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上课后练习:3.1.1 分子和原子(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38234/0-17158165584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化学九上课后练习:3.1.1 分子和原子(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38234/0-171581655844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化学九上课后练习:3.1.1 分子和原子(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38234/0-17158165584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海南夏天炎热,长期吹空调皮肤干燥,专家建议在室内放盆水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种做法主要利用分子的性质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很小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可再分
2.北京2022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制冰过程中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在跨临界直冷循环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B.二氧化碳分子不再运动
C.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D.二氧化碳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3.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B.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C.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下列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优美的景色,其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春:柳絮随风扬B.夏:荷花扑鼻香
C.秋:黄叶落满地D.冬:雪花如戎装
5.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本质原因是
A.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B.原子个数不同
C.分子质量不同D.密度不同
6.2022年北京冬奥会给全世界留下团结、友谊、勇气的美好回忆,给冰场“浇冰”时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水分子的质量B.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C.水分子间的间隔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7.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水溶性强、密度高、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下列有关小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了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8.下列生活事实不能体现分子性质的是
A.“菜真香”B.“实验室仪器破碎”
C.“给自行车打气”D.“我能一口气喝6000万亿个水分子”
9.资料:氯化氢〔HC1)气体与氨气(NH3)相遇会产生大量白烟,这是因为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小颗粒:如图所示,烧瓶A和烧瓶B中分别充满HC1与NH3,且初始压强相等,在长玻璃管外壁上用记号笔做了c、d、e三个标记。同时打开弹簧夹a和b,观察到玻璃管中出现白烟。c处白烟较e处浓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管中出现白烟,说明氯化氢分子和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
B.在此实验中,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C.用热毛巾捂住烧瓶A,e处白烟会变得浓厚
D.若A、B两个烧瓶均浸泡在冰水中足够长时间后,同时打开a、b,玻璃管中不会产生白烟现象
10.小红对课本氨分子运动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比课本实验装置更环保
B.该实验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C.将实验中热水换成冰水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由B、C、E三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知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氨气
11.浙江大学联合加州大学科研人员,在一50℃环境中,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制成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其既能够灵活弯曲,又可以低损耗传输光。关于冰单晶微纳光纤说法正确的是
A.冰光纤由水分子构成B.冰光纤属于混合物
C.冰光纤与冰的化学性质不同D.水变成冰光纤后,分子将静止不再运动
12.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低温下粘滞的粥状透明液体,称为玻璃态水。玻璃态水的体积不会像冰一样膨胀,对低温保存生命有一定的意义。下列关于玻璃态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液态水变玻璃态水时发生化学变化
B.玻璃态水的密度与液态水的密度相同
C.玻璃态水的化学性质与液态水不相同
D.玻璃态水中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13.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变大B.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C.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大D.二氧化碳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14.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A.氨分子质量很小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
C.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15.在化学课上,老师为大冢了“魔棒生烟”的魔术(如图1),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中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如图),可观察到产生大量白烟。
为了揭秘魔术,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
【查询资料】①浓盐酸会挥发氯化氢(HCl)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NH3),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NH4Cl)。
②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快。然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一步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试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魔棒生烟”魔术中,两根玻璃棒无需接触,就可看见白烟产生,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魔棒生烟”涉及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是______。
(3)图2同时打开开关a、b,玻璃管c中出现白烟,白烟最浓的地方是:______(选填“e”、“f"或“g”)。
(4)图2相比图1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5)微观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宏观现象与变化。
①如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了运动的示意图,在A、B和C中,通过比较能得出“分子种类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也不同”的是______(填字母)。通过比较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_(填字母)。
16.补全实验结论。
17.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两组实验。已知: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打开盛装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1)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1),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B烧杯的作用是______。
(2)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2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______(填“高”“低”或“相平”),这一现象说明______。
18.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观察到甲烧杯中酚酞变成红色,由此实验说明分子______。
(2)实验2如下操作:分别用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约1mL浓氨水,立刻用单孔橡皮塞固定,如图将橡胶塞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胶头滴管,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从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析讨论:实验2中AB试管口都要塞紧带导管橡皮塞,其目的是______。
(4)“分子运动现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图Ⅲ是27℃时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图Ⅳ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①图Ⅲ说明:温度相同时,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______(填“快”或“慢”)。
②已知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图Ⅳ玻璃管C处出现大量的白烟,结合图Ⅲ和图Ⅳ可以说明,______(填序号)
a.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以反应 b.一个氨气分子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分子质量
c.氨分子比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快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19.某兴趣小组完成下列实验探究,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①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现象为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②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现象为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另取药品继续进行实验Ⅱ(如图所示),此实验设计的总体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
20.小优和小旸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1)图Ⅰ是小优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优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①进行操作b时,试管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是:______。
②改进之后,由试管B和试管C中现象的不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分子运动的速率与_______有关。
(2)小旸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经实验室老师指点:先在烧瓶中加入50mL水及0.5g MnO2,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30mL 15%的过氧化氢溶液。为什么要加入50mL水呢?老师解释说: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过氧化氢溶液速度过快,反应会过于剧烈而引发事故。小旸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
【查阅资料】在化学反应中水的作用有很多,可以降低溶液的浓度,可以冷却物质降低反应的温度。
【建立假设】小旸认为:水可以降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实验方案】她设计了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mL的3%和7%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
【实验现象】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7%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所用时间更______(填“短”或“长”)。
【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变慢。
【交流反思】图2装置也可用来测定氧气的体积,在测定过程中,集气瓶中原有的空气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____(填“有”或“无”)
【继续探究】小婷认为,小旸探究中的实验现象并不能完全得出该实验结论。根据查阅的资料思考后,小婷也利用图1装置,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在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她进行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
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17g氨气
约6.02×1023个
22.4L
24.1L
11.2L
序号
目的
操作
现象
结论
A
______
空气中无明显变化;
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B
探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
______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
探究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______
答案解析
1.A
【解析】在室内放盆水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A。
2.D
【解析】A、二氧化碳在跨临界制冷循环过程中发生了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分子是微观粒子,具有微粒的共性,会不断运动。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在跨临界制冷循环过程中发生了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不变。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质在物理变化过程中,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解析】A、分子始终在不断地运动,故说法正确;
B、如果不知道哪种分子和原子,则无法比较大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所以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说法正确;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说法正确。
故选B。
4.B
【解析】A、柳絮飞扬是宏观物质的运动,选项错误;
B、荷花扑鼻香是具有香味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的,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选项正确;
C、黄叶落满地是宏观物质的运动,选项错误;
D、冬季下雪是宏观物质的运动,选项错误;
故选:B。
5.A
【解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本质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故选:A。
6.A
【解析】A、浇水时,水分子质量不变,故A符合题意;
B、浇水是用温水接触冰面,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作用力会改变,故B不符合题意;
C、温度升高,水分子间隔变大,故C不符合题意;
D、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解析】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种类没有改变,因此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故A错误;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仍然存在着间隔,故B错误;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也是在不断运动的,故C错误;
D、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故D正确。
故选D。
8.B
【解析】A、菜真香,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体现了分子的性质;
B、实验室仪器破碎,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故选项不能体现微观粒子的性质;
C、给自行车打气,说明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故选项体现了分子的性质;
D、我能一口气喝6000万亿个水分子,说明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体现了分子的性质。
故选B。
9.D
【解析】A、玻璃管中出现白烟,是由于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结合生成氯化铵分子,说明了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在不断运动,故A说法正确;
B、c处白烟较e处白烟浓厚,说明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c处相遇,c点距B端距离大,能说明氨分子的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的快,故B说法正确;
C、用热毛巾捂住烧瓶A,A中的氯化氢分子受热,运动速度加快,所以e处白烟会变得浓厚,故C说法正确;
D、若A、B两个烧瓶均浸泡在冰水中足够长时间后,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温度低,运动速率减慢,但仍在不断运动,同时打开a、b,玻璃管中会产生白烟现象,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0.C
【解析】A、试管中浓氨水用量较少,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比课本实验装置更环保,故选项正确;
B、热水中酚酞溶液比冷水中的酚酞溶液先变红,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C、将实验中热水换成冰水,D中酚酞变红的速度比B中的慢一些,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项错误;
D、通过比较B、C、E三支试管中的现象可知,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A
【解析】A、在一50℃环境中,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制成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冰光纤和水是同种物质,均是由水分子构成,A正确;
B、冰光纤和水是同种物质,均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所以冰光纤是属于纯净物且是氧化物,B错误;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冰光纤与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冰光纤与冰的化学性质相同,C错误;
D、水变成冰光纤后,水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D错误;
故选A。
12.B
【解析】A. 液态水、玻璃态水是同种物质,所以液态水变玻璃态水时发生了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B. 玻璃态水的体积不会像冰一样膨胀,玻璃态水的密度与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此选项正确;
C. 液态水、玻璃态水都由水分子构成,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此选项错误;
D. 玻璃态水中的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3.C
【解析】A、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质量不变,说法错误;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体积不变,说法错误;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气体,二氧化碳分子之间间隔变大,说法正确;
D、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气体,二氧化碳分子运动速率增大,说法错误;
答案:C。
14.C
【解析】A、6.02×1023个氨气分子质量为17g,因此氨分子质量很小,正确;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因为氨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正确;
C、温度升高,氨分子间隔变大,错误;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正确;
故选C。
15.(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HCl+NH3→NH4Cl
(3)e
(4)减少了污染还可以体现分子运动快慢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 AB##BA BC##CB
【解析】(1)两根玻璃棒无需接触,就可看见白烟产生,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两者相遇后发生反应。
(2)“魔棒生烟”涉及反应为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HCl+NH3→NH4Cl。
(3)已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快;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气体,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则玻璃管c中出现白烟,白烟最浓的地方靠近A瓶,故在e处。
(4)图2相比图1实验的优点是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减少了污染还可以体现分子运动快慢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得出“分子种类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也不同”,那么实验中变量为不同物质的分子,故选AB。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那么实验中变量为温度,故选BC。
16.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率比冷水中快 氧气浓度影响硫燃烧的剧烈程度
【解析】A:实验结论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故实验目的是: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实验结论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实验使用相同大小的品红分别溶解于相同体积的冷水与热水中,故实验现象是: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率比冷水中快;
C:实验目的是探究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实验现象是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氧气浓度越高,硫燃烧越剧烈,故实验结论为:氧气浓度影响硫燃烧的剧烈程度。
17.(1) 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 B烧杯中酚酞不变红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对比
(2) 低 分子间有间隔
【解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进入烧杯A,A溶液显碱性,酚酞溶液变红,B无明显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烧杯的作用是对比,故填: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中酚酞不变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对比。
(2)分子之间有间隔,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糖块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彼此间隙,液面比水平线低,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填:低;分子间有间隔。
18.(1)在不断运动
(2)A、B试管中滴有酚酞溶液棉花都变红,且B试管中变红更些
(3)防止氨气逸出
(4)慢 abcd
【解析】(1)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甲与水结合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与水结合形成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所以棉花都会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B温度高,所以可以看到的现象是A、B试管中滴有酚酞溶液棉花都变红,且B试管中变红更些。
(3)氨气排入空气会污染空气,所以AB试管口都要塞紧带导管橡皮塞,其目的是防止氨气逸出。
(4)①图Ⅲ中温度相同,氢气分子的质量小,平均速率快,氧气分子的质量大平均速率慢,所以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慢。
②a.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以反应。正确。
b.C处出现大量的白烟,离浓氨水更远,所以氨气分子运动的更快。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慢,所以一个氨气分子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分子质量。正确。
c.C处出现大量的白烟,离浓氨水更远,说明氨分子比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快。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有白烟产生,白烟性质与氨气、氯化氢性质不同,所以分子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abcd。
19.(1) 无明显现象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溶液变红 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2)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析】(1)①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 2−3滴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得出的结论是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故填:无明显现象;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②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现象为溶液变红,得出的结论是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故填:溶液变红;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B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实验目的是为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0. 溶液变为红色 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 温度 短 无 水可以降低反应过程中的温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解析】 [分析讨论]
①进行操作b时,试管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为红色,因为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A试管中的氨分子运动到B试管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②改进之后,可以看到B试管与C试管内的酚酞试液都变红色,但C试管内变红的速度比较快,因为D试管处于热水中,温度较高,氨分子运动速率比A试管中的氨分子运动速率快,可以得出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实验现象]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溶液的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那么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7%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所用时间比3%的过氧化氢溶液更短。
[交流反思] 图2装置用来测定氧气的体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每产生并收集一体积的氧气就会排出一体积的水,即收集的水的体积就是进入集气瓶中的氧气体积,所以A瓶中原有的空气对氧气体积测定没有影响。
[继续探究] 由题目可知,小婷利用图1装置所做的实验,除温度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根据对比实验的原则,她进行该实验的假设应是水可以降低反应过程中的温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按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对宏观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同步练习题,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微观粒子非常小,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