦诗,因守护敦煌的理想,可扎根大漠,梦爱遗迹;钟南山,有医者仁心,担当责任,可高龄出征,毅然逆行……无不是找准了理想后的向内审视提升自己,才找到了稻田里、敦煌中、白大褂上闪耀的光芒,并为之奋斗终生。吾辈青年,唯有认真向内审视、进化,才能不自毁于方向的迷失,补足精神之钙,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向外“奔涌”和向内“建立”,此二者得兼,方能迎小我之成长,进而馈大我以芬芳。相反,偏执其一者难成大业,只知向外“奔涌”而不向内“建立”者,犹如无头苍蝇,如某些艺人只知道追求外在光鲜亮丽,却遗忘内在道德与法律底线,难逃被唾弃之运;餍于向内“建立”而不力求向外“奔涌”者,犹如井底之蛙,如某些老牌企业,只知因循守旧,却不谋求创新,终被时代大潮所淹没。可见,于吾辈青年而言,向内与向外,犹如鸟之双翼俱振,方可高飞!
揆诸当下,信息浪潮汹涌澎湃,部分青年被裹挟无所适从。或沉迷碎片化短视频而无法专注,失去向外“开拓”的广度而困于信息茧房;或堕落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向内建立、提升“自我”的深度,而初心不在。诚如莎翁所言,我们的使命是照亮整个世界,融化世间的黑暗。
吾辈青年,唯有拓展向外“奔涌”与向内“建立”的广度与深度,方能如火炬划破黑暗,迎接人生之光明。人民日报有言,“人生是永恒的选择”,愿你我都能选择向外“奔涌”与向内“建立”,两者兼容相济,方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南省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7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共13页。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南省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