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初中化学 专题02.化学反应后固液成份判断和猜想讲义(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39494/0-17158232308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初中化学 专题02.化学反应后固液成份判断和猜想讲义(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39494/0-171582323096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初中化学 专题02.化学反应后固液成份判断和猜想讲义(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39494/0-171582323100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 初中化学全册 中考化学重难点突破专题
人教版 初中化学 专题02.化学反应后固液成份判断和猜想讲义(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初中化学 专题02.化学反应后固液成份判断和猜想讲义(含解析),共6页。
1.初中化学类型包括基本反应类型和非基本反应类型,基本反应类型是指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共四种。
2.初中化学四个优先反应规律:
①金属与盐液反应,距离越远(活动性差异越大)优先反应;
②多种类型的反应中,复分解反应优先反应;
③多种复分解反应中,中和反应优先反应;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多种复分解反应中,化气优先化沉。
【化学反应后固液成份判断推理步骤】
1.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标出反应物、生成物在体系中的状态是固体或液体或气体。
2.假定恰好反应,其生成物一定存在。溶于水的生成物是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不溶于水的生成物是反应后固体成分,不论反应的气体还是生成的气体都不考虑。
3.不反应的物质一定存在,溶于水的在反应后的溶液中;不溶于水的在反应后的固体中。
4.根据题中信息和化学方程式,反推反应物是否过剩,这一步有点难哦!
【主要题型】
一、单个化学反应固液成分判断:
1.铜锌混合粉末加入稀硫酸中。
【解析】 ①铜不反应且不溶于水,一定以固体存在于反应后的固体中。
②锌与稀硫酸反应: Zn + H2SO4 = Zn SO4 + H2 ↑
反应体系中的状态 固体 液体 液体 气体
判断结论: 可能 可能 一定 无
总的结论是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锌;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一定有
ZnSO4,可能有H2SO4。
2.将铝丝浸入硫酸镁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铝丝表面有固体析出,溶液呈蓝色。此时溶液中含有溶质是 。
【解析】①混合溶液中硫酸镁不反应,一定以溶质存在于反应后的溶液中。
②反应后溶液呈蓝色,说明硫酸铜有剩余,反推铝全部反应。
③铝与硫酸铜反应: 2Al + 3CuSO4 = Al2 (SO4)3 + 3Cu
反应体系中的状态 固体 液体 液体 固体
判断结论: 无 剩余 一定 一定
总的结论是反应后的固体中有铜,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 Al2 (SO4)3 、CuSO4 。
二、多个化学反应固液成分判断:
1.镁粉加入硝酸铜和硝酸银混合溶液中。
一定反应 ① Mg + 2AgNO3 = Mg(NO3)2 + 2Ag
反应体系中的状态 固体 液体 液体 固体
判断结论: 可能 可能 一定 一定
可能反应 ② Mg + Cu(NO3)2 = Mg(NO3)2 + Cu
反应体系中的状态 固体 液体 液体 固体
判断结论: 可能 可能 可能 可能
总的结论是: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镁、Cu ;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一定有Mg(NO3)2,可能有AgNO3 、Cu(NO3)2 。
2.将一定质量的铁粉放入到含有溶质为硝酸铝、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若滤液呈蓝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填化学式,下同)。
②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解析】
硝酸铝、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铝在铁前,比铝强,所以硝酸铝不反应,以溶质形式存在于滤液中。
铁银距离最远(活动性差异最大)优先反应,铁优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
①若滤液呈蓝色,说明滤液有溶质硝酸铜(可能没有或部分反应),反推铁全部反应,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反应生成的银。
一定反应 Fe + 2AgNO3 = Fe(NO3)2 + 2Ag
反应体系中的状态 固体 液体 液体 固体
判断结论: 视下 可能 一定 一定
可能反应 Fe + Cu(NO3)2 = Fe (NO3)2 + Cu
反应体系中的状态 固体 液体 液体 固体
判断结论: 无 一定 可能
总的结论是: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有银,一定没有铁,可能有Cu ;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一定有Fe(NO3)2、Cu(NO3)2、Al(NO3)3。
②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氢前的金属,题目中只有在氢前,所以铁剩余,反推硝酸铜全部反应。
一定反应 Fe + 2AgNO3 = Fe(NO3)2 + 2Ag
反应体系中的状态 固体 液体 液体 固体
判断结论: 有剩 可能 一定 一定
可能反应 Fe + Cu(NO3)2 = Fe (NO3)2 + Cu
反应体系中的状态 固体 液体 液体 固体
判断结论: 有剩 无 一定 一定
总的结论是: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Ag、Fe、Cu ;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一定有Fe(NO3)2、Al(NO3)3。
3.向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粉和Fe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A.滤渣中一定有Ag、Cu、Fe,可能有Zn
B.滤渣中一定有Ag、Cu,可能有Fe
C.滤液中一定有Zn(NO3)2,可能有AgNO3
D.滤液中一定有Zn(NO3)2,可能有Fe(NO3)2
【解析】
由金属活动性Zn >Fe>Cu>Ag知,向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粉和Fe粉的混合物,锌先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待硝酸银反应完,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锌粉反应完,铁才能与AgNO3溶液、Cu(NO3)2反应,生成的硝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说明溶液中不含硝酸铜、硝酸亚铁,则说明铁没有参加反应,可能是锌是过量的,也可能是锌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渣中一定有Ag、Cu、Fe,可能有Zn,故选项A说法正确。
一定反应 Zn + 2AgNO3 = Zn(NO3)2 + 2Ag
反应体系中的状态 固体 液体 液体 固体
判断结论: 有剩 没有 一定 一定
一定反应 Zn + Cu(NO3)2 = Zn (NO3)2 + Cu
反应体系中的状态 固体 蓝液体 液体 固体
判断结论: 恰好或有剩 无 一定 一定
【化学反应后溶液溶质三猜想推理步骤】
1.假定恰好反应,溶于的生成物是溶质,为猜想一。生成沉淀、水、气体不算。
2.反应物两者剩其一,与“猜想一”分别组成猜想二或三,不溶性反应物或气体不算。
三、单个化学反应固液成分猜想:
1. NaOH溶液中通入CO2后(或NaOH溶液变质后)溶液溶质的猜想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恰好反应 无 气体 √ 水
剩余情况 √
结论: 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2CO3 、 NaOH
2.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溶液溶质的猜想
NaOH + HCl = NaCl + H2O
恰好反应 无 无 √ 水
剩余情况 √ √
结论: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 、 NaOH 猜想三:NaCl 、HCl
CaCO3加入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溶液溶质的猜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
恰好反应 无 液体 √ 水 气体
剩余情况 不溶于水 √
结论: 猜想一:CaCl2 猜想二:CaCl2 、 HCl
四、多个化学反应固液成分猜想:
1.为了验证镁、锌、铁、铜四种金属的金
属活动性强弱,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甲所示),充分反应后发现试管中均
有少量固体残留。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
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
最终得到无色溶液a和固体b(如图乙所
示)。由此得出以下结论:①反应前后三
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均发生明显变化;②固体b中至少含有1种金属;③固体b中最多含有四种金属;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溶液a中至少含有2种金属离子;⑤该实验能得出4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⑤Mg>Zn>Fe>Cu。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答案】 ③
【解析】
三支试管中均有少量固体残留,混合前Zn试管内物质为Zn和ZnCl 2、Fe试管内物质为Fe和FeCl 2、Mg试管内物质一定有生成物Cu和MgCl 2,可能有Mg或CuCl 2。FeCl 2、CuCl 2都有颜色,混合后颜色消失,说明有比Fe活泼的Mg或Zn存在。ZnCl 2无颜色故①错;Cu最不活泼不能再反应,FeCl 2中一定会置换出来,故②错,应是2种金属Fe、Cu;当Mg剩余,可把Zn、Fe、Cu置换出来,故③对;当Mg剩余,把Zn、Fe、Cu置换出来后全部变为MgCl 2,故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错,应至少是1种金属离子;题中所有实验现象,无法判断Mg、Zn活动性,故⑤错。
2.学习完金属的化学性质,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查阅资料】硝酸铜溶液呈蓝色,硝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硝酸锌溶液呈无色。
【实验一】
同学们进行如图一所示的实验,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
(1)试管①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你认为通过上述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能否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强弱? (填“能”或“不能”)。
【实验二】
在完成实验一的过程中,同学们将试管①②③内反应后的物质都倒入废液缸中(如图二)。小组同学对废液缸中混合物的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待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
(3)小明将铁丝放入浅绿色滤液中,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判断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4)探究滤渣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渣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明的猜想:银、铜、铁、锌;
你的猜想:猜想I: ;猜想 Ⅱ:银、铜、铁。
【分析思考】
同学们认为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结合上述的实验现象分析,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的原因是 。
【进行实验】
实验证明猜想Ⅱ正确,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反思交流】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答案】
(1)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Cu + 2AgNO3 = Cu(NO3)2 + 2Ag
(2)能;(3) Zn(NO3)2 、Fe(NO3)2 (4)银、铜;Zn能与Fe(NO3)2反应;加入稀盐酸(利用酸5条解答,合理即可)
【解析】
反应后①试管内一定有Cu和浅绿色的Fe(NO3)2,可能有Cu(NO3)2 或Fe;②试管内一定有Fe和Zn(NO3)2,可能有Fe(NO3)2 或Zn;③试管一定有Ag和蓝色的Cu(NO3)2,可能有AgNO3或Cu。混合后滤液为浅绿色,蓝色的Cu(NO3)2一定会消失反应掉,同时滤渣中一定有Cu;铁丝放入浅绿色滤液中,铁丝表面没有发生变化,AgNO3一定不会存在;所以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Zn(NO3)2、Fe(NO3)2,反推滤渣中一定没有Zn;滤渣中一定有Cu、Ag,可能铁有剩余。
(4)由上分析得出猜想I为Cu、Ag;证明猜想Ⅱ正确实质是证明铁的存在。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如图所示实验。A、B、C、D四支试管中盛有一定量的稀硫酸,向其中分别滴加四种化合物的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碳酸钾溶液呈碱性。
(1)四支试管中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填字母)。
(2)向A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 现象,证明稀硫酸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3)D试管中观察到 现象,证明稀硫酸能和硝酸钡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4)实验后,将A、C两支试管中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最终形成无色溶液,为了得出烧杯内废液的溶质成分,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烧杯中废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酚酞除外)
【进行猜想】猜想1. 。猜想2.硫酸钠、硫酸钾和硫酸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猜想2成立。
【答案】
(1)B (2)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2NaOH+H2SO4= Na2SO4+2H2O
(3)产生白色沉淀 Ba(NO3)2 +H2SO4 =BaSO4 ↓ + 2HNO3
(4)硫酸钠、硫酸钾(或Na2SO4、K₂SO4) 石蕊溶液 溶液显红色
【解析】
(4)反应后A试管物质一定有Na2SO4,可能有H2SO4或NaOH,C试管物质一定有K₂SO4,可能有H2SO4或K₂CO3;AC混合后有气泡,说明A试管物质是Na2SO4
和H2SO4,C试管物质为K₂SO4和K₂CO3;Na2SO4、K₂SO4不再反应,所以烧杯内溶质一定有Na2SO4、K₂SO4,只考虑K₂CO3和H2SO4反应的分析。
注意A试管中原来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AC混合后最终形成无色溶液,说明
K₂CO3不可能剩余。猜想1为硫酸钠、硫酸钾(或Na2SO4、K₂SO4) ,要证明猜想2成立就可以利用酸5条。
4.某兴趣小组发现实验室有一瓶忘了塞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为探究该溶液的变质程度并测定溶液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20.00g该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将滤渣洗涤、干燥后
称量,其质量为1.97g。
②向滤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
镁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硫酸镁溶液的
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6%
B.若x=2.91,则a点对应的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C.若x=2.33,则该溶液部分变质
D.实验①中,可用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验证滤液中含有氯化钡
【答案】 B
【解析】本题是从定量方面来分析溶液中各成分的情况,由①中1.97gBaCO3可知Na2CO3的质量分数为5.3%,A错;②硫酸镁同时与剩余的BaCl2 、NaOH反应,MgSO4 +BaCl2 =BaSO4 ↓+MgCl2,MgCl2+2NaOH=Mg(OH)2↓+2NaCl,由此可以得出:MgSO4—— BaSO4 —— Mg(OH)2,MgSO4共反应24g×5%=12g,可得 BaSO4为2.33g,Mg(OH)2为0.58g,当x=2.33g+0.58g=2.91g,说明此时为两个反应的恰好反应点即a点,溶液溶质只有NaCl,原溶液部分变质,B对;x=2.33g,说明NaOH不存在,原溶液全部变质,C错;实验①滤液中有NaCl,对氯化钡的验证有干扰,D错。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滤渣样品,
猜想Ⅱ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
猜想2成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初中化学 专题10.化学反应的先后问题讲义,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初中化学 专题07.物质的检验(鉴别)讲义(含解析),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初中化学 专题03.化学反应后固液质量变化情况讲义(含解析),共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