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同步训练题,共14页。
1.防疫期间常用酒精消毒,在消毒过程中我们能闻到酒精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主要是因为( )
A. 分子的体积很小 B. 分子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 C
【解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我们能闻到酒精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主要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被人闻到;
故答案为:C。
2.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 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 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 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 D
【解析】A. 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体积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 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 降温的过程中,氧气的分子数目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 降低温度,分子间间隔变小,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下列现象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 )
A. 品红扩散 B. 柳絮飞扬
C. 美酒飘香 D. 食醋挥发
【答案】 B
【解析】A. 品红扩散,是品红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水分子中,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B. 柳絮是宏观物质,它们的运动不能代表分子运动,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C. 美酒飘香,是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D. 食醋挥发,是食醋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故答案为:B。
4. “共享单车”方便了市民的绿色出行;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变成原子
C. 分子体积变大 D. 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答案】 D
【解析】夏季气温的升高,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是因为夏天温度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且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轮胎内压太大,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D。
5.下列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是( )
A. 气体被压缩后体积缩小 B. 滤液能通过滤纸
C. 海绵吸水 D. 黄豆中混入大米
【答案】 A
【解析】A. 气体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符合题意;
B. 滤液能通过滤纸,说明滤液的分子很小,故不符合题意;
C. 海绵吸水,说明海绵疏松多孔结构,有吸附性,故不符合题意;
D. 黄豆中混入大米,不能用微观观念来解释,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能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微粒的是( )
A. 二氧化碳分子 B. 二氧化碳
C. 碳原子和氧原子 D. 碳元素和氧元素
【答案】 A
【解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能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
故答案为:A。
7.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 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 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 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答案】 D
【解析】实验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 ,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故答案为:D。
8.(2021·成都)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
A. 氨分子质量很小 B. 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
C. 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D. 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 C
【解析】A.17氨气中含有 约6.02×1023个 氨分子,说明氨分子的质量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
B.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因此能闻到氨味,故B不符合题意
C.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但是分子的体积不变,故C符合题意
D.增大压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如图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 2 滴酚酞溶液,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两烧杯罩在一起。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烧杯甲中的液体变红色
B. 该实验观察到烧杯乙中的液体不变色
C. 该实验说明了浓氨水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蒸馏水酚酞溶液中的分子不运动
D. 该实验说明浓氨水有挥发性
【答案】 C
【解析】A、因为浓氨水易挥发且氨气可使酚酞变红,故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烧杯甲中的液体变红色,A不符合题意;
B、滴酚酞溶液不具有挥发性,故该实验观察到烧杯乙中的液体不变色,B不符合题意;
C、微观粒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故浓氨水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且蒸馏水酚酞溶液中的分子也在运动,故C符合题意;
D、根据实验现象甲烧杯内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气从乙烧杯扩散到了甲烧杯,即该实验说明浓氨水有挥发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1·历城模拟)将间隔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入试管内,然后用浸有浓氨水的棉花堵住试管口(如下图),观察一会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滤纸条无明显变化 B. 整条滤纸同时变为红色
C. 棉花团逐渐变成红色 D. 该实验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答案】 D
【解析】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使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滤纸条从右至左逐渐变红色,不符合题意;
B、由A分析可知,整条滤纸不是同时变为红色,不符合题意;
C、由A分析可知,不是棉花团逐渐变成红色,不符合题意;
D、棉花与滤纸条不直接接触,滤纸条变红,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将装有少量酒精的塑料袋排净空气后密封,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塑料袋慢慢膨胀(如图所示),其原因是( )
A. 分子数量变多了 B.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C. 每个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D. 生成了新的分子
【答案】 B
【解析】温度升高酒精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度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所以体积膨胀,分子数量不变,每个分子的体积不变,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
故答案为:B。
12.(2021·邵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
A. 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 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D. 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 C
【解析】A.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因此有十里桂花飘香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结构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C符合题意
D. 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说法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021·海南)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答案】 A
【解析】A. 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液体量减少,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B. 挤压塑料瓶中的气体,塑料瓶变瘪,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好香啊!说明构成香水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我们周围,闻到香水的味道,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干,说明温度越高,分子遇到越剧烈,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2021·虹口模拟)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分子的质量大于原子的质量
C. 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种类都改变
【答案】 A
【解析】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符合题意;
B、分子比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但是不能说分子的质量大于原子的质量,如铁原子大于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C、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都由碳原子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水在夏天比在冬天蒸发得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易被压缩,固体不易被压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液体氧和氧气状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2)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
(3)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4)分子构成相同
【解析】(1)水在夏天比在冬天蒸发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2)气体易被压缩,固体不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3)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4)液体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液体氧和氧气状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分子构成相同。
16.某活动小组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一:用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①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液体物质和气体物质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比较。
②缓慢推入上述两支注射器的活塞式,你有何感受?
③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先向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向烧杯A中加入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①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②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盛水的注射器推起来很费力,盛空气的注射器推起来比较容易;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2)B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A烧杯中的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解析】实验一②水为液体,空气为气体,一般情况下,液体分子间隔小于气体分子间隔;所以装水的注射器推起来费力,装空气的注射器推起来容易;故填:盛水的注射器推起来很费力,盛空气的注射器推起来比较容易;③根据推注射器的感受能得出气体分子和液体分子的间隔对比;故填:气体分子间隔较大,液体分子间隔较小;
实验二①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进入B烧杯,溶于水生成氨水,并使无色酚酞变红;故填: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②结合①的分析可知;故填:A烧杯中的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17.如图所示两个集气瓶,上瓶装的是无色空气,下瓶装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当抽出玻璃片后,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现象,如果时间稍长,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此现象说明________。当两瓶气体混合均匀后,分子________(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答案】 上瓶中的气体也变成红棕色;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继续
【解析】时间稍长,由于二氧化氮和空气中分子的运动,上瓶中也能观察到气体呈红棕色,当两瓶气体混合均匀后,分子依然不停地运动。
【能力提升】
1.(2021·官渡模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游小洞庭》中写道“湖山上头别有潮,芰荷香气占仙都”。从微观角度对“芰荷香气占仙都”解释合理的是( )
A.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的体积很小
【答案】 B
【解析】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故答案为:B。
2.(2021·定西)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B.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
D.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 A
【解析】A. 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一个物理变化,蔗糖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人周围被闻到花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2021·张家口模拟)如图所示是单位体积的不同状态水的微观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代表的是水蒸气 B. “甲→乙”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C. “乙→丙”分子间隔增大 D. “甲→乙→丙”分子种类都发生了改变
【答案】 C
【解析】A、在水的三种状态中水蒸气中水分子的间隔最大,由微粒的间隔可知,甲中水分子的间隔不是最大,代表的不是水蒸气,故A说法不符合题意;
B、“甲→乙”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分子生成,不是化学变化,故B说法不符合题意;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乙→丙”分子间隔增大,故C说法符合题意;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甲→乙→丙”分子没有发生了改变,故D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2021·费县模拟)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B. “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 “气凝胶冰“是一种不同于水的新物质
D. “气凝胶冰”的分子间隔比普通水的大
【答案】 D
【解析】A、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不停止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气凝胶冰”在改变条件下会融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气凝胶冰”与水的分子构成相同,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不变,不属于新物质,故C不符合题意;
D、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则“气凝胶冰”的分子间隔比普通水的大,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在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分别表示水在不同时刻存在状态,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B. 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C. ①→②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D. ③状态的水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答案】 A
【解析】A.③是冰的状态,①是水的气态,故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故说法符合题意;
B.在状态①是气态,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液态水分子运动速率;状态③是固态,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小于液态水分子运动速率,即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②>③,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C.①→②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D.状态③是固态,水分子也在不断运动,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2021·海安模拟)“超临界水”因具有许多优良特质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气压和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流体。下面有关“超临界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与“超临界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B. 它是一种不同于水的物质
C. 它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 C
【解析】A.“超临界水”还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水与“超临界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超临界水”还是水,B不符合题意;
C.任何分子之间都有间隔,C符合题意;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下列有关现象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①和④中无明显现象 B. ③中无色酚酞比②中先变红
C. ①中无明显现象,④中迅速变红 D.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答案】 C
【解析】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颜色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所以③中无色酚酞比②中先变红,故不符合题意;
C.①和④中的浓氨水都不变色,故符合题意;
D.实验中,③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先变成红色,②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后变红色,此现象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20·永春模拟)小明同学在药店购买了一种消毒液用于消毒杀菌来预防“新冠肺炎”,此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H2O2(双氧水),该同学查看相关信息得知其分子模型如图,下列有关双氧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 它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 它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 它是由“ ”分子构成的
【答案】 D
【解析】A、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过氧化氢中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 “ ”表示过氧化氢分子,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小明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1)教材实验(如图 1 所示):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实验结论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实验: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密封后静置, 30 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 2 所示。此实验还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______________;混合均匀后,________(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3)如果继续完成图 3 实验操作,对比实验 2 可以得出的结论________。
(4)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小明的实验改进最主要的优点有:________。
(5)微观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宏观现象与变化。
①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在 A、B 和 C 中,通过比较能得出“分子种类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也不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②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
【答案】 (1)烧杯B中的液体变红, A烧杯无明显现象;分子在不断运动
(2)分子间有间隔;继续
(3)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4)环保
(5)AB;H2+ Cl2 HCl
【解析】(1)浓氨水挥发出氨气分子,通过不断运动,扩散到B烧杯中,溶于蒸馏水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烧杯B中的液体变红,A烧杯无明显现象 分子在不断运动;
(2)红墨水与酒精混合,酒精分子与水分子相互进入分子间的间隔,混合均匀后,体积减小。混合均匀后,分子继续运动,使溶液呈现稳定的状态。故填:分子间有间隔 继续;
(3)图 3 实验中,试管放入热水中,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均匀混合的时间缩短。故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4)小明的改进后的实验在密闭空间内进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更环保。故填:环保;
(5)① A图是H2分子在27℃的运动速率,B图是O2分子在27℃的运动速率,C图是O2分子在127℃的运动速率,因此AB体现的是不同分子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的速率,BC体现的是不同温度下同种分子的不同速率。故填:AB;
② 微观示意图反映的是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反应生成2个氯化氢分子,符号表达式为:H2+ Cl2 HCl。故填:H2+ Cl2 HCl。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
0℃/101 kPa
20 ℃/101 kPa
0℃/202 kPa
17 g 氨气
约6.02×1023个
22.4L
24.1L
11.2L
选项
A
B
C
D
实验现象
解释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8页。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课后作业题,共15页。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空气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